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个人心理学论文_张欢悦

导读:本文包含了超个人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心理学,威尔,心理学家,道教,人性,宗教,唯识。

超个人心理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欢悦[1](2018)在《以个人心理学视角解读《解救吾先生》中张华的人物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解救吾先生》中华子的绑匪形象原型来自于真实案件中的绑匪,设立之初导演就本着价值观对等的态度,将华子作为一个平等的人去对待。因而华子的身上即不是脸谱化对立的反派形象,也不存在暴力渲染的枭雄姿态。他骄傲强悍的外表之下,是虚假优越感掩饰的自卑,是对社会充满敌意之下的软弱。(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8年02期)

罗贤,蒋柯[2](2017)在《超个人心理学的自我及心理健康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超个人心理学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一个流派,自称是继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之后心理学的第四势力,也可以说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派生物。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局限性显现,一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领袖人物包括马斯洛和苏蒂奇等人开始反思人(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7-09-11)

Christopher,Cott,Adam,Rock,杨莉[3](2017)在《道教超个人心理学——定义、过往研究和未来朝向(选译)》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介绍近些年,理论心理学和实践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已经扩展到了西方心理学领域之外,并日趋升温。举个例子来说,佛教就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关于佛教的大量研究论文发表在心理学杂志上。(1)尽管如此,西方心理学界依然遗漏了一个重要领域,即道教,这种宗教实则很具有心理学(本文来源于《儒道研究》期刊2017年00期)

张立敏[4](2017)在《超个人心理学视角下对宗教体验的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心理学将人的灵性和意识等看作是不科学的、不真实存在的、没有理性的宗教现象。本文就超个人心理学视角下对宗教体验进行阐释,从意识、灵性角度进行分析,促进宗教体验在超个人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7年07期)

陈丽竹[5](2017)在《浅谈超个人心理学中不同层面的观点》一文中研究指出重视精神是超个人心理学最核心的地方,也是最易引发争论的地方。从人本主义到超个人心理学,将以人为本推向了极致,精神作为个体生命的中心,也是人类存在的最深层动机,本文从超个人心理学不同的观点进行论述,为了更好的发展,如何准确定义精神就是今后应该注重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7年19期)

张亮,邱高兴[6](2017)在《论超个人心理学同唯识学思想的相似之处》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现代心理学不断地突破自己的研究领域,致力于从宗教、哲学汲取其对于意识研究所获得的智慧,并逐渐强调东西方思想互补性对于意识研究的价值性。一批近、现代心理学大师陆续指出西方文化价值观下对于正常意识这种单一意识状态的过度关注,而忽略了其他意识状态存在的可能性,正如詹姆斯对于意识多元性的阐述:"我(本文来源于《法音》期刊2017年04期)

陈明[7](2017)在《“东学西渐”视角下的超个人心理学人性论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方传统心理学中,人性问题被仅仅看作是哲学问题而基本上被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行为主义以动物性否定人性的存在;精神分析以生物(本能)取代人性的存在。然而,吸收中国道学乃至东方思想体系并倡导向母体——哲学——复归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却改变了传统心理学的这一偏见,而将人的价值、意义等问题纳入心理学研究范畴,并以"人的内在本质"肯定人性的存在;而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发展出来的超个人心理学进一步深入融合东方哲学思想体系并重新攀登了人性能达的境地,不仅充分肯定人性的存在,并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认为人性的核心是"自我超越",同时以"精神性"重新定义人性,提出"超理性的本质",这既是对人性非理性层面地位的提升,又是对人性丰富内涵的深层揭示。可以说,无论是西方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还是超个人心理学,其人性思想的提出和建构都离不开中国道家哲学以及包括印度在内的东方文化体系对其的贡献。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一大批西方心理学家吸收东方智慧,不仅引发了心理学领域的革新,同时也是由西方人吹响向东方学习的号角。(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7年04期)

杨玉龙,王继辉[8](2016)在《历史视野下的超个人心理学渊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个人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它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得来的,它可以说是顺应西方人们解决精神问题需要的产物,同时也是西方近现代科技、心理学与东方传统哲学智慧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又被称为"精神心理学",号称心理学第四势力。超个人心理学主要关注于个人以及个人地超越即研究人们如何表达精神和自我又是如何被超越地,它创造性地整合了人们精神传统的智慧和现代化的心理学认知系统,促使人们从身体、心理以及精神的整体观念中达到全面认识我们自己的目的,主要探讨人类的心灵与潜能的终极价值和真我完满实现的问题。其理论基于人本主义,同时深受中国道家思想、古印度的梵瑜伽、苏菲密教等哲学思想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读天下》期刊2016年21期)

王小文[9](2016)在《超个人心理学集大成者:肯·威尔伯》一文中研究指出当我在心理学经典着作中寻求智慧时,为我打开第一窗的是弗洛伊德和他的《梦的解析》,从此我得以窥见心理学的一角。而当我遇到肯·威尔伯时,为他浩瀚的知识体系和无比开阔的视野所折服。肯·威尔伯(Kenneth Earl W ilber)是美国着名的理论心理学家、哲学家,1949年生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我难以想象,有任何一个人的大脑,能够将心理学、哲(本文来源于《大众心理学》期刊2016年09期)

彭正,张亮[10](2016)在《唯识思想与威尔伯超个人心理学对“我”之现象认识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心理学和佛学对"我"研究之比较综述心理科学包括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存在主义、超个人主义心理学流派的理论体系一直以来试图构建同佛教宗派如禅宗、净土宗、唯识宗等宗派佛教哲学体系的比较研究平台。如心理学具体概念同佛学义理的比较研究,或是心理学相关治疗方法同佛教的修行方式的比较研究等。从目前佛学与心理学对话的研究情况来看,精神分析学派和佛学的比较研究成果占了大部分,主要都是围绕心理学意义上"自我"范畴和(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6年20期)

超个人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超个人心理学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一个流派,自称是继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之后心理学的第四势力,也可以说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派生物。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局限性显现,一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领袖人物包括马斯洛和苏蒂奇等人开始反思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个人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1].张欢悦.以个人心理学视角解读《解救吾先生》中张华的人物形象[J].戏剧之家.2018

[2].罗贤,蒋柯.超个人心理学的自我及心理健康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3].Christopher,Cott,Adam,Rock,杨莉.道教超个人心理学——定义、过往研究和未来朝向(选译)[J].儒道研究.2017

[4].张立敏.超个人心理学视角下对宗教体验的阐释[J].文学教育(下).2017

[5].陈丽竹.浅谈超个人心理学中不同层面的观点[J].才智.2017

[6].张亮,邱高兴.论超个人心理学同唯识学思想的相似之处[J].法音.2017

[7].陈明.“东学西渐”视角下的超个人心理学人性论探析[J].东岳论丛.2017

[8].杨玉龙,王继辉.历史视野下的超个人心理学渊源研究[J].读天下.2016

[9].王小文.超个人心理学集大成者:肯·威尔伯[J].大众心理学.2016

[10].彭正,张亮.唯识思想与威尔伯超个人心理学对“我”之现象认识的比较[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6

论文知识图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3.12需求层次与设计文化系统来...

标签:;  ;  ;  ;  ;  ;  ;  

超个人心理学论文_张欢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