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肽类毒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类毒素,羧基,高效,色谱,液相,质谱,动力学。
肽类毒素论文文献综述
范凤霞[1](2019)在《环柄菇属蘑菇中肽类毒素的检测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我国因误食毒蘑菇导致中毒的案例频频发生,常年不减,导致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含鹅膏肽类毒素的鹅膏菌属Amanita的种类所引起的。含鹅膏肽类毒素的毒蘑菇除主要为鹅膏菌属外,环柄菇属Lepiota、盔孢伞属Galerina的部分种类也含有。近几年,误食环柄菇属中毒事件不断增加,国际上关于环柄菇属毒蘑菇的肽类毒素研究较少,而在国内关于环柄菇属的研究主要着重于物种的资源调查和分类,对于环柄菇属蘑菇的环肽类毒素的研究从未报道过。近2年我们对环柄菇属蘑菇引起的3例急性肝损害性中毒病例进行了调查,证实其中2例是由肉褐鳞环柄菇Lepiota brunneoincarnata引起的,1例是由毒环柄菇L.venenata引起的。本文对肉褐鳞环柄菇Lepiota brunneoincarnata与毒环柄菇L.venenata的形态和分子物种鉴定、环肽毒素的检测与鉴定2个方面进行研究,现研究结果如下:1、形态和分子物种鉴定:肉褐鳞环柄菇Lepiota brunneoincarnata和毒环柄菇L.venenata宏观形态上存在一定差异,肉褐鳞环柄菇菌盖上的鳞片颜色呈现灰褐色至深棕色,鳞片多聚集在菌盖中间凸起部位,菌柄顶端呈半浅棕色至粉红棕色,且光滑,菌柄下端具有鳞片,菌环易脱落。而毒环柄菇菌盖上的鳞片呈现褐色至棕褐色,鳞片较小,顶端细胞呈针披状至近椭圆形,菌柄下端带有棕色至红棕色的鳞片,有菌环残余。肉褐鳞环柄菇的担孢子要比毒环柄菇的担孢子大,肉褐鳞环柄菇的担孢子形状呈椭圆形到卵圆形,略带杏仁状。毒环柄菇的担孢子呈椭圆形或圆柱形。2、基于ITS序列的分子鉴定: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肉褐鳞环柄菇与毒环柄菇不在同一分支上,毒环柄菇是一个新种。3、肉褐鳞环柄菇和毒环柄菇中的环肽类毒素检测:通过超高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分析两种环柄菇中的化学成分,表明肉褐鳞环柄菇中鉴定出了β-鹅膏毒肽(β-amanitin、β-AMA)、α-鹅膏毒肽(α-amanitin、α-AMA),叁羟鹅膏毒肽(Amanin)、叁羟鹅膏毒肽酰胺(Amaninamide),毒环柄菇中鉴定出了α-鹅膏毒肽、Amanin II和一个未知化合物,并未检测等到β-鹅膏毒肽。肉褐鳞环柄菇和毒环柄菇中均未检测出鬼笔毒肽和毒伞素。4、肉褐鳞环柄菇和毒环柄菇中两种主要鹅膏毒肽的定量分析:通过建立两种标样毒素(α-AMA、β-AMA)HPLC峰面积和进样量质量的线性回归方程,根据样品中峰面积计算出肉褐鳞环柄菇和毒环柄菇中的α-鹅膏毒肽(α-AMA)和β-鹅膏毒肽(β-AMA)的含量,结果表明肉褐鳞环柄菇中总毒素的含量在1.300-2.661 mg/g干重,其中α-AMA浓度为0.732-1.728 mg/g干重,β-AMA浓度为0.568-0.933mg/g干重。在毒环柄菇中只检测到α-AMA,且含量是1.969 mg/g干重。(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郎乐,王庆峰,刘斌[2](2019)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野生蘑菇中的6种鹅膏肽类毒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PLC-MS/MS)测定野生蘑菇中6种鹅膏肽类毒素的含量。方法 干燥后的样品粉末经水提取后,提取液转移至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ACQUITY UPLC BEH C_18色谱柱以5 mmol/L的甲酸铵水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迚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3mL/min,柱温40℃,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结果 6种待测物在色谱图上全部做到基线分离,在20~1000μg/kg的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均达到20μg/kg,不同水平下的加标回收实验中各待测物的平均回收率为78.2%~95.7%,相对标准偏差为1.2%~5.2%。