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动脉导管未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导管,动脉,早产儿,布洛芬,极低,乙酰,氨基。
动脉导管未闭论文文献综述
曾缘缘,许静[1](2019)在《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性评估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及维普期刊数据库,纳入研究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并通过Revman 5. 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篇研究,包括910例患儿。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二者的动脉导管首次[95%CI:0. 97~1. 15,P=0. 23]和最终关闭率[95%CI:0. 97~1. 11,P=0. 31]以及对谷丙转氨酶(ALT)水平[95%CI:-0. 05~0. 26,P=0. 19]和血肌酐水平(SCr)[95%CI:-0. 33~0. 05,P=0. 14]的影响并无统计学差异。但是与布洛芬相比,对乙酰氨基酚可减少少尿[95%CI:0. 18~0. 74,P=0. 005]和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95%CI:0. 18~0. 82,P=0. 01],且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当前证据表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PDA的疗效以及对ALT和SCr水平的影响与布洛芬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少尿和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布洛芬,且有统计学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9年23期)
黄俪峰,唐书生[2](2019)在《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失败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布洛芬治疗胎龄<37周且出生体质量<1 500 g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失败的影响因素,寻找布洛芬治疗PDA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30日至2019年3月30日于我院就诊的400例胎龄<37周且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PDA早产儿,均接受布洛芬治疗和床旁心电图监测。根据动脉导管是否封闭分为动脉导管未闭组和动脉导管封闭组,分析早产儿PDA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400例PDA患儿在接受布洛芬治疗后,140例导管未闭,治疗失败率为35. 0%,导管封闭260例,封闭率为65. 0%。动脉导管未闭组胎龄小于动脉导管封闭组,出生体质量低于动脉导管封闭组,动脉导管两端压差、宫内窘迫、窒息史、合并感染、呼吸支持、新生儿临床危险指数评分、左心房与主动脉根部内径比高于动脉导管封闭组,首次治疗日龄大于动脉导管封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质量、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临床危险指数评分、窒息史、动脉导管两端压差、呼吸支持、合并感染是布洛芬治疗PDA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出生体质量低、合并宫内窘迫、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动脉导管两端压差较大、呼吸支持、新生儿临床危险指数评分>5分是出生体质量<1 500 g PDA早产儿布洛芬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儿科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赵颖,赵宏伟,杨来娇[3](2019)在《超声引导下经股静脉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经胸超声引导下经股静脉行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南省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行超声引导下经股静脉行PDA封堵术的单纯PDA患儿31例作为研究对象,经胸超声引导下经股动脉行PDA封堵术,术后采用超声、X射线检查封堵效果。术后随访至治疗成功。结果 31例患儿中采用经股静脉入路法封堵成功30例,成功率为96.77%,均于超声引导下成功封堵,其中使用初次选择的封堵器封堵成功28例,更换为较大直径的封堵器1例,更换为较小直径的封堵器1例。1例4岁女患儿封堵失败,封堵器释放后"峰腰"显示不明显,中转体外循环术治疗。30例患儿平均手术时间(47.29±10.56)min,平均住院时间(2.47±0.56)d。术后即刻给予经胸超声多角度检查,完全封堵28例[93.33%(28/30)],存在少量残余分流1例[3.33%(1/30)],不超过5mm。封堵器平均直径(8.21±4.35)mm。30例患儿术中、术后1个月内均未发生心脏穿孔、反流、心包腔积液、外周血管损伤、瓣膜损伤、感染性心内膜炎、降主动脉狭窄、左肺动脉狭窄、器械脱落等严重并发症,未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情况。结论超声引导下经股静脉行PDA封堵术安全、有效,还能避免放射线与造影剂对患儿及医护人员的损害。(本文来源于《现代医药卫生》期刊2019年22期)
包莉娜,李立新,黄宇婷[4](2019)在《布洛芬与消炎痛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总结布洛芬与消炎痛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择取我院2017年4月~2019年3月收治的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40例,按照计算机表法分为消炎痛口服组和布洛芬口服组,每组20例。消炎痛口服组采取消炎痛治疗,布洛芬口服组采用布洛芬悬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动脉导管闭合率、尿量、治疗后生化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患儿满意率。结果:两组动脉导管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尿量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布洛芬口服组高于消炎痛口服组(P<0.05);布洛芬口服组少尿发生率低于消炎痛口服组(P>0.05);治疗后,布洛芬口服组Na+、K+、肌酐、尿素氮、血糖、血小板与消炎痛口服组比较(P均>0.05);而胆红素与消炎痛口服组比较(P<0.05);布洛芬口服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消炎痛口服组,组间比较P<0.05;布洛芬口服组患儿家属满意率高于消炎痛口服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洛芬与消炎痛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效果相当,但布洛芬的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更容易被患儿家属接受。(本文来源于《北方药学》期刊2019年11期)
