一种双转台动中通天线装置论文和设计-周劲斌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转台动中通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整流罩底座中心位置上的第一转动部,其设置有第一驱动机构以驱动所述第一转动部绕所述整流罩底座的中心轴转动;设置在所述整流罩底座外围上的第二转动部,其设置有第二驱动机构以驱动所述第二转动部绕所述整流罩底座的中心轴转动。本实用新型的双转台动中通天线装置,第一转动部、第二转动部分别使用不同的两个驱动机构,大大的降低了驱动机构的成本。各部分信设备可灵活放置在第一转台、第二转台上,避免整车改装,降低车改资质,提高经济效益。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双转台动中通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整流罩底座中心位置上的第一转动部,其设置有第一驱动机构以驱动所述第一转动部绕所述整流罩底座的中心轴转动;设置在所述整流罩底座外围上的第二转动部,其设置有第二驱动机构以驱动所述第二转动部绕所述整流罩底座的中心轴转动。

设计方案

1.一种双转台动中通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在整流罩底座中心位置上的第一转动部,其设置有第一驱动机构以驱动所述第一转动部绕所述整流罩底座的中心轴转动;

设置在所述整流罩底座外围上的第二转动部,其设置有第二驱动机构以驱动所述第二转动部绕所述整流罩底座的中心轴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台动中通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部的外侧,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部的外侧,所述第二转动部跟随所述第一转动部转动;

所述第一转动部包括惯导系统,所述第二转动部包括第二转台控制模块,所述惯导系统通过线缆与所述第二转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二转台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台动中通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转动部还包括第一转台;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台上的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驱动所述第一转台绕所述整流罩底座的中心轴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台动中通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部还包括:第二转台,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

设置在所述整流罩底座靠近边缘处的外导轨,所述外导轨的内侧设置有固定齿环;

设置在所述整流罩底座靠近圆心处的内导轨;

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台上的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电机轴贯穿所述第二转台;

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台底部的驱动齿轮,其套设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上;

所述第二转台架设在所述外导轨和所述内导轨之间,所述固定齿环与所述驱动齿轮啮合,以使所述第二转台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转台动中通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台外侧边缘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两组的第一限位部件,所述第一限位部件设有第一容纳位,所述外导轨卡设在其中一组所述第一限位部件的所述第一容纳位内,以限制所述第二转台在所述外导轨上下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转台动中通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台内侧边缘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两组的第二限位部件,所述第二限位部件设有第二容纳位,所述内导轨卡设在其中一组所述第二限位部件的所述第二容纳位内,以限制所述第二转台在所述内导轨上下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转台动中通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位设置有上下两组万向滚珠组件,其与所述外导轨的顶面、底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容纳位设置有上下两组万向滚珠组件,其与所述内导轨的顶面、底面滑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转台动中通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轨顶面设置有与所述万向滚珠组件相配合的导向槽,所述外导轨底面设置有与所述万向滚珠组件相配合的限位槽,以使所述万向滚珠组在所述导向槽和所述限位槽内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转台动中通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轨顶面设置有与所述万向滚珠组件相配合的导向槽,所述内导轨底面设置有与所述万向滚珠组件相配合的限位槽,以使所述万向滚珠组在所述导向槽和所述限位槽内滑动。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卫星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转台动中通天线装置。

背景技术

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ma。在质量一定的情况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在作用力一定的情况下,物体的质量跟加速度成反比。该定律结合动中通装置反映了,第一转动部在保证加速度是市场上合理的数值的情况下,承载的重量越轻,该转动部所需伺服电机的作用力就越小,则对伺服电机及其他设备的要求降低,以致降低了动中通跟踪伺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例如:某品牌动中通天线,转台承载的天线组件及其余辅助设备重量m1=32kg,转台的长L1=1.3m、宽L2=0.35m,转台最大加速度a可达200°\/s2<\/sup>。

电机所需要的扭矩T1是:

J1=1\/12*m1(L12<\/sup>+L22<\/sup>)(J1为转动惯量)(L1和L2是与转轴垂直的长方形的两条边长)

J1=4.83kg·m2<\/sup>

T1=J1*a=966.67N

在保证能有相同最大加速度的情况下,发明人发明的双转台模式下,第一转台承载的重量可减轻到m2=10kg,半径和最大加速度不变;

