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破囊壶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脂肪酸,二十,基辅,不饱和,生物量,多糖,植物油。
破囊壶菌论文文献综述
李思婷[1](2018)在《破囊壶菌不同生长时期及氮源胁迫转录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DHA,又称“脑黄金”,全名二十二碳六烯酸,是一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人体自身难以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目前DHA的主要来源是脂肪含量高的海洋鱼类。然而,鱼油还具有加工成本高、易氧化、易污染等缺点,因此破囊壶菌作为DHA生产的可替代来源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课题研究了四株破囊壶菌Aurantiochytrium sp.PKU#Sw7、Aurantiochythrium sp.PKU#SW2、Thraustochytriidae sp.PKU#Mn4 和Thraustochytriidae sp.PKU#Mn 16,明晰其生长与油脂含量、组分的关系。研究表明,四株破囊壶菌的DHA含量约占总脂肪的32.56%~43.90%;破囊壶菌的缓慢生长期、快速生长期、平台生长期及缓慢衰老期分别为培养8h、20h、32h和40h。其中破囊壶菌 Aurantiochytrium sp.PKU#Sw7和Thraustochytriidae sp.PKU#Mn16的主要油脂组分为十四烷酸、十六烷酸、二十二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且总油脂(20h)可达细胞干重的71.74%和69.81%。本课题通过对不同培养时间(8h,20h,32h,40h)Aurantiochytrium sp.PKU#Sw7和TThraustochytriidae sp.PKU#Mn16的转录组进行测序,明晰其在不同生长时期脂肪酸合成相关酶的转录表达基因差异情况。研究表明,通过测序获得了与参考基因的平均比对率为96.58%的高质量clean reads。基于基因表达水平的分析相关系数研究,对于同一破囊壶菌而言,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基因表达差异逐渐减小;对于不同破囊壶菌,在相同培养时间基因表达的规律相似。通过KEGG Pathway注释,确定了脂肪酸生物合成主要途径的相关酶基因信息,包括脂肪酰基-CoA(FAS)、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ACAA)、脂肪酸ω水解酶(CYP86)和3-氧酰基-ACP还原酶(fabG)等,构建了破囊壶菌脂肪酸合成途径,涉及到脂肪酸生物合成、脂肪酸延长、脂肪酸去饱和、TAG合成和TAG代谢等途径。本课题通过比较不同氮源限制条件下Thraustochytriidaesp.PKU#Mn16和Aurantiochytrium sp.PKU#Sw7的生长及油脂组成情况,明晰了氮调控作用对DHA合成关键酶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氮源培养的菌体总油脂成分大体一致,主要为 C14:0、C16:0、C18:0、C18:3、C20:5、C22:5、C22:6,占总脂肪酸比例最多两种是C16:0(十六烷)和C22:6(DHA),与破囊壶菌在四个生长时期的油脂成分结果相似。同时在这四种氮源不同浓度中,使得PKU#Mn16菌体生物量、总脂肪酸和DHA积累最佳的分别是:谷氨酸钠5 mM,尿素50 mM、硝酸钠5 mM,硫酸铵1 mM;PKU#Sw7的是谷氨酸钠15 mM,尿素30 mM,硫酸铵1 mM,硝酸钠50 mM。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明晰了不同破囊壶菌生长与DHA合成及油脂组分的关系;明晰了不同培养时间里DHA合成的基因转录表达差异,并获得了 DHA合成相关酶基因;通过不同氮源胁迫,探索了氮源种类差异对破囊壶菌合成油脂及DHA的影响,为研究DHA合成代谢途径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8-06-30)
赵月[2](2017)在《近岸海域不同生境破囊壶菌的时空分布和储碳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岸海域是连接着陆地和海洋具有海陆过渡特性的重要海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能源物质,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近岸海域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并且初级生产力中很大一部分除了满足植食性动物的捕食需求外,多数成为了有机碎屑,而它们中的大部分会被异养原生生物所利用。