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种主流的关于物质构成的理论,构成观点宣称,构成关系不是同一关系。但是,这个理论面临着“共存难题”的严重挑战:如果x构成但不同一于y,那么,它们为什么可以在同一时间共存于同一地点呢?琳恩·鲁德尔·贝克尝试提供一个相容论的解答。根据她的解答,构成观点与物质不可入性原则(MI)是相容的:不同一的物质对象可以被计数为“同一个”。然而,由于成问题的派生性质策略,贝克的解答并不如她所认为的那样成功。
关键词:物质构成;共存;物质不可入性;计数;派生性质;类性质
引言
笔者的T恤衫是由名为“Cloth”的一块布组成(made up of)或构成(constituted)的。极其著名的雕像,米洛的维纳斯(Venus de Milo),则是由叫做“Marble”的那块大理石构成。需要指出的是,“Cloth”和“Marble”是笔者任意取的两个名字,目的是为了严格地指称(1)构成笔者的T恤衫的那块布料和构成维纳斯的大理石块。正如克里普克(S.Kripke)所言,每一个专名(proper name)都是一个严格指示词(rigid designator),即“一个在每个[可能的]世界中(或至少在(作为其所指的)物项存在的每个世界中)均指示同一个物项的词项”(a term that …denotes the very same item in every [possible] world(at least in every world in which that item exists))[1]。如果人(human person)也是物质对象(尽管这一点是有争议的),那么我们也愿意承认,维纳斯的作者,安提阿的亚历山德罗斯(Alexandros of Antioch),是由他的人类有机体(让我们叫它“Body”)所构成。
物质构成(material constitution)的现象在物质世界中是相当常见的。构成观点(the constitutional view)主张,构成关系不是同一关系。但是,如果构成者(例如大理石块“Marble”)和被构成者(例如雕像维纳斯)不是同一的,那么,为什么它们可以共存(coincide)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例如2000年的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呢?这就是构成观点不得不面对的著名的“共存难题”(problem of coincidence)。当代哲学家琳恩·鲁德尔·贝克(Lynne Rudder Baker)认为,构成观点的经典版本无法令人满意地回答这一难题。她提出了一种新版本的构成观点,尝试在不否定物质不可入性(material impenetrability)的前提下,说明构成者和被构成者的共存何以可能。她的解答是否是一种处理共存难题的有前景的相容论方案,值得我们严肃认真地加以考虑。
一、物质构成与共存难题
构成关系是在物质对象和它的质料块(mass of stuff)之间的一种关系。构成关系的关系项——构成者和被构成者——都是个体对象,因此我们通常用专名(proper name)来严格地指示它们。不少哲学家认为(尽管这是有争议的),构成关系也有一些重要的形式特征:它是禁自返的(irreflexive),即一个个体对象不能构成它自己;它是禁对称的(asymmetric),即如果x构成y,那么y不构成x;它是传递的(transitive),即如果x构成y,y构成z,那么x也构成z[2]。
whereis the inertia matrix of the manipulator;is the item related to the centrifugal force,Coriolis force,friction force,and so on,in whichand sirepresent the joint angle,joint velocity,joint acceleration,and torque of the ith joint of the manipulator,respectively.
