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农区论文_位艳丽,焦慧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平原农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平原,农区,豫东,贫困,滑县,河口,聚落。

平原农区论文文献综述

位艳丽,焦慧娟[1](2019)在《豫东平原农区生态村绿化美化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豫东平原农区生态村绿化美化技术。主要包括规划设计、整地、采购树苗、栽植技术和栽后管理等内容,以期为广大林业工作者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村科技》期刊2019年12期)

周扬,李寻欢[2](2019)在《平原农区贫困地理格局及其分异机制——以安徽省利辛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安徽省利辛县为例,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验证了平原农区是否存在空间贫困陷阱,定量探测了平原农区农村贫困化主导因子,揭示了平原农区贫困化地域分异机制。结果表明:①平原农区农村贫困化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和空间集聚性,张庄村、贾桥村、徐田村、刘染村、陆楼村长期处于贫困发生率的"高高集聚"区,空间上存在贫困陷阱现象;②区位条件、公共服务等第二地理要素对平原农区贫困化分异起主导作用,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等第一地理要素的影响作用较弱,到县城中心距离、到主干道距离、公共服务点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是利辛县农村贫困化的主导因子;③交互探测的结果显示,主导因素交互作用的驱动力呈非线性增强。平原农区在精准扶贫的实践中,应重视第二地理要素对贫困分异的增强作用,加强交通设施投入,合理布局公共服务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平原农区减贫提供基础保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亟待强化贫困地理学的贫困发生机制、贫困地理格局和减贫路径研究。(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刘岩,吕保东,丁建领[3](2019)在《豫东平原农区庭院经济发展调查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适应乡村振兴和生态宜居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村绿化美化水平,本文就豫东平原农区庭院经济发展现状、特点、发展不平衡原因、发展潜力、建议等5方面作了简要探讨,以便推进庭院经济发展,提升豫东平原农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村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高军波,李书覃,张迁,王嘉宝[4](2019)在《空间距离聚类视角下平原农区空心化微观机理研究——以河南5地市村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河南省5地市村庄为例,借助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技术,量化测算村庄空废宅基地与其他村庄要素空间距离;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探索了平原农区农村空心化模式及微观机理.研究发现,河南省平原农区农村空废宅基地至田地、主干道、村庄道路、使用中宅基地的平均距离分别是84、25、134、19 m,存在交通导向型、生产导向型、混合型叁种村庄空心化模式,是经济因素、区位条件、规划管理及农村居民居住理念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从培育农村新业态、发展城乡大农业、创新体制机制及政策体系视角提出发展对策,促进村域资源利用,助推乡村振兴.(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张会婷[5](2019)在《豫东平原农区专业村衰落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中国对农业发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把努力解决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专业村成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一大途径。目前中国专业村的研究多集中在对专业村概念、形成因素、集聚等方面,多是对专业村积极发展的带动作用的研究,对存在的专业村衰落甚至消失的现象关注度较少。本文从地理学的视角,依托生命周期理论、理性小农和路径依赖,利用社会调查法、归纳演绎法、内容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研究豫东平原专业村衰落的特征,不同产业类型专业村衰落的影响因素及所遵循的规律。对豫东平原衰落专业村进行总体特征分析,在梳理各学者研究专业村形成及发展的基础上,借鉴学者关于专业村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形成研究专业村衰落影响因素的框架。即主要从专业村内部因素,村庄的专业项目本身的特点、能人带动、发展模式叁个方面和专业村外部因素,即科学技术、市场、政策规制、政府引导和支持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论文的实证研究部分以鹿邑县谷堆洼村、虞城县谢店村和尉氏县鹿村为样本村,分析了叁个村庄的发展过程、影响因素及因素作用过程,总结了特色种植专业村和手工业专业村衰落的过程,分析了服务型专业村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各个因素对叁种产业类型专业村的作用,不同阶段专业村衰落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包括:(1)专业村是产品和产业在村域发展的载体,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专业村的衰落是专业村发展的必然阶段。专业村的衰落分为叁个阶段:瓶颈阶段、衰退阶段、消失阶段。处于瓶颈阶段和衰退阶段的专业村必须实现二次创新才能延缓或摆脱衰落的命运。(2)不同产业类型专业村易衰落程度为:第一产业类型大于第二产业类型大于第叁产业类型;第一产业类型专业村衰落比例最大,且多数处于消失的状态;第二产业类型专业村衰落相对第一产业类型专业村较少,专业村消失的较少,整体上处于衰落的状态;第叁产业专业村发展处于瓶颈阶段。(3)影响专业村衰落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专业村自身的属性,如不符合时代发展、过程繁杂、投入高等;带动作用弱,如缺少能人带动;发展模式,如缺少组织化发展模式的构建;科学技术,如缺少技术革新;市场作用,如市场环境差、市场饱和等;政府作用,如政策规制等。(4)不同产业类型专业村衰落的主导因素存在差异。特色种植专业村消失主要受专业村内部因素影响,如专业项目本身不符合时代发展、缺少能人带动等。手工业专业村衰落主要受村庄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如政府作用和科学技术,专业村的材料和生产过程受到政策规制的影响,要想实现二次突破发展,必须寻找替代品材料,实现技术革新。服务业型专业村必须增加内生动力,注入新生力量,实现持续发展。(5)专业村在发展的任何时期都有可能出现衰落,其中,形成期和发展期是专业村衰落的高发期。专业村衰落是理性小农在利益的驱使下,跟随路径依赖,在村庄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专业村本身的特点是影响专业村衰落的基础性因素,缺少良好的组织化发展模式是影响专业村衰落的重要因素,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能直接影响专业村的衰落甚至消失,政策规制是影响专业村衰落的制度性因素;能人作用、技术革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延缓甚至阻止专业村的衰落。在专业村的发展过程中,应结合专业村发展的不同阶段,因时因地有序的进行引导和培育。在专业村发展的前期,应结合区域特色,发展具有长远活力的专业项目,避免为了响应国家政策,盲目选择专业项目而进行的村镇建设;在专业村形成的初期,培育村庄农户的能人带动意识,为专业村的发展打好基础;在专业村发展的中期,逐步形成良好的组织化生产模式、提高专业村应对风险的能力,通过多渠道扩大市场销售空间,运用科学技术增加专业村的竞争力。同时,在专业村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政府应积极引导,给予有效的财力、物力等支持。(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张玉博[6](2019)在《平原农区精准扶贫的“滑县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贫困”一直以来被视为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解决贫困问题是全球治理所致力于的首要目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着手开展扶贫开发,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就,然而我国脱贫攻坚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如何进一步减少贫困、持续打好扶贫攻坚战、到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值得关注和思考。本研究主要是基于精准扶贫理论和精细化治理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上,通过阐述平原农区的贫困状况及滑县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出本文的研究问题。通过选取滑县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开展扶贫模式研究,并分析滑县在扶贫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有哪些?以及滑县脱贫摘帽后,其扶贫绩效如何?典型经验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多渠道收集整理资料,并结合相关的文献展开分析,重点探讨出滑县成功脱贫的实践模式以及对整个平原农区的推广与借鉴意义。最后上升到理论层面,得出政策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工具、研究思路以及创新和不足。第二部分是对平原农区的贫困现状及滑县的扶贫困境进行分析。第叁部分重点对滑县开展产业扶贫、保障式扶贫以及教育扶贫等方面的实践做法进行具体的探索和分析。第四部分是对滑县精准扶贫的实践成效进行分析。基于对滑县精准扶贫实践的分析与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滑县扶贫所取得的成效。第五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启示。本文试图在以下方面取得创新:立足整个平原农区的贫困状况及滑县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出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平原农区精准扶贫的滑县模式。用精准扶贫理论和精细化治理理论分析滑县的扶贫模式,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以及发展教育赋能一批的实践做法,结合滑县较早脱贫摘帽的实际成效,总结出滑县模式的基本经验主要包括基于四个扶贫工作环节的精准化,基于扶贫治理资源配置的精细化以及基于多元参与扶贫的社会支持的精细化。由小见大,提出普遍适用于整个平原农区扶贫的政策建议,认为整个平原农区要想实现脱贫攻坚要坚持“四个精准”扶贫机制,优化扶贫资源配置机制,建立扶贫协同治理机制。(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利英[7](2019)在《努力走出一条平原农区乡村振兴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我要下去啦!”“我的速度比你快!”近日,刚走到淇县西岗镇秦街村滑雪场边,记者便听到里面传出阵阵欢笑声。秦街村是西岗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打造的一个示范村。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树祝告诉记者,村里滑雪场自大年初一下午(本文来源于《鹤壁日报》期刊2019-03-11)

