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罗曼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维多利亚,自然观,现代戏,历史主义,使女,宅子,非洲。
罗曼司论文文献综述
尚晓进[1](2019)在《《七个尖角阁的宅子》与塞勒姆巫术审判——兼谈作为文类的“罗曼司”》一文中研究指出《七个尖角阁的宅子》以塞勒姆巫术审判为历史素材。至霍桑的时代,塞勒姆巫术审判已定型为一套叙事话语,作家在再现这段历史时,有意挪用19世纪的阐释机制,其历史叙事折射出这一时代的观念世界。作家的塞勒姆小叙事内嵌于罗曼司的整体结构之中。作为一个文类,罗曼司结构较为松散,表现出多元、异质、杂语的文本特质,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和消解力量。霍桑充分运用罗曼司的文类特质,挑战塞勒姆小叙事隐含的19世纪关于科学/迷信、启蒙/蒙昧和理性/癫狂的一系列预设,同时也以罗曼司对前现代他者的召唤,质疑改革时代的乌托邦主义,这些都体现了作家对时代问题的保守主义思辨。(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杜丽丽[2](2019)在《形式的内容:论“新维多利亚小说”中的元历史罗曼司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法国中尉的女人》《占有》和《从此以后》为例,分析英国当代"新维多利亚小说"中的"元历史罗曼司叙事",阐释这一文类"以形式为内容"的重要叙事特征。首先论述元历史罗曼司叙事如何终结了小说的形式与内容之争,然后分析作为"形式的内容"的元历史罗曼司,探讨新维多利亚小说在形式上所呈现出的杂糅性叙事美学特征及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后现代作家矛盾性和不确定性的叙事立场。新维多利亚小说中的元历史罗曼司叙事一方面将维多利亚时期的历史放逐为"遥远的异国他乡",另一方面也深刻阐释了其"诗性历史"的后现代叙事理念。(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董雯婷[3](2018)在《论《使女的故事》中的罗曼司传统与原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使女的故事》是她借后现代"文类戏仿"手法戏仿罗曼司文类的代表作品,且与着名的中世纪罗曼司《弗洛瑞斯与布兰彻弗勒》有明显的互文关系。小说的故事主体围绕男女主人公危险的爱情和建立于此基础上的拯救,这一罗曼司"宫廷爱情"的传统模式是叙事线性动力的源头,而主人公及其仇敌两个阵营在基列共和国这个典型空间中互相对抗则戏仿了罗曼司"大战恶龙"的模式。小说最后史料部分的设置与许多当代小说中都出现过的"档案罗曼司"的形式结构相仿,通过罗曼司与经验主义、现实主义的不同模式之间的碰撞,承载着后现代时期作者对已然衰落的西方文明复杂暧昧的态度。(本文来源于《国外文学》期刊2018年04期)
陈毅栋[4](2018)在《哈特·克兰的追寻罗曼司和自然观:《航行》新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把哈特·克兰着名的情诗《航行》诠释成一首依附在浪漫主义传统下的追寻罗曼司。《航行》最终完成了从外在的追寻罗曼司到内在的追寻罗曼司的转变,诗歌的主人公从一个在不完满的尘世中苦苦寻觅一个虚幻永恒的追寻者,转变成了一个以想象力重铸世间万物的诗人,在这一过程中,主人公对待自然的歧异态度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李方木[5](2018)在《罗曼司的文类嬗变与诗学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罗曼司的核心母题是冒险和爱情,本质上表现为文类与叙事策略的统一体。中世纪时期,罗曼司作为一种文类着重再现冒险、忠君、护教、行侠和求爱的骑士精神。后来,它逐渐转型为一种叙事策略,在文本内部表现为作者调节叙事节奏的修辞策略,在文本外部主要用来对抗文学形式附着的意识形态,传达一定的政治意识。20世纪通俗文学领域中的罗曼司主要指由女性作者创作的,故事聚焦女性人物并为女性读者服务,侧重描绘曲折爱情经历的一个小说亚类。