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适用于野生蘑菇中鹅膏肽类毒素的检测。(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柳洁,黄海燕,曾灼祥,陈效,肖嘉慧[3](2018)在《大鼠血清和尿液中4种鹅膏肽类毒素代谢特征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血清和尿液中4种鹅膏肽类毒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测定方法,考察和分析4种鹅膏肽类毒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特征,为中毒样品的采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血清样品用乙腈+0.1%TFA二氯甲烷提取,残渣用流动相溶解;尿液样品则直接过0.22μm微孔滤膜;样品溶液经HSS T3色谱柱分离后用ESI-QTOF MS进行测定;选取SD健康大白鼠分别用4种鹅膏肽类毒素染毒,按需收集不同时间段的尿液和血液进行分析。结果血清和尿液样品的检出限分别为10 ng/ml和5 ng/ml,加标回收率分别为77.4%~95.6%和73.8%~103.8%,相对标准偏差在3.0%~18.0%和1.2%~25.4%。大鼠染毒尿液中均检出4种毒素,鹅膏毒肽的含量明显比鬼笔毒肽的含量高,大鼠染毒血清中仅14%检测到毒素的存在。结论检测方法适用于中毒事件生物样品中4种鹅膏肽类毒素的检测和确证分析,采集中毒8 h内的尿液对检出鹅膏毒肽的几率最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8年16期)
范凤霞,何正蜜,陈作红[4](2018)在《两种剧毒环柄菇的鹅膏肽类毒素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环柄菇属的部分种类含有鹅膏肽类毒素,近年来在我国发生了多起由该类引起的中毒事件,误食后引起急性肝损害。我们调查表明有2个种,分别为:肉褐鳞环柄菇(Lepiota brunneo-incarnata)和毒环柄菇(Lepiota venenata),其中毒环柄菇是一个新发现种。本文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采集于山东广饶、四川成都、辽宁大连、湖北荆州等四个中毒现场的肉褐鳞环柄菇(L. brunneo-incarnata)和毒环柄菇(L. venenata)中的鹅膏肽类毒素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肉褐鳞环柄菇(L. brunneo-incarnata)含有α-鹅膏毒肽(α-amanitin)和β-鹅膏毒肽(β-amanitin),而毒环柄菇只含有α-鹅膏毒肽,没有检测到β-鹅膏毒肽;不同地域采集的肉褐鳞环柄菇,其子实体中α-鹅膏毒肽含量范围为0.723-1.728mg/g干重,β-鹅膏毒肽含量范围为0.568-0.935 mg/g干重;采集于湖北荆州的毒环柄菇其α-鹅膏毒肽含量最高,达1.969mg/g干重。(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08-11)
孙健[5](2018)在《致命鹅膏肝毒性及鹅膏肽类毒素在比格犬体内毒代动力学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各地均有进食蘑菇而引发中毒的报告。在我国,毒蘑菇中毒所致死亡人数和其病死率均居食物中毒的首位。在蘑菇中毒中,高达90%的死亡是由含鹅膏肽类毒素的蘑菇引起。近年,在含鹅膏肽类毒素的蘑菇识别取得了较大进展,研究发现,我国含鹅膏肽类毒素的蘑菇的种类与欧美有较大差别,其中致命鹅膏作为我国特有的鹅膏属蘑菇种类,在2000-2014年,仅明确诊断的事件就有25起,导致至少99人中毒,48人死亡。此种导致的中毒事件2000年首次在广东报道,目前尚未有致命鹅膏完整病例报道,缺乏致命鹅膏中毒临床特征数据;在含鹅膏肽类毒素的蘑菇中毒治疗方面,尚无特效解毒剂,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洗胃、口服活性炭、利尿剂使用、胆汁引流和血液净化技术等方法,试图通过改变鹅膏肽类毒素在体内毒代动力学过程来达到治疗目的,但由于缺乏临床实践中可用暴露标志物,无合适的动物模型,鹅膏肽类毒素在血液中动态变化过程和排泄特征不完全清楚,临床干预缺乏理论基础。