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艺鞋业赢在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赵珂珂[1](2015)在《全球价值链下中国鞋类产业集群升级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外部需求明显下降,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日益上涨,我国鞋类产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层次较低,大多产品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面临众多国家的激烈竞争,中国鞋业发展遭遇瓶颈时期。为了促进我国鞋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研究鞋业集群升级的问题迫在眉睫。全球价值链是从全球商品链演进来的一种研究集群发展的新兴理论,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来分析全球产业集群及其升级的问题,这一理论为我们研究中国鞋类产业集群的升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中国鞋类产业集群以低成本占据一定的产业优势,但这种优势也仅仅局限于领先的数量。从全球价值链上来看,中国鞋业面临产品价值增值低的现象较为普遍,集群升级存在一系列阻碍因素和问题。文章采用区位商方法将中国鞋业集群区位优势定位在福建、广州和浙江省份,通过对鞋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剖析总结出集群升级面临的问题:日趋上涨的成本、质量问题遭遇的国际反倾销以及较低的产品档次。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文章总结出影响中国鞋业集群升级的因素包括动力机制、治理模式、企业因素、政府因素和行业协会因素五大方面,并将中国鞋业集群定位于购买行驱动链及市场型、关系型和领导型三种治理模式。通过列举中国和国外从属不同治理模式的典型鞋业集群,比较分析各类集群特点,并从中得到升级启示。结合中国鞋业集群升级问题及案例启示文章最后提出应该更加注重企业自身学习意识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政府应实施相应的引导和促进政策,此外还应该加强行业内部的协调与知识共享才能更好的促进中国鞋业集群的升级。
岳平[2](2014)在《转型路上的温州鞋 温州品牌转型观察》文中研究表明此刻,素有"鞋都"之称的温州,正在经历痛苦的煎熬。一系列压力逼迫温州鞋企必须转型升级。但困难并不可怕,前途依然光明,因为他们已经走在路上。在全国鞋业中,温州的地位举足轻重,其规模、数量首屈一指,奥康、康奈、意尔康、红蜻蜒、蜘蛛王、日泰等知名品牌鞋企均诞生于此。据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数据,2013年,温州鞋革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852亿元,相当于温州全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陈虹[3](2012)在《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的均衡机制与引导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在当今全球市场竞争环境下,技术不断更新发展,投资风险的不断增大,加上不同组织知识和资源互补性的增加,使得技术创新日渐复杂,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要想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与企业外部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分散风险和利益共享。产业集群是我国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后,全国涌现了一大批产业集群,尤其以浙江、江苏和广东最为普遍。在产业集群中,企业明确分工并形成配套体系,既竞争又合作,地理距离的接近减少了交易成本和机会主义行为,促进了资源和信息共享,形成规模经济。因此,在集群内部开展合作研发,对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眼于探讨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合作研发。首先,在产业集群、合作研发理论基础之上,分析了在产业集群中进行合作研发的优势,与自主研发相比,合作研发更能分担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实现资源整合。其次,结合浙江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集群的同质性和分散性两个特征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指出集群内开展合作研发的必要性。在理论和实际分析之后,本文在AJ博弈模型基础上,提出了n个企业参与的三阶段博弈模型,通过逆推法求解企业合作研发趋于均衡的条件,比较分析市场自发形成的均衡规模和社会福利达最大的最适规模;此外借助c编程计算和数值模拟,探讨技术外溢率和均衡规模、最适规模、社会福利的关系,分析总企业数与社会福利、合作成员个体利润的关系;最后,结合博弈模型的数据和结论,从社会资本、行业协会和政府角度分析三者对博弈均衡的影响,进而提出促进企业合作研发形成的引导机制,并以温州鞋业产业集群为案例背景,介绍了该集群合作研发的现状,并进一步从社会资本、行业协会和政府分析三者对温州鞋业集群合作研发的协调和引导。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构建了n企业的三阶段博弈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和编程计算得到具体的结果,探讨了合作研发的规模以及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后从社会资本、行业协会和政府三个角度探讨合作研发形成的引导机制,对其他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张和平[4](2011)在《“中国鞋”理性重返欧盟市场》文中研究说明温州海关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温州对欧盟出口皮鞋5696万双,同比增长10.16%;交易额3.56亿美金,同比增长35.26%。温州皮鞋知名企业奥康集团国际业务部经理江兴华说,"如果不是我们有意‘克制’,全年出口量将比往年上升1倍以上。"
