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急性心力衰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人脑,重症,洋地黄,硝酸甘油,心室。
急性心力衰竭论文文献综述
李路[1](2019)在《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性重症抢救中重组人脑利钠肽给药方式对患者心肾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性重症(ADHF)抢救中对患者心肾功能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ADHF患者11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55例。两组均用常规治疗与rhBNP治疗,持续组用药方式为持续给药,间歇组为间歇用给药。评价临床效果,用心脏彩超检测入院3d、10d时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脏指数)与肾功能(血肌酐、血尿素氮、β2微球蛋白),组间比较。结果持续组总有效率稍高于间歇组,但对比无显着差异(P> 0.05);两组入院3d时心功能指标与肾功能指标对比无显着差异(P> 0.05),入院10d时两组对比也无显着差异(P> 0.05)。结论 ADHF抢救中应用rhBNP治疗可取得不错的效果,不论是持续给药还是间歇给药,在心功能与肾功能方面的影响及临床疗效上无显着差异,临床可灵活选择。(本文来源于《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12期)
严曼珺,吴勇宏[2](2019)在《不同剂量洋地黄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疗效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不同剂量洋地黄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1月就诊的发病24 h内接受PCI治疗的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86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剂量洋地黄类药物治疗,观察组则给予低剂量洋地黄类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安全性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02%,与对照组的90.7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SV、CO及CI均明显升高(P <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LVEF、SV、CO及CI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共出现2例(4.65%)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例(18.60%)(P <0.05)。结论不同剂量洋地黄类药物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疗效相当,均可显着降低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但低剂量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本文来源于《中国处方药》期刊2019年12期)
王飞宇,刘晓梅,惠蓉[3](2019)在《基于症状管理理论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延迟就医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急性心力衰竭患(Acute Heart Failure, AHF)者的症状体验(包括症状感知,症状评估和对症状的反应)与延迟就医的关系,探索与延迟就医相关的因素。方法共入组109例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所有患者使用结构化访谈调查问卷评估症状体验评分,同时填写中文修订版控制态度量表(Control Attitudes Scale-Revised, CAS-R)和中文版心力衰竭特异性健康素养量表(Heart Failure-Specific Healthliteracy Scale),从病例记录中收集患者的健康和疾病因素包括合并症,住院前处方药物,既往AHF住院和AHF严重程度等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考察延迟就医的可疑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患者及时就医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患者从症状感知到就诊的时间为(60.5±62.4) h,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36.5(12.0~93.8) h。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功能健康素养、感知控制、就业状况、感知症状时在家中、疲劳感和心悸等因素与延迟就医有显着相关性(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只有疲劳感(OR:0.355,95%CI:-1.627~-0.467,P<0.001)和年龄(OR:0.969,95%CI:-0.058~-0.004,P=0.031)与就医延迟有关。结论疲劳感和年龄与AHF患者延迟治疗有关。症状体验的几个特征可能会促使AHF患者在症状恶化时及时寻求治疗。这提示护士、家属医护人员需要强调增加疲劳的重要性,将其视为AHF恶化的标志。同时应及时识别AHF患者的症状体验以便促使患者及时就医。(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刘永萍[4](2019)在《两种机械通气方式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脑钠肽水平及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两种机械通气方式有创与无创机械通气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脑钠肽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84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无创机械通气,观察组采用有创通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脑钠肽水平、心率、病死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死亡率(4.76%)低于对照组(21.43%)(P <0.05);观察组患者血清脑钠肽水平及心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有创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均可以调整血清脑钠肽水平、心率状况,但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更显着,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预后情况良好。(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24期)
曹磊,掌瑜[5](2019)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心力衰竭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心力衰竭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6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78例,根据心功能不同分为心力衰竭组72例和非心力衰竭组106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影响心力衰竭的相关因素。结果心力衰竭组吸烟史人数占比、血糖水平、BNP水平均高于非心力衰竭组,而服药人数占比低于非心力衰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组以双支病变和叁支病变为主,非心力衰竭组以单支病变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组心肌梗死部位主要以前壁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肌肌钙蛋白、用药治疗是影响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P<0.05),其余因素与心力衰竭发病无关(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部位主要为前壁和广泛前壁,心肌肌钙蛋白和用药情况是影响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的因素。(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9年34期)
陶红清,张进,鲍益铭[6](2019)在《养神定心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效果及其对心室重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养神定心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并研究其对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富马酸比索洛尔片;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养神定心汤。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炎性因子的水平;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SD)及心率(HR)水平均降低(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6 min步行距离测试(6MWT)则明显增高(P<0.05),而观察组变化幅度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N末端心房利钠肽(NT-proANP)及N末端前脑利钠肽(NT-proBNP)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的变化更显着(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悸气短、胸胁作痛、疲倦乏力、下肢浮肿、畏寒肢冷、口燥咽干等证候积分均显着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神定心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可减缓心室重构,降低炎症反应,有效改善心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9年22期)
