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通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国通史,汉学,中国,中国史,俄罗斯,上海人民出版社,安德烈。
中国通史论文文献综述
许旸[1](2019)在《千则成语拼活一幅中国历史图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许旸)历时十年编纂的叁卷本《成语里的中国通史》日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全书打破传统通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模式化编排体例,以通俗写史笔法,用千则成语缀集成一部鲜活翔实且富有现场感的中国通史,具有开创性与补白价值。据合着者之一、历史学(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12-05)
管飞[2](2019)在《一部杰出的中国通史》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史纲》,李定一着,重庆出版社,2019年6月李定一先生所着的《中华史纲》,在众多的中国通史着作中,别具一格,值得一读。作者独具匠心地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角度,将中华历史划分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创始与发展、新陈代谢、定型、发展和没落六个时期,这种历史的划分方法,让人耳目一新,作者秉持大历史观,站在世界文明、中华文明发展的高度,对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皆能从独特的角度阐发新颖的见解。如他从洪(本文来源于《中国图书评论》期刊2019年11期)
王兴[3](2019)在《萧一山《中国通史讲演大纲》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首都图书馆藏有萧一山《中国通史讲演大纲》,学术界对此尚无研究。萧一山《史学之研究》、《清代通史》可看作《中国通史讲演大纲》的前期积淀。《中国通史讲演大纲》虽仅见"七讲",并且属于讲义性质而有别于严格意义上的着述,但考察其中内容仍然可以成为研究萧一山早期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萧一山不主张以"人类进化现象"为对象来界定历史,认为"历史者,宇宙现象之叙述录也"。他提倡以"普通史"的视角编纂中国通史,用"综述法"统摄文化、政治、生计以及其他社会现象。在处理"古史"问题时,萧一山希望用"今世社会史家之眼光观察","就事论事",进而求得中国古史系统"大概之情形"。萧一山在此前后的史学着述反映了他的会通及经世致用思想。对《中国通史讲演大纲》的整体考察,亦有助于充实20世纪初以来新史学时期通史编纂和讲授风潮的相关研究。(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阎国栋[4](2019)在《俄罗斯“科学社版”十卷本《中国通史》介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俄罗斯汉学发端于18世纪,至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历经帝俄、苏联和当代俄罗斯叁个时期。中国历史在俄罗斯汉学中一直占据着核心位置,起步最早,研究人员最多,研究成果也最为丰富,而俄罗斯科学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俄罗斯‘科学社版’")的十卷本《中国通史》由2018年谢世的百岁汉学家齐赫文院士主编,集合了160多位俄罗斯中国历史研究专家,历时多年倾力编纂而成,出版时间持续了五年(2013—2017年),是俄罗斯汉学诞生以来规模最大、参与学者(本文来源于《中国史研究动态》期刊2019年05期)
赵培海[5](2019)在《关于开设大学先修课中国通史的教学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开设大学先修课的背景新时代中国的教育改革趋势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且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存在严重的断层现象。以历史学科为例,高中优秀学生感觉高中历史教学不能满足其学习的需求,大学认为高中没有为其输送优质生源。如何促进中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是中高等教育共同关注的课题。在此背景下,在高中开设大学先修课程将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挖掘优秀高中生的潜能,另一方面又可以为大学在自主招生时提供评价的依据。鉴于此,开设大学先修课程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本文来源于《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期刊2019年10期)
薛原[6](2019)在《《中国通史》强调社会学的根基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通史》是史学大家吕思勉的经典之作,旨在按照历史年代的发展顺序,从中国古代的开化,一直讲到了20世纪初期的中国,叙述了中国历史的演变以及历史重大事件。吕思勉一生治学严谨,占有丰富的史料和融合社会学知识是他研究历史的两个主要方法。他治史主张论从(本文来源于《青岛日报》期刊2019-09-16)
肖玉秋[7](2019)在《翻译俄版《中国通史》 促进中俄学术交流》一文中研究指出俄罗斯版《中国通史》由2018年谢世的百岁汉学家齐赫文院士主编,集聚俄罗斯160余位中国历史研究专家,历时5年(2013—2017)倾力编撰而成,由俄罗斯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当今俄罗斯汉学的标志性成果。2019年4月,俄罗斯版《中国通史》汉译本翻译项目拉开(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8-01)