近期,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以破囊壶菌为代表的单细胞异养原生生物在近海生态系统中可能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破囊壶菌广泛分布在海洋、河口等环境中,其总生物量有时甚至超过了浮游细菌,因此被认为可能在海洋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解破囊壶菌在近海不同生境下的分布模式及其在微生物群落中的地位,我们分别在亚热带深圳海域和温带秦皇岛海域采集海水样品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秦皇岛海域的平均破囊壶菌丰度为660 cells/mL,深圳近岸海域的平均破囊壶菌丰度为315 cells/mL,因此,秦皇岛的破囊壶菌丰度略高于深圳海域。同时,对不同采样月份和采样站位的丰度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深圳海域的破囊壶菌丰度在采样时间上存在极显着差异性(F=4.883,P<0.01),而在空间上无显着差异性(F=0.928,P>0.05);但在秦皇岛海域破囊壶菌丰度在采样时间和空间上均无显着性差异。在秦皇岛和深圳海域中破囊壶菌与浮游细菌生物量的最大比值分别为125.02%和257.2%,平均比值分别为40.89%和90.7%,这说明在亚热带深圳海域中破囊壶菌的海洋储碳功能表现更为突出。同时,在两个海域中破囊壶菌在总异养原生生物中的平均占比分别为16.4%和16.82%,较高的丰度占比说明破囊壶菌在总异养原生生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样的,平均占比在海域中无明显高低变化,这说明即使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破囊壶菌在总异养原生生物中始终保持较高且稳定的地位。总之,破囊壶菌对近海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储碳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12-01)
李清杰[3](2017)在《破囊壶菌生物量及其胞外多糖在海洋碳循环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碳循环在全球气候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占海洋生物质量90%的海洋微生物对海洋碳储有重要贡献。其中破囊壶菌在海洋碳库和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研究了7株破囊壶菌的碳含量及其胞外多糖(EPS)生产特性,分析了其在海洋碳汇和碳循环中的潜在贡献。破囊壶菌单细胞碳含量是评估其海洋碳储的重要依据。7菌株在指数期与平台期间单细胞碳含量差异显着,分别为0.06×10~(-4)-0.49×10~(-4)μg/cell和0.55×10~(-4)-2.04×10~(-4)μg/cell。平台期碳氮比为海洋浮游细菌的5-6倍。本研究表明细胞大小是导致菌株间碳含量显着差异的主要因素,因此细胞体积是评估其储碳量的重要参数。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呈线性关系:指数期为y=0.0027x-0.0157,R~2=0.9266;平台期为y=0.0035x+0.2031,R~2=0.9442;两时期为y=0.0041x-0.05281,R~2=0.9195。由于吖啶黄染色计数破囊壶菌方法的特点导致海域生态研究中被计数的细胞均为成熟细胞,因此方程y=0.0035x+0.2031更适于此方法对其生物量研究。多数破囊壶菌能向环境分泌EPS,所有菌株在指数期EPS分泌较少,不同菌株间EPS产量差异很大。高浓度葡萄糖对EPS生产有抑制,盐度只对SW8产EPS影响较大。通过多糖饲喂破囊壶菌的研究表明,一些菌株可以利用果胶,褐藻糖胶以及海洋细菌和隐球酵母分泌的EPS。单一菌株培养对纤维素表现惰性,叁菌株混合培养却利用明显。不同菌株间利用多糖的差异性以及同菌株利用不同多糖的差异性与其细胞生理代谢、底物偏好紧密相关;这种差异性也决定了其占据多种生态位,在海洋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12-01)
张南南[4](2017)在《破囊壶菌中WS/DGAT双功能酰基转移酶TrWSD4和TrWSD5生化特性研究并应用于微生物合成蜡酯》一文中研究指出蜡酯以及甘油叁酯是一类中性油脂,是由长链的脂肪醇与长链脂肪酸经过酯化作用形成的一类氧酯,通常为长碳链或超长碳链的结构。蜡酯的自然来源较为广泛,在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生理功能。蜡酯在工业,食品业以及医疗业等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自然资源的锐减,导致了蜡酯的产量低,价格普遍较为昂贵。因此,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利用微生物中合成品质高,产量高,易获得的蜡酯以代替传统来源的蜡酯十分必要。蜡酯合成/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WS/DGAT)是催化蜡酯以及甘油叁酯的合成终步骤的限速酶,在植物以及细菌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未被报道过的海洋真核微生物破囊壶菌的WS/DGAT基因进行相关研究。