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梁湾论文-付镇,林娟,唐婉莹

梅梁湾论文-付镇,林娟,唐婉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梅梁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太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月份变化

梅梁湾论文文献综述

付镇,林娟,唐婉莹[1](2019)在《太湖梅梁湾沉积物中典型重金属的形态分布与污染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BCR 3步提取法对太湖梅梁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d、Cu、Ni、Pb、Zn和Cr形态的月度分布情况做了研究,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对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及潜在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金属Zn含量月度变化较大,分别在7月份和11月份出现了最高值和最低值,而金属Cd、Cu、Ni、Pb和Cr含量月度变化不大.在12个月中,重金属Cu、Pb、Ni和Cr的赋存形态均以残渣态为主,Cd以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为主,而Zn在不同的月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从地累积指数法分析,金属Cd全年绝大部分月份属于偏中度污染,Ni属于轻度污染,而Zn、Cu、Pb和Cr均无污染.从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分析,Cd的人为污染最为严重,Cu全年都处于轻度污染区.污染和风险评价结果均表明Cd为太湖表层沉积物中最主要的污染元素,且具有较强的生态危害,应给予足够重视.(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19-08-30)

舒秀波,谢丽强,万翔,姚磊,薛庆举[2](2019)在《太湖梅梁湾水体及沉积物中微囊藻毒素含量垂向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太湖梅梁湾水体及沉积物中微囊藻毒素(MC-LR、MC-RR、MC-YR)含量的垂向分布特征,于2018年5月采集梅梁湾6个点位表层水、上覆水、混合水、间隙水以及柱状沉积物样品,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样品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水体中(表层水、上覆水、混合水以及间隙水) MC-LR、MC-RR、MC-YR的浓度范围分别为11.80~1297.14、2.50~818.40、1.80~176.00 ng/L,表层水、上覆水以及混合水中MC-LR的浓度高于MC-RR和MCYR,MC-RR和MC-YR之间差别较小,而间隙水中MCs叁种异构体浓度大小顺序为:MC-LR>MC-RR>MC-YR;垂向分布上,间隙水中MCs异构体(MC-LR、MC-RR、MC-YR)浓度均远高于表层水、上覆水以及混合水,表层水MCs异构体浓度略高于上覆水,混合水MCs异构体浓度介于表层水和上覆水之间.对沉积物的研究发现,1~10 cm表层沉积物中MC-LR、MC-RR、MC-YR含量范围分别为0.60~26.95、0~0.90、0~8.10 ng/g,且1~10 cm层中MCs叁种异构体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为:MC-LR>MC-YR>MC-RR,其中MC-LR、MC-RR、MC-YR的检出率分别为100%、70%、92%;垂向分布上,MC-RR含量较低且变化不大,而MC-YR和MC-LR含量均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水和混合水中MCs与总磷浓度呈显着正相关,而与总氮浓度无显着相关性;上覆水、间隙水以及沉积物中MCs与总氮、总磷浓度均呈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舒秀波[3](2019)在《太湖梅梁湾水体及沉积物中微囊藻毒素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水体中蓝藻水华暴发日趋频繁,在50%~75%的蓝藻水华水体中能够检测出微囊藻毒素(MCs)的存在,对水生生态系统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很大的威胁。所以,本文以太湖蓝藻水华较严重的梅梁湾为研究区,开展了大量的野外调查和研究工作,分析了2017年11月到2018年8月四季期间,湖湾水体中胞内外MCs、沉积物中MCs的时空分布特征,重点研究了蓝藻水华暴发期间(2018年5月~2018年11月)表层水、上覆水、间隙水以及1~10 cm表层沉积物中MCs的垂向分布特征,对水体胞内外、以及沉积物中叁种主要MCs异构体的组成比例以及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揭示了藻型湖区MCs的季节演替规律和空间分布格局特征,评估了非生物环境因素在MCs的时空分布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调查期间太湖梅梁湾水体胞内MCs总浓度范围为8.60~21237.60 ng/L,其中MC-LR的浓度范围为2~15839.2 ng/L,在水体浮游植物胞内均能被检测出;MC-RR的浓度范围为2~3013.65 ng/L,检出率为100%;MC-YR的浓度范围为0~2422.8 ng/L,检出率为83.33%,其中秋季、春季、夏季胞内MCs总浓度显着高于冬季(p<0.05),而春季、夏季、秋季之间胞内MCs总浓度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水体胞外MCs总浓度范围为6.60~657.56 