国倩[5](2010)在《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集群升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为解决就业问题,拉动GDP增长,繁荣地方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我国制造业集群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对外依存度较高从而抗风险能力较弱。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集群遭受重创,许多制造业集群出现了衰退甚至停滞现象。因此,为了保证制造业集群的集约化和持续性发展,我国制造业集群应积极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不断提高产业附加值,谋求在全球价值链下的升级。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产业集群和全球价值链的相关理论,总结了目前我国制造业集群现状及面临的一些困境,然后用全球价值链理论指出我国制造业集群升级的升级路径,对比国内外成功制造业集群发展情况,发现其成功之处在于政府的政策法规、制度完善及创新平台的构建,企业绝对优势、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培育和行业协会的协调导向等。借鉴这些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制造业集群升级的制约因素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制造业集群升级进行了初步设计,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乔勃[6](2009)在《基于全球价值链温州鞋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温州鞋业在鞋业全球价值链中的发展,温州鞋类产品的出口贸易和国际竞争力有了大幅增长,但是仍然面临着较多的来自国内外的压力。这不仅因为鞋业本身的特殊性和温州鞋业在嵌入全球价值链时的初始定位,还来源于全球价值链中所固有的治理和驱动力模式。本文从鞋业全球价值链出发,提出了针对温州鞋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体系,期望系统地分析全球价值链的各种作用途径,为温州鞋类企业及当地政府、鞋业协会提供有效的、可行的策略建议。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全球价值链、创新和自主创新进行理论回顾,总结核心的研究概念,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明确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首先陈述当前温州鞋业在国际市场及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以温州鞋业当前面临的国内外制约因素为切入点,分析温州鞋业之所以有此遭遇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以经济学理论分析温州鞋业与全球价值链之间的各种关系,提出创新是应对当前制约因素的最佳选择。第三部分总结以往文献及研究中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的结论,结合温州鞋业自身的集群特色,建立鞋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体系的概念模型,该模型以全球价值链分工或升级原理为建立原则。第四部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证研究的模型和假设,利用问卷调查获得实证研究所需数据,然后运用SPSS工具进行统计分析和因子分析建模得到初步结论。第五部分根据理论、现实情况和实证分析的结果,上升到温州鞋业产业(集群)的高度,指出温州鞋业创新系统存在的症结,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1)市场方面:构建自主创新动力机制;促进创新资源开放性获取机制;构建自主创新全球价值链机制;(2)政府与半政府组织方面:构建创新软环境,内部引导激励创新;制定系统性创新政策,外部服务创新。
本报记者 张悦[7](2008)在《温州鞋企困境突围再创优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提示:尽管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加上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生产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外贸反倾销,货币政策从紧等多重压力,上半年温州鞋革行业经济运行态势稳中有降,但鞋类出口依然稳中有升,出口均价上涨。面对困境,温州鞋企正在积极寻求出路,应对困难和?