叶赞凯,李志强,伊寒露,朱耀斌,孙妍[5](2019)在《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的经皮及经胸封堵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的经皮及经胸封堵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对比研究。方法:选择从2018年3月到2019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45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将患儿分为2组:A组25例行经皮介入封堵术,B组20例行经胸小切口封堵术,循左胸胸骨旁微创入路。比较两种方法的安全性,可行性,并发症和总费用。结果:A组与B组患儿手术后封堵即刻成功率100%。B组患儿接受治疗后的术中失血量多于A组,手术时间、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住院总时间长于A组,但总住院费用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及12个月随访封堵成功率两组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均为零,无死亡病例报告。结论:选择这两种封堵术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方式都是安全可行的。经皮介入封堵术具有更美观的结果,更少的创伤和更短的住院时间。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更适合那些年龄小,导管粗大不适合经皮封堵的患儿。(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孙迎彬[6](2019)在《高原地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方法与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通过回顾分析我院87例患者资料,术前经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无手术禁忌症,术中术后监测肺动脉压及主动脉造影,术后随访1~12个月。结果 87例动脉导管未闭均封堵成功。监测肺动脉压力变化,均明显下降,肺动脉收缩压降低幅度为原来压力的20%或下降30mmHg,释放封堵器后,封堵器形态良好,无封堵器移位;左心室明显缩小,恢复到正常范围,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对高原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具有成功率高,风险小,痛苦小,无需开刀、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无疑是高原先心病治疗的首选。(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29期)
尹洁[7](2019)在《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布洛芬混悬液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在动脉导管闭合率上,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上,对照组发生率33.33%(10/30),其中血尿素氮升高4例、血肌酐升高2例、少尿2例、血总胆红素升高2例;观察组发生率为13.33%(4/30),其中血尿素氮升高1例、血肌酐升高1例、少尿2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显着,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应用推广。(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29期)
陈俊,田鸾英,吴秀娟,张红琴,应尔雅[8](2019)在《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治疗早产儿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治疗早产儿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sPDA)的疗效,并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深圳市南山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符合sPDA诊断标准的早产儿49例,给予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每次15 mg/kg,每6 h一次,72 h后复查心脏超声,如动脉导管未关闭,继续口服对乙酰氨基酚72 h后复查心脏超声。分别观察动脉导管关闭率、服药期间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尿量变化;比较动脉导管成功关闭组和未关闭组早产儿之间的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动脉导管直径、血小板计数、动脉导管直径的平方与出生体质量的比值的差异。结果第一疗程、第二疗程结束后动脉导管关闭率、服药期间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8.98%、75.51%、4.08%;服药后早产儿平均尿量为(65.49±13.89) mL/(kg·d),较服药前的(83.73±28.32) mL/(kg·d)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导管成功关闭组早产儿的平均动脉导管直径为(2.28±0.47) mm,小于未关闭组早产儿的(2.67±0.6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导管成功关闭组早产儿的动脉导管直径的平方与出生体质量的比值为3.67(2.55,4.69) mm2/kg,小于未关闭组早产儿的5.44(3.78,6.49) mm2/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间的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可有效治疗早产儿s PDA,并且增加疗程可提高关闭成功率,动脉导管直径、动脉导管直径的平方与出生体质量的比值增加均会降低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9年19期)