本文从破囊壶菌中克隆得到两个WS/DGAT基因TrWSD4,TrWSD5,通过对该两个基因进行功能验证以及酶学性质的初步探究。获得以下实验结果:通过对TrWSD4,TrWSD5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TrWSD4,TrWSD5的序列中确实存在该WS/DDGAT家族的催化保守位点与结构域。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表明TrWSD4,TrWSD5两个蛋白质序列在进化关系上与WS/DGAT家族属于同一分支。推测TrWSD4,TrWSD5两个基因具有WS/DGAT的功能。通过将这两个基因TrWSD4,TrWSD5在大肠杆菌的中诱导表达与纯化,通过体外的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两种酶的都表现出了较高的蜡酯合成酶WS活性,和较低的二脂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活性。通过对两种酶的底物偏好性分析,结果表明TrWSD4,TrWSD5两种酶表现出较为广泛的底物特异性,对短链以及中长碳链的脂肪酰基辅酶A,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偏好性。其中TrWSD4对C12:0-CoA最有亲和力;TrWSD5对C10:0-CoA具有最亲和力;对TrWSD4与TrWSD5进行酶学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酶的最适反应盐浓度,结果表明当反应体系中盐浓度增加,TrWSD4的酶活力降低。TrWSD5酶反应的最适盐浓度为800 mM。测得两种酶的最适反应温度测定,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37℃,TrWSD5的酶活力最高。反应温度为47℃时,TrWSD4的酶活力最高。通过将两基因TrWSD4,TrWSD5转化到酿酒酵母H1246缺陷株中,在体内验证两个基因的功能。实验结果表明转化了TrWSD4与TrWSD5的重组酵母能够重新合成蜡酯,但并未形成可见的甘油叁酯。研究结果表明蜡酯合成活性是TrWSD4,TrWSD5基因的主要功能,酵母胞内所产蜡酯以中短链脂肪酸棕榈醇酯为主。本研究结果表明破囊壶菌来源的WS/DGAT酶TrWSD4以及TrWSD5具有广泛的底物偏好性以及对酶反应条件的广泛适应性。在酵母胞内合成蜡酯为今后利用微生物生产蜡酯以及甘油叁酯等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7-05-31)
盛哲良,朱鸶,徐继林,何山,严小军[5](2017)在《废弃植物油对破囊壶菌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废弃植物油对破囊壶菌生产PUFA的影响,以混合葵花籽油和橄榄油高温烹煮后的废弃油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在常规培养基中添加植物油和废弃植物油前后破囊壶菌Thraustochytrium sp.S-3的繁殖变化和脂肪酸组成变化.结果表明,添加烹调前后的植物油均能对破囊壶菌生长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单位体积培养基中的总脂量可增加1倍左右;同时,破囊壶菌的脂肪酸组成跟植物油本身的脂肪酸组成有着明显正相关,添加废弃植物油后,能明显增加破囊壶菌合成DHA等PUFA的能力,同时增加了破囊壶菌中十八碳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研究结果对利用废弃植物油类作为碳源应用到破囊壶菌产业化生产PUFA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期刊2017年02期)
牟桐,严小军,彭家礼,王婷婷,何山[6](2016)在《6株破囊壶菌的分离鉴定及脂肪酸组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松花粉诱导法从海藻、腐木等海洋漂浮物上分离得到6株破囊壶菌,其中菌株PC003、PC021、PC022为Schizochytrium属,菌株PC004、PC014、PC060为Thraustochytrium属.经分析,分属2个属的菌株的脂肪酸差异较大,Schizochytrium属的3个菌株含有占总脂肪酸22%以上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8.3%以上的二十碳五烯酸(EPA),9.4%以上的二十碳四烯酸(ARA)和19%以上的C16:0(软脂酸);Thraustochytrium属的3个菌株含有占总脂肪酸33%以上DHA,7.8%以上的EPA,和24.7%的C16:0.其中,Thraustochytrium属菌株PC004的脂肪酸中DHA含量高达56.32%,可培养成为DHA高产菌株.结合6株菌之间的亲缘关系推测,亲缘关系相近,所产脂肪酸种类及含量相似,因而从Thraustochytrium属中更容易筛选到DHA高产菌株.(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期刊2016年03期)