董丽云[8](2008)在《温州鞋业集群升级的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鞋行业是温州规模最大的传统产业,也是温州四大出口支柱产业之一。温州现有4300多家鞋厂,产值超亿元的制鞋企业就达30多家,从业人员达40多万人,全国鞋类产品销量前30名中温州占了70%以上,且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但从温州鞋业集群的发展来看,尚存在创新网络不健全,集群内技术创新过程不完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集群外部联系不强等问题,从而制约温州鞋业集群的升级和发展。本论文在对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升级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着眼于温州鞋业集群面临的现状,尤其是其面临的威胁和劣势,指出温州鞋业集群升级的动因,并从企业、集群内部、集群外部等三个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温州鞋业集群升级的对策建议,最后,总结得出本研究的结论。在实证案例研究部分,在企业层面以康奈的成功发展经验为例,康奈通过不断创新,从一个家庭小作坊发展到如今的跨国性企业,其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说明技术创新对企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在集群层面,以巴西斯诺斯谷鞋业集群的成功发展经验为例,说明嵌入多条价值链,积极开拓和合理利用外部联系,正确运用不同集群之间的不同治理方式,对于促进产业集群实现产品升级、工艺升级和功能升级的重要意义。
李朝明[9](2007)在《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第一章首先提出研究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问题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经过了20多年的“引进来”——引进外国企业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现正在“走出去”,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与竞争。21世纪企业国际化经营将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在理论界也将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实践证明,中国民营企业充分发挥专业化、网络化、集团化、集群化、规模化优势,培育出鞋类、服装、袜业、电器、打火机、眼镜、烟花等出口产业,并且在国际市场上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中国打火机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在80%左右,微波炉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了40%。相当一批企业已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拥有自己的产品、品牌、技术和营销网络,并出现了一批资产和国外销售额均超过亿元的大中型民营企业,具备了国际化经营的条件,但缺乏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经营理论和实践经验指导。本论文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道路。一个国家拥有国际化经营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代表着该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地位。研究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进而培养中国的跨国公司,是中国面临的迫切任务。在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影响下,中国民营企业即使在国内也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所以,能否提高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关系到21世纪中国在整个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而中国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必须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因此,研究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提出应建立和完善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理论。关于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研究必然会提出两个基本问题:(1)为什么要开展国际化经营?(2)怎样进行国际化经营?本项研究试图从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角度对这两个基本问题给出一种尝试性的回答。为了对这两个基本问题进行较深入和较全面的研究,本文拟分析或解决以下五个问题:一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机;二是中国民营企业是否遵循全球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渐进发展规律;三是论证合作、学习、创新一体化是企业国际化的关键因素;四是如何测量企业国际化经营程度;五是为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策略。第二章是对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相关理论作综述,以揭示企业国际化理论的现状、存在的不足,为本研究找到理论的创新点。一是综述了绝对成本学说、比较成本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二是综述了企业国际化的渐进主义、网络方法和学习主义。三是综述了内外向国际化模型。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由国内企业发展成为跨国公司的过程。不同国家的企业,由于所面临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的差别,导致企业国际化的速度、方式、程度上的不同。对于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过程,作者在学习研究北欧、美国、中国学派有关国际化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本地国际化阶段”假说。第三章首先简述了衡量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国际化指数模型、苏利文五要素模型、威尔什和罗斯坦瑞尼六要素模型和鲁桐国际化六要素蛛网模型。