这时电机所需要的扭矩T2是:

m2=10kg

J2=1\/12*m2(L12<\/sup>+L22<\/sup>)(J2为转动惯量)(L1和L2是与转轴垂直的长方形的两条边长)

J2=1.51kg·m2<\/sup>

T2=J2*a=302N

对比T1、T2可知驱动部分所需扭矩下降,大幅度降低成本,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大部分车载、船载动中通卫星天线装置上集成由卫星自动跟踪系统和卫星通信系统两部分组成。因为在转台上放置太多太重的通信设备,对伺服机构要求高,造价高;目前市面上的部分通信设备放置在通信车的内部,则需要对通信车进行整车改装,重新设计供电系统、线路,并且需要有车辆改装资质,大大的提高了成本。

由于动中通天线对机械传动精度要求高,因此所需成本也高,根据以上公式可知,第一转动部重量减少,在保证动中通卫星天线装置上的天线面转动精度的同时,该转动部所需发电机的作用力就越小,则对发动机及其他设备的要求降低,以致降低了动中通跟踪伺服成本。并且把通信设备放置整流罩内,避免整车改装,降低车改资质,提高经济效益。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转台动中通天线装置,其可以大大降低动中通跟踪伺服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按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双转台动中通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在所述整流罩底座中心位置上的第一转动部,其设置有第一驱动机构以驱动所述第一转动部绕所述整流罩底座的中心轴转动;

设置在所述整流罩底座外围上的第二转动部,其设置有第二驱动机构以驱动所述第二转动部绕所述整流罩底座的中心轴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设置了两个转动部和两个驱动机构,使得天线面组件和其余通信设备分别使用不同的两个驱动机构,大大的降低了驱动机构的成本。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转动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部的外侧,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部的外侧,

所述第二转动部跟随所述第一转动部转动;

所述第一转动部包括惯导系统,所述第二转动部包括第二转台控制模块,所述惯导系统通过线缆与所述第二转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二转台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连接。通过上述位置关系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一转动部、所述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在转动时,不会发生碰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转动部还包括第一转台;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台上的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驱动所述第一转台绕所述整流罩底座的中心轴转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转动部还包括:第二转台,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

设置在所述整流罩底座靠近边缘处的外导轨,所述外导轨的内侧设置有固定齿环;

设置在所述整流罩底座靠近圆心处的内导轨;

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台上的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电机轴贯穿所述第二转台;

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台底部的驱动齿轮,其套设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上;

所述第二转台架设在所述外导轨和所述内导轨之间,所述固定齿环与所述驱动齿轮啮合,以使所述第二转台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第一转动部设置有天线面组件、第一驱动机构,第二转动部设置有第二驱动机构,其余通信设备可灵活放置在第一转动部或第二转动部上,但是第一转动部承载重量比原单转台所需承载重量减少。由于采用了两个转台,并且两个转台驱动独立,大大减小了原单转台上的各种设备所需承载的重量,在保证相同传动精度的情况下,所需要的发电机驱动力越小,降低了动中通跟踪伺服成本,同时,避免了传统动中通天线因车改带来的不便,充分利用动中通卫星天线装置的空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转台外侧边缘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两组的第一限位部件,所述第一限位部件设有第一容纳位,所述外导轨卡设在其中一组所述第一限位部件的所述第一容纳位内,以限制所述第二转台在所述外导轨上下移动。第一限位部件的设置,使得第一转台能绕着整流罩底座的中心转动,确保通信车在行驶过程中第二转台不会上下跳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转台内侧边缘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两组的第二限位部件,所述第二限位部件设有第二容纳位,所述内导轨卡设在其中一组所述第二限位部件的所述第二容纳位内,以限制所述第二转台在所述内导轨上下移动。第一限位部件的设置,使得第一转台能绕着整流罩底座的中心转动,确保通信车在行驶过程中第二转台不会上下跳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容纳位设置有上下两组万向滚珠组件,其与所述外导轨的顶面、底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容纳位设置有上下两组万向滚珠组件,其与所述内导轨的顶面、底面滑动连接。万向滚珠组的设置,减轻了第二转台在转动时产生的摩擦,使第二转台转动更加灵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导轨顶面设置有与所述万向滚珠组件相配合的导向槽,所述外导轨底面设置有与所述万向滚珠组件相配合的限位槽,以使所述万向滚珠组在所述导向槽和所述限位槽内滑动。能够保证万向滚珠组仅在导向槽和限位槽内滑动,防止第二转台的跳动,提高了第二转台的转动精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导轨顶面设置有与所述万向滚珠组件相配合的导向槽,所述内导轨底面设置有与所述万向滚珠组件相配合的限位槽,以使所述万向滚珠组在所述导向槽和所述限位槽内滑动。能够保证万向滚珠组仅在导向槽和限位槽内滑动,防止第二转台的跳动,提高了第二转台的转动精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一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一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一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一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限位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限万向滚珠组件的正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限万向滚珠组件的侧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限位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二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二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二的俯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二的立体图。

