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人格论文_钱海姣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恋人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人格,大学生,鉴别力,情绪,方式,自利,墨迹。

自恋人格论文文献综述

钱海姣[1](2019)在《大学生自恋人格对微信朋友圈使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变得非常流行,且愈加彰显出重要作用。那么,自恋人格是否会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产生影响?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自恋人格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产生的影响如何?对具体的使用方式是否也会产生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呢?本文主要以微信朋友圈作为研究内容,通过两个大研究共4个实证研究,采用纵向追踪和横断问卷的方法,研究大学生自恋人格是否影响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对微信朋友圈具体使用的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微信朋友圈的使用。研究一通过对101名17-24岁的大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纵向追踪调查,考察了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微信朋友圈使用的关系。研究二通过3个子研究,均采用横断问卷法,加入感知积极反馈这一变量,主要考察大学生自恋人格对微信朋友圈不同使用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子研究1以508名17-24岁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大学生自恋人格对微信朋友圈使用强度的影响和影响机制;子研究2以508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大学生自恋人格对主动、被动使用微信朋友圈的影响和影响机制;子研究3以444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大学生自恋人格对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的影响和影响机制。综上所述,两个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自恋和微信朋友圈使用之间的关系是单向而不是双向的,即自恋人格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微信朋友圈的使用。(2)自恋显着正向影响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强度、主动使用、积极和真实自我呈现,但不影响其被动使用。(3)感知积极反馈在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强度、主动使用、积极自我呈现和真实自我呈现中起到中介作用,但自恋不通过感知积极反馈的中介作用影响被动使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任雅斯[2](2019)在《中职生自恋人格与消极冒险行为的关系: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消极冒险行为指那些不被社会所接纳和认可、并危及个体身心健康发展或触犯道德和法律底线的冒险行为,如酗酒、酒后驾车、破坏公共秩序行为等。本研究通过调查中职生自恋人格、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消极冒险行为的现状,探讨中职生自恋人格与消极冒险行为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从而为避免和减少中职生消极冒险行为寻找有效的、可操作的干预方案。本研究以安徽合肥市、芜湖市两所中职院校的1100个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郑涌和黄黎编制的《自恋人格问卷》,Garnefski编制、朱熊兆等人修订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Gullone等人编制、张晨等人修订的《青少年冒险量表》之《青少年消极冒险行为量表》来探究中职生的自恋人格与消极冒险行为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研究结论如下:(1)中职生消极冒险行为总体普遍存在;(2)无论显性自恋人格还是隐性自恋人格,都与消极冒险行为呈正相关。即中职生自恋人格水平越高,其做出消极冒险行为的可能性就越高;(3)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中职生显性自恋人格和消极冒险行为、隐性自恋人格和消极冒险行为之间都分别起反向调节作用;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中职生显性自恋人格和消极冒险行为、隐性自恋人格和消极冒险行为都分别起正向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熊震[3](2019)在《自恋人格与网络欺凌的关系:情绪调节的作用及其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恋人格作为自我认知方面的一种特殊形式,近年来在人格特质上备受关注,已有相关研究发现自恋者对自我认知存在偏差,且拥有优越感与特权感,自身的行为与言论比其他个体有所差异。校园欺凌在近些年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数码产品的普及使欺凌行为出现新的手段—网络欺凌(Cyberbullying)。新型欺凌手段比较传统欺凌来说实施条件低,简便快捷与散播面广泛,对心理方面造成的伤害也较深。探讨自恋人格与网络欺凌的现状、二者之间的关系,情绪调节的作用以及对情绪调节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研究,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广州市海珠区某小学的401名中高年级小学生(10岁及以上)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自恋人格与网络欺凌的关系,同时探讨情绪调节在该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并且在此基础上,设计以Gross调情调节模型和Albert情绪ABC理论为基础的干预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研究结果如下:(1)存在自恋人格的小学生占总比例的15%,出现过网络欺凌行为的学生占总比例的22%,全体小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总均分保持在4分以上。(2)年级、学习成绩与自恋人格、情绪调节、网络欺凌度存在显着性差异。(3)自恋人格与网络欺凌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情绪调节与网络欺凌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4)情绪调节在自恋人格与网络欺凌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5)通过情绪调节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干预,被试的整体情绪调节能力和四个维度出现显着性变化,其自身网络欺凌行为有所下降。(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杨红玲,赵李晶,刘耀中,倪亚琨[4](2018)在《权力感让领导者更自利:自恋人格和信任倾向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权力感究竟在何种情况下会让领导者产生更多的自利行为,这个问题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话题。本研究在中国情境下探讨了领导者权力感对其自利行为的影响,考察自恋人格和信任倾向的链式调节作用。研究一采用情景实验法,揭示了领导者权力感对其自利领导行为的正向影响,以及自恋人格对权力感与自利领导行为关系的正向调节效应。对于高自恋型领导而言,领导者权力感对其自利领导行为的影响更强。研究二采用问卷调查法,不仅重复验证了自恋人格在领导者权力感与自利领导行为之间的正向调节作用,还进一步发现,上述调节作用是通过领导者的信任倾向来实现的。以上研究不仅从理论层面上能够推进学界对领导者权力感与自利行为关系的认识,还能为自利领导行为的治理提供启发。(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期刊2018年12期)