鉴于此,我们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1)通过开展蘑菇中毒事件调查,收集致命鹅膏中毒病例,探讨我国含鹅膏肽类毒素蘑菇致中毒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2)通过建立致命鹅膏致比格犬中毒肝损害模型及比格犬长期胆汁引流模型,描述叁种鹅膏肽类毒素在比格犬血液中动态变化和排泄过程,计算叁种鹅膏肽类毒素的毒代动力学参数,寻找叁种鹅膏肽类毒素排泄规律,为临床毒素清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致命鹅膏中毒临床特征研究目的:调查致命鹅膏中毒事件,收集致命鹅膏中毒病例,探讨我国含鹅膏肽类毒素蘑菇致中毒性肝损害临床特点。方法:2014-2015年,在云南对叁起致命鹅膏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共收集10例致命鹅膏中毒病例,采集叁起中毒事件蘑菇标本5份,采集病例血液样本25份,尿液样本5份。应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事件中5份蘑菇标本进行鉴定;应用UPLC-ESI-MS-MS方法对致命鹅膏子实体、中毒病例血液和尿液样本进行5种鹅膏肽类毒素检测;通过查阅病历,整理分析中毒病例一般人口学信息、蘑菇摄入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情况等信息。结果:叁起事件收集到的蘑菇经形态学、ITS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鹅膏属檐托鹅膏组中的致命鹅膏。致命鹅膏不同部位鹅膏肽类毒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菌盖、菌柄、菌托;致命鹅膏中不同种类毒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α-amanitin、Phallacidin、β-amanitin和γ-amanitin。10例致命鹅膏中毒病例从食入蘑菇到出现中毒表现的平均时间为13.9 + 2.1 h,从食入蘑菇到入院的平均时间为49.6 + 8.5 h。致命鹅膏中毒的最常见首发症状为呕吐和腹泻(发生率100%)。4例患者死于肝功能衰竭,6例患者康复后出院。食入致命鹅膏后2d,患者ALT、AST、TBIL、DBIL、PT 和 APTT 水平出现明显升高(ALT 653.3 U/L;AST 509.8 U/L;TBIL 43.9 μmol/L;DBIL 23.1 μmol/L;PT 23.7 s;APTT 43.8 s);食入蘑菇后 3d,患者 ALT、AST、PT 和 APTT 水平达到峰值(ALT 1018.6 U/L;AST 903.4 U/L;PT49.8 s;APTT 79.8 s);食入蘑菇后7 d,患者TBIL和DBIL水平达到峰值(TBIL 88.8μmol/L;DBIL83μmol/L);指标达峰后,患者 ALT、AST、TBIL、DBIL、PT和APTT水平逐渐下降,在食入蘑菇后14 d恢复至正常水平。将中毒病例分为死亡组病例和存活组病例分析发现,两组病例ALT、AST、TBIL、DBIL、PT和APTT指标变化趋势相同,但死亡组病例各个指标升高幅度更大。食入致命鹅膏48h后,中毒病例血液中无法检测到鹅膏肽类毒素;食入致命鹅膏96h内,部分中毒患者尿液中可检测到鹅膏肽类毒素。结论:致命鹅膏主要在亚热带地区雨季生长,是世界上毒性最大的蘑菇种类之一。致命鹅膏中毒病例以长潜伏期(6-24h)、前期胃肠炎症状和后期肝损害表现为特点。病例食入致命鹅膏48 h内的血液和96 h内的尿液样本中鹅膏肽类毒素检测具有诊断价值。第二部分鹅膏肽类毒素在比格犬体内毒代动力学初步研究2.1比格犬致命鹅膏中毒肝损害模型及长期胆汁引流模型建立目的:通过建立致命鹅膏致比格犬中毒肝损害模型,为含鹅膏肽类毒素蘑菇中毒的诊断和治疗等相关研究打下基础;通过建立比格犬长期胆汁引流模型,为含鹅膏肽类毒素蘑菇中毒在内的胆汁相关疾病提供研究手段。方法:将12只健康雄性比格犬随机分入60mg/kg致命鹅膏组和胆汁引流组,每组6只。60 mg/kg致命鹅膏组用于建立比格犬致命鹅膏中毒肝损害模型,胆汁引流组用于建立比格犬长期胆汁引流模型。