(本文来源于《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刘大先[6](2016)在《风格化的程耳与失败的“罗曼司”》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在上映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是一部特别的影片。它有浓烈的作者电影气质,也有鲜明的商业电影面相,无论哪个角度,都为观者提供了多元的阐释空间。影片上映近一周,引发了业界和影迷的热烈讨论,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正因为如此,尽管该片的票房成绩并不亮眼,(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6-12-22)
胡杰[7](2016)在《序言里的真实——重读霍桑有关罗曼司的序言》一文中研究指出霍桑有关罗曼司的经典段落虽然经常被历代评论家拿出来当作罗曼司定义的证据,但本文借助新历史主义研究的理论成果,结合美国理性文化传统对文学想象和人类感情遏制的深厚描述,认为在这些段落里,霍桑为了与降低主流文化对抗的危险,反而隐藏了霍桑要求建立独立、自由的文学想象的艺术诉求。相反,在另外一些不常被提及的段落里,霍桑确定了罗曼司的本质,恢复了文学想象的权威,确定了文学创作的原则与尊严。(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18期)
但汉松[8](2016)在《论《圣路易斯雷大桥》中的寓言式罗曼司与“无报之爱”》一文中研究指出《圣路易斯雷大桥》是桑顿·怀尔德早期的代表作,它以寓言叙事的方式嵌套书写了叁段"爱而不得"的罗曼司式故事。本文认为怀尔德的这种寓言叙事既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也不是清教传统的宗教寓言,而是具有内在的含混性和开放性。怀尔德通过对"无报之爱"的寓写,表达了他对爱的超验性的美学追求,以及对基督教信仰的复杂态度。(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期刊2016年02期)
王荣[9](2016)在《追寻“失落世界”》一文中研究指出亨利·赖德·哈格德(Henry Rider Haggard,1856-1925)是19世纪后期英国新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以创作非洲冒险故事而闻名。哈格德是英国文学史上以"黑暗大陆"为对象系统地进行文学创作的先驱,其作品对于非洲"吞噬"与"再生"两种力量的呈现,确立了英语文学中非洲形象的基调,而这一点经常被国内外的研究者们所忽视。本论文以哈格德的非洲罗曼司为考察对象,从罗曼司的文学形式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绘哈格德对于非洲的历史文明、地理景观、宗教文化、以及非洲人的文学想象,并深入挖掘这种想象背后的历史文化驱动力,捕捉19世纪末政治、文化、性别等领域正在形成的"情感结构",论述这种想象如何折射出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特别是中产阶级男性群体的欲望、恐惧与焦虑,如何回应、进而解构了有关"文明"、"进步"、"帝国"的宏大叙事。本论文由8章内容组成:第1章简述本论文的选题缘由,在系统梳理哈格德小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主题与方法。第2章在19世纪末罗曼司复兴的文学语境下,区别了罗曼司与现实主义小说之间的不同,论述了罗曼司的文学形式对于哈格德作品中非洲想象的影响。第3章介绍了非洲在19世纪末历史语境中的位置,殖民扩张、考古发现、人类学学科的成立,激发了人们认知非洲的渴望,同时也加速"黑暗大陆"神话的流传,这些是哈格德想象非洲的起点,也是他小说中反复对话、争论的主题。论文的第4章到第7章是哈格德想象非洲的主体部分,非洲分别被塑造为"失落文明"的发源地、田园诗般的伊甸园、噩梦般的女性他者、魔法弥漫的神奇所在。第4章分析了"失落文明"神话对于非洲历史文明的塑造,以及这种想象背后矛盾的帝国主义话语。受考古发现的启发,哈格德将非洲塑造为白人袓先曾经的殖民地,从而使得将前往非洲的历险升华为返回"文明源头"的文化寻根之旅。第5章分析了伊甸园式非洲想象对于男性身份的重塑。非洲荒原是男子汉的天堂,他们狩猎动物,厮杀战场,识破了文明虚伪堕落的本质,复活了被压抑的野蛮活力。这种原始的阳刚之气,一方面跨越了文化差异与种族界限,另一方面又迎合了帝国扩张的欲望,共同庆祝了激情力量的回归。