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基础化学实验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玛依拉·阿提哈孜[1](2021)在《开放教育中的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文中研究指明自国家开放大学现代远程开放教育项目实施以来,电大教育的办学水平虽然有所提升,但在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上,却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而针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也随之在开放教育领域全面展开。基于此,本文以开放教育中的基础化学课为例,对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实践策略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些基础化学课课程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够对开放教育中的基础化学课教学效果提升有所促进。
刘丹妮,徐艳霞[2](2021)在《基于药学基础化学实验的学习体会》文中研究表明在药学本科学习阶段,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药学基础化学实验,这些基础化学实验对于学生而言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环环相扣,发人深省。基础化学实验的相关学习为药学专业学习打下基础,有助于本科生在药学相关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将从药学本科学生的角度,论述在进行药学基础化学实验中的学习体会。
张月娟,赵庶吏,李英军,朱翠红[3](2021)在《化学实验课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贯通培养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课程思政"是一种创新性教学理念,是将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结合的一种创新尝试。将"课程思政"元素引入化学实验课堂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贯通培养项目为例,通过在化学实验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突出思政元素对于学生潜移默化地引导,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对学生的"三观"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规则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科学探究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及民族自信心。
曹斌华[4](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姜影[5](2021)在《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旨在“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的高考改革方案出台。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高中阶段要以多种方式开展职业生涯教育。2021年辽宁省正式实施“3+1+2”高考选科模式,这种选考模式在拓宽学生职业选择面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科目选择困难。为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信息、进行合理选科,本研究依托职业兴趣、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等理论,结合实证调研,以高中化学学科为基础,设计出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并能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推行的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论文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方法、思路和意义。通过文献调研,界定了“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等概念,了解了国内外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概况。并利用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大多数学生依据成绩进行选科,学生渴望知晓高校专业信息和职业信息等内容。通过教师访谈了解一线教师对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的看法等。针对研究现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了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确定了课程内容选择范围、选择原则、选择策略、选择思路。围绕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确立了5种课程主题,并对5种课程主题下的15个课题全部进行教学设计,呈现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思路。教育实习期间,笔者在每种课程主题下选择一个课题,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课程实践。实践后,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评价两种途径获得课程反馈与评价。结果表明:本课程提高了学生对化学类职业和专业的认识水平,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明确了是否选择化学作为未来报考的专业和从事的职业。
潘路,王凤武,朱其永,魏亦军,方文彦,李莉,朱传高,潘向萍[6](2021)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团队建设与改革》文中认为教学团队是一个教学集合体。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淮南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团队立项建设为例,着重探索了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团队构建的形成过程、具体建设思路与改革方案,并提出了团队以后的建设思路、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本文可作为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团队建设与改革的参考。
闫佳伟[7](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任紫晴[8](2021)在《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分析及复习策略研究 ——以五年全国理综Ⅱ卷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考,全称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一定难度,体现了其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价值。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高考化学实验试题从评价的角度检测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达成度,并反映一线化学教师对化学实验部分的教学情况。本文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基准,通过研究大量相关文献,在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做中学”理论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基础上,整体分析近五年全国理综Ⅱ卷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并对高中化学教师与高三选择化学学科的学生开展调查。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测验法对2016-2020年全国理综Ⅱ卷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类型、分值比重、考查内容、试题情境、呈现方式和具体考点进行统计分析;从六个维度设计教师调查问卷,了解高中化学教师对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认识情况以及对学生解题水平的认识;编制学生测试卷了解高三学生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解答情况,通过分析数据研究高三学生在解答化学实验试题中的失分点。借助统计软件SPSS26.0与Excel表格对数据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复习策略:首先要夯实基础,明确化学实验方法,重视课标中对化学实验知识与能力提出的相关要求;其次要回归教材,整合教材中设置的“实验X-X”栏目,其中涉及的实验内容要作为重点复习内容,明确每一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原理、实验注意事项等必备化学实验知识和化学实验探究的关键能力。同时要善于利用生活生产实际、科学前沿成果等素材创设真实情境帮助学生改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最后要归纳方法,整理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题型特点,依据不同题型提出对应解题方法,训练学生解题思维、提高其解题能力。总而言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实验探究的综合能力,以考查基本化学实验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综合评价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通过研究旨在为复习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化学教师与高三学生提供帮助。
