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寒湿型痛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医药,中医,治疗法,桂枝,茯苓,原发性,当归。
寒湿型痛经论文文献综述
周宇博,吴红斌[1](2019)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痛经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线点灸组、桂枝茯苓胶囊组和针刺组,每组各40例。药线点灸组给予壮医药线点灸,桂枝茯苓胶囊组口服桂枝茯苓胶囊,针刺组给予针刺疗法。比较叁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疼痛症状积分情况,检测叁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栓素B_2(thromboxane B_2,TXB_2)水平。结果:桂枝茯苓胶囊组有效率为87.5%,针刺组有效率为92.5%,药线点灸组有效率为97.5%,药线点灸组有效率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患者治疗后痛经症状积分及TXB_2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药线点灸组治疗后痛经症状积分及TXB_2水平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线点灸组及针刺组治疗后低切水平低于桂枝茯苓胶囊组,药线点灸组中切水平低于桂枝茯苓胶囊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桂枝茯苓胶囊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线点灸组高切水平低于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桂枝茯苓胶囊组及针刺组治疗后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聚集指数、RBC压积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药线点灸组,RBC变形指数低于药线点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治疗后、RBC压积低于桂枝茯苓胶囊组,RBC变形指数高于桂枝茯苓胶囊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可降低患者全血黏度及TXB_2水平,改善临床症状。(本文来源于《河南中医》期刊2019年12期)
周宇博,吴红斌[2](2019)在《壮医药线点灸对寒湿凝滞型痛经大鼠血栓素B_2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寒湿凝滞型痛经模型大鼠血栓素B_2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究其治疗机制。方法:5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痛经模型组(B)、壮医药线点灸组(C)、桂枝茯苓组(D)、针刺组(E)采用泡冷水+药物造模后进行相应干预,之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液流变学及子宫组织血栓素B_2(TXB_2)的表达情况。结果:药线点灸组、桂枝茯苓组及针灸组均能明显改善痛经大鼠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并降低子宫TXB_2的浓度(与痛经模型组比较,P<0.05);药线点灸组的大鼠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中的高切、红细胞压积)、子宫组织TXB_2均低于桂枝茯苓组(P<0.05),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中的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高于针灸组(P<0.05),其余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寒湿凝滞型痛经的发生与血栓素B_2(TXB_2)异常高表达导致血液流变学发生变化有关。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机制为抑制血栓素B_2(TXB_2)异常表达,改善血液流变性,缓解子宫平滑肌病理性痉挛。总体疗效药线组优于桂枝茯苓组而与针灸组相当。(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期刊2019年10期)
王磊[3](2019)在《隔药灸不同时长对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生殖内分泌表达水平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不同隔药灸时长对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治疗后生殖内分泌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40例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根据完全随机法分成4组,各组10例。每组采用时长分别为15 min、30 min、45 min、60 min进行隔药灸,于每次月经周期前7 d开始治疗,直至月经来潮后停止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完成后利用VAS评分评价各组治疗前后痛经改善情况,检测治疗前后每组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前列腺素(PGF2α)表达水平。结果:各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痛经疼痛程度均有所缓解,检查生殖内分泌结果提示E2、PGF2α表达下降,P表达升高(P<0.05)。各组治疗后比较,45 min与60 min时长与其他两组比较E_2、PGF2α下降水平明显,P升高水平明显(P<0.05)。45 min与60 min两组组间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 :隔药灸能够改善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的生殖内分泌表达水平,且通过下调E2、PGF2α表达水平,上调P表达水平起到缓解痛经症状的作用,而选择45~60 min隔药灸时长效果更佳。(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艳,贾淑亚[4](2019)在《不同时间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不同时间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时间进行分组试验。A组(n=40)选择经前1d给予温针灸+中药治疗;B组(n=40)选择经前3d给予温针灸+中药治疗;C组(n=40)选择经前5d给予温针灸+中药治疗。对比分析叁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叁组治疗后的NRS评分均显着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B、C组的NRS评分显着优于A组;C组的NRS评分显着优于B组(P>0.05);B、C组的痛经症状评分均显着优于A组,C组的痛经症状评分均显着优于B组(P<0.05);B、C两组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A组,C组的总有效率又显着高于B组(P<0.05);C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50%)显着低于A、B两组(25.00%、20.00%)(P<0.05)。结论:不同时间点对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予以温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均可获得显着的临床疗效,但经前5d和经前3d予以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的效果显着优于经前1d,而经前5d的效果又显着优于经前3d治疗,故接受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的时间越早,其临床疗效越显着。(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期刊2019年01期)