作者认为,衡量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仅仅用个别综合性指标或者少数几个指标是不够的,应该对国际化程度进行数量化的结构性分析,这样才能找出企业国际化的优势和劣势,及时纠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偏差,为企业今后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还要进行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横向比较,预测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因此,作者根据调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情况,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化n因素蛛网模型和数学模型”。从理论上看,它们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对于不同产业、不同投资动机的国际化经营活动,都可以进行测量,展示其国际化经营的特征,进而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基本的分析工具。并且为计算n因素的企业国际化程度提供了数学方法,为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成为跨国公司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四章首先对468家中国民营企业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在所调查的企业中,涉及轻工、纺织、机电和五金等行业。有73%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有22%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只有5%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有33%的企业所使用的生产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61%企业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468家企业平均海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在30%至85%之间。其次,对所调查企业所处的企业海外经营阶段、海外经营方式、海外目标市场选择、国际化经营动机、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障碍、企业合作的主要动因、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劣势、企业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企业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方法、企业的管理职能、国际化经营企业的资源与管理资源、企业今后五年国际化经营发展趋势等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纵观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过程,它们的国际化比较优势建立在三个支点上,一是根据不同目标市场需求确定产品质量档次,二是低成本扩张,三是营销能力。第三,实证研究结论:(1)企业具有类似的国际化经营动机;(2)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依然遵循渐进的发展规律;(3)合作、学习、创新一体化是企业国际化的关键因素;(4)间接出口、直接出口和设立国外子公司是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要方式;(5)企业正在积极培育竞争优势,不断提高占领海外市场的能力;(6)本地化经营是实现企业资源集聚的最佳途径;(7)出现遍布全球的多元化格局;(8)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政策性的支持力度仍需加强。这些结论为今后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实践依据。第五章首先全面分析了广东格兰仕企业(集团)公司、东艺鞋业有限公司、康奈集团有限公司、温州泰马鞋业有限公司、奥康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好孩子集团6家有代表性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过程。其次,运用国际化n因素蛛网模型和数学模型分别对6家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国际化经营方式、国际化经营阶段、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组织结构、人事管理、无形资产管理和国际化指数8个方面进行横向比较,归纳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国际化的特征,分析优势和不足,从而指出影响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因素。第六章是为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策略。首先提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成功条件;其次,建立“企业国际化经营方式模型”;第三,建立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学习型组织;第四,建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文化;第五,培养中国跨国公司的初步思考。实践经验表明,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立体的概念,包括市场、品牌、产品、技术、人才、机制和观念的国际化。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应该走渐进发展的道路,这种渐进性不仅表现在企业市场范围扩大的地理顺序上,也表现在企业国际化经营方式的演变上。在企业国际化渐进发展过程中,内向国际化与外向国际化以及本地国际化的有机结合,将对中国民营企业成长为成功的跨国公司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最后,本文第七章在归纳总结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给出了进一步研究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设想。本论文的主要创造性工作:(1)通过调查分析和实证研究,为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经验和策略,为学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实践依据。据不完全统计,在作者已公开发表的4篇论文中,先后被摘抄、引用、参考、转载、收录等60多篇次;同时,获中国第十二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优秀论文三等奖和国家行政学院优秀理论成果奖;(2)找出了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依然遵循渐进的发展规律;(3)在前人划分国际化过程的阶段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本地国际化阶段”假说,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4)在前人研究国际化程度测量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国际化n因素蛛网模型和数学模型”,进一步深化了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测量方法;(5)提出了“合作、学习、创新一体化”是企业国际化的关键因素。
