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对称硅氰化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不对称,手性,甲基,亚胺,甲醛,催化剂,功能。
不对称硅氰化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傅颖,侯博,赵兴玲,杜正银,胡雨来[1](2015)在《醛酮的不对称硅氰化反应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羰基化合物的不对称氰醇化反应是当前不对称催化领域里的一个研究热点.具有光学活性的氰醇是有机合成的重要中间体,通过官能团转化可以很容易制备出一些在天然产物和化学制药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手性化合物,如β-氨基醇、α-氨基酸和α-羟基酸等.目前,不对称催化的叁甲基氰硅烷与醛酮的加成反应作为手性氰醇的主要化学合成方法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反应体系中采用的手性配体与Lewis酸是控制这类反应的效能和立体选择性的关键,因此,主要就叁甲基氰硅烷和醛酮不对称加成反应中催化体系的发展作了一个简要的述评.(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5年12期)
裴玉宁[2](2014)在《双咔啉氮氧化物催化的不对称硅氢化和硅氰化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胺和手性氰醇是一类非常有意义的天然产物,它们是合成抗生素、农药、食品配合剂等很多化合物的中间体,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此,直接用不对称合成的方法获得这些具有高度立体选择性的化合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这两种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做了初步探讨,内容主要分为叁章。第一章对亚胺的不对称还原的研究进展做了一个概括,主要是近年来以HSiCl3作为还原剂与各种不同类型的催化剂配合共同完成催化过程的亚胺还原研究概况。第二章是在本课题组以前的工作基础上,继续探讨轴手性双咔啉氮氧化物对酮亚胺的不对称还原反应活性。课题组合成了C-3,C-3′位具有酰胺结构的轴手性双咔啉N,N′-dioxide型催化剂,考察了其在不对称酮亚胺还原反应中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反应能够在温和条件下(0℃)16h内顺利完成,获得极高的产率(>99%)。且对芳香环上具有供电子取代基的底物的对映选择性表现较好,ee值最高可达到85%。C-3和C-3′位具有环状仲酰胺的双咔啉-N,N′-dioxide表现出较好的不对称催化活性(≥60%ee)。其中,哌啶酰胺氮氧化合物显示最佳的对映选择性。第叁章课题组在对不对称硅氰化反应研究进行了概述、分析的基础上继续探讨了轴手性双咔啉N,N′-dioxide对醛的氰醇化反应。实验对C-3,C-3′位具有酯基和酰胺结构的催化剂进行了筛选,未发现反应活性。又通过与Ti(iOPr)4等8中不同的金属配位进行进一步探索,产率有了明显提高(<50%),但未表现出对映选择性。催化剂需要进一步修饰完善。(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4-06-01)
吕成伟,程起干,王寿峰,孙伟[3](2011)在《氮氧双功能salen催化剂在酮的不对称硅氰化反应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催化剂的不同位置同时引入LALB(Lewis acid/Lewis base)双功能基团(包括氮氧偶极基团和金属钛中心)来改善其催化活性和立体控制能力,合成基于salen骨架结构的新型氮氧双功能催化剂.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成功的将该类双功能催化剂应用于酮的不对称硅氰化反应,表现出了中等程度的选择性和非常高的反应活性.(本文来源于《分子催化》期刊2011年04期)
黄为,宋玉明,王静,曹国英,郑卓[4](2005)在《聚合手性Salen-V(Ⅴ)配合物催化醛的不对称叁甲基硅氰化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合手性salen-V()为催化剂,对醛的叁甲基硅氰化反应进行了研究,在-20℃和1.2%催化剂量下,以苯甲醛为底物获得了91%的ee值和98%的转化率,对其它几种芳香醛和脂肪醛也取得较好的反应结果.催化剂可以方便地回收,重复使用8次仍然保持很好的反应活性和对映体选择性.(本文来源于《分子催化》期刊2005年03期)