王素丽[5](2018)在《当归四逆汤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痛经属青春期女性高发病,主要表现为月经期出现腰骶部酸胀、下腹坠胀疼痛,严重者头痛剧烈,甚至休克[1]。如果痛经反复、长期发作,会对患者工作、生活及学习带来极大的影响。临床常以解痉类、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常规西药治疗痛经,难以达到根治的目的。中医根据病因将原发性痛经分为肝气瘀滞型、血热血亏型、血虚贫血型及寒湿凝滞型,应用辨证论治、归经用药、穴位疗法辅助等治疗痛经,具有祛除病因、(本文来源于《中国民间疗法》期刊2018年12期)
周宇博,吴细兰,吴红斌[6](2018)在《壮医药线点灸对寒湿凝滞型痛经大鼠NF-κB及相关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寒湿凝滞型痛经模型大鼠的核转录因子(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探究其治疗机制。方法:选择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桂枝茯苓胶囊组、艾灸组、药线点灸组、针灸组,每组10只。采用泡冷水+皮下注射肾上腺素、缩宫素造模后进行相应干预,采用酶联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及子宫组织中白细胞介素-2(IL-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组织NF-κB及TNF-α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药线点灸组、桂枝茯苓胶囊组及针灸组均能明显降低痛经大鼠VEGF含量及NF-κB、TNF-α的免疫表达,增加IL-2的含量(P<0.05或P<0.01);各治疗组组间比较,在改善VEGF、IL-2含量及TNF-α免疫表达方面,药线点灸组与针灸组、桂枝茯苓胶囊组作用相当(P>0.05),而优于艾灸组(P<0.05);在改善NF-κB免疫表达方面,药线点灸组与艾灸组、桂枝茯苓胶囊组作用相当(P>0.05),而优于针灸组(P<0.05)。结论:寒湿凝滞型痛经的发生可能与组织中NF-κB及下游炎症因子异常表达有关,壮医药线点灸治疗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激活,减少下游炎症因子释放,缓解子宫平滑肌病理性痉挛有关。(本文来源于《广西中医药》期刊2018年05期)
孙小雪,杨丽芸,梁玉磊,李新华,高飞[7](2018)在《温和灸不同介入时机对寒湿凝滞型痛经大鼠子宫组织ET-1及NO含量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时机艾灸对痛经大鼠止痛效应影响的差异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45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group A)、模型组(group B)、预先灸组(group C)、即刻灸组(group D)、预先加即刻灸组(group E),每组9只。制作寒湿凝滞型痛经大鼠模型。C组在造模第8天,温和灸"神阙"、"关元穴",连续灸3天。D组在第11天注射缩宫素后同法施灸1次。E组于第8天造模后至第11天注射缩宫素后均同法施灸,连续灸4天。观察各组痛经大鼠扭体行为学及子宫组织ET-1、NO含量的变化。结果:潜伏期比较:与B组(4.38±1.06)分比较,C组(9.67±1.32)分、D组(11.78±1.30)分、E组大鼠的潜伏期(15.00±1.22)分明显延长(均P<0.01)。与C组比较,E组大鼠的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与D组比较,E组大鼠的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扭体次数比较:与B组(4.38±1.06)比较,C组(9.67±1.32)、D组(11.78±1.30)、E组(15.00±1.22)大鼠的扭体次数均减少(均P<0.01)。与C组比较,D组、E组大鼠扭体次数均减少(均P<0.01)。与D组比较,E组大鼠的扭体次数均减少(P<0.05)。扭体总分比较:与B组比较,C组、D组、E组大鼠的扭体总分均降低(均P<0.01)。与C组比较,D组、E组扭体总分均降低(均P<0.01)。与D组比较,E组大鼠的扭体总分降低(P<0.05)。ET-1含量比较:与A组(4.80±0.47)比较,B组(7.57±0.69)大鼠子宫组织ET-1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B组比较,C组(6.20±0.50)、D组(5.67±0.29)、E组(5.16±0.33)大鼠子宫组织ET-1含量均明显降低(均(P<0.01)。与C组比较,D组、E组大鼠子宫组织ET-1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与D组比较,E组大鼠子宫组织ET-1含量明显降低(P<0.05)。NO含量:与A组(6.63±1.83)比较,B组(1.62±0.58)大鼠子宫组织NO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B组比较,C组(3.60±0.59)、D组(4.77±0.67)、E组(5.99±0.63)大鼠子宫组织NO含量均明显升高(均P<0.01)。与C组比较,D组、E组大鼠子宫组织NO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P<0.01)。与D组比较,E组大鼠子宫组织NO含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温和灸不同时机介入对寒湿凝滞型痛经大鼠具有不同程度的止痛效果,其中以预先加即刻灸组最为显着。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与调节异常的ET-1、NO水平有关。(本文来源于《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期刊2018年02期)
