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动静脉内瘘术后防护装置,包括角度支撑机构,所述角度支撑机构包括有相互转动连接的上臂托以及与患者手术侧上肢相配合的前臂托,所述前臂托远离患者手术侧上肢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用以支撑前臂托的支撑块;当所述上臂托与前臂托转动展开时,所述支撑块的底面与上臂托的底面处于同一水平面,此时所述前臂托与支撑块底面所形成的角度大于30度。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防护装置可使动静脉内瘘手术后的患者保持血液通畅,使患者能够坚持上肢抬高30度,对患者的恢复起到辅助作用。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动静脉内瘘术后防护装置,其特征是:包括角度支撑机构(1),所述角度支撑机构(1)包括有相互转动连接的上臂托(3)以及与患者手术侧上肢相配合的前臂托(4),所述前臂托(4)远离患者手术侧上肢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用以支撑前臂托(4)的支撑块(5);当所述上臂托(3)与前臂托(4)转动展开时,所述支撑块(5)的底面与上臂托(3)的底面处于同一水平面,此时所述前臂托(4)与支撑块(5)底面所形成的角度大于30度。
设计方案
1.一种动静脉内瘘术后防护装置,其特征是:包括角度支撑机构(1),所述角度支撑机构(1)包括有相互转动连接的上臂托(3)以及与患者手术侧上肢相配合的前臂托(4),所述前臂托(4)远离患者手术侧上肢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用以支撑前臂托(4)的支撑块(5);当所述上臂托(3)与前臂托(4)转动展开时,所述支撑块(5)的底面与上臂托(3)的底面处于同一水平面,此时所述前臂托(4)与支撑块(5)底面所形成的角度大于30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静脉内瘘术后防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前臂托(4)的内部设置有置物槽(6),所述置物槽(6)的一侧贯通所述前臂托(4)的自由端并在该自由端处形成开口,所述置物槽(6)内滑动穿设有伸缩臂托(7),所述前臂托(4)的一侧设置有可带动伸缩臂托(7)沿置物槽(6)开口方向进行滑动的驱动件(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动静脉内瘘术后防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驱动件(8)包括有设置于支撑块(5)上的轴承座(9),所述轴承座(9)的一侧穿设有丝杆(10),所述丝杆(10)远离轴承座(9)的一端设置有转动手轮(11),所述丝杆(10)的一侧螺纹连接有丝杆螺母(12),所述丝杆螺母(1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板(13),所述限位板(13)的一端穿过前臂托(4)外壁于置物槽(6)内与伸缩臂托(7)固定连接,所述丝杆(10)的轴心线与伸缩臂托(7)相互平行设置,所述前臂托(4)的一侧沿着所述伸缩臂托(7)的运动方向设置有可允许限位板(13)穿过的让位槽(14),所述让位槽(14)与置物槽(6)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动静脉内瘘术后防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丝杆(10)的一侧套设有限位环(15),所述限位环(15)的一端与前臂托(4)外壁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动静脉内瘘术后防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伸缩臂托(7)为具有夹层的中空结构,所述夹层内填充有导热剂,所述夹层内设置有加热元件和温度感应器,所述加热元件和温度感应器分别电连接有同一个控制器(16),所述控制器(16)设置在前臂托(4)的侧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静脉内瘘术后防护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内瘘保护机构(2),所述前臂托(4)靠近患者手术侧上肢的一侧设置有可与内瘘保护机构(2)相贴合的弧状贴合面(1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动静脉内瘘术后防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内瘘保护机构(2)包括有与患者手术侧上肢相配合的U状托板(18),所述U状托板的上方缺口处固定设有镂空网格布(19),所述镂空网格布(19)的中间设有用于打开和闭合镂空网格布(19)的拉链(20),所述U状托板(18)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布(22),每个所述连接布(22)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同一个肩带(2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动静脉内瘘术后防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前臂托(4)处的弧状贴合面(17)和U状托板(18)的下端均设有魔术贴(21)。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辅助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静脉内瘘术后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血液透析是肾功能衰竭患者主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其目的在于替代衰竭肾脏的部分功能,如清除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血液透析患者在血透时需要建立血管通路,如自身动静脉内瘘。