熊爱华[10](2007)在《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区域品牌培植模式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集群得到蓬勃发展,已成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工具。但是近几年集群发展遇到瓶颈,技术含量低、创新动力不足、品牌支撑缺乏等原因使得许多集群竞争力衰退甚至萎缩。因此,创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实现由成本竞争向品牌竞争的转变是提升我国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创建区域品牌需要依托产业集群,将产业集群组织发展理论与品牌理论结合起来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本论文选题来源是我国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现实工作需要。论文研究既注重汲取最新前沿理论,又立足于区域品牌建设实际,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为产业集群理论和品牌管理理论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论文第二章对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的相关理论进行论述,明确了二者之间相互促动关系。第三章以论述浙江和广东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发展为基础,提出区域品牌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区域品牌形成机理,界定了培植区域品牌的主体职能。第四章运用博弈论对区域品牌形成和管理过程中企业、政府和协会各主体之间的竞合协同行为进行模型分析。第五章在对我国五个典型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形成实例的分析基础上,总结出地方人文资源型、市场集散扩张型、外资资本带动型、龙头企业主导型和技术创新推动型五种区域品牌培植模式,揭示了区域品牌形成的内在条件和规律,说明了区域品牌具有鲜明的地域个性。第六章分析了“浏阳花炮”和“嵊州领带”两个典型区域品牌培植模式,从实践角度对区域品牌培育理论进行了丰富和验证。本文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是:用物理学的磁场效应说明区域品牌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二者成为区域产业磁场中的两个磁极,缺一不可,相互促进;系统深入地分析总结了几个典型区域品牌培植模式,提出了区域品牌培植机理中存在的“磁场”效应,说明通过区域产业核心要素作用可以形成以集群和区域品牌为两极的产业磁场,在政府、企业等创建区域品牌的磁力线作用下,产业磁场引力不断增强,强大的磁场效应又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进一步聚集;用博弈论揭示了培植区域品牌过程中政府、企业、中介协会与客户之间的竞合协同关系,明确了培植区域品牌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重要性。
二、东艺鞋业赢在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艺鞋业赢在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价值链下中国鞋类产业集群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全球价值链下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现状 |
二、国外对鞋类产业集群升级的研究现状 |
三、国内对鞋类产业集群升级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思路与内容 |
二、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鞋类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鞋类产业发展现状 |
一、中国鞋业的发展现状 |
二、中国鞋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
第二节 中国鞋类产业集群分布状况 |
一、中国鞋业集群发展现状 |
二、基于区位商分析法研究国内鞋业集群分布 |
三、中国鞋业集群分布现状 |
第三节 中国鞋类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用工成本问题 |
二、产品安全问题 |
三、产品附加值问题 |
四、反倾销问题 |
第三章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鞋类产业集群升级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动力机制因素 |
一、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分类 |
二、动力机制对集群升级的影响 |
三、中国鞋业集群动力机制定位 |
第二节 价值链治理模式因素 |
一、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分类 |
二、治理模式对集群升级的影响 |
三、中国鞋业集群治理模式定位 |
第三节 企业因素 |
一、工艺技术 |
二、创新意识 |
三、学习效应 |
第四节 政府因素 |
一、政策体系 |
二、产业环境 |
第五节 行业协会因素 |
第四章 典型鞋类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领导型鞋业集群的案例分析——宿州 |
一、宿州鞋类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地位 |
二、宿州鞋类产业集群升级优势及困境 |
三、宿州鞋类产业集群升级对策 |
第二节 关系型鞋业集群的案例分析——温州 |
一、温州鞋类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地位 |
二、温州鞋类产业集群升级优势及困境 |
三、温州鞋类产业集群升级对策 |
第三节 模块型鞋业集群的案例分析——意大利 |
一、意大利鞋类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地位 |
二、意大利鞋类产业集群发展的困境及成功经验 |
第四节 三种治理模式下鞋业集群升级比较与启示 |
一、三种治理模式下鞋业集群升级比较 |
二、三种治理模式鞋业集群升级启示 |
第五章 结论及集群升级对策 |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结论 |
一、我国鞋业集群现状总结 |
二、我国鞋业集群升级影响因素总结 |
第二节 中国鞋类产业集群升级的对策建议 |
一、企业层面 |
二、政府层面 |
三、行业协会层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的均衡机制与引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及综述 |
2.1.1 产业集群的概念 |
2.1.2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研究 |
2.2 合作研发的相关理论及综述 |
2.2.1 合作研发的概念界定 |
2.2.2 合作研发的研究综述 |
2.2.3 企业合作研发博弈模型的研究 |
2.3 产业集群合作研发理论 |
2.3.1 产业集群合作研发的研究综述 |
2.3.2 产业集群合作研发的竞争优势 |
3 浙江产业集群特征对企业技术研发行为的影响 |
