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七夕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七夕,同题共作,拟古,赠答
七夕诗论文文献综述
赵逵夫[1](2019)在《关于古代“七夕诗”的几种创作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汉宫廷中用"乞巧"的办法改变了民间七夕牵牛织女传说带有叛逆性的主导思想。东汉时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而传至中原,以后"乞巧"节俗在上层社会传开,并渐次传至民间。东晋、南北朝时出现了较多的文人七夕诗,民间七夕歌也出现。南北朝以前七夕诗仍主要以牛女相会为题材,此后以乞巧活动为题材的作品逐渐增加。文人们由于游学、仕宦等原因往往长久在外,夫妻分离,仕途中也难免有不顺之处,而这些都不便直接表现,所以常在七夕借牛女以抒怀,或借"巧""拙"等题目抒发个人的愤懑与不满。因为借题发挥,一些青年文人也希望借乞巧活动以增加文才与文运,故文人聚会吟诗或个人沉思抒情之事多,七夕节实际上成了一年中文人们创作最活跃的一天。同题共作、拟古、唱和、赠答,以及唱和中的和韵、次韵等现象很突出。因此,七夕节不仅是女儿节,实际上也成了中国古代的一个诗人节。(本文来源于《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冯和一[2](2017)在《英藏S.2014《七夕诗并序》释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文学创作的角度,S.2014诗并序皆不能称为经典,但却未加雕琢地保留了敦煌官僧民众"七夕"赋诗作序系列手稿原貌。另外,S.2014中的词汇,有的与晚唐时代敦煌当地的语言有关,如《七夕(自到敦煌)》"耐""管领""接括"等词汇都并非错字。校释该卷内容以及对写卷创作情境进行合理还原,对研究敦煌僧众文化生活、俗文学创作、抄经写经的意义以及敦煌七夕民风习俗等皆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与意义。(本文来源于《汉语言文学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丁小纯[3](2015)在《七夕诗源流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七夕这一传统节日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但为诗歌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源泉,与此同时,诗人的珠言妙语也为七夕这一民俗节日注入了文化元素和人文精神。本文力求在七夕这一民俗节日的宏观背景下,以时间为线,进一步去探寻历代七夕诗创作之起源与发展脉络。(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钱丽艳[4](2015)在《《东文选》中七夕诗与中国文化的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韩两国地理位置相近,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从古至今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七夕节是中国最有民族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浓烈文化艺术魅力,而七夕的代表性传说“牛郎织女”是中国的四大传说故事之首,在民间艺术的大舞台上也是大放异彩。长期受到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渲染下韩国接受了这一美丽的传说,流传至今。伴随着七夕的传承发展,产生许多歌颂、赞美、吟唱七夕的诗歌,作品可谓层出不穷,不胜枚举;内容优美而动人,流传广泛且久远。本文首先阐述七夕故事形成与发展,七夕诗歌的形成与发展,然后以韩国古代东国文学批评史上最重要的选本之一《东文选》中收录的七夕诗歌为对象,研究七夕诗歌中反映出的中国文化,这对理解韩国人民深层的心理意识、民族特征、文化内涵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岁时文化研究更有着具有理论的价值和现实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5-01)
张亚军[5](2015)在《汉魏六朝七夕诗“秋”、“月”意象脞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汉魏六朝七夕诗在表现节候特征时,主要以"秋"、"月"意象的使用为主。诗人们以清泠的秋色来衬托牛郎织女相思相会之景,以素月、朗月等来抒发二者哀婉细腻的相恋之情,从而构造出一种浓重的悲情氤氲,体现了汉魏六朝七夕诗抒情特质中"以悲为美"的艺术特征。(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张亚军[6](2014)在《刘骏《七夕诗》二首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七夕诗,指中国古典诗歌中以七夕为题,或使用牛郎织女爱情故事及其故事中相关意象的诗歌。据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一书择录,截止到唐朝以前,以七夕为题,或在诗歌当中咏叹牛郎织女故事、或涉及运用七夕典故的诗歌有近八十首。南朝时期,七夕诗的创作有很大程度的发展。一是诗歌数量较前增多。从时间上看,主要集(本文来源于《古典文学知识》期刊2014年01期)