叶嘉炜,费爱华[7](2019)在《CRRT联合药物治疗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联合药物对于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01—2018-07期间在我院急诊科住院治疗的ADHF患者101例。根据是否接受CRRT治疗,分为CRRT+常规药物治疗组45例(以下简称CRRT组)及常规药物治疗组(以下简称药物治疗组)56例。对两组全因28 d死亡率、住院期间总液体净出量、出院时NT-proBNP水平以及住院费用进行比较,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对所有入组患者出院后随访120 d,记录患者出院后首次心衰事件发生时间,并统计30、60、120 d心衰事件发生率。结果:和药物治疗组相比,CRRT组出院后发生首次心衰事件中位时间更久(78 d vs.38 d,P=0.029),出院后30、60 d心衰事件发生率更低(7.5%vs.23.1%,P=0.045;12.5%vs.34.6%,P=0.015),住院期间总液体净出量更多[(13.10±9.70) L vs.(9.25±5.08) L,P=0.038],治疗过程中新发电解质紊乱更少(8.9%vs.26.8%,P=0.022)。两组28 d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vs.7.1%,P=0.301),出院时NT-proBNP水平与基线值差异相似(-6 933.55±12 843.09 vs.-6 726.69±17 413.01,P=0.953)。结论:CRRT能够显着改善ADHF患者循环容量过负荷,减少心衰事件的发生,同时对电解质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临床急诊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薛婉婉[8](2019)在《Rh-BNP和硝酸甘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临床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和硝酸甘油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ADH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18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9例,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予以硝酸甘油治疗,治疗组予以Rh-BNP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心功能指标NT-proBNP(N末端B型脑利钠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T-proBNP水平均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ADHF中,与硝酸甘油相比,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能够显着提升该病治疗总有效率,并降低NT-proBNP水平,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34期)
王天宇[9](2019)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重症护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重症护理重点与效果。方法筛选2017年1月—2018年10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69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所有患者在积极施救的过程予以针对性的重症护理,包括入院护理、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观察所有患者的救治效果和各项身体指标。结果患者的死亡率为1.45%;所有患者接受护理后的6 min步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治疗配合度均优于接受护理前,接受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给予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高效的症状护理,能够提高治疗安全性和患者的配合度,促进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改善,保障其获得最有利的预后。(本文来源于《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9年11期)
刘学谦,闫变丽[10](2019)在《托伐普坦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托伐普坦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力衰竭(H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AMI合并HF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托伐普坦。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心输出量(CO)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O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CO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DD小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LVEDD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使用托伐普坦辅助治疗AMI合并HF,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22期)
急性心力衰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比不同剂量洋地黄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1月就诊的发病24 h内接受PCI治疗的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86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剂量洋地黄类药物治疗,观察组则给予低剂量洋地黄类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安全性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02%,与对照组的90.7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SV、CO及CI均明显升高(P <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LVEF、SV、CO及CI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共出现2例(4.65%)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例(18.60%)(P <0.05)。结论不同剂量洋地黄类药物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疗效相当,均可显着降低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但低剂量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急性心力衰竭论文参考文献
[1].李路.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性重症抢救中重组人脑利钠肽给药方式对患者心肾功能的影响[J].临床研究.2019
[2].严曼珺,吴勇宏.不同剂量洋地黄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疗效对比[J].中国处方药.2019
[3].王飞宇,刘晓梅,惠蓉.基于症状管理理论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延迟就医影响因素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9
[4].刘永萍.两种机械通气方式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脑钠肽水平及预后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5].曹磊,掌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心力衰竭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
[6].陶红清,张进,鲍益铭.养神定心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效果及其对心室重构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9
[7].叶嘉炜,费爱华.CRRT联合药物治疗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J].临床急诊杂志.2019
[8].薛婉婉.Rh-BNP和硝酸甘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临床对比[J].中外医学研究.2019
[9].王天宇.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重症护理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9
[10].刘学谦,闫变丽.托伐普坦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