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背景:血管生成是大多数组织发育、维持内环境稳定和再生的关键过程,该过程受促血管生长因子浓度、时空呈现和呈现序列的调节。刺激血管生成可促进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提高移植器官和组织替代物的存活率。为了将促血管生成因子转化到临床应用中,产生了无数基于生物材料的药物递送方式。许多技术都依赖于在水凝胶生物支架中加入生长因子,可以根据生长因子和支架的理化性质进行释药控制。课题组建立了一种声学响应生物支架(Acoustically-responsive scaffolds,ARSs),基本构成是在纤维蛋白基质中加入载有生长因子的声学相变乳剂,前期已证实聚焦超声可以控制ARSs中生物活性负载的释放。目的:1.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黏附包裹的微珠和成纤维细胞共培养模型中,探讨上层培养基中不同浓度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bFGF对内皮血管网生成的影响;2.在无细胞的胶中胶结构模型中,采用不同声压辐照内层声学响应支架,检测bFGF在上层培养基、外层凝胶和内层凝胶中的分布情况;3.在胶中胶结构的凝胶中,探讨不同声压和ARSs相变乳剂含量的情况下,释放bFGF对外层凝胶中血管网生长的影响;同时对比了空白乳剂对血管网生长的影响;4.聚焦超声以不同辐照模式激励ARSs对微血管网生长和成纤维细胞密度的影响。材料和方法:1.主要实验仪器:(1)超声换能器H-108产自美国Sonic Concepts公司,为已校准的单晶片聚焦超声,频率为2.5 MHz,f值为0.83,声学焦距为50 mm。该换能器由美国Ritec公司的GA-2500A型门控射频放大器推动,焦点处峰值负压(Peak rarefractional pressure,PRP)为0-8.8 MPa可调,本实验中使用该换能器辐照ARSs产生声致相变(acoustic droplet vaporization,ADV)。(2)库尔特粒度仪:Multisizer 4,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生产。(3)荧光显微镜:Eclipse TiE,美国Nikon公司生产。2.主要实验试剂与材料:(1)VascuLife VEGF内皮细胞培养基,美国Lifeline Cell Technology公司生产。(2)DMEM细胞培养基,美国Gibco公司生产。(3)DMEM/F12培养基,美国Gibco公司生产。(4)载体微珠,美国Sigma公司生产。(5)牛纤维蛋白原,美国Sigma公司生产。(6)bFGF,美国EMD Millipore公司生产。(7)牛凝血酶,美国King Pharmaceuticals公司生产。(8)荆豆凝集素(Ulex europaeus agglutin I,UEA-I),美国Vector Laboratories公司生产。(9)4′,6-二脒基-2-苯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美国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生产。(10)全氟庚烷(Perfluoroheptane,PFHep),美国Sigma公司生产。(11)bFGF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美国R&D System公司生产。(12)石英微流控芯片,英国Dolomite公司生产。(13)6孔HT双向应力细胞培养板,美国Flexcell International公司生产。3.细胞株:(1)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购于美国Lonza公司;(2)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购于美国Lonza公司;4.实验方法:(1)不同浓度bFGF对微血管网生长的影响:(1)凝胶制备:凝胶组成包括2.5 mg/mL纤维蛋白原溶液、2 U/mL凝血酶、2.5×104个成纤维细胞/mL和50个微珠/mL,其中微珠上包裹有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每104个微珠可联结4×106个HUVECs,于制备凝胶前一天准备好;(2)添加培养基:配制凝胶当天,使用完全培养基。第二天,阴性对照组的上层培养基更换为饥饿培养基,其他各实验组,上层培养基更换为包含不同浓度bFGF的饥饿培养基,bFGF浓度分别为0.1 ng/mL、1 ng/mL、2 ng/mL、5 ng/mL、10 ng/mL或100 ng/mL;(3)成像与分析:第7天或14天固定凝胶以后,分别使用荆豆凝集素和DAPI进行染色,可使用荧光显微镜及MetaMorph软件进行内皮血管网的成像及定量分析,使用ImageJ对成纤维细胞数量进行分析。(2)ADV对bFGF释放的影响:(1)乳剂制备:使用微流控芯片制作声学双相乳剂,其中W1相包含10 mg/mL BSA、2μg/mL(即0.4 U/mL)肝素和0.5 mg/mL的bFGF溶液,PFC相为全氟庚烷(沸点82℃);(2)凝胶制备及超声辐照:内层凝胶(0.4 mL)为ARSs,组成包括2.5 mg/mL纤维蛋白原溶液、2 U/mL凝血酶、0.25%或1%(v/v)含有bFGF的双相乳剂或相应量的bFGF。外层凝胶(1.5 mL)包含2.5 mg/mL纤维蛋白原溶液、2 U/mL凝血酶和DMEM培养基。待其凝聚后在凝胶上层添加完全培养基。