标记说明:1-整流罩底座;2-第一转动部;21-第一转台;3-第一驱动机构;31-第一驱动电机;32-俯仰驱动电机;4-第二转动部;41-第二转台;5-第二驱动机构;51-外导轨;511-固定齿环;52-内导轨;53-第二驱动电机;54-驱动齿轮;6-第一限位部件;61-第一容纳位;7-第二限位部件;71-第二容纳位;8-万向滚珠组件;9-导向槽;10-惯导系统;11-第二转台控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一种双转台动中通天线装置,适用于车载动中通,包括:第一转动部2、第一驱动机构3、第二转动部4和第二驱动机构5,其中,第一转动部2设置在整流罩底座1的中心位置上,第一转动部2上设置有第一驱动机构3,以驱动第一转动2部绕整流罩底座1的中心轴转动;第二转动部4设置在整流罩底座1外围上,第二转动部4设置有第二驱动机构5,以驱动第二转动部4绕整流罩底座1的中心轴转动。

基于上述结构的设置,两个转动部和两个驱动机构使得天线面组件和其余通信设备分别使用不同的两个驱动机构,大大的降低了驱动机构的成本。

进一步的,第一驱动机构3设置在第一转动部2上,第二驱动机构5设置在第二转动部4上,第二转动部4设置在第一转动部2的外侧,第二驱动机构5设置在第一转动部2的外侧,第二转动部4跟随所述第一转动部2转动;第一转动部1包括惯导系统10,第二转动部4包括第二转台控制模块11,惯导系统10通过线缆与第二转台控制模块11连接,第二转台控制模块11与第二驱动机构5连接。

具体的,惯导系统10上设置有航向传感器,第二转台控制模块11读取到航向传感器的信息,驱动第二驱动机构5工作,使得第二转动部4能跟随第一转动部2转动。通过上述位置关系的设置,使得第一转动部2、第二转动部4、第一驱动机构3、第二驱动机构5在转动时,不会发生碰撞。

具体的,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转动部2包括第一转台21;第一转台21用于放置天线面组件;第一驱动机构3包括:设置在第一转台21上的第一驱动电机31,第一驱动电机31驱动第一转台21绕整流罩底座1的中心轴转动。第一转动台21为车载动中通专用。

此外,第一驱动机构3还包括了俯仰驱动电机32,此部分内容请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一一赘述。

具体的,如图2所示,第二转动部4包括:第二转动台41,第二驱动机构5包括:外导轨51、内导轨52、第二驱动电机53和驱动齿轮54,其中,外导轨51设置在整流罩底座1靠近边缘处,外导轨51的内侧设置有固定齿环511;内导轨52设置在整流罩底座1靠近圆心处;第二驱动电机53固定设置在第二转台41上,第二驱动电机53的电机轴贯穿第二转台41;驱动齿轮54设置在第二转台41的底部,并且驱动齿轮54套设在第二驱动电机53的电机轴上;第二转台41架设在外导轨51和内导轨52之间,固定齿环511与驱动齿轮54啮合,以使第二转台41转动。

惯导系统10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设置在第一转动台21或者第二转动台41上,第二转台控制模块11也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设置在第一转动台21或者第二转动台41上,最优选的,惯导系统10设置在第一转动台21上,第二转台控制模块11设置在第二转台41上。