白寿彝[8](2019)在《编着《中国通史纲要》的一点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1982年,白寿彝先生应上海人民出版社之约,就主编《中国通史纲要》一书,写一篇总结经验的文章。先生推辞再叁,上海人民出版社表示是工作需要,恳请先生俯允。先生推辞不了,乃口授大意,由瞿林东执笔,撰成《编着<中国通史纲要>的一点体会》一文,经先生过目改定,交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将此文刊于《出版工作》(内部刊物) 1982年第1期,后又发表于《书林》杂志1982年第3期,署名白寿彝,并于文末在括号内注明"瞿林东执笔"字样。或由于上述原因,白先生未将此文收入《白寿彝史学论集》。此事已经过去叁十七年了,久恐湮没,今年恰逢白先生110周年诞辰,经瞿林东教授回忆此文产生经过,本刊鉴于此文确系白先生对编着《中国通史纲要》一书的总结性论述,殊为重要,乃予以刊发,以飨读者,并以此纪念白先生110周年诞辰。(本文来源于《史学史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张小萍[9](2019)在《论中国通史模块化教学的构建——以吕梁学院历史学专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通史是历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包括古代史、近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课程。中国通史模块化教学的构建是基于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知识素养与能力要求以及历史学专业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中国通史模块化教学要求任课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强化改革意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发展的根基所在,坚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是深化中国通史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来源于《吕梁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方新圆[10](2019)在《新世纪以来的中国通史编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初期,中国通史编纂一度陷入沉寂,近10年来,中国通史编纂又呈现出了振兴的趋势,不仅国内出现了以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为代表的优秀中国通史着作,海外也推出中国通史力作,例如引进到国内的“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哈佛中国史》,等等。因此,对新世纪以来的中国通史编纂进行一番总结,可谓恰逢其时,得天独厚。以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和学术史的方法,以代表性的中国通史着作为中心,以史学编纂话题为线索,全面探讨新世纪以来的中国通史编纂的主要内容、特征,回顾和总结21世纪中国通史编纂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情况,梳理新世纪以来的中国通史编纂的优劣得失,为将来的中国通史编纂提供理论参考。从“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入手,侧重讨论中国通史编纂的史料问题。在分析“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的中国通史观的基础上,该着作具有重视史料的批判、重视世界史的角度、重视学术成果的吸收等叁个特征。从《哈佛中国史》入手,侧重讨论中国通史编纂的叙事话题。在讨论欧美学界对中国历史的整体看法的基础上,该着作具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政治与文化互为表里、创造性的语言诠释的特征。从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入手,重点讨论中国通史的功用问题,在讨论该着作对中国历史发展历程的态度,该着作具有注重构建文化自信、注重时代导向、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特征。(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6-01)
中国通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华史纲》,李定一着,重庆出版社,2019年6月李定一先生所着的《中华史纲》,在众多的中国通史着作中,别具一格,值得一读。作者独具匠心地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角度,将中华历史划分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创始与发展、新陈代谢、定型、发展和没落六个时期,这种历史的划分方法,让人耳目一新,作者秉持大历史观,站在世界文明、中华文明发展的高度,对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皆能从独特的角度阐发新颖的见解。如他从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通史论文参考文献
[1].许旸.千则成语拼活一幅中国历史图卷[N].文汇报.2019
[2].管飞.一部杰出的中国通史[J].中国图书评论.2019
[3].王兴.萧一山《中国通史讲演大纲》述论[J].学术研究.2019
[4].阎国栋.俄罗斯“科学社版”十卷本《中国通史》介评[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9
[5].赵培海.关于开设大学先修课中国通史的教学思考[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9
[6].薛原.《中国通史》强调社会学的根基作用[N].青岛日报.2019
[7].肖玉秋.翻译俄版《中国通史》促进中俄学术交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8].白寿彝.编着《中国通史纲要》的一点体会[J].史学史研究.2019
[9].张小萍.论中国通史模块化教学的构建——以吕梁学院历史学专业为例[J].吕梁学院学报.2019
[10].方新圆.新世纪以来的中国通史编纂研究[D].郑州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