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器论文_叶运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吸附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子筛,剧毒,甲基,两相,胆红素,多孔,血浆。

吸附器论文文献综述

叶运超[1](2019)在《变压吸附器开裂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变压吸附制氢装置的关键设备变压吸附器开裂原因进行分析,确认变压吸附器筒体上的保温层托圈是造成疲劳开裂的主要原因,介绍了筒体裂纹的处理方法及预防再次发生开裂的注意事项。(本文来源于《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张祖刚[2](2019)在《大型空分装置分子筛吸附器泄漏分析及在线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黔希化工48000m~3/h空分装置,A#分子筛吸附器床层泄漏,大量氧化铝、分子筛从再生气放空管喷出,严重影响空分系统的安全运行,为了避免停车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认真分析泄漏的原因及泄漏部位,制定安全保障方案后,成功的进行在线处理。(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18期)

夏东[3](2019)在《分子筛吸附器进水故障分析和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循环水加药过多,导致循环水起泡沫,使出空冷塔的气体夹带大量的泡沫,导致大量的水进入了分子筛吸附器内,使分子筛失效不能正常运行,达不到指定的吸附指标,被迫停车重新填装分子筛和铝胶,恢复分子筛以达到正常使用。由于处理及时使得后续设备并未进水,保护好了设备的安全。主要介绍了事故的经过和原因分析过程,最后阐述了事故的排除措施、效果以及从中得到的经验教训和总结。(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通讯》期刊2019年08期)

李彦樟,陈荣添,陈建利,韩明,李世军[4](2019)在《碘吸附器效率试验残液处理方法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放射性甲基碘法对核空气净化系统中的碘吸附器效率进行检验时,将产生大量的含放射性物质的剧毒残液。本课题拟采用皂化反应处理残液中的剧毒化学品硫酸二甲酯,通过改变NaOH的添加量和添加方式以及实验外部条件,最终确定最佳处置方案。(本文来源于《低碳世界》期刊2019年08期)

刘义鑫,李国富,韩素涛[5](2019)在《废气处理吸附器均匀流场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CFD软件对含原气体分布器、改进型气体分布器和改进型气体分布器与多孔板相结合3种方案的吸附器的内部流场进行研究,并进行相应的实验验证。模拟结果表明:含原来的气体分布器、改进型分布器和改进型分布器与多孔板相结合吸附器内吸附剂截面上速度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79.165%、36.74%和23.13%;当改进型分布器与多孔板组合使用时,多孔板距离吸附器进口450 mm时气体分布最均匀。实验结果表明:多孔板距离吸附器入口450 mm时,实验数据和模拟结果相对误差仅为2%,存在极好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韩英杰[6](2019)在《基于子模型技术的含凹坑缺陷变压吸附器疲劳寿命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子模型技术,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含凹坑缺陷变压吸附器进行强度分析并对其疲劳寿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一定尺寸范围内,凹坑缺陷对变压吸附器剩余寿命影响较小,故可不对凹坑部位进行补焊处理。(本文来源于《化工机械》期刊2019年04期)

骆庆峰,王永清[7](2019)在《一次性使用胆红素血浆吸附器注册技术文件重点介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血液净化疗法对肝炎等疾病的防治,一次性使用胆红素血浆吸附器的申报数量不断增多。为便于监管部门对其上市前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准确评价,本文总结近期技术审评经验,参考相关法规、技术标准,编写了注册技术资料重点介绍,以供生产、技术审评等单位部门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血液净化》期刊2019年08期)