第二天,各实验组培养基更换为饥饿培养基,并使用计算机控制的聚焦超声进行辐照(PRP为3.3或8.8 MPa);(3)取材及检测:超声辐照前和辐照后8天连续取材,每次从上层培养基中收取0.1 mL。在第2天或第8天,采用活检针(?:6 mm)从外层凝胶中取样,并在样品中加入0.05 U纤溶酶进行消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来测定样品中的bFGF浓度。(3)ADV对微血管网生长的影响:(1)乳剂制备:使用微流控芯片制作水相-全氟庚烷(C7F16)微粒-微粒内水相的声学双相乳剂,其中W1相包含10 mg/mL BSA、2μg/mL(即0.4 U/mL)肝素和0.5 mg/mL的bFGF溶液,PFC相为全氟庚烷。制作空白乳剂时,W1相仅含有PBS;(2)凝胶制备及超声辐照:内层凝胶(0.4 mL)为ARSs,组成包括2.5 mg/mL纤维蛋白原溶液、2 U/mL凝血酶、0.25%或1%(v/v)含有bFGF的双相乳剂。外层凝胶(1.5 mL)包含2.5 mg/mL纤维蛋白原溶液、2 U/mL凝血酶、2.5×104个成纤维细胞/mL和75个微珠。待其凝聚后在凝胶上层添加完全培养基。第二天,各实验组培养基更换为饥饿培养基,并使用聚焦超声、利用计算机控制进行辐照(声压为3.3或8.8MPa);(3)成像与分析:第7天固定凝胶以后,分别使用荆豆凝集素和DAPI进行染色,对内皮血管网进行成像及定量分析。(4)ADV对微血管网生长的时间调控:(1)乳剂制备:使用微流控芯片制作声学双相乳剂,其中W1相包含10 mg/mL BSA、2μg/mL(即0.4 U/mL)肝素和0.5 mg/mL的bFGF溶液,PFC相为全氟庚烷;(2)凝胶制备及超声辐照:内层凝胶(0.4 mL)为ARSs,组成包括2.5 mg/mL纤维蛋白原溶液、2 U/mL凝血酶、0.25%或1%(v/v)含有bFGF的双相乳剂。外层凝胶(1.5 mL)包含2.5 mg/mL纤维蛋白原溶液、2 U/mL凝血酶、2.5×104个成纤维细胞/mL和75个微珠。待其凝聚后在凝胶上层添加完全培养基。第二天,各实验组培养基更换为饥饿培养基。第1天使用PRP=8.8 MPa的超声辐照ARSs的不同部分(即半个内层凝胶或整个内层凝胶),在稍后的时间点(即第4天或第7天)用超声辐照ARSs剩余的半个胶;(3)成像与分析:第7天、第10天或第13天固定凝胶以后,对微血管网进行荧光成像及定量分析,使用ImageJ软件对成纤维细胞数量进行分析。结果:1.不同浓度bFGF对微血管网生长的促进作用:(1)微血管网总长度与bFGF浓度之间呈S型增长关系。培养14天时,50%效应时的bFGF浓度C50为5.9 ng/mL[4.7,7.3],培养7天时,C50为2.7 ng/mL[2.3,3.2],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类似的,培养14天时血管网总长度最大值Lmax为14,8008μm[7358,8710],培养7天时Lmax为7,4303μm[4051,4567],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2)与最低浓度bFGF(0.1 ng/mL)相比,bFGF浓度为5 ng/mL及以上时,NHDFs密度显著性增高(P?0.05),培养14天时,该趋势更显著。2.ADV对bFGF释放的促进作用(1)在PRP 3.3或8.8 MPa的超声辐照后,释放入上层培养基的bFGF比例显著增加(P?0.05),无超声辐照组释放量可忽略不计(即?0.02%)。在同样的乳剂浓度情况下,bFGF释放量与声压相关,在PRP 8.8 MPa辐照时,含1%乳剂的ARSs比0.25%组释放出更多的bFGF(P?0.05);当PRP 3.3 MPa辐照时,二者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2)bFGF直接存在于内层凝胶中时,对于含有167 ng和668 ng bFGF的凝胶,bFGF释放最大百分比Cmax分别为23.5%[22.4,24.7]和22.1%[21.2,23.1](P?0.05),速率常数K分别为1.1天-1[0.8,1.6]和0.9天-1[0.7,1.2](P?0.05);(3)通过检测bFGF在系统中的分布可知,大部分添加的bFGF仍存留于内层凝胶中,同时,比较第2天与第8天结果时,发现所有组内层凝胶或培养基中的bFGF均有所增长。3.ADV对微血管网生长的促进作用:(1)载有bFGF的全氟庚烷乳剂微粒粒径测量结果:乳剂平均值为6.2±0.13μm,变异系数为13.4%±0.6%;(2)空白乳剂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对于空白乳剂,在没有bFGF递送的情况下,ARSs中ADV的发生对血管网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但作用有限。其中完全培养基中生长的微血管网长度(4235±1816μm)比饥饿培养基中的(258±77μm)高16倍(P?0.05);(3)ADV促进微血管网生长:与饥饿培养基条件相比,无超声辐照组和PRP 3.3 MPa辐照0.25%(v/v)乳剂组的微血管网无显著增加(P>0.05),而PRP 3.3 MPa辐照1%(v/v)乳剂组、PRP 8.8 MPa辐照0.25%(v/v)乳剂组和PRP 8.8 MPa辐照1%(v/v)乳剂组微血管网长度均显著增加(P?0.05)。总而言之,微血管网生长与ARSs中载有bFGF乳剂的含量和用于释放bFGF的声压有关。4.ADV时间调控bFGF的释放对微血管网生长的影响(1)在特定条件下,培养时间越长,血管网总长度越长。所有超声辐照组血管网均显著长于无超声辐照组。