构成观点是一种关于构成关系的主流理论。这种理论主张,构成关系不是同一关系。一方面,如果x同一于y,那么x不一定由y构成,这似乎是显然的。例如,鲁迅与周树人是同一的,但鲁迅既不构成周树人,也不被周树人构成。另一方面,也是引起更多争议的一点:如果x构成y,那么x也不一定同一于y。这可能是因为,x和y分别持有或例示(instantiate)了不同的性质。例如,雕像维纳斯在被压碎后就不存在了,但构成它的大理石块“Marble”却仍然存在;维纳斯本质上(essentially)是一个雕像,但大理石块“Marble”并非本质地是一个雕像;维纳斯在公元前200年不存在,但在那时大理石块“Marble”已经存在了(2)。根据“同一物不可区分”(indiscernibility of identicals)的莱布尼茨律,构成者和被构成者在性质上是可区分的,因此它们不是同一的[3]。
(3)在时刻t,X与Y占据着相同的空间位置。
构成观点的所有版本均蕴涵一个逻辑后承(logical consequent):两个不同一的物质对象可以凭借它们的构成关系在同一个时空位置共存。但这似乎违背了物质不可入性原则(以下简称为“MI原则”):
C原则是直觉上合理的:当对象x和y在我们面前出现,并且它们不是同一的时候,我们通常不会认为在我们面前只有“一个”对象。然而,在贝克看来,C原则仍有可争议的余地。如果它可以以某种方式被否认,那么命题集S的内在不一致将不复存在。也就是说,如果“两个”不同一的物质对象在同一时空位置共存,但却可以被计数为“同一个”,那么MI原则无需修改就可以与命题(1)、(2)和(3)的合取相兼容,共存难题也就因此获得了解决。
我们将会看到,正是构成观点的上述后承与MI原则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构成观点的共存难题。
在展开详细的分析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更精确地刻画共存难题。假设一个物质对象X在时刻t构成了另一个物质对象Y。构成观点的支持者同意以下三个断言同时为真:
(1)X不同一于Y。
(2)X与Y在时刻t均为物质对象。
(同一个K)对于任意可以被派生地例示的类性质K,x和y在时刻t是同一个K,当且仅当x在时刻t例示了K,并且x在时刻t要么同一于y,要么与y是构成相关的(6)。
智慧教育的技术特征 智慧教育在技术层面是指通过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对教育信息进行汇聚和分析,辅助智能化的教育管理与决策[2]。基于技术观的观点,智慧教育是一个高度集中性质的信息系统工程,它主要由五部分构成其核心技术特征:对教育资源环境服务等信息的智能化管理;根据情境的感知得到具体数据为用户提供服务;实现网络之间的完美对接,既包括人与人直接的对接,也包括人与物之间的交互;按照资源的需求分配教育资源;实现信息时代数据处理与显示的可视化。
离散Chirp-Fourier变换是一种有效的Chirp信号检测方法,参数匹配不存在交叉项,但有两个约束条件:信号长度必须为质数;离散Chirp信号参数必须为整数。针对该限制,文献[6]提出一种修正离散Chirp-Fourier变换,其定义为
简要的分析可以表明,上述三个命题都具有相当程度的合理性。正如米洛的维纳斯和大理石块“Marble”的案例所显示的,基于X与Y的性质差异和同一物不可区分原则,命题(1)是合理的。命题(2)则是根据我们的假设直接为真。命题(3)也是合理的,因为它不过是陈述了X与Y在时刻t的共存现象。
然而,MI原则同样是合理的。毕竟,如果一个时空位置已经被一个物质对象完全地“填满”,那么那个时空位置怎么可能还容得下另一个不同的物质对象呢?我们的直觉由此对MI原则提供了强烈的支持。我们想要同时接受命题(1)、(2)、(3)和MI原则,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命题(1)、(2)、(3)的合取(conjunction)蕴涵了MI原则的否定。现在,令S是命题集{命题(1)、命题(2)、命题(3)、MI原则},共存问题可以被表述如下:
共存难题:给定上述四个命题的合理性,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命题集S的内在不一致呢?