60mg/kg致命鹅膏组中,UPLC-ESI-MS-MS法测定致命鹅膏干粉中鹅膏肽类毒素含量,胶囊喂饲比格犬60 mg/kg致命鹅膏干粉,观察其中毒表现及死亡情况,通过检测凝血及肝肾功能、肝脏病理以及血浆和尿液中鹅膏肽类毒素含量,用于比格犬致命鹅膏中毒肝损害模型观测指标;对胆汁引流组中比格犬进行胆总管结扎胆囊穿刺引流术,术后犬穿戴上内部保护衣、外部保护衣、胸带、伊丽莎白项圈后,将引流袋放入外部保护衣背包。术后每日观察比格犬手术切口及一般状况,观察胆汁性质并记录每日引流量,使用犬代谢笼收集并记录每日尿量,同时测定比格犬术后凝血及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术后28d处死胆汁引流组中比格犬,并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本研究所用致命鹅膏干粉中鹅膏肽类毒素总含量为3482.6± 124.94 mg/kg。比格犬致命鹅膏中毒肝损害模型犬在12-48h出现呕吐和腹泻等症状,染毒24h,模型犬ALT、AST、TBIL、ALP、PT和APTT水平出现明显升高,染毒后36h,ALT、AST、PT和APTT水平达到峰值(ALT:283.2卡门氏单位;AST:125.6卡门氏单位;PT:132.9 s;APTT:131.4 s),染毒后48 h,TBIL和ALP值达到峰值(TBIL:23.3 μmol/L;ALP:274.5U/L),模型犬 TBIL、TP 和 APTT 在染毒后1周恢复至正常水平,ALT、AST和ALP在染毒后3周恢复至正常水平。染毒后24-72h死亡3只,肝脏病理检查显示弥漫性肝细胞出血性坏死。染毒后24h内,血浆中可检测到鹅膏肽类毒素;染毒后92 h内,尿液中可检测到鹅膏肽类毒素。胆汁引流组中比格犬在术后一周手术切口愈合,拆线,术后2天内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活动减少,术后第4d基本正常。比格犬胆汁引流术后第Id、2d和3d的ALT、AST和ALP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出现轻微升高(升高幅度均在术前一倍以内),并在一周后恢复至正常水平。比格犬胆汁引流术不同时间点TBIL、DBIL、PT、APTT、BUN和CRE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术后28 d比格犬肝脏未出现明显病理改变。胆汁引流组比格犬每日尿量为250.4±19.1 mL/d,每日胆汁引流量为69.9±6.1 mL。结论:致命鹅膏可引起肝细胞出血性坏死,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该模型符合含鹅膏肽类毒素蘑菇致中毒性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病理生理特点和鹅膏肽类毒素在血液和尿液中的检出时限,可应用于含鹅膏肽类毒素蘑菇中毒的诊断和治疗相关研究;比格犬长期胆汁引流模型可在犬正常生理活动状态下长期(至少28 d)监测胆汁排泄情况,可应用于鹅膏肽类毒素胆汁排泄及其它胆汁相关疾病的研究。2.2鹅膏肽类毒素在比格犬血液中动态变化及排泄研究目的:描述叁种鹅膏肽类毒素在比格犬血液中动态变化和排泄过程,计算叁种鹅膏肽类毒素的毒代动力学参数,寻找叁种鹅膏肽类毒素排泄规律,探讨胆汁引流在鹅膏肽类毒素蘑菇中毒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毒素清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36只雄性比格犬分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胆汁引流组、20mg/kg致命鹅膏组、20mg/kg胆汁引流组、60mg/kg致命鹅膏组和60mg/kg胆汁引流组,每组6只。20 mg/kg胆汁引流组和60 mg/kg胆汁引流组中比格犬在接受胆总管结扎胆囊穿刺胆汁引流手术后第7 d经口胶囊喂饲20 mg/kg和60 mg/kg致命鹅膏干粉。空白对照组和手术对照组比格犬喂饲空胶囊。观察其各个实验组中比格犬中毒表现及死亡情况,通过检测凝血及肝肾功能、肝脏病理进行毒效学研究。应用UPLC-ESI-MS-MS法测定致命鹅膏干粉中及染毒后不同时间点比格犬血液、尿液、胆汁及粪便中叁种鹅膏肽类毒素含量,计算鹅膏肽类毒素毒代动力学参数和排泄量。通过比较胆汁引流组和非胆汁引流组之间鹅膏肽类毒素毒代动力学参数和排泄量之间的差异,分析胆汁引流在鹅膏肽类毒素蘑菇中毒过程中的作用。