第一转动部2设置有天线面组件、第一驱动机构3,第二转动部4设置有第二驱动机构5,其余通信设备可灵活放置在第一转动部2或第二转动部4上,但是第一转动部2承载重量比原单转台所需承载重量减少。由于采用了两个转台,并且两个转台驱动独立,大大减小了原单转台上的各种设备所需承载的重量,在保证相同传动精度的情况下,所需要的发电机驱动力越小,降低了动中通跟踪伺服成本,同时,避免了传统动中通天线因车改带来的不便,充分利用动中通卫星天线装置的空间。

进一步的,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转台41外侧边缘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两组的第一限位部件6,第一限位部件6设有第一容纳位61,外导轨51卡设在其中一组第一限位部件6的第一容纳位61内,以限制第二转台41在外导轨41上下移动。通过设置第一限位部件6,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转台41靠近外导轨51的一侧固定设置了三组第一限位部件6,即外导轨51卡设在第一限位部件6内,使得第二转台41能绕着整流罩底座1的中心转动,确保通信车在行驶过程中第二转台41不会上下跳动。

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第二转台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两组的第二限位部件,第二限位部件设有第二容纳位,内导轨卡设在其中一组第二限位部件的容纳位内,以限制第二转台在内导轨上下移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转台41靠近内导轨52的一侧固定设置了两组第二限位部件7,即内导轨52卡设在第二限位部件7内,使得第二转台41能绕着整流罩底座1的中心转动,确保通信车在行驶过程中第二转台41不会上下跳动。

进一步的,第一容纳位61设置有上下两组万向滚珠组件8,其与外导轨51的顶面、底面滑动连接;第二容纳位71设置有上下两组万向滚珠组件8,其与内导轨52的顶面、底面滑动连接。万向滚珠组件8的设置,减轻了第二转台41在转动时产生的摩擦,使第二转台41转动更加灵活。

进一步的,外导轨51顶面设置有与万向滚珠组件8相配合的导向槽9,外导轨51底面设置有与万向滚珠组件8相配合的限位槽12,以使万向滚珠组件8在导向槽9和限位槽12内滑动。能够保证万向滚珠组件8仅在导向槽9和限位槽12内滑动,防止第二转台跳动,提高了第二转台41的转动精度。

进一步的,内导轨52顶面设置有与万向滚珠组件8相配合的导向槽9,内导轨52底面设置有与万向滚珠组件8相配合的限位槽12,以使万向滚珠组8在导向槽9和限位槽12内滑动。能够保证万向滚珠组件8仅在导向槽9和限位槽12内滑动,防止第二转台41跳动,提高了第二转台41的转动精度。

实施例二

如图9和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一种双转台动中通天线装置,适用于船载动中通,包括:第一转动部2、第一驱动机构3、第二转动部4和第二驱动机构5,其中,第一转动部2设置在整流罩底座1的中心位置上,第一转动部2上设置有第一驱动机构3,以驱动第一转动2部绕整流罩底座1的中心轴转动;第二转动部4设置在整流罩底座1外围上,第二转动部4设置有第二驱动机构5,以驱动第二转动部4绕整流罩底座1的中心轴转动。

基于上述结构的设置,两个转动部和两个驱动机构使得天线面组件和其余通信设备分别使用不同的两个驱动机构,大大的降低了驱动机构的成本。

进一步的,第一驱动机构3设置在第一转动部2上,第二驱动机构5设置在第二转动部4上,第二转动部4设置在第一转动部2的外侧,第二驱动机构5设置在第一转动部2的外侧,第二转动部4跟随所述第一转动部2转动;第一转动部1包括惯导系统10,第二转动部4包括第二转台控制模块11,惯导系统10通过线缆与第二转台控制模块11连接,第二转台控制模块11与第二驱动机构5连接。

具体的,惯导系统10上设置有航向传感器,第二转台控制模块11读取到航向传感器的信息,驱动第二驱动机构5工作,使得第二转动部4能跟随第一转动部2转动。通过上述位置关系的设置,使得第一转动部2、第二转动部4、第一驱动机构3、第二驱动机构5在转动时,不会发生碰撞。