第6章论述了非洲如何被想象为一种女性化的他者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帝国的性别焦虑。在这个女性为主导的母权空间内,男主人公随时面临着被诱惑、吞噬、肢解的危险,而逃离女性空间,毁灭母权空间的权利象征物,则成为历险"通过仪式"的一部分。第7章论述了哈格德对于非洲文化的附魅、袪魅与返魅以及背后原因。在欧洲神秘主义复兴的历史语境下,非洲的巫术文化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他者。非洲成为距离神灵最近的地方,巫术、魔法不仅是真实存在,还具有不可言说的神性,为后达尔文时代人们的信仰困境提供了有效的参照。第8章是对全文论述的总结,并简单叙述了哈格德小说中非洲想象的文学影响。本论文是国内对哈格德小说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部博士论文,有望修正国内学界对于哈格德是一名肤浅的帝国主义作家的印象,帮助深入理解维多利亚历险小说中的帝国想象与现代性焦虑之间的关系,从而克服当前对于历险小说单一、片面的意识形态研究视角。(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3-08)
文彬彬,王卫英,王一平[10](2016)在《科普实证与“科幻罗曼司”——论童恩正科幻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童恩正是中国科幻小说"重文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其小说多借助作者的考古专业背景,以科学假想为起点进行推测、考证,由此或试图破解历史之谜,或描绘科技促成的美妙社会图景,且常以小说为载体来宣传科技知识与观念,造就了其科幻小说的"科普"意味。此外,童恩正还重视对中国元素的开掘与张扬,作出了科幻"民族化"的尝试。更不可忽视的是,重视"科普"的童恩正实际上力倡科幻小说中"文学性"的重要价值,其作品也在情感、语言、意境等方面表现出诗意想象和传奇色彩,创造出了一种独具魅力的"科幻罗曼司"。(本文来源于《科普创作通讯(2016年第1期 总第161期)》期刊2016-03-01)
罗曼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法国中尉的女人》《占有》和《从此以后》为例,分析英国当代"新维多利亚小说"中的"元历史罗曼司叙事",阐释这一文类"以形式为内容"的重要叙事特征。首先论述元历史罗曼司叙事如何终结了小说的形式与内容之争,然后分析作为"形式的内容"的元历史罗曼司,探讨新维多利亚小说在形式上所呈现出的杂糅性叙事美学特征及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后现代作家矛盾性和不确定性的叙事立场。新维多利亚小说中的元历史罗曼司叙事一方面将维多利亚时期的历史放逐为"遥远的异国他乡",另一方面也深刻阐释了其"诗性历史"的后现代叙事理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罗曼司论文参考文献
[1].尚晓进.《七个尖角阁的宅子》与塞勒姆巫术审判——兼谈作为文类的“罗曼司”[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
[2].杜丽丽.形式的内容:论“新维多利亚小说”中的元历史罗曼司叙事[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董雯婷.论《使女的故事》中的罗曼司传统与原型[J].国外文学.2018
[4].陈毅栋.哈特·克兰的追寻罗曼司和自然观:《航行》新读[J].外国语文研究.2018
[5].李方木.罗曼司的文类嬗变与诗学转型[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
[6].刘大先.风格化的程耳与失败的“罗曼司”[N].文汇报.2016
[7].胡杰.序言里的真实——重读霍桑有关罗曼司的序言[J].名作欣赏.2016
[8].但汉松.论《圣路易斯雷大桥》中的寓言式罗曼司与“无报之爱”[J].外国文学.2016
[9].王荣.追寻“失落世界”[D].浙江大学.2016
[10].文彬彬,王卫英,王一平.科普实证与“科幻罗曼司”——论童恩正科幻小说[C].科普创作通讯(2016年第1期总第161期).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