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颜黄浙江省苍南县藻溪镇小学325800
笔者在教学拟声词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点尝试,一丝探讨,以寻觅、模仿、赏析、活用的步骤紧扣着拟声词来训练。让学生练习并展示自己用拟声词进行的说话、写话、习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笔者遵循读写结合、由读到写的原则,让拟声词给学生的语言增添色彩。
一、寻觅拟声词,激发兴趣
一个聪明的孩子,不仅要会用眼睛观察我们生活的世界,而且还要会用耳朵聆听一切美妙的声音。教师应适当地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在大自然美妙动听的声音中,体会其中的无限乐趣。笔者尝试在班级内开展寻找拟声词的活动,结果出乎本人的意料。学生对寻找拟声词兴趣非常浓厚,他们纷纷把在家中、上学路上、学校里以及公共场所听到的各种生动有趣的声音,进行交流、模拟,并且把它运用恰当的拟声词进行描述记录下来。学生在交流、模拟这些拟声词的发音时开怀大笑,兴趣浓厚,情绪高涨。同学们相互交流、比赛,赛赛谁搜集得多、搜集得妙。翻开他们厚厚的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各样的拟声词:如“淅淅沥沥”的春雨声,“哗啦啦”的流水声,“砰砰”的敲门声,“咚咚”的锣鼓声,“嚓嚓”的脚步声,自行车的“丁零”声,摩托车的“突突”声,蜜蜂的“嗡嗡”声,小狗的“汪汪”声,“呼哧呼哧”的喘气声……在短时间内能搜集到这么多的拟声词,表现了学生对拟声词的的喜爱及学生劳动的热情。而且他们还不忘让我分享他们的硕果,时时把他们搜集来的拟声词向我展示一番。他们那份得意的神情溢于言表。
二、模仿拟声词,领悟规律
笔者这里的“模仿”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让学生模仿拟声词的发音,另一个是让学生模仿优秀作文中拟声词的运用。喜欢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让他们亮开嗓门,带上动作来学学这些动物的叫声,自然现象的声响,及其他一些声音。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要的是加深对拟声词的体验。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拟声词的结构,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通过交流,从中发现规律,如它们的形旁多数是“口”字旁,用这些规律识记这些拟声词。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知识和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让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去自主探究,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模仿优秀作品的语言不仅可以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大家之作灵气的熏陶,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而且可以不断增加自己的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在依样画葫芦中,感受作者的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髓,在模仿中锻炼自己运用拟声词表达的能力。
三、赏析拟声词,体会其妙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想方设法增加学生积累拟声词的量,更要不断提高学生赏析拟声词的能力。特别在阅读、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根据阅读、作文的需要,精选优秀作品、范例,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欣赏、体会作品中拟声词的精粹之处,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为写作铺垫。
“赏析拟声词”这一环节内容的安排,其目的是:一是让学生感知句子加上拟声词会使描述的声音更生动,更形象;二是让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让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融。教学过程中又可分为两个小步骤,即先扶后放,扶放结合,以放为主。
四、活用拟声词,内化精髓
平时,我们在训练学生的说话和习作时,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仔细聆听,恰当地活用拟声词来描摹事物,并通过拟声来追求事物的真实感,这样便会达到“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
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曾说过:“学我者生,象我者死!”这句名言不仅在学画上适用,在学生说话、作文中使用拟声词的指导中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学生虽然能模仿优秀作品中的拟声词的运用,但这样的作品再好也是庸品,容易造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缺乏个性与新意,这无疑是死路一条。因此,模仿只是学生锻练基本功,并不是我们最终目的。我们在引导学生模仿的基础上,还必须加强学生创造性运用这些拟声词的能力。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方法论。1927年他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在这理论的指导下,香港耀中国际学校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办学理念:“我听过,也许会忘记;我说过,也许会记得;我做过,才能够明白。”所以,在让学生通过寻觅、模仿、赏析之后,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正确、灵活、创造性地运用。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举一反三,来激发与培养学生创造性活用拟声词的能力,发展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