陶曷因[7](2013)在《《万叶集》七夕和歌歌词探析——兼与中国七夕诗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牛郎织女传说大约在七世纪传入日本,日本历史上第一部神话集《古事记》中记载了关于七夕传说的故事。随后《怀风藻》、《万叶集》和《古今和歌集》皆记载了当时在中国文学影响下所产生的各具特色的七夕诗歌。笔者对日本诗人在七夕和歌歌词上如何接受汉诗的影响,如何改造,进而使其具有日本独特风格的和歌歌词等语言表达现象进行探讨和分析,根据这些特点阐述了《万叶集》和歌歌词中的"和习"现象。(本文来源于《贺州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罗争鸣[8](2013)在《穿越式的“七夕”——吴绡《七夕》诗读札》一文中研究指出吴绡(1615?—1671),字素公,又字片霞,号冰仙,长洲(今苏州)人,琴棋书画无所不能。邹流琦《吴冰仙集小引》说:"(绡)兰心蕙质,雅善书史。……于一切琴棋弦管之艺,无不精绝。书法直通钟、王,尤善画,每经点缀,灵动如生。"这类夸赞之词,并非溢美,我们从吴绡留存的大量诗作中也能窥见一斑。翻阅吴绡的《啸雪庵诗集》及《啸雪庵诗余》,多见咏"花"、叹"春"之作,细腻、柔美的闺秀风格毕露无遗,但在浓浓的闺情春思中,也有(本文来源于《古典文学知识》期刊2013年02期)
顾幼平[9](2012)在《略论唐代七夕诗的表现模式及情感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是中国七夕诗创作的"黄金时代",唐代的七夕诗主要有"写七夕,表爱情"、"叹七夕,抒乡情"和"咏七夕,道闲情"这叁种模式,深入研究和探讨唐代的七夕诗创作,有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了解唐代七夕风俗文化。(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2年09期)
张亚军,王敏[10](2010)在《汉魏六朝七夕诗“织女”形象及情感意蕴脞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牛郎织女故事,在汉魏六朝诗歌中有独特的题材表现,即七夕诗。在此类诗歌中,诗人多以塑造织女形象为主,进而咏叹牛郎织女的爱情。织女是真善美的结合体,具有温柔、勤劳、智慧的形象特征,其纯洁真挚的情感、守望爱情的忍耐与坚贞深深地感动着后人。七夕诗的产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怨妇诗以及七夕节俗的盛行紧密相关。(本文来源于《天中学刊》期刊2010年03期)
七夕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S.2014诗并序皆不能称为经典,但却未加雕琢地保留了敦煌官僧民众"七夕"赋诗作序系列手稿原貌。另外,S.2014中的词汇,有的与晚唐时代敦煌当地的语言有关,如《七夕(自到敦煌)》"耐""管领""接括"等词汇都并非错字。校释该卷内容以及对写卷创作情境进行合理还原,对研究敦煌僧众文化生活、俗文学创作、抄经写经的意义以及敦煌七夕民风习俗等皆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与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七夕诗论文参考文献
[1].赵逵夫.关于古代“七夕诗”的几种创作现象[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冯和一.英藏S.2014《七夕诗并序》释读[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7
[3].丁小纯.七夕诗源流考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4].钱丽艳.《东文选》中七夕诗与中国文化的关联[D].吉林大学.2015
[5].张亚军.汉魏六朝七夕诗“秋”、“月”意象脞论[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
[6].张亚军.刘骏《七夕诗》二首赏析[J].古典文学知识.2014
[7].陶曷因.《万叶集》七夕和歌歌词探析——兼与中国七夕诗比较[J].贺州学院学报.2013
[8].罗争鸣.穿越式的“七夕”——吴绡《七夕》诗读札[J].古典文学知识.2013
[9].顾幼平.略论唐代七夕诗的表现模式及情感内涵[J].文教资料.2012
[10].张亚军,王敏.汉魏六朝七夕诗“织女”形象及情感意蕴脞论[J].天中学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