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卡尔·马克思》是列宁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初步成果,不仅全面准确地阐述了马克思的理论学说,而且开创了全新的马克思理论解读框架,翻开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新篇章。虽然马克思和列宁在理论方法和具体策略问题上存在一些差别,但不能否认列宁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作出了重大贡献。通过《卡尔·马克思》一文的文本学解读,可以看出列宁对马克思思想和理论的正确解读和忠实继承,并非如西方学者所讲的是对马克思思想和理论的歪曲理解。
关键词:列宁 《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思想史
20世纪上半叶,革命与战争的历史背景使得不同国籍的学者基于自身的理论研究态度、材料选择、价值趋向等,将马克思或塑造为革命导师,或塑造为黑格尔主义者。拂去历史硝烟,新时期的国内外学界立足MEGA2的文本学和文献学研究,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趋向客观化、学理化,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德国马克思学家认为:“正统马克思列宁主义视阈中的‘马克思’只是‘部分的马克思’,即被片面理解的甚至歪曲理解的‘马克思’,只有立足于MEGA2的马克思才是‘完整的马克思’,即真正的马克思。”(1)王凤才:《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基本格局》,《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10期。如何理解列宁视域中的“马克思”?是否如德国马克思学家所说是一种片面理解甚至歪曲理解?重温列宁的《卡尔·马克思》这一经典成果,对于理解马克思的生平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一、《卡尔·马克思》是列宁系统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初步成果
马克思不仅没有留下思想自传,而且很多著作、手稿生前都没有出版。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恩格斯非常清楚写一部详细的马克思传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在晚年与朋友的书信中反复提到这一点,并收录了大量资料,直至离世前仍念念不忘。不幸的是,恩格斯晚年忙于《资本论》第二、三卷的编辑出版工作,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捍卫和发展等,无暇实现这个长久以来的愿望,只留下了三篇传记性的概述,以及为纪念马克思逝世发表的演说和一些文章、序言等。直到1914年,列宁撰写了《卡尔·马克思》条目,出版在《格拉纳特百科全书》第28卷。《卡尔·马克思》一文全面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思想和重要代表著述,不仅揭开了马克思生平活动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的新篇章,而且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1895—1916年列宁所撰写的一系列哲学笔记在列宁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体部分是1914—1915年的八个笔记本。这些笔记并非列宁随手写下的零散记录,而是围绕着一定目的和中心构成的一套有机整体,是列宁准备建立唯物辩证法体系的一次重要尝试。《卡尔·马克思》正是列宁在这个重要时期写成的,该文不仅简明扼要、确凿可靠,而且全面系统、生动鲜活地显示了列宁对马克思哲学思想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的历史过程。例如,列宁在最初写作的提纲里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放在第二部分,通过“2.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两个方面予以阐释(2)《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72页。。之后修改增加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哲学扩展成两个部分,“3.唯物主义历史观。2.哲学学说。人,参看《……索引》方法论条目中的哲学。《……索引》中的自然哲学条目……”(3)《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72页。在最终写成的提纲里,列宁将马克思哲学思想应包括的内容全面展开,包含:“哲学唯物主义。18世纪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对比。辩证方法。19世纪末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与休谟主义和康德学说对比……(马克思论赫胥黎)……20世纪的自然科学。对宗教的态度。”(4)《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73页。从这个提纲的扩展来看,列宁对马克思哲学学说的理解把握非常全面深刻,尽管将唯物主义历史观视为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应用并不是很准确。在当时书报检查条件下,编辑部未刊出原稿中的“6.社会主义”和“5.与工人阶级的斗争有关的政治活动”两节,并对原文作了某些修改。列宁对这种修改不是很满意,他在给出版社编辑部的信件中申明:“对于引用的马克思的许多话,实在难以割舍。……辞典的读者应能读到马克思的所有最重要的言论,否则编纂辞典的目的就没有达到。”(5)《列宁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9页。该条目的写作过程以及正式成文,将马克思哲学主要概括为“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历史观”“阶级斗争”四个方面,充分彰显了列宁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精准理解和全面把握,奠定了马克思学说解读的经典理论框架。
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列宁非常重视《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一书,并大量引用他在《〈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提要》中所摘记的观点。恩格斯曾嘱托倍倍儿和伯恩施坦出版这个通信集,倍倍儿逝世后主要由伯恩施坦编纂出版。《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1844—1883年)》共4卷,1913年斯图加特出版德文版,收录了1386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通信(这方面的书信总共有1500封),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理论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摘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中300封信的要点,摘抄了15封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信,并为一部分摘要编写了名目索引,节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352封书信编成《〈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提要》一书。列宁提出:“这个工作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在思想方面,都做得不能令人满意,这原是意料中的事情。伯恩施坦既已完成向极端机会主义观点的臭名昭著的‘演进’,本来也就不能担任这些充满革命精神的书信的编辑。伯恩施坦写的前言,一部分空洞无物,一部分简直错误百出……”(6)《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3页。但是,对于书信集本身,列宁评价很高,他认为,书信集不仅为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传记和观点提供了大量极其珍贵的材料,而且反映了两位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的理论创作过程。“这些信件的科学价值和政治价值都非常大。从这些书信中读者清晰地看到的不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二人的风貌。在这些书信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极其丰富的理论内容阐述得非常透彻,一目了然,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复谈到他们学说的各个方面,同时对最新(就与先前的观点比较而言)、最重要和最困难的问题加以强调和说明,有时又是共同讨论,互相切磋。”(7)《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4页。