结果:空白对照组、胆汁引流组和20mg/kg胆汁引流组中,所有比格犬均未出现任何中毒表现及死亡发生。染毒后12-48 h,20 mg/kg致命鹅膏组、60 mg/kg致命鹅膏组和60 mg/kg胆汁引流组中,分别有33.3%、100%和50%比格犬出现呕吐和腹泻。60 mg/kg致命鹅膏组中3只比格犬因肝衰竭死亡,其它各实验组中比格犬无死亡发生。20 mg/kg致命鹅膏组和60 mg/kg致命鹅膏组中,染毒后24 h,比格犬ALT、AST、TBIL、ALP、PT、APTT和INR水平出现明显升高;染毒后 36h,ALT,AST,PT、APTT 和 INR 达到峰值;染毒后 48h,TBIL 和 ALP值达到峰值;达到峰值后,存活比格犬TBIL、DBIL、PT、APTT和INR水平在染毒后1周恢复至正常水平,其ALT、AST和ALP水平在染毒后3周恢复至正常水平。试验期间动物BUN和CRE水平正常。在相同染毒剂量下,胆汁引流组与非胆汁引流组相比,凝血及肝肾功能指标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但升高幅度更大。60 mg/kg致命鹅膏组中比格犬肝脏病理检查发现肝细胞出血性坏死,其它各实验组中比格犬肝脏未见明显病理改变。叁种鹅膏肽类毒素的主要毒代动力学参数如下:Tmax在1.25-2.08 h之间,MRT在1.95-3.82 h之间,消除半衰期T1/2在0.54-1.94h 之间,CLs在 0.12-0.54 L/h/kg 之间,α-Amanitin 和 β-Amanitin 的表观分布容积Vz/F在0.04-0.12 L/kg,Phallacidin的表观分布容积Vz/F为0.43 L/kg。尿中叁种鹅膏肽类毒素0-2 d排泄量占尿中排泄总量90%以上,比格犬0-1 d粪便中叁种鹅膏肽类毒素排泄量占粪便中总排泄量的90%以上,叁种鹅膏肽类毒素的胆汁排泄量占尿液和胆汁排泄总量的比例小于20%;在相同外暴露剂量下,胆汁引流组与非胆汁引流组相比,中毒表现和病理损伤更轻、血生化水平升高幅度更小、血、尿中毒素含量更低,粪便中毒素排出量更高。结论:叁种鹅膏肽类毒素经胃肠道吸收迅速,在血液中清除迅速,叁种鹅膏肽类毒素在食入含有鹅膏肽类毒素蘑菇后48 h内血液中可检测到鹅膏肽类毒素,提示在中毒后2d内采取血液净化技术,可能达到清除毒素的效果;α-Amanitin和β-Amanitin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中,Phallacidin在体内分布更广泛;鹅膏肽类毒素的胆汁排泄量占尿液和胆汁排泄总量的比例小于20%,但胆汁中毒素来源于肝细胞,这部分毒素是起到肝毒性作用剂量,尚不能判断胆汁引流是否有效;胆汁在鹅膏肽类毒素的肠道吸收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但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18-06-30)
王晶,史振霞,乔洁,侯晓强,吴智艳[6](2018)在《毒鹅膏菌和鹅膏肽类毒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经常有因为误食剧毒鹅膏菌而导致中毒的报道。本章概述了鹅膏肽类毒素的化学结构与性质、中毒的症状和机理、我国产鹅膏肽类毒素的主要蘑菇种类等,为预防鹅膏菌中毒和其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柳洁,曾灼祥,肖嘉慧[7](2017)在《血清和尿液中4种鹅膏肽类毒素的UPLC-ESI-Q-TOF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血清和尿液中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二羟鬼笔毒肽、羧基二羟鬼笔毒肽毒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测定方法。方法血清样品先用乙腈沉淀蛋白,再用含0.1%TFA的二氯甲烷提取,残渣用含2mmol/L乙酸铵的甲醇-水(30∶70)溶解;尿液样品直接过0.22μm微孔滤膜;样品溶液经HSS T3色谱柱分离后用Q-TOF MS进行测定。结果毒素准分子离子准确质量数及其同位素特征、色谱峰保留时间可作为毒素定性鉴定的依据,血清和尿液样品的检出限分别为10 ng/ml和5 ng/ml,定量限为20 ng/ml和10 ng/ml,加标回收率分别为77.4%~95.6%和73.8%~103.8%,相对标准偏差在3.0%~18.0%和1.2%~25.4%之间。应用该方法测定了大鼠染毒尿液中鹅膏肽类毒素。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可靠,适用于中毒事件生物样品中4种鹅膏肽类毒素的检测和确证分析。(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17年23期)
