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坝体裂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裂缝,土石,混凝土,措施,原因,时域,荷载。
坝体裂缝论文文献综述
王旭[1](2019)在《土石坝漫顶条件下纵向裂缝发展规律及坝体溃决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库大坝作为水利基础设施与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化水资源配置、提升防汛抗旱能力、改善河流通航条件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水库大坝一旦发生溃决会产生灾难性的破坏。土石坝是国内外坝工建设中历史最为悠久、应用最为广泛的坝型。受建造时期经济和技术条件等限制,许多土石坝质量和建设水平较低,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严重威胁下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稳定。纵向裂缝是土石坝最普遍的震害现象之一,但目前针对土石坝纵向裂缝的研究相对较少,纵向裂缝对土石坝漫顶溃决过程的影响尚不清晰。开展极端洪水漫顶条件下的土石坝纵向裂缝次生灾害和坝体溃决机理研究,有助于发展和完善土石坝溃决理论,对土石坝溃决风险评估和溃坝洪水预警及应急预案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开展了洪水漫顶条件下纵向裂缝发展以及坝体漫顶溃决室外模型试验,研究了漫顶条件下土石坝纵向裂缝发展规律和坝体溃决过程,探究了上游溃坝洪水胁迫下的下游土石坝连锁溃决过程,分析了溃坝洪水在下游渠段中的演进规律和水流特性,并建立了土石坝溃决参数预测模型。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开展室外土石坝漫顶溃决试验,探究了土石坝漫顶溃决过程,根据试验观测结果将典型土石坝模型(未预设纵向裂缝但预设初始溃口)的漫顶溃决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研究了上游溃坝洪水胁迫下的下游土石坝连锁溃决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下游土石坝在上游溃坝洪水胁迫下发生全面漫顶,坝体溃决过程发展较快,溃决历时较短,与典型土石坝的逐渐溃决过程存在显着差异。(2)根据模型试验结果比较了是否预设纵向裂缝、预设纵向裂缝尺寸、是否设置初始溃口对土石坝漫顶溃决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其他试验工况一定时,增大纵向裂缝尺寸以及设置初始溃口均会加速坝体溃决过程。(3)建立了土石坝漫顶和管涌两种溃决模式下洪峰流量和溃口平均宽度的预测模型,拟合优度、显着性和对比验证等模型评价结果表明预测模型精度较高,能够快速、有效地预测由不同溃决模式下的土石坝溃决洪峰流量和溃口平均宽度。图[27]表[13]参考文献[84]。(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5)
胡清焱,王抗,张国寿,侯丽君[2](2018)在《浅析化学灌浆在坝体裂缝处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老挝色拉龙一级水电站采石场岩石为砂岩,利用该砂岩骨料浇筑的大坝2 m厚各坝段常态混凝土底板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贯穿性裂缝,因裂缝成因复杂,处理难度大,给工程安全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对裂缝成因进行了分析,对处理方案进行了总结,形成了成熟的化学灌浆施工工艺,可为今后大坝裂缝处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四川水力发电》期刊2018年05期)
杨周[3](2018)在《水库混凝土坝体裂缝产生原因分析及处治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当中,水库是比较重要的基础设施组成部分,水库的建设常用的方法就是混凝土施工方式,在对坝体的施工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就比较容易出现裂缝质量问题,解决这一裂缝问题就显得比较重要。本文重要就水库混凝土坝体裂缝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希望能为实际的坝体裂缝处理操作提供相应参考。(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8年26期)
吴有星,张蕾[4](2018)在《套井塌孔和坝体裂缝的原因分析及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有大量的中小型水库大坝均参用当地材料筑坝,运行时间达四五十年,需要进行除险加固.通过对衢州市部分水库土石坝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分析,对大坝除险加固中套井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的塌孔和坝体裂缝进行了归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采取的相应处理措施,以利于其他土石坝除险加固顺利开展.(本文来源于《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虎春生[5](2018)在《宁夏海原南坪水库土坝坝体裂缝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坪水库改造工程为例,根据水库坝体裂缝性状,通过资料收集、现场测量、坝体钻心取样试验等多种途径分析裂缝产生原因,研究得出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坝体的不均匀沉降,并据此提出坝体裂缝的解决方法与建议。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后,消除了水库的安全隐患,有效保障了大坝的安全。(本文来源于《水利建设与管理》期刊2018年04期)