互联网时代为人类提供了许多的可能,企业也可以搭上这趟便车(顺势利用互联网的及时性)为会计职业风险的防范提供良好的保障,即利用互联网对企业财务工作进行实时监督。
第一,唯物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基础。通过列宁所编写的书目可以发现,由于历史条件所限,他并没有读到青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十分重要的著作,难免使得他的一些判断和评论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列宁主要依据恩格斯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将哲学划分成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并指出旧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三大主要缺点。列宁关于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的论述基本正确,但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哲学革命角度的理解还不够完整。马克思哲学创新的精神实质是以实践观为起点和归宿的新唯物主义,它的本质特征包含三个层面,“在方法论与世界观层面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研究领域与主要创新层面上,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理论起点与哲学功能层面上,是实践唯物主义”(11)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05页。。
实验组患者随访1年后复发转移率为26.0%,对照组患者随访1年后复发转移率为28.3%,经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0,P=0.596);实验组肿瘤标记物升高率为6.0%,对照组肿瘤标记物升高率为13.1%,经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标记物升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82,P=0.070);实验组患者随访1年后死亡率为6.0%,对照组患者随访1年后死亡率为10.9%,经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3,P=0.622),详见表3。
二、《卡尔·马克思》全面阐述了马克思学说的理论内容
第四,阶级斗争是全面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学说所绕不开的重要理论。列宁指出,社会生活充满着矛盾,各民族之间,各社会之间,以及各民族、各社会内部的矛盾斗争不断,如何在各种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线索,即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并非单纯地强调阶级革命、阶级冲突,而是要运用唯物主义观点研究社会历史,客观分析社会阶级乃至每个阶级内部各个不同集团、阶层所处的地位,从而建立起为最广大无产阶级服务的真正共同体。
如果用一个词来指出整个通信集的焦点和中心点的话,列宁认为就是辩证法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最为关注的事情,即他们在革命思想史上迈出的天才的一步,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来修改整个政治经济学,并将其推广运用于历史、自然科学、哲学以及工人阶级的政治和策略,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最新、最重要的贡献。从最新MEGA2的出版结构上看,马克思、恩格斯亲笔书写的书信共计4200封,他人写给马克思、恩格斯的信件约10000封(德国马克思学家G.胡贝曼说大约有14400封),可惜的是很多没有保存下来。这些书信被整体编为第三部分,其中大部分信件没有发表过,共计35卷,14卷已出,5卷在编,16卷待编。(8)参见王凤才:《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基本格局》,《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10期。这些书信的出版将为完整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生平思想提供资料丰富的文献基础。
第一,列宁对于当时第二国际广泛流行的简单化、庸俗化的解读模式提出了根本性质疑。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第二国际理论家广泛将马克思哲学简单化、庸俗化,突出表现就是把马克思哲学简单归结为历史观,又把历史观归结为经济决定论。列宁在《卡尔·马克思》的“辩证法”一节中意识到更深入系统研究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思想的重要性,实现马克思思想“把黑格尔所发现、但同时又加以神秘化的方法中所存在的合理的东西阐述一番”(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0页。。因此,列宁正确地指出,只有深入发掘黑格尔的逻辑学才能理解《资本论》逻辑,也只有通过《资本论》逻辑的哲学底蕴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实质。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摘要》中明确指出:“要义: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1章。因此,半个世纪以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理解马克思的!!”(15)《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51页。这段“警言”一语道破马克思哲学思想精髓,对于当时流行的解读模式提出了根本性质疑。
列宁在研究与写作《卡尔·马克思》的过程中,发展和深化了对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思想的认识。他钻研了黑格尔的《逻辑学》等著作,发表了《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等一系列文章,清晰地显示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全部学说和体系的理解和把握,开创了一种全新的马克思理论解读框架。
《卡尔·马克思》一文不仅准确简洁地确定了马克思生平活动的各个基本阶段,而且全面阐释了马克思的哲学学说、经济学说、社会主义以及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策略。列宁在阐述马克思学说之前就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的三种主要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同法国所有革命学说相联系的法国社会主义——的继承者和天才完成者”(9)《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页。。这是第一次给予马克思主义准确定义,并初步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以及三大理论来源。列宁认为,经济学说是马克思的主要理论,《资本论》使得马克思的理论得到最深刻、全面、详尽的证明和运用,哲学则是马克思全部学说的理论前提。“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即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之前,必须把他的整个世界观作一简略的叙述”(10)《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页。,“整个世界观”指的就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