3.1 浙江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现状 |
3.2 同质性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 |
3.2.1 同质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
3.2.2 同质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阻滞作用 |
3.3 分散性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 |
3.3.1 集群企业 R&D 投入不足 |
3.3.2 集群企业科技人员缺乏 |
3.3.3 技术创新资金保障能力较弱 |
3.4 集群企业开展合作研发的必要性 |
4 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的均衡机制 |
4.1 基本假设和模型建立 |
4.2 模型求解 |
4.2.1 商品市场均衡 |
4.2.2 研发阶段均衡 |
4.2.3 合作研发形成阶段均衡 |
4.3 均衡规模和最适规模的比较分析 |
4.3.1 使消费者剩余达最大的合作成员数 |
4.3.2 使生产者剩余达最大的合作成员数 |
4.3.3 均衡规模和最适规模的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5 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的引导机制 |
5.1 社会资本对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的引导机制 |
5.1.1 社会资本对合作博弈均衡的影响 |
5.1.2 社会资本对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的作用机制 |
5.1.3 加强集群社会资本的构建与管理 |
5.2 行业协会对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的引导机制 |
5.2.1 行业协会对合作博弈均衡的影响 |
5.2.2 行业协会的信息提供机制 |
5.2.3 行业协会的协调机制 |
5.3 政府政策对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的引导机制 |
5.3.1 政府政策对合作博弈均衡的影响 |
5.3.2 完善投融资政策 |
5.3.3 建立财税激励政策 |
5.3.4 健全法律法规 |
5.4 温州鞋业集群合作研发案例分析 |
5.4.1 温州鞋业集群发展现状 |
5.4.2 温州鞋业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现状 |
5.4.3 温州鞋业集群企业合作研发形成的引导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点 |
6.3 研究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中国鞋”理性重返欧盟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从欢欣鼓舞向冷静反思的转变 |
——从“找订单”向“选订单的转变 |
——从“大路货”向“固特异”转变 |
(5)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集群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 选题依据 |
(二) 研究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五) 课题的创新性 |
二、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的相关理论 |
(一) 全球价值链理论 |
1、全球价值链的涵义 |
2、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力 |
3、全球价值链的治理 |
(二) 产业集群理论 |
1、产业集群的涵义 |
2、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模式 |
3、全球价值链下产业集群升级的机理 |
4、全球价值链下产业集群升级的途径 |
三、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集群升级面临的状况 |
(一) 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集群现状 |
1、我国制造业集群发展概况 |
2、我国制造业集群发展情况分析 |
(二) 我国制造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存在的问题 |
(三) 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集群升级的制约因素 |
1、我国制造业集群对全球价值链高端的严重依附 |
2、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
3、制造业集群缺乏升级的内在动力 |
四、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集群升级分析 |
(一) 我国制造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必要性 |
(二) 我国制造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定位 |
1、我国制造业集群所处的价值环节 |
2、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
(三) 我国制造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中的途径 |
1、与国外资本结合——以合资或合作企业为平台 |
2、走低端道路——以承接外包业务为起点 |
3、走高端道路——以自主创新为突破口 |
4、参与模块化生产网络——以特定模块为切入点 |
(四) 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集群升级模式 |
1、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群升级 |
2、资源密集型制造业集群升级 |
3、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群升级 |
4、知识密集型制造业集群升级 |
五、实证研究 |
(一) 印度软件业集群 |
1、印度软件业集群概况 |
2、全球价值链下印度软件业集群分析 |
3、印度软件业集群对我国制造业集群升级的启示 |
(二) 温州制鞋业集群 |
1、温州制鞋业集群概况 |
2、温州制鞋业集群升级分析 |
六、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集群升级的对策 |
(一) 制造业企业层面 |
1、构建绝对优势 |
2、增强创新能力 |
3、实施品牌战略 |
(二) 制造业层面 |
1、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
2、培育高水平生产能力 |
3、强化制造业升级的内在动力 |
(三) 政府层面 |
1、做好规划工作 |
2、给予政策扶持 |
3、完善相应法律法规 |
4、构建技术创新平台 |
5、增强在国际贸易争端中的话语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基于全球价值链温州鞋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次 |
目次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的方法、框架及主要研究问题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框架设计 |
1.2.3 主要研究问题 |