二、相容论和不相容论的解答
共存难题的大多数传统解决方案可以被归类为“不相容论的解答”(incompatibilist solutions)(3)。在本文中,“不相容论”的意思是,MI原则与命题(1)、(2)和(3)的合取是不相容的、相互矛盾的。如果对共存问题的一个解答是不相容论的,那么它要么(A)主张命题(1)、(2)和(3)的合取为假,要么(B)修改MI原则以确保它不会与三个命题的合取相冲突。与之相反,一个相容论的解答(如果有的话)则主张MI原则与三个命题的合取是相容的,命题集S的内在不一致只是一个假象。
(一)不相容论的解答
为了实现不相容论的A策略,最直接的方式是否认命题(1)为真。也就是说,两个物质对象X和Y之所以能在同一时间同存于同一空间位置,是因为它们本就是同一个对象。例如,哲学家迈克尔·伯克(Michael B.Burke)就主张构成关系其实是同一关系。根据他的支配种类词观点(dominant sortal view),雕像维纳斯同一于构成它的大理石块“Marble”,因为二者满足的支配种类词是同一个,即“雕像”。正是类词“雕像”决定了雕像维纳斯和大理石块“Marble”拥有相同的持存条件(persistence conditions):当被压碎后,不仅维纳斯会停止存在,甚至大理石块“Marble”也会停止存在[4]。我们之所以会误以为大理石块“Marble”在维纳斯毁灭后幸存,其实是因为在大理石块“Marble”毁灭的同时,一个新的大理石块“”产生并立即接管了大理石块“Marble”占据的空间位置。
本实验通过“蚕豆—青稞”和“油菜—青稞”轮作模式的比较,得出“蚕豆—青稞”的轮作模式要明显优于“油菜—青稞”的种植模式,不仅增加青稞产量,而且肥沃土壤。主要原因是蚕豆秸秆还田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腐解快,养分易释放;豆科秸秆在土壤中转化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元素含量高[3],另外蚕豆能够自身固氮,培肥土壤,能够满足青稞各生育阶段的养分需求,从而促进了早分蘖,有效穗多,熟相好,产量高。
构成观点的支持者显然不能接受不相容论的A策略,因为他们坚决反对构成关系是同一关系的见解。因此,如果他们想要以一种不相容论的态度处理共存难题,唯一的选择是采纳B策略,即以某种方式修正MI原则。一种常见的修正方式如下:
两个数字不同的物质对象不能在同一时刻处于同一地点,仅当它们在那个时刻不分享完全相同的物质部分(material parts)。
根据原则,如果两个物质对象X和Y在时刻t分享完全相同的物质部分,那么X和Y就可以在时刻t共存于同一空间位置。并且,即使X和Y享有完全相同的物质部分,它们也可能不是数字同一的(numerically the same)。例如,如果关于对象持存的四维主义(four-dimensionalism)是正确的,那么在时刻t享有相同物质部分的X和Y就可能具有不同的时间部分(temporal parts);或者,如果我们愿意接受某种版本的亚里士多德主义(Aristotelism),那么我们可以宣称,X和Y之所以不同一,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非物质部分,例如形式(forms)。因此,通过论证修正后的原则与命题(1)、(2)和(3)的相容性,构成观点的支持者可以主张,数字不同一的物质对象是可能共存于同一时空位置的。
(二)有一个相容论的解答吗?
如果不相容论为真,那么相容论的立场就不可能成立。但是,贝克指出,在不相容的表象下,有一个重要但却经常被忽视的前提,即:x和y是数字同一的(numerically the same),仅当x同一于(be identical to)y。这个前提可以被恰当地诠释为一条计数(counting)的原则(以下简称为C原则):
(C)如果x不同一于y,那么x和y绝对不能被计数为“一个”(one)。
(MI)两个数字不同(numerically different)的物质对象不能在同一时间处于同一地点。
三、贝克的新构成观点
(一)作为统一性(unity)的构成