三、《卡尔·马克思》开创了全新的马克思理论解读框架
第三,唯物史观是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社会现象领域的推广应用。关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论述,列宁的主要思想来自《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他认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克服了以往历史理论的两大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做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13)《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页。
第三,列宁开创了以哲学上和政治上的“两个转变”为线索解读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的模式。关于青年马克思,列宁认为,1841年马克思完成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还完全是黑格尔唯心主义观点,1842年《莱茵报》时期开始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直至1843年《德法年鉴》时期,彻底完成思想上的“两个转变”。这是列宁第一次系统阐述青年马克思的“两个转变”思想,此后苏联学者以及中国大部分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都是按照哲学上“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政治上“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这条线索统摄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历程。
第二,辩证法一节是列宁系统研究辩证法理论构想的最早萌芽。尽管该节翻译过来仅1300多字,但立意却在于使人们“能读到马克思的所有最重要的言论”,包括唯物辩证法方面的最重要言论和思想。当时和列宁朝夕相处的克鲁普斯卡娅,更为直接地点出了列宁专门写作“辩证法”一节的深刻含义:“在展开反对第二国际背叛无产阶级事业的激烈斗争的同时,伊里奇回到伯尔尼立即着手为格拉纳特百科辞典撰写论文《卡尔·马克思》。他在这篇论文中阐明马克思的学说时,先概括地说明马克思的世界观,即从‘哲学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这几节开始……一般都不这样叙述马克思的学说。”(12)[苏]克鲁普斯卡娅:《列宁回忆录》,哲夫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61页。列宁始终不赞成像第二国际大多数理论家那样,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归结为唯物史观。他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基本构成部分,都应独立地阐明。
第二,就体验哲学的三条基本原则而言,国内外学者目前已对前两条原则提出了质疑,认为心智的体验性缺乏辩证法,思维的无意识性过于极端。[6]
第二,列宁明确阐明了马克思思想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三大理论来源。最早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列宁将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科学体系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并对应三大理论来源。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经济学作为主体内容——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理论与实践应用,三个部分既相互对立,又紧密相连,构成有机整体。三大组成部分同时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人类19世纪所创造的三个伟大学说——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社会主义的直接继续。其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马克思的哲学学说——新唯物主义的哲学世界观。这种解读模式比较科学地阐释了马克思的思想来源和组成部分,但并不全面,造成了后来者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解读愈加简单化、僵化,一直影响到今天。
相关研究人员在对轧钢加热温度控制的研究中发现,设备的转换率偏低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具体来说,参与燃烧的空气和燃料的比例不能合理的控制,将会造成燃烧效率低下。如空气使用量较大,烟气量将会增加,当空气被排除炉外时,会带走很多的热量,降低转换率;如空气使用量不足,燃料得不到充分的燃烧,也将造成转换率低。同时,空气量不足,大量燃气随烟气排出炉外,不仅造成能源浪费,还将造成环境污染。
网络课堂是基于互联网采用音视频传输以及数据协同等网络传输技术,模拟真实环境远程在线互动的教学课堂。相对于传统会计教学方式来说,会计网络课堂以直播的方式网上授课、在线解决问题,教与学活动围绕互联网进行,教师在网上教,学生在网上学,信息在网上流,线下线上互动,具有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提升学习效率、跨越教育资源制约降低学习门槛等明显优势。[4]
第四,列宁区分了三类解读模式,并且提出马克思文本解释学的三条基本原则。列宁在《卡尔·马克思》文后编写的马克思书目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了马克思独著以及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38部(篇),梳理了马克思思想演变的发展史。第二部分系统地罗列了俄国和其他有关国家论述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文献,勾勒了围绕马克思和恩格斯遗著所进行的思想斗争的总轮廓。列宁根据作者的基本观点将作者分成三大类,区分了三种解读模式:“在根本上持马克思观点的马克思主义者;本质上敌视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著作家;似乎承认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理而实际上用资产阶级观点代替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者。”(16)《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4页。在区分三类作者基础上,提出马克思文本解释学的三条基本原则,即历史性、整体性、发展性。“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体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17)《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3页。历史性要求我们必须把马克思的每一思想放到其产生的历史事件、历史环境、历史背景中去加以理解、具体分析,不能脱离具体历史;整体性是指理解马克思每一具体思想、具体结论时,不能脱离整个马克思理论学说乃至整个思想体系,孤立地加以解说;发展性就是指马克思的哲学观点乃至整个体系,都是发展着、变化中的活的机体,应结合活生生的历史实践经验来理解,不应作凝固不变的僵化理解。
四、列宁开启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的新篇章
真正的哲学思想都是时代精神的产物。通过列宁《卡尔·马克思》一文的文本学解读,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由于时代背景、文本不足等局限性,列宁对马克思思想的解读虽然没有达到今天这样,但基本上正确把握了马克思思想的核心精髓,并结合新的时代背景赋予马克思主义新活力,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传播,并非如西方学者所讲的歪曲理解。列宁将马克思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俄国,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运动,列宁主义由此诞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篇章。