1.3 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
1.3.1 重点与难点 |
1.3.2 创新之处 |
2 全球价值链与创新理论的回顾 |
2.1 全球价值链理论 |
2.1.1 全球价值链理论渊源 |
2.1.2 全球价值链研究现状 |
2.2 创新理论 |
2.2.1 创新的理论渊源 |
2.2.2 集成创新理论研究 |
2.2.3 自主创新及自主创新能力研究 |
2.3 价值链与创新理论 |
3 温州鞋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现状、问题及其理论分析 |
3.1 温州鞋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现状 |
3.1.1 温州鞋业发展概况 |
3.1.2 温州鞋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现状分析 |
3.1.3 温州鞋业在鞋业国际分工和价值链中的现状分析 |
3.2 温州鞋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
3.2.1 内部制约因素 |
3.2.2 外部制约因素 |
3.3 温州鞋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现状的经济理论分析 |
3.3.1 比较优势与温州鞋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原因分析 |
3.3.2 国际贸易与温州鞋业成本上升成因分析 |
3.3.3 国际分工与温州鞋业区位转移分析 |
4 温州鞋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框架设计 |
4.1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温州鞋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 基于全球价值链温州鞋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体系的构建思路 |
4.2.1 基于全球价值链自主创新能力构成因素 |
4.2.2 基于全球价值链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
4.3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自主创新能力衡量指标汇总 |
5 温州鞋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实证分析 |
5.1 研究方法介绍 |
5.2 问卷调查说明 |
5.3 问卷数据初步分析 |
5.3.1 问卷数据质量分析 |
5.3.2 问卷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 因子分析模型构建 |
5.5 初步结论 |
6 构建温州鞋业自主创新体系的对策 |
6.1 温州鞋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的现状 |
6.2 温州鞋业自主创新体系完善的对策 |
6.2.1 市场方面 |
6.2.2 政府与半政府组织方面 |
6.3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调查企业名录 |
附录三: 基于全球价值链温州鞋业自主创新能力排序 |
作者简历 |
(8)温州鞋业集群升级的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
1.2.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2.2 文章的内容框架 |
1.3 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集群 |
2.1.2 集群升级 |
2.2 相关理论研究 |
2.2.1 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 |
2.2.2 产业集群升级的理论研究 |
3 温州鞋业集群的SWOT分析及其升级的动因 |
3.1 温州鞋业集群的SWOT分析 |
3.1.1 优势 |
3.1.2 劣势 |
3.1.3 机会 |
3.1.4 威胁 |
3.2 温州鞋业集群升级的动因 |
4 从多个层面分析温州鞋业集群升级的途径 |
4.1 企业层面的升级途径——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
4.1.1 企业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升级的积极作用 |
4.1.2 通过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集群的升级 |
4.1.3 案例分析:康奈集团通过创新实现升级的成功经验 |
4.2 集群内部角度的升级途径——培育和创建区域创新体系 |
4.2.1 网络密度与区域创新能力 |
4.2.2 区域创新能力对集群升级的影响 |
4.2.3 培育区域创新体系促进温州鞋业集群升级 |
4.3 集群外部角度的升级途径——基于GVC治理 |
4.3.1 价值链治理对集群升级的影响 |
4.3.2 案例分析:Sinos Valley鞋业集群基于GVC治理的成功经验 |
4.3.3 基于GVC治理的温州鞋业集群升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9)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问题的意义 |
1.2 问题的提出:本文拟分析解决的问题 |
1.3 本论文的研究框架 |
1.4 本论文的主要贡献、创新与不足 |
1.5 本论文研究的方法 |
1.5.1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
1.5.2 文献阅读与调查访问相结合 |
1.5.3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
1.6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文献综述和理论创新 |
2.1 企业国际化基础理论 |
2.1.1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
2.1.2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
2.1.3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 |
2.2 企业国际化理论 |
2.2.1 企业国际化的渐进主义 |
2.2.2 企业国际化的网络方法 |
2.2.3 企业国际化的学习主义 |
2.2.4 企业国际化经营追赶模型 |
2.3 企业国际化理论的创新发展 |
2.3.1 “本地国际化阶段”假说 |
2.3.2 “合作、学习、创新一体化”是企业国际化的关键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3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测量方法 |
3.1 企业国际化指数模型 |
3.2 苏利文五因素模型 |
3.3 威尔什和罗斯坦瑞尼六因素模型 |
3.4 鲁桐国际化六因素蛛网模型 |
3.5 企业国际化蛛网模型的创新发展 |
3.5.1 企业国际化n因素蛛网模型 |
3.5.2 企业国际化n因素蛛网数学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4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实证研究结果 |
4.1 实证结果分析 |
4.1.1 468家中国民营企业的基本情况 |
4.1.2 企业所处的海外经营阶段 |
4.1.3 企业海外经营方式 |
4.1.4 企业海外目标市场选择 |
4.1.5 企业海外经营的动机 |
4.1.6 企业在海外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障碍 |