王语檬,陈建龙[8](2018)在《黑龙江平原农区村庄空心化演变及其整治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分析典型村庄"空心化"的演变及其整治措施,为区域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实地调研法和GIS空间分析法。研究结果:(1)10年间,典型村庄"空心化"程度逐年加深,2005年、2010年、2015年宅基地的废弃率分别为2.06%、11.97%和28.99%;(2)因无房、房屋损毁至无法居住的宅基地比例为12.19%,房屋完好但处于废弃状态的宅基地比例为16.18%;(3)黑龙江省平原农区典型村庄的"空心化"具有起步晚、速度快、程度重等特点。研究结论:加快撤村并点,完善中心村建设;完善宅基地退出机制,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强化资金保障,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链等整治措施,因地制宜地解决黑龙江平原农区村庄"空心化"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地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王晓旭,李赛,谢新鹏,晋志锋,牛彦合[9](2018)在《平原农区农村空心化治理与规划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在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导致了农村空心化问题日趋严峻。本文以河南省正阳县为例,从空间空心化、人口空心化、产业空心化、基础设施空心化以及管理空心化等五个角度,对农村空心化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从而提出整合优化空间布局,分类引导村庄发展;引导外流人口返乡置业,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高效、特色产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制度保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等五大发展策略,以期解决目前正阳县农村空心化问题,实现乡村振兴,减少城乡差距,并为平原农区类似村庄的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期刊2018-11-24)