ng/L,其中MC-LR的浓度范围为6.60~455.81 ng/L,在梅梁湾水体中四季均能被检测出;MC-RR的浓度范围为0~123.56 ng/L,检出率为79.17%;MC-YR的浓度范围为0~78.19 ng/L,只有在夏季8月份1#点位未检测出,其中秋季胞外MCs总浓度显着高于冬季和夏季(p<0.05),而冬季、春季和夏季之间胞外MCs总浓度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对胞内外MCs而言,MC-LR是主要的异构体,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78.46%和76.58%,两者差别不大,此外,对胞内MCs而言,温度较高的季节(5月MC-LR占比为84.67%)MC-LR的相对丰度比温度低的季节(2月MC-LR占比为71.33%)略高,对胞外MCs而言,MC-LR的相对丰度随时间变化不大。Pe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胞内MCs、MC-LR、MC-RR与TN、TP、COD_(Mn)、Chl-a之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MC-YR与TP、COD_(Mn)、Chl-a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TN之间呈显着正相关(p<0.05);胞外MCs、MC-LR、MC-RR、MC-YR与TP、COD_(Mn)、Chl-a之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MCs、MC-RR、MC-YR与TN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MC-LR与TN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2、调查期间太湖梅梁湾表层沉积物中MCs总含量范围为2.20~1111.30 ng/g,其中MC-LR的含量范围为1.70~913.23 ng/g,在表层沉积物中均能被检测出;MC-RR的含量范围为0~17.43 ng/g,检出率较低,为83.33%;MC-YR的含量范围为0.5~180.65 ng/g,检出率为100%。秋、冬季节表层沉积物中MCs总含量显着高于春季和夏季,秋季和冬季之间表层沉积物中MCs总含量没有显着性差异,春季和夏季之间也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对沉积物中MCs而言,MC-LR为表层沉积物中主要的异构体类型,在沉积物中平均占比高达76.58%,其次为MC-YR平均占比达到19.75%,而MC-RR的平均占比仅为3.67%。表层沉积物中MCs、MC-LR、MC-RR、MC-YR与EMCs、ERR、EYR之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MCs、MC-LR、MC-YR与ELR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MC-RR与ELR之间呈显着正相关(p<0.05);MCs、MC-LR、MC-RR、MC-YR与IMCs、ILR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IRR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MCs、MC-LR、MC-YR与IYR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而MC-RR与IYR呈显着正相关(p<0.05);此外,MCs、MC-LR、MC-YR与H_2O-P呈显着正相关(p<0.05),MC-RR、MC-YR与钠长石之间呈显着正相关(p<0.05)。3、对于胞外MCs浓度而言,蓝藻暴发前期(2018年5月),间隙水中MC-LR、MC-RR、MC-YR浓度显着高于表层水和上覆水(p<0.05),各点位表层水中MC-LR、MC-RR、MC-YR浓度略高于相应点位的上覆水。蓝藻暴发中期(2018年8月),上覆水中MC-LR、MC-RR、MC-YR浓度显着高于表层水和上覆水(p<0.05),表层水中MC-LR、MC-RR、MC-YR浓度与间隙水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蓝藻暴发后期(2018年11月),上覆水中MC-LR、MC-RR、MC-YR浓度显着高于表层水和间隙水(p<0.05),表层水中MC-LR、MC-RR、MC-YR浓度与间隙水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对于胞内MCs浓度而言,蓝藻暴发期间(2018年5月~2018年11月),表层水中MC-LR、MC-RR、MC-YR浓度显着高于上覆水(P<0.05)。蓝藻暴发前期(2018年5月),1~10 cm表层沉积物中MC-LR含量范围为0.60~26.95 ng/g,MC-RR含量范围为0~0.90 ng/g,MC-YR含量范围为0~8.10 ng/g,其中MC-LR、MC-RR、MC-YR的检出率分别为100%、70%、91.67%。蓝藻暴发中期(2018年8月),1~10 cm表层沉积物中MC-LR含量范围为0.54~88.50 ng/g,MC-RR含量范围为0~1.60 ng/g,MC-YR含量范围为0.45~25.90 ng/g,其中MC-LR、MC-RR、MC-YR的检出率分别为100%、81.67%、100%。蓝藻暴发后期(2018年11月),1~10 cm表层沉积物中MC-LR含量范围为0.45~811.50 ng/g,MC-RR含量范围为0.47~6.79 ng/g,MC-YR含量范围为0.45~161.47 ng/g,其中MC-LR、MC-RR、MC-YR的检出率均为100%。对MC-LR、MC-YR而言,1~10 cm表层沉积物中MC-LR、MC-YR含量整体随沉积物深度增加而呈下降趋势,非线性拟合曲线:y(28)a×x~b可以对其下降趋势进行较好的拟合,MC-RR含量整体随沉积物深度增加而变化不大。