何琳[9](2021)在《聚焦工程观发展的高中化学教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教育趋势愈发突显了工程教育与观念建构的重要性。科学教育观念从“探究”到“实践”的转变,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在义务教育阶段融入工程教育的重要性;并且科学教育提倡用少数大概念来统领学科知识,以此发展学生的整合理解并在其中渗透科学本质教育1。因此,将工程观作为大概念引领工程主题的教学,能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下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面对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教科书是教学理论付诸于实践并产生实际功效的中介,对科学的教与学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试图分析我国教科书中工程观的呈现情况,以期为后续工程观培养提供一定支持。本研究基于工程学者和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明确工程观的内涵与特征,构建了以“实践观”、“系统观”、“价值观”为维度的三维立体模型,并提取了能够有效形成工程观的核心概念;再通过文献综述明确教科书的结构和一般分析思路;最后结合工程观内涵的特征与教科书结构的特征构建分析框架,并对以“硫酸工业”、“合成氨工业”和“联合制碱工业”为代表的特定的化工生产主题和以“氯及其化合物”为代表的非特定的元素化合物主题进行了分析。在具体的研究中,采用了量化分析和质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先从“实践观”、“系统观”、“价值观”三维度分析教科书中各主题的呈现情况;在将三维度整合分析整体的工程观呈现情况。目前高中化学教科书中“工程观”的呈现有待改进,结论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整体工程观的呈现结果:(1)工程区别于科学的最大特点,便是上下文的相关性,教科书对于核心概念的覆盖范围较全面,但是核心概念之间的关联性较薄弱;(2)教科书中实践观的比重最大,系统观次之,价值观的比重最低。第二部分是各维度工程观的呈现结果:(1)实践观的呈现更注重具体操作,忽视了思维过程;(2)系统观的呈现重视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但是子系统上下文的相关性较少;(3)价值观的呈现已然意识到了生态价值的重要性。第三部分是不同年级的工程观发展趋势:(1)必修课程中工程观的整体发展及各维度发展均呈螺旋式上升趋势:(2)拓展型课程相比于必修课程,工程观教育的内容大幅下降,内容编排更注重知识逻辑体系。
冒爱荣,姚瑶,孙明珠,杨春红,王玉琴,曹淑红,邵荣[10](2020)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认为"课程思政"是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一种全新育人模式。论述了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特点、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具体途径。通过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中隐性的思政教育,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想道德的同步提升,对帮助学生树立安全环保意识、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和团队协作精神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在基础化学实验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基础化学实验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开放教育中的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放教育中基础化学课的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
(二)创新实践教学形式。 |
(三)重视自主学习指导。 |
(四)优化网络教学平台。 |
(五)合理把控教学内容。 |
(六)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
二、开放教育中基础化学课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 |
(一)教学观念问题。 |
(二)教学方法问题。 |
(三)实验教学问题。 |
三、结语 |
(2)基于药学基础化学实验的学习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知识投影到药学实验 |
2 对实验技术的掌握熟悉 |
3 对药学专业的深刻认识 |
4 总结 |
(3)化学实验课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贯通培养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化学实验课程概述 |
二、化学实验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方法及途径 |
(一)细化实验操作,树立科学发展观 |
(二)引入学术不端概念,突出诚信教育 |
(三)剖析国内分析仪器发展历程,增强爱国主义意识 |
(四)建立多维度考核体系,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
三、总结 |
(4)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国家政策要求 |
2.学生发展需要 |
3.课程实施的重要性 |
4.化学学科发展需要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职业生涯教育 |
2.课程 |
3.课程设计 |
(二)国内外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概况 |
1.国外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概况 |
2.国内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概况 |
(三)理论基础 |
1.职业兴趣理论 |
2.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
3.最近发展区理论 |
4.人格发展理论 |
5.终身教育理论 |
三、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现状及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 |
(一)学生问卷调查 |
1.问卷编制与发放 |
2.调查结果及分析 |
(二)教师访谈 |
四、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 |
(一)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理念 |
(二)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目标 |
1.宏观层面 |
2.微观层面 |
(三)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内容选择 |
1.课程内容选择范围 |
2.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
3.课程内容选择策略 |
4.课程主题确定 |
5.课程内容选择思路 |
(四)高中化学生涯教育课程内容 |
1.主题一:前沿科学型 |
2.主题二:分析检测型 |
3.主题三:生活应用型 |
4.主题四:化工生产型 |
5.主题五:绿色环保型 |
五、课程实践及效果评价 |
(一)实践对象 |
(二)具体方案 |
(三)教学实践 |
1.前沿科学型——合成化学 |
2.分析检测型——法医化学 |
(四)效果评价 |
1.学生评价 |
2.教师评价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B 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课题教学设计 |
