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状复合陶瓷论文_江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层状复合陶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层状,复合材料,陶瓷,高温,磁电,性能,结构。

层状复合陶瓷论文文献综述

江涛[1](2019)在《层状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研究发展现状和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层状陶瓷复合材料是以陶瓷材料为硬夹层,以氮化硼或石墨为软夹层,并且通过烧结工艺制备出具有层状结构的陶瓷复合材料。层状陶瓷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良好的耐磨损性能和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和良好的抗高温氧化性能等。层状陶瓷复合材料主要包括以氮化硼为夹层的层状陶瓷复合材料,还有以石墨为夹层的层状陶瓷复合材料。主要综述以氮化硼为夹层的层状陶瓷复合材料和以石墨为夹层的层状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力学性能和耐磨损性能,耐腐蚀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以及其他性能等。并综述以氮化硼为夹层的层状陶瓷复合材料和以石墨为夹层的层状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层状陶瓷复合材料的未来研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王如转,罗春希,李定玉,邢安,贾碧[2](2019)在《可计及温度与层状结构影响的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涂层残余热应力理论表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创建可计及温度与层状结构共同影响的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涂层与基体层因热不匹配导致的残余热应力的理论表征模型。方法基于经典的层合板理论与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热物理性能参数对温度的敏感性研究,引入温度和层状结构对涂层与基体层所受残余热应力的影响,形成各层残余热应力温度相关性的理论表征方法,并以ZrB_2-SiC复合材料涂层为例,利用该理论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各种控制机制对残余热应力的影响及其随温度的演化规律。结果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涂层与基体层所受的残余热应力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涂层热膨胀系数与基体层热膨胀系数差别越大,变化幅度越大。当涂层材料热膨胀系数大于基体层材料热膨胀系数时,涂层材料遭受残余拉应力,基体层材料遭受残余压应力;随着涂层厚度的增加,涂层所受拉应力减小,而基体层所受压应力增大;当涂层材料热膨胀系数小于基体层材料热膨胀系数时,涂层材料遭受残余压应力,基体层材料遭受残余拉应力;随着涂层厚度的增加,涂层所受压应力减小,而基体层所受拉应力增大。低温下,各层所受残余热应力对层厚与每层材料组成的变化比较敏感,随着温度的升高,敏感性降低。结论对于涂层材料,应设计涂层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小于基体层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使涂层遭受残余压应力,这不仅能够降低材料表面产生裂纹的危险,同时可以抑制表面已有缺陷的扩展。同时应当设计相对较小的涂层厚度,以增大涂层所受的残余压应力,降低基体层所受的残余拉应力,有效提高整体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强度性能。(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王如转,李卫国[3](2018)在《层状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高温断裂强度表征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对于层状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温度相关性断裂强度缺乏有效的理论表征方法的现状,为了研究温度、层内材料微结构、层状结构等对层状材料断裂强度的影响,本工作基于材料性能温度相关性建模思想与经典的断裂力学理论,提出了可计及温度、层内材料微结构及其演化以及不同层状结构影响的层状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断裂强度表征模型。利用建立的表征模型系统研究了组分层内临界缺陷尺寸、层内组分、组分层厚度、层厚比、层数等机制对层状材料断裂强度的影响及其随温度的演化规律,进一步基于微结构分析与控制、层状结构优化设计的思路提出了可提高层状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强度的途径。本工作将该模型的预测结果和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模型预测的温度相关性断裂强度与试验值取得了非常好的一致性。而且,需要指出的是,该模型无任何拟合参数,模型中用到的材料基本参数如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比热容等皆可很方便地通过实验或是材料手册直接获得,便于工程应用。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合理预测层状材料断裂强度、温度、材料微结构及其演化与层状结构之间的定量关系的潜在技术手段,可为航天航空等领域的层状材料与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储备。(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期刊2018-11-23)