此外,无外源且避光情况下沉积物上覆水中MC-LR、MC-LR、MC-RR浓度随时间增加而降低,线性拟合曲线:y(28)a(10)b×x可以对其进行较好的拟合,MC-LR、MC-RR、MC-YR拟合后曲线的R~2均值分别达到了0.856、0.927、0.876。(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孟翠,侯艳红,郑磊[4](2019)在《太湖梅梁湾湖口表层沉积物中氮磷、重金属的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太湖梅梁湾入湖口沉积物中氮磷、重金属的风险,本文选取太湖西部入湖口沉积物样品,分析总氮、总磷和重金属的含量,并采用不同的沉积物背景值或质量基准阈值对其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太湖梅梁湾西部入湖口沉积物总氮和总磷含量分别为2714.93±314.85 mg/kg和963.85±100.30 mg/kg,重金属Cd、Cr、Cu、Ni、Pb和Zn含量分别为5.7±0.4 mg/kg、226.0±63.7 mg/kg、207.9±50.0 mg/kg、83.9±13.4 mg/kg、29.2±1.6 mg/kg和368.8±29.3mg/kg。用4种不同沉积物氮磷背景值和基准阈值作为评价值,综合污染指数表明:氮磷外源输入严重,且有严重的生态风险。推荐选用太湖沉积物氮磷背景值和中国东部典型湖泊沉积物总磷、总氮基准值阈值评价太湖沉积物氮磷污染程度及生态风险。用3种不同沉积物重金属背景值作为评价值,地质累积指数表明Cd存在轻度到偏重度累积,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表明Cd有中度到很严重的潜在生态风险;平均沉积物质量基准系数表明:用生物效应法沉积物质量基准评价,Cu、Ni对生物有很大风险;用相平衡法沉积物质量基准评价,只有Cr对生物有很大可能风险;用一致性沉积物质量基准评价,处于高风险的重金属有Cd、Cr、Cu、Ni。推荐平均沉积物质量基准系数选用一致性沉积物质量基准作为评价值评价沉积物中的重金属生态风险。(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余茂蕾,洪国喜,朱广伟,权秋梅,许海[5](2019)在《风场对太湖梅梁湾水华及营养盐空间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风场对湖泊表层蓝藻水华及营养盐空间分布的影响,以太湖梅梁湾为例,在蓝藻水华期间开展表层粒子漂流实验,研究风场对水体表层物质的推移规律,并开展全水域水体表、中、底层密集布点采样,测定水体藻类叶绿素a、氮、磷、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性有机碳、溶解氧等水质指标,探讨风场驱动下大型浅水湖泊蓝藻水华及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平均风速1. 9 m·s~(-1)和2. 3 m·s~(-1)的情况下,表层粒子的平均漂移速度分别为3. 0 cm·s~(-1)和5. 0 cm·s~(-1);风场对表层水体蓝藻水华的空间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能够引起蓝藻水华在空间上较高的异质性;蓝藻水华物质的空间变化对水体颗粒态氮、磷、有机质和溶解氧等水质指标产生较大影响,表、中、底层颗粒态氮和磷、高锰酸盐指数与叶绿素a浓度的空间分布一致,而溶解态氮、磷浓度及溶解性有机碳的分布与叶绿素a浓度分布不尽相同;蓝藻水华物质在风场作用下的再分配对水体溶解氧产生复杂的影响,底层溶解氧平均值低于表层与中层,可能对沉积物营养盐释放产生影响;依据高密度布点调查估算,仅表层20 cm,梅梁湾水域的蓝藻干物质赋存量约396 t,远大于蓝藻打捞工程的清除量.研究表明,鉴于水华期间风场作用下对蓝藻水华漂移的巨大影响,在湖泊水质调查采样方法及数据分析时应充分考虑蓝藻水华漂移的影响因素;防控湖泛灾害的蓝藻打捞作业对湖体蓝藻水华赋存量的清除能力有限,只能对岸边带湖泛的预防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杨柳,刘正文[6](2019)在《基于~(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太湖梅梁湾浮游植物群落氮吸收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浮游植物对氮的吸收与其生长繁殖密切相关,太湖梅梁湾湖区蓝藻水华频频暴发,对该水域浮游植物氮吸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在冬、春、夏、秋4个季节于梅梁湾采样,对水体常规理化指标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并利用~(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浮游植物对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和尿素态氮(Urea-N)吸收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太湖梅梁湾浮游植物群落除了秋季对NH_4~+-N的吸收不符合米氏方程外,其余均符合.冬季和春季3种形态氮最大吸收速率(V_(max))的大小依次为:NH_4~+-N> NO_3~--N>Urea-N,而夏季为:NH_4~+-N>Urea-N>NO_3~--N. 3种形态氮Vmax的季节变化规律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 V_(max)在不同季节以及不同形态氮之间的差异性可能与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以及水体中NH_4~+-N浓度不同有关.浮游植物对NH_4~+-N吸收的KS值在冬、春季高于夏季,对Urea-N吸收的K_s值则在夏、秋季高于冬、春季,而对NO_3~--N吸收的K_s值则在夏季显着高于其他3个季节.冬季和春季梅梁湾浮游植物群落最容易受到NO_3~--N限制,而最不容易受到Urea-N的限制;而夏季,则最容易受到NO_3~--N限制,而最不容易受到NH_4~+-N的限制,且浮游植物群落对NH_4~+-N的亲和力最高.