附录C 教学实践后学生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团队建设与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团队构建形成 |
(1)基础化学教学团队的建立。 |
(2)基础化学教学团队逐步完成。 |
(3)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团队的完善。 |
2 基础化学教学团队建设改革 |
(1)团队成员实行聘用制。 |
(2)引导团队成员对基础化学实验教学项目和内容进行革新和创新。 |
(3)组织团队成员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
(4)不断提升团队成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
(5)通过提升学历和职称来进一步提高基础化学教学团队的水平。 |
(6)团队成员吸纳学生进入科研团队,继续帮助学生打好科研基础。 |
3 基础化学教学团队的未来发展 |
(1)全面提升团队成员的各项素质与业务能力。 |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3)加强课程。 |
(4)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建设。 |
(5)以学生为本,着力培养创新能力。 |
(6)大力加强团队成员的科研,以科研带动实验教学。 |
4 结 语 |
(7)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立德树人 |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
三、研究问题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立德树人 |
(二)落实机制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
(一)强化制度建设 |
(二)强化师资培育 |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分析及复习策略研究 ——以五年全国理综Ⅱ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由 |
1.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 |
2.《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对实验的要求 |
3.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反馈功能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启示 |
(三)研究目的 |
1.提高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2.指导高三化学实验复习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
(一)理论基础 |
1.多元智力理论 |
2.建构主义理论 |
3.“做中学”理论 |
4.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1.高考 |
2.高中化学实验 |
3.化学实验试题 |
4.复习策略 |
二、2016-2020 年新课标全国理综Ⅱ卷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分析 |
(一)高中化学实验的内容及特点 |
1.《新课标》视角下高中化学实验内容及要求分析 |
2.高中化学实验特点分析 |
(二)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整体分析研究 |
1.化学实验选择题的统计分析 |
2.化学实验综合题的统计分析 |
3.结论 |
4.研究启示 |
(三)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具体考点分析 |
1.化学实验的主要考点 |
2.实验选择题的具体考点分析 |
3.实验综合题的具体考点分析 |
4.结论 |
5.研究启示 |
三、化学教师对高考化学实验试题认识情况的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方法 |
3.调查对象 |
4.调查问卷的编制 |
(二)统计与分析 |
1.化学教师对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把握情况 |
2.化学教师对高三学生化学实验部分复习的态度 |
3.化学教师对高考化学实验复习方法的态度 |
4.化学教师对高考化学实验命题的认识 |
5.化学教师对高三学生化学实验题解答情况的了解程度 |
6.化学教师对高考化学实验试题难度的认识 |
(三)结论 |
1.化学教师具备指导实验复习的能力 |
2.化学教师对实验复习的态度有差异 |
3.化学教师对高考实验试题难度的认识不同 |
四、高三学生高考化学实验试题解答情况调查 |
(一)测验目的 |
(二)测验内容 |
(三)测验过程 |
(四)统计与分析 |
1.实验选择题答题情况分析 |
2.实验综合题答题情况分析 |
(五)结论 |
1.学生化学实验的必备知识不充分 |
2.学生化学实验知识的迁移能力较低 |
3.学生综合性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有待改善 |
五、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复习策略 |
(一)夯实基础,重视课标 |
1.明确化学实验方法,夯实基础 |
2.重视课标内容,梳理实验要求 |
(二)重视实验,训练思维 |
1.回归教材,整合教材实验 |
2.创设真实情境,改善思维方式 |
(三)归纳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
1.整理实验选择题题型,注意细节 |
2.归纳实验综合题题型,培养解题方法 |
六、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1.试题特点 |
2.复习策略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2016-2020 年新课标全国理综Ⅱ卷化学实验试题 |
附录2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3 学生测试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9)聚焦工程观发展的高中化学教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工程观的研究现状 |
2.1.1 工程观的本质研究 |
2.1.2 工程观培养的策略研究 |
2.1.3 工程观的教学研究 |
2.2 高中化学教材的结构与分析思路 |
2.3 核心概念界定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工程观的三维立体模型 |
3.2 工程观的理论框架 |
3.3 研究模型 |
3.4 研究工具 |
3.5 教材分析示例 |
第4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
4.1 实践观的体现 |
4.2 系统观的体现 |
4.3 价值观的体现 |
4.4 工程观的体现 |
4.5 其他主题中工程观的呈现情况 |
4.6 课例分析——以联合制碱工业为例 |
第5章 展望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
2 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具体途径 |
2.1 加强系统学习,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
2.2 坚持立德树人,深挖课程思政元素 |
2.3 增强法律观念,树立安全环保意识 |
2.4 建立“量”的概念,培养正确的职业观 |
2.5 增进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
3 结 语 |
四、在基础化学实验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开放教育中的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玛依拉·阿提哈孜.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1(23)
- [2]基于药学基础化学实验的学习体会[J]. 刘丹妮,徐艳霞. 医学教育管理, 2021(S1)
- [3]化学实验课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贯通培养项目为例[J]. 张月娟,赵庶吏,李英军,朱翠红.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1(04)
- [4]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 姜影.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团队建设与改革[J]. 潘路,王凤武,朱其永,魏亦军,方文彦,李莉,朱传高,潘向萍. 广州化工, 2021(10)
- [7]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8]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分析及复习策略研究 ——以五年全国理综Ⅱ卷为例[D]. 任紫晴. 渤海大学, 2021
- [9]聚焦工程观发展的高中化学教材研究[D]. 何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10]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冒爱荣,姚瑶,孙明珠,杨春红,王玉琴,曹淑红,邵荣. 广州化工, 2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