张英杰,郑婷[8](2018)在《通过红外线热扫描技术观察温经汤对寒湿凝滞型痛经的疗效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通过红外线热扫描技术(TTM),观察并分析口服温经汤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疗效机制。方法 :临床选取辨证属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60例,口服温经汤1个疗程,治疗前后均行TTM扫描,对比治疗前后数据变化。结果: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TTM表现为下腹部明显的细胞代谢热降低区。温经汤治疗1个疗程后,下腹部及腰骶部代谢热值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温经汤可提高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局部细胞代谢热值,改善其临床症状;TTM能可视化观察人体细胞新陈代谢热分布,为治疗提供影像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韩李文[9](2018)在《八髎穴隔姜铺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38例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寒湿凝滞型痛经多发于经期感寒或者素体阳虚患者,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笔者采用八髎穴隔姜铺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38例,取效较好。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76例患者均来自本院针灸科,符合寒湿凝滞型痛经[1]诊断。年龄16~25岁,病史3~36月。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年龄16~25岁,平均19.3±2.4岁;病程3~36月,平均16.6±2.4月。对照组38例,(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桑晓庆,黄月颖,邓永丽,田蕾[10](2018)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24例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痛经是以妇女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妇科常见病,寒湿凝滞型较常见。笔者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24例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门诊就诊的患者48例,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相关标准及《中医妇科学》~[2]寒湿凝滞型痛经的诊断标准。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4例,平均年龄27.38±(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寒湿型痛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寒湿凝滞型痛经模型大鼠血栓素B_2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究其治疗机制。方法:5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痛经模型组(B)、壮医药线点灸组(C)、桂枝茯苓组(D)、针刺组(E)采用泡冷水+药物造模后进行相应干预,之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液流变学及子宫组织血栓素B_2(TXB_2)的表达情况。结果:药线点灸组、桂枝茯苓组及针灸组均能明显改善痛经大鼠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并降低子宫TXB_2的浓度(与痛经模型组比较,P<0.05);药线点灸组的大鼠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中的高切、红细胞压积)、子宫组织TXB_2均低于桂枝茯苓组(P<0.05),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中的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高于针灸组(P<0.05),其余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寒湿凝滞型痛经的发生与血栓素B_2(TXB_2)异常高表达导致血液流变学发生变化有关。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机制为抑制血栓素B_2(TXB_2)异常表达,改善血液流变性,缓解子宫平滑肌病理性痉挛。总体疗效药线组优于桂枝茯苓组而与针灸组相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寒湿型痛经论文参考文献
[1].周宇博,吴红斌.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19
[2].周宇博,吴红斌.壮医药线点灸对寒湿凝滞型痛经大鼠血栓素B_2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9
[3].王磊.隔药灸不同时长对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生殖内分泌表达水平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4].张艳,贾淑亚.不同时间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19
[5].王素丽.当归四逆汤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8
[6].周宇博,吴细兰,吴红斌.壮医药线点灸对寒湿凝滞型痛经大鼠NF-κB及相关因子的影响[J].广西中医药.2018
[7].孙小雪,杨丽芸,梁玉磊,李新华,高飞.温和灸不同介入时机对寒湿凝滞型痛经大鼠子宫组织ET-1及NO含量的影响(英文)[J].WorldJournalofAcupuncture-Moxibustion.2018
[8].张英杰,郑婷.通过红外线热扫描技术观察温经汤对寒湿凝滞型痛经的疗效机制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8
[9].韩李文.八髎穴隔姜铺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38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8
[10].桑晓庆,黄月颖,邓永丽,田蕾.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24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8
论文知识图
![原发性痛经癖血舌患者不同证型组的舌苔...](/uploads/article/2020/01/05/15fde566a7e49ba028e35fd2.jpg)
![原发性痛经不同证型组的苔色分布图](/uploads/article/2020/01/05/193d7794a3fabb307b810b94.jpg)
![原发性痛经患者苔色情况分布图](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2009132072.nh0006&suffix=.jpg)
![原发性痛经患者不同证型组的舌色分布图](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2009132072.nh0004&suffix=.jpg)
![原发性痛经癖血舌组与非疲血舌组证型分...](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2009132072.nh0002&suffix=.jpg)
![*P<0.05图1痛经模型大鼠子宫组织血...](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SXZY2019100030001&suffi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