贝克的新构成观点可以用一句口号来概括:“构成关系是一种统一性关系。”具体而言,当x构成y时,x和y是不同一的(由于双方的性质差异)。但是,与传统的构成观点有别,互不同一的x和y共同组成了一个统一的(unified)个体对象,即:[被x构成的y](y-constituted-by-x),它是在x和y共存的时空位置上唯一存在的个体对象。x和y具有的这种如此亲密的关系,使得它们必须被计数为“同一个”。
目前包装印刷VOCs治理重点是软包装行业,几十年来,软包装行业一直大量使用溶剂型油墨,造成严重污染,然而目前的末端治理设备不能完全解决VOCs污染问题,因此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把工作重点放在源头控制上,在编写《中国印刷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时,协会对全国重点油墨企业进行了调研,最终选取一家十几年来一直研发水醇体系油墨并取得较好效果的油墨厂,及软包装印刷厂、制版厂、凹印机生产厂一起组成“VOCs治理产业联盟”。
贝克相信,统一性的构成观可以帮助构成观点的支持者拒绝C原则,从而就共存问题给出一个相容论的解决方案。但是,要理解贝克的“统一性的构成关系”究竟是什么,则不是那么容易。例如,哲学家迪恩·齐默曼(Dean W.Zimmerman)就抱怨道,“被x构成的y”这一表达式似乎在暗示,除了x和y之外,还有第三个东西存在[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贝克的观点,我们还需要引入两个哲学观念:“派生地持有性质”(having properties derivatively)和“‘是同一个(种类)K’的关系”(relation of being the same (kind) K)。
(二)派生性质和非派生性质
第三,考虑这样一个特殊的性质:被大理石块“Marble”构成。它是米洛的维纳斯的一个关系性质:毕竟,米洛的维纳斯是凭借与大理石块“Marble”之间的构成关系而持有它的。但是,派生性质的策略不适合于说明该性质的例示方式。如果米洛的维纳斯派生地(或非派生地)持有“被大理石块‘Marble’构成”的性质,那么大理石块“Marble”也会非派生地(或派生地)持有“被大理石块‘Marble’构成”的性质。也就是说,如果贝克的派生性质理论是对的,那么大理石块“Marble”就被它自己所构成,这显然违背了构成关系的禁自返性。这就是贝克引入“排他性质”这一概念的部分动机:她将“被大理石块‘Marble’构成”这类性质纳入到排他性质的范围内,而所有的排他性质都是不能被派生地持有的。现在,通过“排他性质”的补丁,贝克弥补了派生性质策略的一个漏洞,但派生性质策略的适用范围也由此受到了不小的限制。
假设x在时刻t构成了y。如果y在时刻t持有性质F,并且x凭借它构成了y这一关系,也在时刻t持有F,那么,我们说y在时刻t是非派生地(nonderivatively)持有F,而x在时刻t是派生地(derivatively)持有F。类似地,如果x在时刻t持有性质,而y在时刻t凭借其被x所构成的关系而持有,那么我们说在时刻t是x的非派生性质(nonderivative property),也是y的派生性质(derivative property)(4)。
贝克的相容论解答是否成功,取决于派生性质的策略以及“是同一个K”的关系是否可以得到恰当的阐明。在这一节中,笔者将指出派生性质策略面临的几个问题,以及在贝克的解决方案中隐藏着的对于类性质的成问题的假定。
(一)从政治意义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从政党发展史看,拥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拥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形成凝聚力战斗力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也是政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我们党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确立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对于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对于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标志着我们这个走过97年光辉历程的世界第一大党,达到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