王寒冰,王立石,张健,梁云虹,张志辉[4](2018)在《B_4C陶瓷/Al仿生层状高强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脉红螺壳层状复合结构、硬度分布模式与片层交迭止裂原理,采用B_4C/5083Al体系与纯5083Al为材料,利用热压烧结制备出仿生层状止裂、抗冲击材料。利用扫描电镜和万能试验机等研究仿生层状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宏观上,仿生层状复合材料具有多层结构,由B_4C/5083Al复合硬质层与柔韧的5083Al层复合组成,具有"软、硬"相济的硬度分布特性;在微观上,B_4C/5083Al复合硬质是由B_4C硬质陶瓷与5083Al基体组成,B_4C硬质陶瓷交错分布,之间由韧性较好的5083Al基体粘接,具有"软、硬"相结合的特性;仿生层状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抗压强度和冲击韧性,层状交迭结构能够重置裂纹在下一层的延伸方向,产生裂纹分裂与偏转现象,起到止裂与抗冲击作用。(本文来源于《航空材料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赵忠民,彭文斌,吴宝军,张龙[5](2018)在《TiB_2基陶瓷/42CrMo合金层状复合材料梯度纳米结构组织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42Cr Mo合金钢板为金属基底,以Ti-B_4C为反应体系,采用离心反应熔铸工艺成功制备出Ti B_2基陶瓷/42Cr Mo合金钢梯度纳米结构复合材料。结合XRD、FESEM与HRTEM分析,可以认为由于离心反应熔铸工艺诱发热爆反应,促使液态陶瓷与合金钢发生熔合扩散,在两者之间生成成分浓度梯度的中间液相,并在陶瓷凝固与离心力的双重作用下发生陶瓷晶核Stokes迁移粗化与合金液相流动汇集,最终在复合材料层间生成相界尺度呈空间连续梯度演化的梯度纳米复合结构。(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8年S1期)

刘维良,刘硕琦,史重涛,陈建华[6](2018)在《层厚比和硬夹层组成对B_4C-BNNTs/TiB_2-B_4C层状陶瓷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B_4C为基体层材料,BNNTs为基体层补强增韧剂,TiB_2为硬夹层,采用水基流延成型和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B_4C-BNNTs/TiB_2-B_4C层状陶瓷复合材料。研究了基体层与硬夹层的层厚比、硬夹层组成和烧结温度对层状陶瓷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层厚比为1,硬夹层组份为80 wt%TiB_2+20 wt%B_4C,烧结温度为2050℃时,可以制备出力学性能良好的B_4C-BNNTs/TiB_2-B_4C层状陶瓷复合材料,其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达到570.54 MPa和7.74 MPa·m~(1/2)。(本文来源于《中国陶瓷》期刊2018年05期)

康永[7](2018)在《ZrB_2-SiC层状高强界面复合陶瓷材料高温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强界面硼化锆陶瓷材料是一种性能优异的高温陶瓷材料,在较高的温度下具有较高的强度以及抗氧化性能,广泛应用于可回收式航空航天飞行器领域中。将强界面ZrB_2-SiC材料抛光后置于不同温度下进行高温力学性能测试,在到达测试温度后进行保温30min后对其施加应力直到材料试样完全断裂为止,可以获得材料相应施加的最大力及其对应强度,并通过扫描电镜照片对测试后的试样表面和断口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平行和垂直两个方向上,材料的弯曲强度不同。首先在平行方向上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其次在垂直方向上材料的弯曲强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其强度在1200℃时为396.78MPa和435.90MPa,在1 500℃时强度达到最小值,分别为220.7MPa和195.15MPa。通过分析可知,垂直方向的弯曲强度高于平行方向,随温度升高弯曲强度会下降,但在1 300℃时出现了一个最小值,是因为B_2O_3受热分解和材料本身受高温引起的缺陷共同作用引起的,垂直方向高于平行方向是由于材料的各向异性,垂直时强度比较大。(本文来源于《陶瓷》期刊2018年02期)