罗庆,杨慧敏,李小建[10](2018)在《快速城镇化下欠发达平原农区的聚落规模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影响着区域城乡聚落规模的变化和空间分布状况。基于1972—2015年豫东平原地区的聚落斑块数据,运用城市/乡村位序—规模法则、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欠发达平原农区聚落斑块规模变化特征。结果发现:(1)研究时段内豫东平原聚落呈现出斑块总面积、平均斑块面积逐渐增加,斑块数量逐渐减少的特点。(2)研究区域内城镇聚落规模增长较快,其规模分布的齐夫指数逐渐上升,且1995—2015年拟合指数上升幅度较大,位次靠前的城镇聚落在体系中的优势更为凸显。(3)区域乡村聚落符合负指数位序—规模分布特征。模拟结果显示,1972年以来,其拟合曲线斜率逐步变大,说明较大的乡村聚落稳步增长,较小的聚落不断减小。(4)区域内规模相对较大的聚落斑块多集中分布在交通节点上。(5)对不同规模等级聚落到县/区中心所在地邻近距离的分析发现,同一年份不同等级聚落到县/区中心的平均邻近距离从Ⅰ级到Ⅴ级聚落逐渐增加,说明研究时段内小规模聚落与中心的空间联系弱于较大规模聚落;不同年份同一等级聚落到县/区中心的平均邻近距离从Ⅰ级到Ⅴ级聚落则有所下降,说明较大规模聚落与中心的空间联系逐渐增强。在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豫东平原地区城镇聚落、乡村聚落规模变化特征的分析,对合理规划城乡聚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8年10期)

平原农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安徽省利辛县为例,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验证了平原农区是否存在空间贫困陷阱,定量探测了平原农区农村贫困化主导因子,揭示了平原农区贫困化地域分异机制。结果表明:①平原农区农村贫困化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和空间集聚性,张庄村、贾桥村、徐田村、刘染村、陆楼村长期处于贫困发生率的"高高集聚"区,空间上存在贫困陷阱现象;②区位条件、公共服务等第二地理要素对平原农区贫困化分异起主导作用,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等第一地理要素的影响作用较弱,到县城中心距离、到主干道距离、公共服务点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是利辛县农村贫困化的主导因子;③交互探测的结果显示,主导因素交互作用的驱动力呈非线性增强。平原农区在精准扶贫的实践中,应重视第二地理要素对贫困分异的增强作用,加强交通设施投入,合理布局公共服务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平原农区减贫提供基础保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亟待强化贫困地理学的贫困发生机制、贫困地理格局和减贫路径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平原农区论文参考文献

[1].位艳丽,焦慧娟.豫东平原农区生态村绿化美化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9

[2].周扬,李寻欢.平原农区贫困地理格局及其分异机制——以安徽省利辛县为例[J].地理科学.2019

[3].刘岩,吕保东,丁建领.豫东平原农区庭院经济发展调查报告[J].现代农村科技.2019

[4].高军波,李书覃,张迁,王嘉宝.空间距离聚类视角下平原农区空心化微观机理研究——以河南5地市村庄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张会婷.豫东平原农区专业村衰落的影响因素分析[D].河南大学.2019

[6].张玉博.平原农区精准扶贫的“滑县模式”研究[D].郑州大学.2019

[7].王利英.努力走出一条平原农区乡村振兴之路[N].鹤壁日报.2019

[8].王语檬,陈建龙.黑龙江平原农区村庄空心化演变及其整治措施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8

[9].王晓旭,李赛,谢新鹏,晋志锋,牛彦合.平原农区农村空心化治理与规划策略研究[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2018

[10].罗庆,杨慧敏,李小建.快速城镇化下欠发达平原农区的聚落规模变化[J].经济地理.2018

论文知识图

北京市平原农区地下水采样点位图河南省传统平原农区产业集群按...平原农区农村贫困化发生机理Fig....托什干河、库玛拉克河交汇平原农区阿克苏河冲积平原农区地下水埋深...新蔡县区位图

标签:;  ;  ;  ;  ;  ;  ;  

平原农区论文_位艳丽,焦慧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