关于这一对区分,还有两个要点需要被指出。
刘志芳,胡菊华,卢艳君等研究中明确指出,对CT增强扫描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能显著提高CT增强成功率,降低造影剂外渗发生率,减少对机体刺激性,确保患者血管顺畅,同时穿刺点紧密贴近患者血管,即便更换体位能加快注射速度,针头不易脱落,从而显著提高注射成功率,因此在临床被广泛应用。
第一,在贝克眼中,派生性质和非派生性质的区分是一对形而上学的区分,而不仅仅是服务于日常会话需要的语用区分。也就是说,如果x派生地持有一个属性F,这绝不是随便说说而已:F确实是一个被x实际例示的真实属性[6]。
第二,当x派生地例示F而y非派生地例示F时,并不存在F的两个不同的个例(instances),其中一个被x例示,另一个被y例示。正相反,F的个例有且仅有一个,它既被x又被y所例示。毕竟,严格来说,“x派生地例示F”不过是说x与一个非派生地例示F的对象构成相关(constitutionally related)而已(5)。在这种情况下,被x例示的F的个例和被y例示的F的个例是F的同一个个例。
(三)同一个K
我们已经看到,派生性质的观念既适用于一般的性质,也适用于像“是一个雕像”这样的类性质(kind-properties)。遵循贝克的意见,我们可以说米洛的维纳斯非派生地是一个雕像,而大理石块“Marble”派生地是一个雕像(或者可以这么说:米洛的维纳斯是一个非派生的雕像,而大理石块“Marble”是一个派生的雕像)。根据构成相关的关系,大理石块“Marble”是一个派生的雕像,归根结底不过是说,它构成了一个非派生的雕像,即米洛的维纳斯。因此,即使米洛的维纳斯和大理石块“Marble”都是雕像,但在它们所在的位置,并没有两个雕像。贝克宣称,米洛的维纳斯和大理石块“Marble”事实上是同一个雕像,它们应该被计数为“同一个”。
不难发现,贝克企图利用“是同一个(种类)K”的关系来拒斥关于计数的C原则。我们可以用派生性质和构成相关的观念来定义这一重要的关系:
假设该公司2017年采购10000件,单位成本16元,销售15000件,结转销售成本=10000*16+3000*18+2000*15=244000元
贝克主张,“是同一个类K”的关系在我们的计数实践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无论何时,当我们要数一些东西(things)的数量时,我们实际上数的是这个类或那个类的类成员(kind-members),而不是那些东西本身[6]。毕竟,“东西”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模糊的。例如,个体对象的性质或集合也是东西吗,它们也应该被计数在内吗?微观粒子呢?为了避免这些计数的模糊性,我们总是隐含地借助于某个或某些种类词进行计数。假设我们被要求计数在2000年的卢浮宫博物馆中雕像类的成员数量。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们会很自然地把米洛的维纳斯和大理石块“Marble”数成一个雕像,即使它们不是同一的(由于性质差异)。贝克认为,这就是我们的计数实践,而上述定义的“是同一个K”的关系为我们的计数实践打下了基础[7]。
将前文所述纠偏算法录入竖井掘进机控制系统,模拟工程可能遇到的偏斜情况(表2),并进行现场试验。试验现场如图9所示。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明白为什么齐默曼的抱怨(见3.1节)是对贝克的新构成观的误读了。假设物体a构成物体b,并且a和b分别是一个K(例如,a和b分别是一个杯子)。根据贝克的构成观点,在a和b所在的位置,有且仅有一个统一的对象,即:[被a构成的b](b-constituted-by-a)。在那里,a,b和[被a构成的b]都是同一个K(同一个杯子):a和b凭借着构成相关的关系是同一个K;a和[被a构成的b]也是凭借构成相关的关系而是同一个K;b和[被a构成的b]是同一的,自然也是同一个K。因此,我们应该把a,b和[被a构成的b]均计数为“一个(杯子)”。[被a构成的b](不是像齐默曼说的那样)是在a和b之外的第三个对象。