与NO_3~--N相比,秋季浮游植物更容易受到Urea-N的限制.不同季节,容易对浮游植物产生限制作用的氮的形态不同.(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刘新,王芳,江和龙,姚宗豹[7](2018)在《太湖梅梁湾沉积物中铁氧化氨作用及其脱氮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铁氧化氨反应是最近发现的一种新型氮转化途径,在林地、水稻田和湿地土壤氮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鲜有研究关注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中的铁氧化氨过程。该研究在调查太湖梅梁湾沉积物理化性质和主要铁还原菌丰度的基础上,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C_2H_2抑制法研究了沉积物的铁还原速率和铁氧化氨过程,以实验过程中~(30)N_2和~(29)N_2的产生速率核算了沉积物的铁氧化氨速率。通过考察沉积物相关理化性质、铁还原菌丰度与铁氧化氨速率之间相关性,确定了这些因子对铁氧化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太湖梅梁湾4个采样点的沉积物中均存在铁氧化氨过程,该过程能够在厌氧条件下将NH_4~+直接氧化为N_2,或者将NH_4~+氧化为NO_2~-、NO_3~-,然后厌氧氨氧化或反硝化过程将NO_2~-、NO_3~-转化为N_2导致沉积物氮损失。梅梁湾沉积物铁氧化氨速率范围为0.28~0.43 kg~(-1)·d~(-1),占太湖人为输入无机氮的6.1%~9.4%。沉积物Fe(Ⅲ)含量和TOC含量与铁氧化氨速率之间呈显着相关性(P>0.05),在铁氧化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相反,pH与铁氧化氨之间无显着相关性(P<0.05)。地杆菌属(Geobacteraceae spp.)、希瓦氏茵属(Shewanella spp.)、酸微菌科(Acidimicrobiaceae)及微酸菌A6属(Acidimicrobiaceae A6)与铁氧化氨呈显着相关性(P<0.05),表明铁还原菌可能直接参与铁氧化氨过程。综上,铁氧化氨是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中氮素迁移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何平,张坤,邓道贵,刘琪,郭红会[8](2018)在《太湖梅梁湾沉积物中溞属卵鞍的垂直分布及其与总氮、总磷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调查了太湖梅梁湾沉积物(25~1 cm)中溞属种类卵鞍(或休眠卵)的垂直分布及其与总氮、总磷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梅梁湾的沉积物中,共鉴定出3种溞属种类(盔形溞(Daphnia galeata)、蚤状溞(Daphnia pulex)和中华拟同形溞(Daphnia similoides sinensis))的卵鞍,其中以盔形溞为优势种;溞属种类平均卵鞍密度及含休眠卵卵鞍密度分别为0.03~2.01和0~0.33 ind·g-1dw;T1和T2采样点的3种溞属种类的含休眠卵卵鞍密度明显高于T3采样点;在16~1 cm的沉积层中,T1采样点的总氮和T2采样点的总磷均呈明显增加的趋势,而T3采样点中的总氮和总磷变化幅度均较小;T1采样点中蚤状溞的卵鞍密度与总磷(TP)含量呈显着的相关性(P<0.05),而T3采样点中中华拟同形溞的卵鞍密度和T2采样点中盔形溞的含休眠卵卵鞍密度与总氮(TN)总磷(TP)含量均呈显着的相关性(P<0.05);湖泊沉积物中溞属种类的卵鞍(或休眠卵)密度的垂直分布能够再现湖泊溞属种类的历史演替过程,且与总氮、总磷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张向阳[9](2018)在《太湖梅梁湾4种重金属含量及其生物富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金属是指一类相对密度在5 g/cm~3以上且金属性能稳定的金属元素。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及人类活动致使大量有害重金属不可避免地进入水环境并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产生一系列不利的影响,甚至引发严重的水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全球范围内因重金属引起的水质、土壤等污染问题日益恶化。太湖作为无锡及其周边地区重要的渔业资源和饮用水水源之一,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重金属污染,因此有必要研究重金属在湖水、沉积物、鱼类和贝类污染的季节性行为。本研究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对太湖梅梁湾地区7个采样点水样、沉积物、鲫鱼和长牡蛎中4种重金属含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测定与评估;采用污染负荷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分析了太湖梅梁湾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及分布状况。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太湖梅梁湾水体、沉积物、鲫鱼和长牡蛎中重金属铅、铬、镉、铜的积累和季节性污染水平及其重金属的分布特征,这将有助于了解浅水湖泊生态系统中重金属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富集行为,为保护太湖及其周边居民的健康也具有参考价值。