吴海龙,崔岩,成家杨[7](2016)在《响应面法优化破囊壶菌油脂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破囊壶菌Aurantiochytrium sp.油脂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进行优化。优化的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3 MPa、萃取温度64.4℃、CO2流速56 L/h、萃取时间2 h,在此条件下的油脂提取率达到了74.55%;油脂的主要成分为十六碳烷酸(C16∶0)和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DHA),含量分别为48.818%和35.120%。萃取出的破囊壶菌油脂成分简单,DHA含量高,可作为保健品生产的重要来源。(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6年17期)
吴海龙,崔岩,成家杨[8](2016)在《破囊壶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制备工艺及应用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破囊壶菌具有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vic acid,DHA)含量高、油脂组成简单、生长速率快等优点,是DHA商业开发的潜在来源。目前,破囊壶菌DHA的制备工艺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特别是破囊壶菌的发酵工艺、油脂的提取工艺和DHA的纯化工艺。该文对上述工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破囊壶菌DHA的产业化潜力进行了分析,为破囊壶菌DHA的工业化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6年02期)
吴清平[9](2016)在《一株具有工业化生产DHA前景的破囊壶菌》一文中研究指出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保持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之一,尤其是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作为细胞膜磷脂的重要组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医药应用和营养价值。目前,在食品工业中,DHA已经添加至牛奶或奶粉中,用作功能性营养强化剂。20世纪80年代,DHA的唯一来源是鱼油,但鱼油的腥味、重金属污染等问题,促使人们探索生产DHA的其他途径如微生物发酵。诱变和筛选是微生物选育过程中比较重要的手段,可以快速使菌株朝着人类所需要的方向突变。UV诱变和化学药物胁迫筛选是使野生株定向突变的一种很好的办法。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针对裂殖壶菌属菌株进行诱变育种,许永利[1]用紫外线诱变和喹禾灵筛选方法对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 limacinu)进行诱变选育,突变菌株生物量和DHA含量比对照菌株均有提高。吴克刚等[2]利用添加植物激素对Thraustochytriu roseum MF2进行培育诱变,从而获得更高的DHA量,但在脂质含量和DHA在脂质占比率上都不存在明显变化。本期介绍梁园梅、成家杨等[3]发表的论文《高产DHA破囊壶菌Aurantiochytrium sp.PKU#SW7诱变株的筛选》,作者采用紫外线和药物双重诱变胁迫破囊壶菌获得一株突变株,其在生物量、脂质含量和DHA在脂质占比率上都有显着性提高,相比前人的研究,作者获得的突变株有显着优越性,且突变株DHA生产能力传代4次后仍然保持稳定,具有较高的工业价值。在后续的研究中作者若能对筛选条件、培养基(如利用廉价碳源)和培养条件等方面实行进一步优化,提高突变株生物量,降低突变株发酵生产DHA生产成本,将能获得更高的商业价值。(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6年02期)
吴海龙,崔岩,刘瑛,梁园梅,成家杨[10](2015)在《破囊壶菌细胞破壁及DHA提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破囊壶菌Aurantiochytrium sp.的最佳破壁方法,分别使用反复冻融法、超声法、高速匀浆法、碱热法和研磨法对破囊壶菌进行破壁处理。为了解各方法的破壁效果,使用显微镜观察破壁前后的细胞个数变化,并利用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为探究不同破壁方法对油脂提取的影响,首先使用尼罗红荧光染色法对油脂含量进行了定性检测,随后采用正己烷提取油脂。为探究不同破壁方法对油脂组分的影响,使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油脂的组成情况。结果显示:(1)碱热的破壁效果最好,破壁率达到95.51%;(2)碱热破壁后得到的油脂产率最高,达到61.33%,远高于其他4种方法 ;(3)碱热破壁后得到的油脂中DHA含量最高、达到41.33%,相应的DHA产量也远高于其他方法、达到2.192 g/L。从制备高纯度DHA的角度出发,碱热法是最佳的破壁方法。(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24期)