姜永志,金童林[5](2018)在《自恋人格与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关系:遗漏焦虑和积极自我呈现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探讨遗漏焦虑与积极自我呈现在自恋人格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通过自恋人格与积极自我呈现间关系的调节影响问题性使用产生影响。方法:采用自恋人格量表、遗漏焦虑量表、社交网站自我呈现问卷和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评估问卷,按照年级整群分层方式选取1804名青少年进行调查,采用SPSS18. 0和偏差校对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置信区间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自恋人格与积极自我呈现、遗漏焦虑、问题性使用均存在显着正向相关;积极自我呈现、遗漏焦虑与问题性使用间均存在显着正向相关;遗漏焦虑与问题性使用间存在显着正向相关。(2)自恋人格、遗漏焦虑和积极自我呈现对问题性使用具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3)遗漏焦虑和积极自我呈现在自恋人格与问题性使用关系间分别起着中介作用,自恋人格对问题性使用的影响还通过遗漏焦虑与积极自我呈现的链式关系发生作用。(4)性别调节了自恋人格与积极自我呈现间的关系并对问题性使用产生影响。结论:自恋人格对问题性使用的影响,通过遗漏焦虑和积极自我呈现发生作用,并且受到性别的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特殊教育》期刊2018年11期)

白莉[6](2018)在《简述养育方式对自恋人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研究发现,自恋人格与早期人际互动和自体发展有关。本文以Kohut的自体心理学观点为主要理论依据,并结合其他学者的临床和实践经验,来简要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对孩子病理性自恋的影响。具体来说,溺爱、过于宽容、镜映过多的养育方式会造成孩子脱离现实的、过度的优越感和特权感;而忽视、过于严苛、过度控制、镜映过少的养育方式也会让孩子自体发展受损,从而形成自恋人格。在文章的最后,本文也提出了怎样的养育方式是有利于个体自体发展的。(本文来源于《家庭医药.就医选药》期刊2018年11期)

张丽[7](2018)在《罗夏墨迹测验对大学生自恋人格鉴别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恋一直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自恋视为一种人格特质,并将自恋分为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国内对自恋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且多采用自陈问卷进行研究,研究工具还未涉及投射测验。本文针对大学生群体,首次引用罗夏墨迹测验对大学生自恋人格进行研究,考察罗夏墨迹测验对自恋人格是否具有鉴别力。研究发现,罗夏墨迹测验中的映像回答(REF)与理想化回答(IDEAL)在不同自恋组之间差异显着,因此对大学生自恋人格具有一定的鉴别力,映像回答对隐性自恋人格与非自恋人格,理想化回答对显性自恋人格与非自恋人格具有鉴别力。(本文来源于《新校园(上旬)》期刊2018年10期)

罗增让,齐新悦[8](2018)在《陕西省大学生自恋人格、冒险行为和创新行为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陕西省大学生自恋人格、冒险行为和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恋人格问卷、青少年冒险行为问卷和创新行为量表对陕西省西安、宝鸡、咸阳3市5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不同性别的学生在自恋人格的显性权欲(t=3.788,P<0.01)、显性优越感(t=3.997,P<0.01)、隐性易感质(t=1.985,P<0.05)、自我钦羡(t=2.627,P<0.05)4个维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冒险行为的叛逆因子(t=4.310,P<0.01)、寻求刺激(t=2.081,P<0.05)、鲁莽因子(t=2.118,P<0.05)3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自恋人格维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51,P<0.01);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在自恋人格维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37,P<0.05)。(2)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冒险行为呈显着正相关(r=0.259,P<0.01)、与创新行为呈显着正相关(r=0.442,P<0.01),冒险行为与创新行为呈显着正相关(r=0.269,P<0.01)。(3)自恋人格对创新行为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Beta=0.399,F=63.921,P<0.01),冒险行为对创新行为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Beta=0.166,F=37.232,P<0.01)。(4)冒险行为在自恋人格与创新行为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9.8%。结论陕西省大学生自恋人格、冒险行为与创新行为显着相关,冒险行为在自恋人格对创新行为的影响之中起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职业与健康》期刊2018年18期)