具体的,第一转动部2包括第一转台21;第一转台21用于放置天线面组件;第一驱动机构3包括:设置在第一转台21上的第一驱动电机31,第一驱动电机31驱动第一转台21绕整流罩底座1的中心轴转动。第一转动台21为船载动中通专用。

此外,第一驱动机构3还包括了俯仰驱动电机32,此部分内容请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一一赘述。

具体的,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二转动部4包括:第二转动台41,第二驱动机构5包括:外导轨51、内导轨52、第二驱动电机53和驱动齿轮54,其中,外导轨51设置在整流罩底座1靠近边缘处,外导轨51的内侧设置有固定齿环511;内导轨52设置在整流罩底座1靠近圆心处;第二驱动电机53固定设置在第二转台41上,第二驱动电机53的电机轴贯穿第二转台41;驱动齿轮54设置在第二转台41的底部,并且驱动齿轮54套设在第二驱动电机53的电机轴上;第二转台41架设在外导轨51和内导轨52之间,固定齿环511与驱动齿轮54啮合,以使第二转台41转动。

第一转动部2设置有天线面组件、第一驱动机构3,第二转动部4设置有第二驱动机构5,其余通信设备可灵活放置在第一转动部2或第二转动部4上,但是第一转动部2承载重量比原单转台所需承载重量减少。由于采用了两个转台,并且两个转台驱动独立,大大减小了原单转台上的各种设备所需承载的重量,在保证相同传动精度的情况下,所需要的发电机驱动力越小,降低了动中通跟踪伺服成本,同时,避免了传统动中通天线因车改带来的不便,充分利用动中通卫星天线装置的空间。

进一步的,第二转台41外侧边缘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两组的第一限位部件6,第一限位部件6设有第一容纳位61,外导轨51卡设在其中一组第一限位部件6的第一容纳位61内,以限制第二转台41在外导轨41上下移动。通过设置第一限位部件6,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转台41靠近外导轨51的一侧固定设置了三组第一限位部件6,即外导轨51卡设在第一限位部件6内,使得第二转台41能绕着整流罩底座1的中心转动,确保通信车在行驶过程中第二转台41不会上下跳动。

进一步的,第二转台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两组的第二限位部件,第二限位部件设有第二容纳位,内导轨卡设在其中一组第二限位部件的容纳位内,以限制第二转台在内导轨上下移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转台41靠近内导轨52的一侧固定设置了两组第二限位部件7,即内导轨52卡设在第二限位部件7内,使得第二转台41能绕着底座1的中心转动,确保通信车在行驶过程中第二转台41不会上下跳动。

进一步的,第一容纳位61设置有上下两组万向滚珠组件8,其与外导轨51的顶面、底面滑动连接;第二容纳位71设置有上下两组万向滚珠组件8,其与内导轨52的顶面、底面滑动连接。万向滚珠组件8的设置,减轻了第二转台41在转动时产生的摩擦,使第二转台41转动更加灵活。

进一步的,外导轨51顶面设置有与万向滚珠组件8相配合的导向槽9,外导轨51底面设置有与万向滚珠组件8相配合的限位槽12,以使万向滚珠组件8在导向槽9和限位槽12内滑动。能够保证万向滚珠组件8仅在导向槽9和限位槽12内滑动,防止第二转台41的跳动,提高了第二转台41的转动精度。

进一步的,内导轨52顶面设置有与万向滚珠组件8相配合的导向槽9,内导轨52底面设置有与万向滚珠组件8相配合的限位槽12,以使万向滚珠组8在导向槽9和限位槽12内滑动。能够保证万向滚珠组件8仅在导向槽9和限位槽12内滑动,防止第二转台41跳动,提高了第二转台41的转动精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设计图

一种双转台动中通天线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19650.6

申请日:2019-01-2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1(广州)

授权编号:CN209266577U

授权时间:20190816

主分类号:H01Q 3/02

专利分类号:H01Q3/02;H01Q19/12;H01Q1/32;H01Q1/34

范畴分类:38G;

申请人:广州市易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广州市易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246、248、250号2202房自编11A房

发明人:周劲斌;黎晓琳;刘达康;李白

第一发明人:周劲斌

当前权利人:广州市易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振英

代理机构:44100

代理机构编号: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  ;  

一种双转台动中通天线装置论文和设计-周劲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