破囊壶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岸海域是连接着陆地和海洋具有海陆过渡特性的重要海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能源物质,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近岸海域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并且初级生产力中很大一部分除了满足植食性动物的捕食需求外,多数成为了有机碎屑,而它们中的大部分会被异养原生生物所利用。近期,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以破囊壶菌为代表的单细胞异养原生生物在近海生态系统中可能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破囊壶菌广泛分布在海洋、河口等环境中,其总生物量有时甚至超过了浮游细菌,因此被认为可能在海洋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解破囊壶菌在近海不同生境下的分布模式及其在微生物群落中的地位,我们分别在亚热带深圳海域和温带秦皇岛海域采集海水样品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秦皇岛海域的平均破囊壶菌丰度为660 cells/mL,深圳近岸海域的平均破囊壶菌丰度为315 cells/mL,因此,秦皇岛的破囊壶菌丰度略高于深圳海域。同时,对不同采样月份和采样站位的丰度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深圳海域的破囊壶菌丰度在采样时间上存在极显着差异性(F=4.883,P<0.01),而在空间上无显着差异性(F=0.928,P>0.05);但在秦皇岛海域破囊壶菌丰度在采样时间和空间上均无显着性差异。在秦皇岛和深圳海域中破囊壶菌与浮游细菌生物量的最大比值分别为125.02%和257.2%,平均比值分别为40.89%和90.7%,这说明在亚热带深圳海域中破囊壶菌的海洋储碳功能表现更为突出。同时,在两个海域中破囊壶菌在总异养原生生物中的平均占比分别为16.4%和16.82%,较高的丰度占比说明破囊壶菌在总异养原生生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样的,平均占比在海域中无明显高低变化,这说明即使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破囊壶菌在总异养原生生物中始终保持较高且稳定的地位。总之,破囊壶菌对近海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储碳起着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破囊壶菌论文参考文献
[1].李思婷.破囊壶菌不同生长时期及氮源胁迫转录组学研究[D].深圳大学.2018
[2].赵月.近岸海域不同生境破囊壶菌的时空分布和储碳功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7
[3].李清杰.破囊壶菌生物量及其胞外多糖在海洋碳循环中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7
[4].张南南.破囊壶菌中WS/DGAT双功能酰基转移酶TrWSD4和TrWSD5生化特性研究并应用于微生物合成蜡酯[D].湖北大学.2017
[5].盛哲良,朱鸶,徐继林,何山,严小军.废弃植物油对破囊壶菌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7
[6].牟桐,严小军,彭家礼,王婷婷,何山.6株破囊壶菌的分离鉴定及脂肪酸组成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6
[7].吴海龙,崔岩,成家杨.响应面法优化破囊壶菌油脂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6
[8].吴海龙,崔岩,成家杨.破囊壶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制备工艺及应用前景[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
[9].吴清平.一株具有工业化生产DHA前景的破囊壶菌[J].微生物学通报.2016
[10].吴海龙,崔岩,刘瑛,梁园梅,成家杨.破囊壶菌细胞破壁及DHA提取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