综上所述,“派生地持有性质”的观念说明了构成关系是一种怎样的统一性关系。这种统一性关系确保了构成者和被构成者尽管不是同一的,但却由于它们的亲密关系而可以被计数为“一个”,因而是数字同一的。贝克的新构成观点由此否定了C原则,对共存难题提供了一种相容论的解答。
四、对贝克的相容论解答的批评性分析
以米洛的维纳斯和大理石块“Marble”为例。根据派生性质和非派生性质的区分,雕像维纳斯非派生地持有“是一个雕像”的性质,但却派生地持有“高度为202厘米”的性质。与之相反,大理石块“Marble”派生地是一个雕像,但却非派生地拥有202厘米的高度。
(一)派生性质策略的问题
在贝克的新构成观点中,派生性质的策略是居于核心地位的:正是借助这一策略,贝克才得以说明为什么尽管构成者和被构成者不是同一的,但彼此的关系却足够紧密,以至于可以共享包括类性质在内的许许多多的性质。无论何时,只要x与y是构成相关的,并且x非派生地持有一个可被派生地持有的性质F,那么y也就可以派生地持有F。例如,由于大理石块“Marble”的高度为202厘米,并且是人形的(human-shaped),米洛的维纳斯凭借它被大理石块“Marble”构成这一关系,据说也以派生的方式例示了这两个性质。
然而,哲学家埃里克·奥尔森(Eric Olson)指出,诸如高度和形状等物理属性一般被认为是内在的(intrinsic)性质[8]。一个性质是内在的,当且仅当它的承载者(bearer)不凭借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而持有它。那么,要宣称米洛的维纳斯派生地持有它的高度(202厘米)和形状(人形),也就相当于宣称米洛的维纳斯是以一种关系性的方式(构成相关)持有了特定的内在物理属性,但这些属性却恰好是维纳斯雕像不凭借任何关系就持有的。根据内在性质的定义,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为了避免这一矛盾,贝克要么(i)限制派生性质策略的适用范围,承认高度和形状等内在物理属性不能被派生地持有;要么(ii)就只能承认,被米洛的维纳斯派生地持有的高度和形状等性质,并不是它的真实属性。无论哪一个选项,都会极大地削弱派生性质策略的吸引力。
面对奥尔森的批评,贝克抱怨道,奥尔森的“派生地持有一个内在性质并不是真正地持有它”这一信念,来源于一个“形而上学的成见”:只有内在性质才能被某物真正地例示或持有[6]。但是,笔者以为,贝克的回应错失了要害所在:
第一,奥尔森对派生性质策略的上述批评并不依赖于贝克所谓的“形而上学的成见”。奥尔森只是在强调,内在性质不能以关系性的方式被它的承载者真正地持有,但他并不认为只有内在性质才能被真正地持有。事实上,个体对象也可以真正地持有外在的关系性质(relational properties)。例如,大概没有人会否认,米洛的维纳斯目前被安放在一个黑色的基座上。我们可以合理地主张,维纳斯雕像的这个空间定位就是它持有的一个真实的(real)关系性质,因为它对这个性质的例示(instantiation),是凭借它与那个黑色基座的相对空间关系而实现的。
嗜水气单胞菌、鲁氏不动杆菌、温和气单胞菌等均可导致腐皮病的发生,外伤、营养不良和水质恶化是该病发生的重要诱因。特别是在蛙池内无饲料或投喂量不足时,会出现大蛙残食小蛙现象,造成小蛙挣扎逃脱后头背部位皮肤受损,诱发腐皮病。该病流行于夏、秋两季,8-10月份是发病的高峰期。该病具有发病快、病期长、致死率高等特点,幼蛙死亡率高达90%,且常与红腿病并发。
第二,一旦引入对关系性质的考虑,我们就会发现,派生性质的策略还弄错了某些关系性质之被例示的方式。针对维纳斯雕像及其基座的例子,派生性质理论会给出这么一个推论:米洛的维纳斯是凭借它与大理石块“Marble”的构成相关关系,才得以从大理石块“Marble”那儿“借用”了“被安放在那个黑色基座上”的性质的。但是,这个分析结果绕了太多的远路:我们直觉上倾向于认为,米洛的维纳斯对这一关系性质的例示,不是间接地基于大理石块“Marble”与基座的相对空间关系才实现的,而是直接凭借其自身与基座的相对空间关系就得以实现。