张瑞娟[9](2019)在《口饲布洛芬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护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口饲布洛芬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12月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50例,随机分为2组,各25例。两组均采用口饲布洛芬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临床护理干预,包括加强基础护理、做好用药监护、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在不良反应上,对照组发生率24.0%,观察组发生率8.0%,二者存在统计学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中,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概率较大,而且一般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病率约为40%,布洛芬作为一种环氧合酶抑制剂,具有一定的非选择性,其可对前列腺素合成酶活性产生抑制,从而导致其水平降低,进而促进动脉导管关闭,口饲布洛芬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期间加强临床护理效果显着,即可有效减少患儿各种不良反应,从而保障疗效和安全性,因此值得应用推广。(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28期)
杨宁,李翠[10](2019)在《布洛芬直肠给药与口服给药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布洛芬经直肠给药与口服给药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血流动力学异常动脉导管未闭(hs PD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06~2018-12在德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符合hs PDA诊断的VLBWI 5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观察组为直肠给药,对照组为经口给药,3剂为1疗程,首剂10 mg/kg,24 h及48 h后各予5 mg/kg,用药后24~48 h复查心脏彩超。如仍存在hs PDA予第2疗程布洛芬。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动脉导管未闭关闭率为89. 7%,对照组关闭率为93. 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在布洛芬治疗期间肺出血、脑室内出血(>Ⅱ度)、败血症、用药期间少尿、肺动脉高压、消化道出血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用药期间对照组有4例发生消化道出血,观察组无消化道出血发生。观察组有5例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对照组8例,且1例死于肠穿孔术后。观察组在应用布洛芬期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儿治疗结束后检测血尿素氮、肌酐、胱抑素、总胆红素、电解质、血小板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住院时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出院前两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结论直肠布洛芬给药安全、方便、简单,对治疗早产儿hs PDA与经口给药同样有效,可减少喂养不耐受、消化道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新医学》期刊2019年09期)
动脉导管未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布洛芬治疗胎龄<37周且出生体质量<1 500 g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失败的影响因素,寻找布洛芬治疗PDA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30日至2019年3月30日于我院就诊的400例胎龄<37周且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PDA早产儿,均接受布洛芬治疗和床旁心电图监测。根据动脉导管是否封闭分为动脉导管未闭组和动脉导管封闭组,分析早产儿PDA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400例PDA患儿在接受布洛芬治疗后,140例导管未闭,治疗失败率为35. 0%,导管封闭260例,封闭率为65. 0%。动脉导管未闭组胎龄小于动脉导管封闭组,出生体质量低于动脉导管封闭组,动脉导管两端压差、宫内窘迫、窒息史、合并感染、呼吸支持、新生儿临床危险指数评分、左心房与主动脉根部内径比高于动脉导管封闭组,首次治疗日龄大于动脉导管封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质量、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临床危险指数评分、窒息史、动脉导管两端压差、呼吸支持、合并感染是布洛芬治疗PDA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出生体质量低、合并宫内窘迫、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动脉导管两端压差较大、呼吸支持、新生儿临床危险指数评分>5分是出生体质量<1 500 g PDA早产儿布洛芬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脉导管未闭论文参考文献
[1].曾缘缘,许静.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19
[2].黄俪峰,唐书生.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失败的影响因素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9
[3].赵颖,赵宏伟,杨来娇.超声引导下经股静脉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应用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9
[4].包莉娜,李立新,黄宇婷.布洛芬与消炎痛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研究[J].北方药学.2019
[5].叶赞凯,李志强,伊寒露,朱耀斌,孙妍.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的经皮及经胸封堵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对比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9
[6].孙迎彬.高原地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方法与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
[7].尹洁.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
[8].陈俊,田鸾英,吴秀娟,张红琴,应尔雅.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治疗早产儿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9
[9].张瑞娟.口饲布洛芬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
[10].杨宁,李翠.布洛芬直肠给药与口服给药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比较[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