本实验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太湖梅梁湾7个样点水样中4种有害重金属含量的检测和分析发现,湖水4种金属的污染水平不高,平均浓度趋势为Pb>Cu>Cr>Cd。水体铅的平均浓度最高,夏季达到6.0μg/L,高于美国环保局(1999)提出的重金属毒性参考最大限定值,提示太湖铅污染可能对周边居民健康存在潜在威胁。(2)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4种有害重金属中铬的富集量最大,冬季平均值达13.99μg/g,太湖沉积物中铬污染较严重。铜和铅的平均含量为7.19、8.53μg/g,均低于平均页岩值(20μg/g)。(3)鲫鱼不同组织重金属含量的检测结果显示,4种重金属富集顺序为肝脏>肾脏>鳃>肠>肌肉。铅和铜组织含量最高,冬季肌肉组织铅含量最高达0.873μg/g、铜1.376μg/g、铬0.326μg/g,这表明重金属在鲫鱼组织存在富集和污染,食用有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4)4种重金属在长牡蛎体内富集程度的大小顺序为Pb>Cu>Cr>Cd。4种重金属均在冬季含量达到最高,其中铅含量最高(4.03μg/g),铜含量(2.73μg/g)次之。该检测结果表明,太湖长牡蛎已遭受程度不同的重金属污染。(5)污染负荷指数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4个季节的PLI值均高于1,其中冬季PLI值最高(6.96~11.25)。铬、铅、铜的最高污染系数(CF)值在1~3之间,都属于中等程度的污染。而铬的CF值大于6,已达到非常高的污染程度。(6)地累积指数法评估分析结果表明,铬的污染最为严重,地累积指数平均值在5以上,污染水平已达到极强污染;其次是铅、铜;镉的平均污染水平最低,属于中度污染。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太湖梅梁湾地区不仅遭受4种重金属铅、铬、镉、铜的污染,而且有害重金属在湖底泥、鱼类和贝类都有不同程度的富集。这对太湖周边居民的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提示了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必要性。(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郭文景,符志友,汪浩,吴丰昌[10](2018)在《水华过程水质参数与浮游植物定量关系的研究——以太湖梅梁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到太湖水华暴发过程中水质参数(如营养盐或水体理化参数)对浮游植物增殖的滞后效应,利用有滞后变量参与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太湖梅梁湾湖区2000年~2012年的监测数据,探讨了湖泊水质参数对于水华暴发的影响和定量关系.结果发现,表征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叶绿素a(Chl-a)浓度与总磷(TP)、氮磷比(N/P)、水温(WT)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结果显示,水体中TP浓度、N/P和WT是Chl-a含量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上述结果提供了湖泊水质参数与蓝藻生物量的定量关系,在其他水质参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约1%湖泊TP含量、N/P和水温的变化分别造成0.97%、0.078%和0.55%的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本研究为水华暴发研究过程中水质参数的定量化影响提供一个新颖的视角,考虑了时间滞后变量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也可以加深对水华暴发过程的理解.(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梅梁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太湖梅梁湾水体及沉积物中微囊藻毒素(MC-LR、MC-RR、MC-YR)含量的垂向分布特征,于2018年5月采集梅梁湾6个点位表层水、上覆水、混合水、间隙水以及柱状沉积物样品,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样品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水体中(表层水、上覆水、混合水以及间隙水) MC-LR、MC-RR、MC-YR的浓度范围分别为11.80~1297.14、2.50~818.40、1.80~176.00 ng/L,表层水、上覆水以及混合水中MC-LR的浓度高于MC-RR和MCYR,MC-RR和MC-YR之间差别较小,而间隙水中MCs叁种异构体浓度大小顺序为:MC-LR>MC-RR>MC-YR;垂向分布上,间隙水中MCs异构体(MC-LR、MC-RR、MC-YR)浓度均远高于表层水、上覆水以及混合水,表层水MCs异构体浓度略高于上覆水,混合水MCs异构体浓度介于表层水和上覆水之间.对沉积物的研究发现,1~10 cm表层沉积物中MC-LR、MC-RR、MC-YR含量范围分别为0.60~26.95、0~0.90、0~8.10 ng/g,且1~10 cm层中MCs叁种异构体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为:MC-LR>MC-YR>MC-RR,其中MC-LR、MC-RR、MC-YR的检出率分别为100%、70%、92%;垂向分布上,MC-RR含量较低且变化不大,而MC-YR和MC-LR含量均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水和混合水中MCs与总磷浓度呈显着正相关,而与总氮浓度无显着相关性;上覆水、间隙水以及沉积物中MCs与总氮、总磷浓度均呈显着正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梅梁湾论文参考文献