魏佳会,吴剑峰,陈佳,吴弼东,陈作红[8](2017)在《12种剧毒鹅膏菌的肽类毒素成分鉴定及其相对含量差异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对12种剧毒鹅膏菌的肽类毒素成分及其相对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样品经含0.5%甲酸-50%甲醇溶液提取,采用Agilent 300Extend-C_(18)色谱柱,含0.05%TFA的20 mmol/L NH4Ac溶液-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分离。12种鹅膏菌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结果表明,各鹅膏菌所含毒素种类及相对含量差异较大,呈现显着的色谱指纹特征信息,12种鹅膏菌中共检测出19种化合物,13种属于已知鹅膏肽类毒素,5种为未知鹅膏肽类毒素,1种为未知小分子化合物组分。本研究为准确识别鹅膏菌的种类、鹅膏肽类毒素的鉴定、预防和鉴别鹅膏毒肽中毒,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7年06期)
张烁[9](2017)在《鹅膏肽类毒素检测方法建立及其在鹅膏菌属中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蘑菇中毒导致的死亡占我国食物中毒死亡的35.6%,其中鹅膏菌属占约90%。肽类毒素是鹅膏菌属中导致肝脏损伤和致死的主要毒素。虽然有毒蘑菇的发现及其毒素确证对病因溯源、中毒救治和健康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能够对毒蘑菇中毒案例中致病毒素展开研究,对病因正确溯源的却很少。这是由于:1、缺乏准确可靠的鹅膏毒肽检测方法,导致毒蘑菇毒素含量和构成的数据常常相互矛盾;2、对鹅膏菌属毒素含量及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不了解,难以评估健康风险;3、由于缺乏人体生物样本快速、简单、高通量检测方法,当无法获得现场标本时,无法通过病人体液生物样本确定致病毒素;4、由于天然毒素的化学结构多样性,未知鹅膏毒肽结构类似物可存在健康风险,仍需要不断探索。因此,本研究以中毒致死率最高的鹅膏肽类毒素为研究对象,1、建立蘑菇子实体中鹅膏肽类毒素准确可靠的检测方法,为可疑毒蘑菇的毒素确证提供依据;2、建立人体生物样本中鹅膏肽类毒素准确可靠的检测方法,为中毒早期临床诊断提支持;3、研究种属差异、组织部位、生长过程对鹅膏肽类毒素的分布影响;4、基于高分辨质谱,建立鹅膏肽类毒素非靶向筛查方法的建立并在剧毒鹅膏中筛查未知毒素,发现未知风险,并建立筛查数据库。1.蘑菇子实体中鹅膏肽类毒素的同时测定的UPLC-MS/MS方法目前,我国蘑菇中毒事件处理和患者救治中很少进行毒素检测。已开展研究中,对我国有毒鹅膏毒素成分组成、含量及分布规律了解有限,且时常相互矛盾。这有可能是毒素在种属间、组织部位和生长发育阶段分布差异造成的,也可能是检测方法带来的误差造成的。因此本研究建立了准确可靠的蘑菇子实体中鹅膏肽类毒素的LC-MS/MS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稀释后直接进样方式,大大简化了样品前处理步骤,并有效控制了基质效应。方法学验证数据和实际样品应用证明该方法稳定、可靠、准确,能够满足毒素含量范围较大的鹅膏样品检测需求。2.生物样品中鹅膏肽类毒素的同时测定的UPLC-MS/MS方法在鹅膏菌中毒的救治中,早期正确诊断对病人的成功救治十分重要。因此需要建立人体生物样本中鹅膏毒肽(amatoxin)和鬼笔毒肽(phallotoxin)的快速毒素确证和定量方法。因此本研究建立了 a-amanitin,β-amanitin,γ-amanitin,phalloidin(PHD)和 phallacidin(PCD)在人体血浆、血清、尿液中的 LC-MS/MS同时测定方法。应用PRiME和μElution技术实现了高通量、快速、简单的样品净化,并优化了 UPLC-MS/MS方法进行检测。经完整的方法学验证,该方法具有满意的灵敏度、准确性和稳定性,适用于毒理学和临床应急检测。在2015年云南发生的多起毒蘑菇中毒事件中,利用该方法发现两例阳性病例,为病因确证提供了数据支持。