然而,在相同的培养时间下,不同的辐照方式间(即全部一次性辐照或分批辐照)无显著性差异(P?0.05)。NHDFs亦观察到类似的趋势(P?0.05);(2)通过对微血管网总长度和微珠离ARS距离基于斜率的分析,显示二者无相关性(P?0.05)。结论:1.微血管网长度与上层培养基中bFGF的浓度呈S型相关,且成纤维细胞密度也随着bFGF浓度增加而增大。2.将bFGF直接添加入纤维蛋白的内层凝胶时,可观察到突释现象。ARS中含有等量的乳剂时,bFGF释放量与辐照声压相关,即声压越大,bFGF释放入上层培养基的量越大。采用高声压辐照时,bFGF释放入培养基中的速率与ARS中乳剂含量呈反比,这可能是由于气泡形成使bFGF的扩散路径更长。3.乳剂中含有bFGF时,ARS中气泡的形成、外层凝胶中的血管网生长与ARS中载有bFGF乳剂的含量和用于产生ADV的声压有关。空白乳剂对内皮血管网的生长也有轻微的促进作用。4.聚焦超声在不同时间点或辐照不同范围的ARS,使其释放出不同剂量的bFGF,结果显示该方式对血管网生长无明显影响。结合剂量依赖曲线,原因可能是给药量不足。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董小小
导师: 刘政
关键词: 超声,控释,药物释放,内皮细胞,纤维蛋白,声致相变,血管生成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医药卫生科技
专业: 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
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分类号: R318
DOI: 10.27001/d.cnki.gtjyu.2019.000380
总页数: 94
文件大小: 2762K
下载量: 68
相关论文文献
- [1].胫骨横向骨搬移微血管网重建技术在糖尿病足溃疡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0(09)
- [2].基于微流体装置的微血管网内红细胞流动和分布特性的研究[J]. 力学学报 2014(01)
- [3].应用血管铸型法探讨犬牙周膜微血管网的缓冲作用[J]. 上海口腔医学 2008(02)
- [4].血浆外泌体上调bFGF促体外微血管网形成的研究[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7(12)
- [5].胫骨横向骨搬移微血管网再生技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 临床医药实践 2018(05)
- [6].利用猪颅底血管网建立用于介入治疗的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模型实验研究[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 [7].双侧颈和椎动脉奇网伴颅内多发性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03)
- [8].一种制造血管的好办法[J]. 科技潮 2013(01)
- [9].建立家猪脑动静脉畸形模型的方法与体会[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8(05)
- [10].Angiostatin抑制转移性肿瘤血管生成的数值模拟[J]. 计算物理 2010(02)
- [11].家猪脑动静脉畸形的模型建立及其研究[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08(08)
- [12].喝小分子水改善微循环[J].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09(08)
- [13].绵羊肺泡毛细血管的扫描电镜观察[J]. 中国兽医科学 2012(04)
- [1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成骨细胞群成骨作用的影响[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1(03)
- [15].胫骨横向骨搬移微血管网再生技术联合高压氧治疗糖尿病足溃疡106例分析[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0(03)
- [16].脑动静脉畸形动物模型的初步建立[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0(11)
- [17].绵羊肺胸膜下微血管的扫描电镜观察[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 [18].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分析[J]. 中国疗养医学 2011(11)
- [19].基于大鼠背部视窗显微观测的微血管网的三维重建[J]. 力学学报 2012(06)
- [20].耳廓微血管网和血流分布特点[J]. 微循环学杂志 2014(03)
- [21].后Ilizarov时代的微循环重建术[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3(15)
- [2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内皮细胞平面共培养促进微血管网形成的初步研究[J].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