[1].付镇,林娟,唐婉莹.太湖梅梁湾沉积物中典型重金属的形态分布与污染评价[C].《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19

[2].舒秀波,谢丽强,万翔,姚磊,薛庆举.太湖梅梁湾水体及沉积物中微囊藻毒素含量垂向分布特征[J].湖泊科学.2019

[3].舒秀波.太湖梅梁湾水体及沉积物中微囊藻毒素分布特征研究[D].贵州大学.2019

[4].孟翠,侯艳红,郑磊.太湖梅梁湾湖口表层沉积物中氮磷、重金属的风险评价[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余茂蕾,洪国喜,朱广伟,权秋梅,许海.风场对太湖梅梁湾水华及营养盐空间分布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9

[6].杨柳,刘正文.基于~(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太湖梅梁湾浮游植物群落氮吸收动力学研究[J].湖泊科学.2019

[7].刘新,王芳,江和龙,姚宗豹.太湖梅梁湾沉积物中铁氧化氨作用及其脱氮贡献[J].生态环境学报.2018

[8].何平,张坤,邓道贵,刘琪,郭红会.太湖梅梁湾沉积物中溞属卵鞍的垂直分布及其与总氮、总磷间的关系[J].生态学杂志.2018

[9].张向阳.太湖梅梁湾4种重金属含量及其生物富集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

[10].郭文景,符志友,汪浩,吴丰昌.水华过程水质参数与浮游植物定量关系的研究——以太湖梅梁湾为例[J].中国环境科学.2018

标签:;  ;  ;  ;  

梅梁湾论文-付镇,林娟,唐婉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