我们这里所讲的“亲子”是广义的,即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六至七人,由一名家长组织,带领学生共同阅读。亲子阅读旨在让家长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方法引导孩子对阅读过程产生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亲子阅读是一种传授有关阅读技能、方法的行为,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阅读兴趣,发展学生语言、智力等方面的能力,真正达到早期阅读的目的。
在贝克的新构成观点中,当x构成y时,x和y的统一性可以以一种隐喻的方式被描述:x和y的关系是如此亲密,以至于它们可以互相“借用”(borrow)对方持有的性质。例如,米洛的维纳斯从大理石块“Marble”那儿借来了“高度为202厘米”的性质,而大理石块“Marble”也从维纳斯雕像那儿借来了“是一尊雕像”的性质。贝克宣称,“借用性质”的隐喻可以被“派生地持有性质”这一观念更精确地刻画如下:
总而言之,上述的分析足以表明,在说明内在性质和(外在的)关系性质的例示这一问题上,派生性质策略存在着极大的局限,因此,它是否能发挥如贝克所设想的效果,是非常可疑的。
(二)计数同一和内在的类性质
贝克的相容论解答的要害在于,不同一的物质对象可以是数字相同的(numerically the same),即被计数为“同一个”。贝克认为,“是同一个K”的关系确保了这种计数实践的可能性:米洛的维纳斯和大理石块“Marble”(由于性质差异)不是同一的,但是它们可以被计数为“一个”,因为根据对类性质的派生例示,它们是同一个雕像,也是同一个大理石块,等等。
然而,派生性质策略的局限性也对贝克关于计数同一的解释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我们已经看到,贝克诉诸“是同一个K”的关系的说明,是以类性质(例如“是雕像”和“是大理石块”等性质)可以被派生地持有为前提的。如果类性质可以被派生地持有,那么类性质就绝对不能是个体对象的内在性质,因为正如奥尔森所指出的,内在性质不能被派生地持有,否则会导致矛盾。因此,贝克的相容论解答不得不预设类性质不是内在性质。
但是,这个关于类性质的预设是有争议的。例如,著名哲学家克里普克和普特南(Hilary Putnam)就可能部分地赞同相反的观点。根据他们的类本质主义(kind essentialism),自然类是有本质性质的:一个个体对象是否是K类的成员,取决于它是否例示了K类的本质属性。例如,在笔者面前的一杯无色液体之所以是水(或例示了“是水”这个类性质),是因为它具有H2O的化学结构[9]。在这个例子中,无色液体对“是水”这个类性质的例示,是凭借其自身的微观结构性质(而不是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而实现的,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否认“是水”这个类性质不是那杯液体的内在性质。这个例子和许多其他的例子向我们表明,不是所有的类性质都不是内在性质。内在的类性质不仅存在,还可能为数众多。
事实上,如果我们愿意采取与贝克相反的假设,那么我们就可以对涉及物质构成现象的计数实践提供另一种可能的解释。回到米洛的维纳斯和大理石块“Marble”的案例上来。我们倾向于认为,在它们所在的空间位置上,只有一个待计数的雕像。对于这个现象,贝克的解释是,米洛的维纳斯是一个(非派生的)雕像,而大理石块“Marble”也是一个(派生的)雕像。由于它们是同一个雕像,因此只有一个待计数的雕像。我们已经看到,这种解释如要奏效,需要预设“是雕像”这个类性质不是一个内在性质。
从表2中可以看出,第一行和第三行是请求控制被授权后,系统执行车道校正时,执行机构失效了,系统安全性概率降低了,但系统没有违背安全属性,此时产生的系统最大可能执行路径不是系统反例.第二行和第四行的系统安全性概率非常低,根据观测序列可知,系统的执行机构失效后,请求控制获得授权,系统违背了安全属性,即此时系统的最大可能执行路径是系统反例.通过对表2的分析可知,系统安全性预测结果和以最大可能执行路径作为反例的预测都可能产生错误,5.3节通过实验评估本文方法的安全性和反例预测结果的错误率.