张超[6](2018)在《地质雷达技术在坝体裂缝探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均质土坝在堤坝建设中应用比较常见,在长时间运行与使用后,由于各种外界和内在因素的原因,坝顶和坝坡道路会产生裂缝,若不进行处理,会使堤坝运行安全隐患大大增加。地质雷达技术属于工程物探方面一种新型检测仪器和技术,该方法具有工作效率高、分辨率高和异常图象直观等突出优点,因此,该方法广泛应用于工程勘察中。文中利用地质雷达技术,对某大坝坝体裂缝进行探测,较准确地推断出工程隐患的性质和位置,从而便于以后更好的指导工程施工处理。(本文来源于《山西水利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杨华雄,侍克斌[7](2018)在《新疆下坂地水利枢纽坝体廊道裂缝及渗水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廊道沉降开裂问题进行测试及分析。采用检测设备对变形缝及廊道的裂缝进行观测,对廊道沉降开裂及渗水的分布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开发》期刊2018年03期)
吕远坤[8](2016)在《坝体裂缝成因及模态参数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模态参数识别主要是通过测试得到大坝振动系统参数,包括固有频率、阻尼比、质量、振型等。目前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主要有:时域法、频域法、时频结合法、模拟进化法等。研究表明,时域分析法可以提高损伤辨识精度,并可以快速的将损伤定位,对于坝体裂缝识别效果显着。综合国内外结构损伤研究现状,首先对大坝坝体裂缝成因进行探讨,随后介绍了6种常见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并对裂缝后的大坝结构进行模态参数识别。希望对今后坝体裂缝损伤评估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利技术监督》期刊2016年02期)
周劲松[9](2015)在《土石坝心墙局部裂缝对坝体渗流场的影响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心墙土石坝为研究对象,结合工程实例,针对土石坝心墙中不同部位出现裂缝时,坝体的总水头等势线、渗透流速以及渗流量等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当心墙裂缝越靠近坝基时,等势线及浸润线的波动情况越大,裂缝中的渗透流速也越大,坝体渗漏现象越严重。结果表明,心墙中的裂缝位置距离坝基越近,对坝体的渗流稳定性越不利。(本文来源于《水利科技与经济》期刊2015年12期)
郭胜山,张爱静,李德玉,翟恩地[10](2015)在《混凝土坝坝体裂缝在地震荷载下扩展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我国西部强震区的高混凝土坝,如小湾、二滩等,施工期或运行期在坝体表面以及坝体内部出现了一定范围的裂缝。鉴于这些高坝工程的极端重要性,裂缝在地震作用下的扩展性问题为学术界和工程界关注。针对混凝土坝坝体裂缝在地震荷载下扩展研究的关键性问题,包括地震动输入、坝体已有裂缝及其裂缝处理措施的模拟、缝端混凝土破损路径及其破损程度的模拟等研究现状分别进行讨论。最后指出了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坝体裂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老挝色拉龙一级水电站采石场岩石为砂岩,利用该砂岩骨料浇筑的大坝2 m厚各坝段常态混凝土底板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贯穿性裂缝,因裂缝成因复杂,处理难度大,给工程安全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对裂缝成因进行了分析,对处理方案进行了总结,形成了成熟的化学灌浆施工工艺,可为今后大坝裂缝处理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坝体裂缝论文参考文献
[1].王旭.土石坝漫顶条件下纵向裂缝发展规律及坝体溃决机理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9
[2].胡清焱,王抗,张国寿,侯丽君.浅析化学灌浆在坝体裂缝处理中的应用[J].四川水力发电.2018
[3].杨周.水库混凝土坝体裂缝产生原因分析及处治对策[J].居舍.2018
[4].吴有星,张蕾.套井塌孔和坝体裂缝的原因分析及处理[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8
[5].虎春生.宁夏海原南坪水库土坝坝体裂缝原因分析[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8
[6].张超.地质雷达技术在坝体裂缝探测中的应用[J].山西水利科技.2018
[7].杨华雄,侍克斌.新疆下坂地水利枢纽坝体廊道裂缝及渗水原因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18
[8].吕远坤.坝体裂缝成因及模态参数识别研究[J].水利技术监督.2016
[9].周劲松.土石坝心墙局部裂缝对坝体渗流场的影响性分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5
[10].郭胜山,张爱静,李德玉,翟恩地.混凝土坝坝体裂缝在地震荷载下扩展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