3.鹅膏肽类毒素在鹅膏子实体中的分布研究本研究利用2012-2016年采集的鹅膏菌标本,对鹅膏菌属中主要毒素进行了分析,初步阐明鹅膏菌种属间毒素含量和组成存在很大差异。假淡红鹅膏(Amanita subpallidorosea)是本研究团队首次鉴定明确并发表的我国剧毒新种,本研究以假淡红鹅膏为代表系统分析了其组织部位、生长发育阶段对毒素含量分布的影响,发现毒素含量在不同组织和发育阶段变化很大。揭示鹅膏毒肽含量和分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该研究对认识生物毒素变化规律提供了新启示。4.基于高分辨质谱的鹅膏肽类毒素非靶向筛查方法和筛查数据库的建立本研究探索了发现蘑菇中潜在新毒素的筛查策略,利用高分辨质谱PRM与AIF相结合的模式,建立了基于特征碎片的毒素筛查方法,并初步建立了特征碎片数据库。在6个剧毒鹅膏样品中发现了 11个环肽类毒素,其中4个鉴定为amaninamide、phallisacin、Alal-viroidin 和 viroidin,其他 7 个为新化合物。该研究为未知毒素进一步分离和确认,以及毒性和生物代谢产物合成通路研究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通过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基于离子碎片的鹅膏肽类毒素筛查库,并通过开放和可扩展的的数据库工作流程,实现新化合物的循环扩增。本研究首次在鳞柄鹅膏以外的种属中发现了 virotoxin类化合物,且含量很高。这一全新发现打破了对virotoxin的传统认知,并为从分类学角度确定假淡红鹅膏和鳞柄鹅膏的亲缘关系提供了线索。(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17-06-30)
周茜[10](2017)在《灰花纹鹅膏菌(Amanita fuliginea)肽类毒素的检测、分离纯化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灰花纹鹅膏菌(Amanita fuliginea)是一种剧毒鹅膏,主要发现于日本和我国南方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频繁发生误食灰花纹鹅膏菌中毒事件并导致数十人死亡。灰花纹鹅膏菌中含有的环肽类毒素是主要的致死因素,同时这些肽类毒素在生物医学研究以及肿瘤治疗上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本论文系统比较分析了灰花纹鹅膏菌中主要环肽类毒素含量与分布的特点,建立了实验室规模分离纯化灰花纹鹅膏中含有的环肽类毒素的方法,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灰花纹鹅膏中的毒素进行了鉴定。研究结果如下:1.灰花纹鹅膏菌中主要肽类毒素的含量与分布: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检测分析了灰花纹鹅膏菌(A.fuliginea)中不同组织部位,不同发育时期以及不同采集位点主要毒素的含量。结果显示,菌盖、菌褶和菌柄中含有较高的毒素,菌环和菌托中毒素含量次之,孢子中毒素含量最少。鹅膏毒肽(amatoxins)的含量均高于鬼笔毒肽(phallotoxins)的含量,在所有组织部位中,且菌盖,菌褶和菌柄的鬼笔毒肽与鹅膏毒肽的比率(P/A)要高于菌环,菌托和孢子。又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分析发现,在发育早期,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的含量相对较高且稳定,在生长旺盛期子实体中总毒素的含量达到最高值,当发育成熟时,毒素含量有稍许降低。进一步分析发现采集位点对灰花纹鹅膏菌中毒素含量有显着的影响,但P/A值基本保持不变。2.灰花纹鹅膏菌中主要肽类毒素的分离纯化:本论文利用大孔吸附树脂(XAD16)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半制备等一系列方法,对灰花纹鹅膏菌中主要毒素进行分离纯化,通过两次柱层析系统各个毒素组分大部分可以分离开,且含量较高的α-鹅膏毒肽(α-amanitin,α-AMA)纯度可以达到85%以上,再经过HPLC半制备,最终共获得6种纯度达到95%的毒素组分,分别为α-鹅膏毒肽(α-AMA),β-鹅膏毒肽(β-amanitin,β-AMA),羧基二羟鬼笔毒肽(phallacidin,PCD),二羟鬼笔毒肽(phalloidin,PHD)和叁羟鹅膏毒肽酰胺(Amanin amide)。