王浩宇,刘应书,张传钊,陈福祥,马晓钧[8](2019)在《π型向心径向流吸附器气-固两相模型传热传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径向流吸附器变压吸附制氧的传热传质规律并提高制氧效率,建立π型向心径向流吸附器(CP-πRFA)的气固耦合两相吸附模型,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能量模型、吸附热以及颗粒尺寸等因素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单相模型在加压过程和吸附过程中床层内最高温度分别为309.19 K和311.63 K,氧气摩尔分数最高值分别为55.66%和62.65%;同等条件下两相模型在加压过程和吸附过程中床层内最高温度分别为302.27 K和305.29 K,氧气摩尔分数最高值分别为57.51%和66.02%.未考虑吸附热的加压过程和吸附过程床层内最高温度分别为293.5 K和293.9 K,氧气摩尔分数最高值分别为59.25%和72.18%;同等条件下考虑吸附热时在加压过程和吸附过程中床层内最高温度分别为302.3 K和305.3 K,氧气摩尔分数最高值分别为57.51%和66.02%.随着颗粒直径的增加,出口产品气的氧气摩尔分数逐渐下降,同时产品气流量与回收率逐渐增加,颗粒直径1.6 mm为最佳吸附剂颗粒直径.本实验获得了吸附器内部传热传质规律,为CP-πRFA用于变压吸附制氧提供重要的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浩宇,刘应书,张传钊,杨雄,陈江伟[9](2019)在《π型向心径向流吸附器变质量流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径向流吸附器内变压吸附(PSA)制氧的变质量流动规律进行研究,有助于准确掌握吸附过程及床层内的变量因素对制氧性能的影响。对π型向心径向流吸附器建立气固耦合的两相吸附模型,并对其PSA制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床层内氧气浓度分布、温度分布以及产品气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首次循环结束时床层内氧气最高摩尔分数可达66.02%,回收率29.2%。非稳定循环期间,氧气摩尔分数从66.02%升高至97.5%,回收率从29.2%提高至38.5%。循环达到稳定后,床层内氧气摩尔分数最高可达98.6%,回收率38.9%左右,且达到稳定状态后床层内气固两相温差减小,逐渐达到热平衡。获得了吸附器内部气体与吸附剂两相间的传质、传热过程,为π型向心径向流吸附器用于PSA制氧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李彦樟,杜建兴,王稹,俞杰,孔海霞[10](2019)在《大亚湾核电基地碘吸附器效率试验方法改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法国和美国碘吸附器效率试验标准方法使用的局限性,采用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建立的碘吸附器效率验证方法,在大亚湾核电基地进行现场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改进的甲基碘法和环己烷法具备现场应用的能力,可减少安全隐患、降低运营成本、实现碘吸附器通风系统净化系数高效的检验。(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9年18期)

吸附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黔希化工48000m~3/h空分装置,A#分子筛吸附器床层泄漏,大量氧化铝、分子筛从再生气放空管喷出,严重影响空分系统的安全运行,为了避免停车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认真分析泄漏的原因及泄漏部位,制定安全保障方案后,成功的进行在线处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吸附器论文参考文献

[1].叶运超.变压吸附器开裂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案[J].特种设备安全技术.2019

[2].张祖刚.大型空分装置分子筛吸附器泄漏分析及在线处理[J].山东化工.2019

[3].夏东.分子筛吸附器进水故障分析和处理[J].化工设计通讯.2019

[4].李彦樟,陈荣添,陈建利,韩明,李世军.碘吸附器效率试验残液处理方法初步研究[J].低碳世界.2019

[5].刘义鑫,李国富,韩素涛.废气处理吸附器均匀流场的优化[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9

[6].韩英杰.基于子模型技术的含凹坑缺陷变压吸附器疲劳寿命预测[J].化工机械.2019

[7].骆庆峰,王永清.一次性使用胆红素血浆吸附器注册技术文件重点介绍[J].中国血液净化.2019

[8].王浩宇,刘应书,张传钊,陈福祥,马晓钧.π型向心径向流吸附器气-固两相模型传热传质特性[J].工程科学学报.2019

[9].王浩宇,刘应书,张传钊,杨雄,陈江伟.π型向心径向流吸附器变质量流动特性研究[J].化工学报.2019

[10].李彦樟,杜建兴,王稹,俞杰,孔海霞.大亚湾核电基地碘吸附器效率试验方法改进研究[J].科技视界.2019

论文知识图

复合真空计实物照片型真空泵实物照片型超级恒温器实物照片精密压力表实物照片公司设计的Reinluft系统移动床吸附水洗再生炭法脱硫工艺

标签:;  ;  ;  ;  ;  ;  ;  

吸附器论文_叶运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