陈安林,陈仕英[8](2018)在《钛酸铋/镍铜锌层状磁电复合陶瓷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利用固相法成功制备出Bi_4Ti_3O_(12)(BIT)/Ni_(0.37)Cu_(0.20)Zn_(0.43)Fe_(1.92)O_(3.88)(NCZF)层状磁电复合陶瓷材料。系统研究了复合陶瓷材料的铁电、介电、磁性能,并通过XRD和SEM对复合陶瓷材料的相组成和断裂表面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铁电相和铁磁相可以共存且不会发生元素扩散;复合陶瓷材料的铁电性和铁磁性能够保持很好的独立性;随着铁磁相含量的增加,磁电耦合系数先增加后减小,复合陶瓷材料0.6BIT/0.4NCZF具有最大的磁电耦合系数58mV/cm Oe。(本文来源于《陶瓷》期刊2018年02期)

张勋,刘书海,肖华平[9](2017)在《冷冻铸造技术制备仿贝壳层状结构陶瓷复合材料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贝壳珍珠层是一种天然的层状结构复合材料,类似"砖和泥"的软硬相交替的层状分级组装结构赋予其优良的力学性能。通过对贝壳的珍珠层进行仿生研究,人们已利用不同技术如冷冻铸造技术等,制备了一系列仿生高强超韧层状复合材料,并且这些材料在航空航天、军事、民用及机械工程等领域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首先介绍了贝壳珍珠层的结构性能,并对其断裂机制进行了阐述;然后综合介绍了冷冻铸造技术的发展历程、作用机理、控制因素、装置设计和总体工艺流程。在此基础上,对制备仿贝壳层状结构陶瓷复合材料的表观密度、多孔陶瓷的孔隙率进行介绍,综述了多孔陶瓷的性能、陶瓷/金属层状结构复合材料以及陶瓷/聚合物层状结构复合材料的特点和应用,最后分析和总结了在研究仿贝壳层状结构陶瓷复合材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该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一定的预测。(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7年13期)

吉旖[10](2017)在《炭系电热涂层—层状复合电热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炭系电热涂料因其良好的导电性能、质轻、稳定、成本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热膜等室内加热设施和防静电涂料、电磁屏蔽等领域。而在室内加热领域,传统的电热膜虽已有应用,其不仅安装过程复杂,与地板间的空隙会产生热量损耗。为了解决传统电热膜使用过程中界面间隙导致的热效率低的问题,本课题旨在制备出一种热效率高、安全性强、热稳定性好、具有美学效果的可在低电压下使用的新型层状复合电热陶瓷,将电热膜和地板一体化,实现面加热模式。本论文设计了一种由传热基板、电热元件、电绝缘层、隔热保温层构成的新型层状复合陶瓷。以石墨、炭黑、镍粉为导电填料,水性丙烯酸树脂为基体粘接剂,制备具有良好电热性能的电热涂层,并以该电热涂层为电热元件、陶瓷砖为传热基板、硅酮密封胶为电绝缘材料、发泡陶瓷为隔热保温材料,制备了炭系电热涂层-层状复合电热陶瓷,其结构从上至下为陶瓷基板、炭系电热涂层、硅酮密封胶电绝缘层、发泡陶瓷保温层。该层状复合电热陶瓷不仅在低电压下具有较好的电热性能,还兼具安全性、热稳定性、可靠性和较好的表面装饰性,未来有望被广泛应用于室内采暖领域。本论文中采用流延成型将电热涂层浆料涂覆到陶瓷基板制备了电热涂层。研究了导电填料种类和含量对电热涂层导电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进一步优化,得出导电填料石墨、炭黑、镍粉的最优质量比为45.5wt%:43.5wt%:11.0wt%;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分散剂种类和添加量、球磨转速、球磨时间、导电填料含量的优化,结果表明:当聚丙烯酸钠添加量为0.2 wt%,涂膜尺寸为20.5 cm × 2.0cm,涂膜厚度为400 μm,球磨转速为400 r/min,球磨时间为1h,导电填料含量为55 wt%时,在36 V下通电30 min后,电热涂层的发热温度高达119.0℃。研究了施加电压和电热涂层涂膜厚度对层状复合电热陶瓷电热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单试柱拉开法研究了涂膜厚度对电热涂层与陶瓷基板间粘接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热涂层涂膜厚度为1.0 mm,涂膜尺寸为20.5 cm × 2.0 cm,在10 V下通电30 min,电热陶瓷表面发热温度可达40.3℃,达到了室内采暖所需温度;热红外成像显示砖面发热均匀;电热涂层与陶瓷基板间粘接强度为1.02MPa,涂层剥落方式主要为层间剥落。通过研究高温老化试验前后电热涂层与陶瓷基板间粘接强度和体积电阻率的变化考察了层状复合电热陶瓷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在100℃下高温老化192h后,涂膜厚度为1.0 mm电热涂层的粘接强度稍有下降,体积电阻率也稍有升高,但均在96 h后趋于稳定,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4-13)