3.灰花纹鹅膏菌肽类毒素的鉴定: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结合二级质谱对灰花纹鹅膏菌中肽类毒素进行分析检测,共鉴定出了11个组分,其中已知组分8种,分别是β-鹅膏毒肽(β-AMA),α-鹅膏毒肽(α-AMA),叁羟鬼笔毒肽(Phallisin,PHS),叁羟鹅膏毒肽酰胺(Amanin amide),羧基二羟鬼笔毒肽(PCD),二羟鬼笔毒肽(PHD),Phalloidin II以及一羟鬼笔毒肽(Phalloin,PHN),其中有两个组分分子量相同,根据PHD标样保留时间,我们可以猜测它们可能互为同分异构体。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了它们的二级质谱,结果发现9号组分的子离子与PHD的子离子有多个相似片段,推测其可能为PHD的衍生物。而其他两个未知组分并未找到与鹅膏毒素相似的特点。(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肽类毒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PLC-MS/MS)测定野生蘑菇中6种鹅膏肽类毒素的含量。方法 干燥后的样品粉末经水提取后,提取液转移至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ACQUITY UPLC BEH C_18色谱柱以5 mmol/L的甲酸铵水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迚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3mL/min,柱温40℃,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结果 6种待测物在色谱图上全部做到基线分离,在20~1000μg/kg的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均达到20μg/kg,不同水平下的加标回收实验中各待测物的平均回收率为78.2%~95.7%,相对标准偏差为1.2%~5.2%。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适用于野生蘑菇中鹅膏肽类毒素的检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肽类毒素论文参考文献
[1].范凤霞.环柄菇属蘑菇中肽类毒素的检测与鉴定[D].湖南师范大学.2019
[2].郎乐,王庆峰,刘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野生蘑菇中的6种鹅膏肽类毒素[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3].柳洁,黄海燕,曾灼祥,陈效,肖嘉慧.大鼠血清和尿液中4种鹅膏肽类毒素代谢特征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8
[4].范凤霞,何正蜜,陈作红.两种剧毒环柄菇的鹅膏肽类毒素检测[C].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8
[5].孙健.致命鹅膏肝毒性及鹅膏肽类毒素在比格犬体内毒代动力学初步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8
[6].王晶,史振霞,乔洁,侯晓强,吴智艳.毒鹅膏菌和鹅膏肽类毒素研究进展[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柳洁,曾灼祥,肖嘉慧.血清和尿液中4种鹅膏肽类毒素的UPLC-ESI-Q-TOF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7
[8].魏佳会,吴剑峰,陈佳,吴弼东,陈作红.12种剧毒鹅膏菌的肽类毒素成分鉴定及其相对含量差异比较研究[J].分析化学.2017
[9].张烁.鹅膏肽类毒素检测方法建立及其在鹅膏菌属中分布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
[10].周茜.灰花纹鹅膏菌(Amanitafuliginea)肽类毒素的检测、分离纯化与鉴定[D].湖南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