然而,与贝克相反,我们也许可以承认“是雕像”这个类性质是一个内在的类性质。在这种情况下,之所以只有一个待计数的雕像,不过是因为米洛的维纳斯是一个雕像,而大理石块“Marble”不是一个雕像,没有更多的解释了。类似地,我们也倾向于认为,在米洛的维纳斯和大理石块“Marble”所在的空间位置上只有一个待计数的大理石块,不过是因为 “Marble”是一个大理石块,但米洛的维纳斯不是,仅此而已。这种诉诸内在的类性质的解释比贝克的解释要更简单、也更有说服力,因为它不需要承诺关于派生性质的有争议的理论。
五、结论
贝克的新构成观点确实对共存难题做出了有趣的回应。她的解决方案扩展了我们关于物质不可入性、同一性和计数实践的思考。但是,由于派生性质策略的种种问题,包括对类性质的可疑的假定,贝克对共存难题的解答并不如她所想的那么成功。那么,共存问题有一个相容论的解答吗?也许有。但是,一个不相容论的回答更有可能取得成功:哲学家们可以否认构成关系不是同一关系(例如,伯克的支配类理论),或者就修改MI原则,以捍卫他们的构成观点。
注释:
(1) 克里普克(S.Kripke)认为,每一个专名(proper name)都是一个严格指示词(rigid designator),即“一个在每个[可能的]世界中(或至少在(作为其所指的)物项存在的每个世界中)均指示同一个物项的词项”(a term that … denotes the very same item in every [possible] world (at least in every world in which that item exists)。
(2) 据传,米洛的维纳斯大约在公元前150年被亚历山德罗斯创作完成。
(3) 相容论和不相容论的区分常见于对自由意志的哲学讨论中。否定自由意志的哲学家通常主张自由意志与物理决定论是不相容的(incompatible)。与之相对,自由意志的捍卫者要么拒绝物理决定论,要么说明自由意志在一个决定论的世界中的可能性--这后一种策略实际上就是在主张自由意志与物理决定论的相容性。在本文中,笔者借用了这一对区分以划分对共存难题的不同解答,只不过“相容性”在本文中指的是命题(1),(2),(3)与MI原则的相容性,或命题集S的内在一致性。
启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平台”,固定资产从验收入账、变动、处置到最后销账的全周期必须经由平台进行反映,这样,固定资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在平台中体现,实现资产使用(保管)者、资产管理员、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等管理过程的闭环控制。
(4) 事实上,在派生性质和非派生性质的定义中,贝克还引入了“排他性质”(excluded property)的概念。一个性质是排他性的,当且仅当它不能以派生的方式被例示。然而,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复杂性,笔者将尽可能避免在本文中不必要地论及这一概念。
(5) “构成相关性”(constitutional relevance)是对这样一种关系的缩略表达:x与y是构成相关的,当且仅当要么x构成了y,要么x被y所构成。很显然,如此定义的构成相关的关系是一个对称关系。
(6) 笔者对贝克的原有表述做了简化,省略了由于K是一个排他的类性质所导致的复杂情形。
参考文献:
[1] Kripke,S.Naming and Necessity[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0:47.
[2] Wasserman,R.The Constitution Question[J].Nos,2004,38(38):694.
[3] Noonan,H.& Curtis,B.Identity[EB/OL].in E.N.Zalta(ed.),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2018 (Summer Edition),URL =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sum2018/entries/identity/>.
[4] Burke,M.B.Preserving the Principle of One Object to a Place:A Novel Account of the Relations among Objects,Sorts,Sortals,and Persistence Conditions[J].Philosophy &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1994,54(3):608.
[5] Zimmerman,D.W.The Constitution of Persons by Bodies:A Critique of Lynne Rudder Baker’s Theory of Material Constitution[J].Philosophical Topics,2002,30(1):327-328.
[6] Baker,L.R.The Metaphysics of Everyday Lif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167-171,175.
[7] Baker,L.R.Persons and Bodies:A Constitution View[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174.
[8] Olson,E.T.Review:Persons and Bodies:A Constitution View by Lynne Rudder Baker[J].Mind,2001,110(438):429.
[9] Robertson,T.& Atkins,P.Essential vs.Accidental Properties[EB/OL].in Edward N.Zalta(ed.),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2018 (Spring Edition),URL=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spr2018/entries/essential-accidental/>.
[6] Conee,E.& Sider,T.Riddles of Existence (New Edition)[M].Oxford:Clarendon Press,2014.
收稿日期:2019-02-01
作者简介:谢沛宏(1994-),男,广西柳州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美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19)01-0012-07
[责任编辑:陈丽华]
标签:贝克论文; 性质论文; 维纳斯论文; 大理论文; 石块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哲学理论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论文; 物质论论文; 《荆楚学刊》2019年第1期论文;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