层状复合陶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创建可计及温度与层状结构共同影响的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涂层与基体层因热不匹配导致的残余热应力的理论表征模型。方法基于经典的层合板理论与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热物理性能参数对温度的敏感性研究,引入温度和层状结构对涂层与基体层所受残余热应力的影响,形成各层残余热应力温度相关性的理论表征方法,并以ZrB_2-SiC复合材料涂层为例,利用该理论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各种控制机制对残余热应力的影响及其随温度的演化规律。结果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涂层与基体层所受的残余热应力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涂层热膨胀系数与基体层热膨胀系数差别越大,变化幅度越大。当涂层材料热膨胀系数大于基体层材料热膨胀系数时,涂层材料遭受残余拉应力,基体层材料遭受残余压应力;随着涂层厚度的增加,涂层所受拉应力减小,而基体层所受压应力增大;当涂层材料热膨胀系数小于基体层材料热膨胀系数时,涂层材料遭受残余压应力,基体层材料遭受残余拉应力;随着涂层厚度的增加,涂层所受压应力减小,而基体层所受拉应力增大。低温下,各层所受残余热应力对层厚与每层材料组成的变化比较敏感,随着温度的升高,敏感性降低。结论对于涂层材料,应设计涂层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小于基体层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使涂层遭受残余压应力,这不仅能够降低材料表面产生裂纹的危险,同时可以抑制表面已有缺陷的扩展。同时应当设计相对较小的涂层厚度,以增大涂层所受的残余压应力,降低基体层所受的残余拉应力,有效提高整体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强度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层状复合陶瓷论文参考文献

[1].江涛.层状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研究发展现状和趋势[J].硅酸盐通报.2019

[2].王如转,罗春希,李定玉,邢安,贾碧.可计及温度与层状结构影响的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涂层残余热应力理论表征模型[J].表面技术.2019

[3].王如转,李卫国.层状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高温断裂强度表征方法研究[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2018

[4].王寒冰,王立石,张健,梁云虹,张志辉.B_4C陶瓷/Al仿生层状高强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J].航空材料学报.2018

[5].赵忠民,彭文斌,吴宝军,张龙.TiB_2基陶瓷/42CrMo合金层状复合材料梯度纳米结构组织演化[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8

[6].刘维良,刘硕琦,史重涛,陈建华.层厚比和硬夹层组成对B_4C-BNNTs/TiB_2-B_4C层状陶瓷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J].中国陶瓷.2018

[7].康永.ZrB_2-SiC层状高强界面复合陶瓷材料高温力学性能研究[J].陶瓷.2018

[8].陈安林,陈仕英.钛酸铋/镍铜锌层状磁电复合陶瓷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陶瓷.2018

[9].张勋,刘书海,肖华平.冷冻铸造技术制备仿贝壳层状结构陶瓷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7

[10].吉旖.炭系电热涂层—层状复合电热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圆环状Ni/PZT层状磁电复合材料的(a...层状复合材料横切面界面结合...延性夹层层状复合材料断裂能计算方法...层状复合材料冲击韧性测试示意图、A/Al+、A/Al-层状复合材料的载荷...层状复合陶瓷的断口形貌图

标签:;  ;  ;  ;  ;  ;  ;  

层状复合陶瓷论文_江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