何可[5](2004)在《醛的不对称硅氰化反应及不对称Baylis-Hillman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醛的不对称硅氰化反应中,从D-樟脑出发,设计并合成了一类新的具有游离酚羟基的手性环状膦酰二胺(+)-c 和(+)-d。通过重结晶的方法培养了叁个手性环状膦(磷)酰二胺的单晶,对它们进行了X 光衍射晶体结构分析,并确定了它们的绝对构型。考察了此类手性磷试剂作为配体催化剂在醛的不对称硅氰化反应中的催化效果。对反应条件如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底物及催化剂结构等进行了优化选择。结果表明,此类手性磷化合物有较好的催化活性。以(+)-d 为配体催化剂,邻甲氧基苯甲醛为反应底物,得到98.3%的对映选择性。在合成(+)-c 和(+)-d 的过程中,研究了正丁基锂作用下磷酰基从氧到碳的重排反应,确定该重排反应的动态立体化学对磷原子来说是构型保留,并深入讨论了该重排反应的机理。在不对称Baylis-Hillman 反应中,从多种便宜易得的手性源出发合成了5 类手性活化烯。在Me3N·H2O/溶剂体系中,研究了它们的不对称Baylis-Hillman 反应,取得了较好的不对称诱导效果。其中,丙烯酸薄荷醇酯与醛的反应,de 值最高可达98.4%;N-α-苯乙基丙烯酸酰胺与醛的反应,非对映选择性高达97.4%。将Salen 钴(Ⅱ)配体与叔胺作为催化剂共同催化Baylis-Hillman 反应,得到具有一定旋光值的产物。(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期刊2004-04-01)
周正洪,杨卓鸿,刘建兵,唐除痴[6](2002)在《手性配体/Ti(OPr-i)_4催化苯甲醛的不对称硅氰化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 ( S) -联萘二酚、D-樟脑、( -) -假麻黄碱、( -) -α-苯乙胺以及 ( + ) -氯霉胺为手性源 ,合成了 6种新的手性磷化合物及一种新的 Schiff碱 .将它们作为配体催化剂 ,在 Ti( OPr-i) 4存在下 ,用于催化苯甲醛的不对称硅氰化反应 ,得到很好产率的氰醇 ,但立体选择性不理想 ,只有中等程度以下的 ee值 .(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3期)
不对称硅氰化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手性胺和手性氰醇是一类非常有意义的天然产物,它们是合成抗生素、农药、食品配合剂等很多化合物的中间体,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此,直接用不对称合成的方法获得这些具有高度立体选择性的化合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这两种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做了初步探讨,内容主要分为叁章。第一章对亚胺的不对称还原的研究进展做了一个概括,主要是近年来以HSiCl3作为还原剂与各种不同类型的催化剂配合共同完成催化过程的亚胺还原研究概况。第二章是在本课题组以前的工作基础上,继续探讨轴手性双咔啉氮氧化物对酮亚胺的不对称还原反应活性。课题组合成了C-3,C-3′位具有酰胺结构的轴手性双咔啉N,N′-dioxide型催化剂,考察了其在不对称酮亚胺还原反应中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反应能够在温和条件下(0℃)16h内顺利完成,获得极高的产率(>99%)。且对芳香环上具有供电子取代基的底物的对映选择性表现较好,ee值最高可达到85%。C-3和C-3′位具有环状仲酰胺的双咔啉-N,N′-dioxide表现出较好的不对称催化活性(≥60%ee)。其中,哌啶酰胺氮氧化合物显示最佳的对映选择性。第叁章课题组在对不对称硅氰化反应研究进行了概述、分析的基础上继续探讨了轴手性双咔啉N,N′-dioxide对醛的氰醇化反应。实验对C-3,C-3′位具有酯基和酰胺结构的催化剂进行了筛选,未发现反应活性。又通过与Ti(iOPr)4等8中不同的金属配位进行进一步探索,产率有了明显提高(<50%),但未表现出对映选择性。催化剂需要进一步修饰完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对称硅氰化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傅颖,侯博,赵兴玲,杜正银,胡雨来.醛酮的不对称硅氰化反应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15
[2].裴玉宁.双咔啉氮氧化物催化的不对称硅氢化和硅氰化反应研究[D].河北大学.2014
[3].吕成伟,程起干,王寿峰,孙伟.氮氧双功能salen催化剂在酮的不对称硅氰化反应中的应用[J].分子催化.2011
[4].黄为,宋玉明,王静,曹国英,郑卓.聚合手性Salen-V(Ⅴ)配合物催化醛的不对称叁甲基硅氰化反应[J].分子催化.2005
[5].何可.醛的不对称硅氰化反应及不对称Baylis-Hillman反应[D].南开大学.2004
[6].周正洪,杨卓鸿,刘建兵,唐除痴.手性配体/Ti(OPr-i)_4催化苯甲醛的不对称硅氰化反应[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