刘先华[9](2018)在《领导者自恋人格特质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双重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领导者自恋人格特质具有正负二元维度,对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也存在着双重影响,任性、自利的负面维度能够削弱组织公民行为,自主、魅力的正面维度则能强化组织公民行为。情感事件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解释了心理授权在二者关系中的正向调节作用,而主动性人格在自恋型领导通过心理授权影响员工组织公民行为过程中起负向调节作用。基于此,应辩证地评价自恋型领导,通过强化积极作用、削弱消极作用的方式发挥自恋型领导的有效性,并对员工实施强化心理授权和差异化管理策略,提升其组织公民行为。(本文来源于《领导科学》期刊2018年20期)

刘艳,马红霞,余银,于爽,李雨萌[10](2018)在《父母自恋人格对初中生亲子冲突归因方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父母自恋人格与初中生在亲子冲突时采取的归因方式的关系,为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提供新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某地区初中生及其父母共238对进行问卷调查,中学生完成亲子冲突归因量表,其父母完成自恋人格量表。结果:(1)不同组别家长自恋人格与初中生亲子冲突归因方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父-子组父亲的权欲、优越感等自恋人格特质与初中男孩亲子冲突时选择多个归因方式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258~0.377,P<0.05或0.01),而父-女组父亲的自恋人格特质与初中女孩亲子冲突归因方式无相关(P>0.05);母-子组母亲的权欲与初中男孩亲子冲突时选择ISU、ESU正相关,母-女组母亲的权欲、优越感、自我钦佩以及自恋人格总体特质与初中女孩的亲子冲突选择EUC归因方式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264~0.377,P<0.05);(3)初中生亲子冲突归因方式与其父母自恋人格部分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123~0.196,P<0.05或0.01)。结论:初中生在面对亲子冲突时采取的归因方式受父母的自恋人格的影响且父、母亲对初中男孩和女孩的归因方式的影响效果各不同。(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自恋人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消极冒险行为指那些不被社会所接纳和认可、并危及个体身心健康发展或触犯道德和法律底线的冒险行为,如酗酒、酒后驾车、破坏公共秩序行为等。本研究通过调查中职生自恋人格、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消极冒险行为的现状,探讨中职生自恋人格与消极冒险行为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从而为避免和减少中职生消极冒险行为寻找有效的、可操作的干预方案。本研究以安徽合肥市、芜湖市两所中职院校的1100个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郑涌和黄黎编制的《自恋人格问卷》,Garnefski编制、朱熊兆等人修订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Gullone等人编制、张晨等人修订的《青少年冒险量表》之《青少年消极冒险行为量表》来探究中职生的自恋人格与消极冒险行为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研究结论如下:(1)中职生消极冒险行为总体普遍存在;(2)无论显性自恋人格还是隐性自恋人格,都与消极冒险行为呈正相关。即中职生自恋人格水平越高,其做出消极冒险行为的可能性就越高;(3)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中职生显性自恋人格和消极冒险行为、隐性自恋人格和消极冒险行为之间都分别起反向调节作用;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中职生显性自恋人格和消极冒险行为、隐性自恋人格和消极冒险行为都分别起正向调节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恋人格论文参考文献

[1].钱海姣.大学生自恋人格对微信朋友圈使用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9

[2].任雅斯.中职生自恋人格与消极冒险行为的关系: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调节作用[D].安徽师范大学.2019

[3].熊震.自恋人格与网络欺凌的关系:情绪调节的作用及其干预研究[D].广州大学.2019

[4].杨红玲,赵李晶,刘耀中,倪亚琨.权力感让领导者更自利:自恋人格和信任倾向的调节作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8

[5].姜永志,金童林.自恋人格与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关系:遗漏焦虑和积极自我呈现的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8

[6].白莉.简述养育方式对自恋人格的影响[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8

[7].张丽.罗夏墨迹测验对大学生自恋人格鉴别力的研究[J].新校园(上旬).2018

[8].罗增让,齐新悦.陕西省大学生自恋人格、冒险行为和创新行为间的关系[J].职业与健康.2018

[9].刘先华.领导者自恋人格特质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双重影响[J].领导科学.2018

[10].刘艳,马红霞,余银,于爽,李雨萌.父母自恋人格对初中生亲子冲突归因方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

论文知识图

不同专业大学生自恋人格的得分比...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显性自恋人自恋人格调节作用图不同城乡来源的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恋人独生、非独生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恋人格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隐性自恋人

标签:;  ;  ;  ;  ;  ;  ;  

自恋人格论文_钱海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