首先,列宁提供了正确解读马克思哲学学说的方法和钥匙。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卢卡奇自始至终对列宁哲学与整个思想都给予高度评价,“既走上了这条道路,我们就发现列宁的著作和演说在方法论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列宁作为理论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他有这种影响,是由于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发展到了以前从未达到过的清晰和具体的高度,是由于他把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方面从一个几乎完全被遗忘的状态中拯救了出来,并且通过这一理论行动再一次把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方法的钥匙交到了我们手中”(18)[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0-41页。。《卡尔·马克思》一文充分证实了列宁对马克思思想的准确解读和完整把握,抓住了马克思思想的核心精髓以及理解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方法论。在列宁的积极影响与推动下,苏联涌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宣传者,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阶段。然而,随着苏联解读模式、观念发展愈加简单化、贫乏化以及僵化,形成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19)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将马克思主义划分为“两个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四大板块”(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以宣扬整个世界的客观性、可知性为主要内容。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但实际上真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起作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非平行、并列的关系,而是有主次之分。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一般规律”,起着核心和主导作用,历史唯物主义是“特殊规律”,服从和服务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只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改革开放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苏联模式教科书是中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是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一版,1962年曾修订再版,1978年第三版),以及在此书基础上,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1984年第二版,1990年第三版,1995年第四版,2004年第五版)。,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几十年。这也是我国学者张一兵等教授主张“回到列宁”的原因所在(20)参见张一兵:《回到列宁》,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其次,列宁成功实现了马克思思想与俄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有机结合。1848—1849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逐渐把目光转向受欧洲资本主义压迫的东方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针对俄国民粹派提出的革命道路问题,马克思认为,俄国等东方国家“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列宁在将青年马克思关于西欧资本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晚年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移用到俄国时,必然具有一定的差别。“俄罗斯的落后与东方色彩,资本主义早期阶段的野蛮和残酷,使得列宁选择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早期思想,强调阶级斗争、暴力革命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这是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的成功运用,至今都有现实意义。”(21)安启念:《列宁对马克思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关于列宁主义的再认识》,《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3期。正是基于俄国国际、国内环境的科学分析,列宁准确揭示了帝国主义时代的本质,提出和论证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的论断,且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为同时代人以及后继者们树立了光辉榜样。
与马克思相同,列宁既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成功的实践者。他总是立足现实的社会问题,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其本人的话来说就是:“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22)《列宁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1页。马克思主义并非故步自封、僵化停滞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种具有总体性、开放性的方法论。每个国家乃至每代人都应结合新的历史、生存境遇、社会现实作出现行解读。站在新时代的历史高度,重温《卡尔·马克思》一文的思想主旨,不仅有助于科学认识马克思思想学说的精神实质、列宁主义及其当代价值,而且能够拓展深化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国际视野中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19YJC710022)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A8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71/j.cnki.35-1334/D.2019.03.007
作者贾向云,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福州 350117)。
〔责任编辑林小芳〕
标签:马克思论文; 列宁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恩格斯论文; 卡尔论文; 列宁主义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列宁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列宁著作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理论与评论》2019年第3期论文;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19YJC710022)阶段性成果论文;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