4.1.7 企业合作的主要动因 |
4.1.8 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劣势 |
4.1.9 企业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 |
4.1.10 企业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方法 |
4.1.11 企业的管理职能 |
4.1.12 国际化经营企业的资源与管理资源 |
4.1.13 企业今后五年国际化经营发展趋势 |
4.2 实证结果结论 |
4.2.1 企业国际化经营动机 |
4.2.2 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依然遵循渐进的发展规律 |
4.2.3 “合作、学习、创新一体化”是企业国际化的关键因素 |
4.2.4 间接出口、直接出口和设立国外子公司是目前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要方式 |
4.2.5 企业正在积极培育竞争优势,不断提高占领海外市场的能力 |
4.2.6 企业在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关系中,建立国际化社会经济网络 |
4.2.7 本地国际化经营是实现企业资源聚集的最佳途径 |
4.2.8 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出现遍布全球的多元化格局 |
4.2.9 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政策性的支持力度仍需加强 |
4.3 本章小结 |
5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案例分析 |
5.1 六家案例企业分析 |
5.1.1 广东格兰仕企业(集团)公司 |
5.1.2 东艺鞋业有限公司 |
5.1.3 康奈集团有限公司 |
5.1.4 温州泰马鞋业有限公司 |
5.1.5 奥康集团有限公司 |
5.1.6 江苏好孩子集团 |
5.2 利用国际化n因素蛛网数学模型测量 |
5.3 六家案例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6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策略 |
6.1 企业国际化的成功条件 |
6.2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方式模型 |
6.3 建立国际化经营的学习型组织 |
6.4 建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文化 |
6.5 培养中国跨国公司的初步思考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主要结论 |
7.2 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区域品牌培植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1.3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5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相关理论研究 |
2.1 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 |
2.2 区域品牌的相关理论分析 |
2.3 区域品牌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 |
2.4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分析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战略的实施 |
3.1 我国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品牌与地方经济的发展 |
3.2 浙江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的发展 |
3.3 广东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的发展 |
3.4 我国产业集群实施区域品牌战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5 创建基于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必然趋势 |
3.6 区域品牌的形成机理分析 |
3.7 构建区域品牌的主体及其职能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区域品牌形成过程中的博弈模型分析 |
4.1 区域品牌创建中的“囚徒困境”难题 |
4.2 区域品牌创建中集群企业的协同竞争模型 |
4.3 区域品牌形成中政府和企业的博弈模型分析 |
4.4 区域品牌形成中企业与客户的博弈模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培植模式比较研究 |
5.1 地方人文资源型——温州鞋业区域品牌培植模式 |
5.2 市场集散扩张型——“绍兴-中国轻纺城”区域品牌培植模式 |
5.3 外资资本带动型——嘉善木业区域品牌培植模式 |
5.4 名牌企业配套型---青岛家电区域品牌培植模式 |
5.5 技术创新推动型——“武汉·中国光谷”区域品牌培植模式 |
5.6 五种区域品牌培植模式的比较总结 |
5.7 基于产业集群培植区域品牌的对策措施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产业集群培植区域品牌的实证分析 |
6.1 浏阳花炮区域品牌的实证分析 |
6.2 嵊州领带区域品牌形成实证研究 |
6.3 浏阳花炮和嵊州领带区域品牌培植模式的启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东艺鞋业赢在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价值链下中国鞋类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 赵珂珂. 安徽财经大学, 2015(05)
- [2]转型路上的温州鞋 温州品牌转型观察[J]. 岳平. 市场了望(上半月), 2014(04)
- [3]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的均衡机制与引导机制研究[D]. 陈虹.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2(09)
- [4]“中国鞋”理性重返欧盟市场[J]. 张和平. 中外企业文化, 2011(09)
- [5]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集群升级研究[D]. 国倩.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4)
- [6]基于全球价值链温州鞋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D]. 乔勃. 浙江大学, 2009(08)
- [7]温州鞋企困境突围再创优势[N]. 本报记者 张悦. 国际商报, 2008
- [8]温州鞋业集群升级的途径研究[D]. 董丽云. 浙江工业大学, 2008(11)
- [9]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研究[D]. 李朝明. 浙江大学, 2007(07)
- [10]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区域品牌培植模式比较研究[D]. 熊爱华. 天津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