动静脉内瘘是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为保证内瘘永久性通畅,提高内瘘的使用寿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护理至关重要,动静脉内瘘形成后,瘘侧肢体出现肿胀是由于静脉离断后相应的侧支循环尚未建立,而使静脉回流障碍所致,指导患者应将内瘘侧肢体抬高30度,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内瘘侧手臂的肿胀。在手术后24-48小时内,建议患者手术侧上肢禁忌压迫、弯曲,以避免外源性的压力导致内瘘闭塞。
目前此项护理技术发展不是很成熟,一般采用枕头或棉垫支撑,其缺点是支撑力差、易变形和角度不好掌握,使得内瘘肢体易受压,从而导致内瘘堵塞的发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风险,非常不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动静脉内瘘术后防护装置,该防护装置可使动静脉内瘘手术后的患者保持血液通畅,使患者能够坚持上肢抬高30度,对患者的恢复起到辅助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动静脉内瘘术后防护装置,包括角度支撑机构,所述角度支撑机构包括有相互转动连接的上臂托以及与患者手术侧上肢相配合的前臂托,所述前臂托远离患者手术侧上肢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用以支撑前臂托的支撑块;当所述上臂托与前臂托转动展开时,所述支撑块的底面与上臂托的底面处于同一水平面,此时所述前臂托与支撑块底面所形成的角度大于30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前臂托的内部设置有置物槽,所述置物槽的一侧贯通所述前臂托的自由端并在该自由端处形成开口,所述置物槽内滑动穿设有伸缩臂托,所述前臂托的一侧设置有可带动伸缩臂托沿置物槽开口方向进行滑动的驱动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件包括有设置于支撑块上的轴承座,所述轴承座的一侧穿设有丝杆,所述丝杆远离轴承座的一端设置有转动手轮,所述丝杆的一侧螺纹连接有丝杆螺母,所述丝杆螺母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一端穿过前臂托外壁于置物槽内与伸缩臂托固定连接,所述丝杆的轴心线与伸缩臂托相互平行设置,所述前臂托的一侧沿着所述伸缩臂托的运动方向设置有可允许限位板穿过的让位槽,所述让位槽与置物槽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丝杆的一侧套设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的一端与前臂托外壁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伸缩臂托为具有夹层的中空结构,所述夹层内填充有导热剂,所述夹层内设置有加热元件和温度感应器,所述加热元件和温度感应器分别电连接有同一个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设置在前臂托的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内瘘保护机构,所述前臂托靠近患者手术侧上肢的一侧设置有可与内瘘保护机构相贴合的弧状贴合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瘘保护机构包括有与患者手术侧上肢相配合的U状托板,所述托板的上方缺口处固定设有镂空网格布,所述镂空网格布的中间设有用于打开和闭合镂空网格布的拉链,所述U状托板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布,每个所述连接布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同一个肩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前臂托处的弧状贴合面和U状托板的下端均设有魔术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U状托板可根据患者手术部位、肢体形状,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打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使用时可将上臂托与前臂托展开,将患者术后的肢体安置在内瘘保护机构的U状托板内,然后拉上拉链使镂空网格布覆盖肢体上端。U状托板和镂空网格布形成中空套筒结构,对患者肢体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最后通过魔术贴的作用,将内瘘保护机构固定在前臂托上。当患者下床活动时,可以分离魔术贴将内瘘保护机构通过肩带挂于胸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角度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另一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内瘘保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角度支撑机构;2、内瘘保护机构;3、上臂托;4、前臂托;5、支撑块;6、置物槽;7、伸缩臂托;8、驱动件;9、轴承座;10、丝杆;11、转动手轮;12、丝杆螺母;13、限位板;14、让位槽;15、限位环;16、控制器;17、弧状贴合面;18、U状托板;19、镂空网格布;20、拉链;21、魔术贴;22、连接布;23、肩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一种动静脉内瘘术后防护装置,包括角度支撑机构1以及内瘘保护机构2,角度支撑机构1包括有相互转动连接的上臂托3以及与患者手术侧上肢相配合的前臂托4。前臂托4远离患者手术侧上肢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用以支撑前臂托4的支撑块5。当上臂托3与前臂托4转动展开时,支撑块5的底面与上臂托3的底面处于同一水平面,此时前臂托4与支撑块5底面所形成的角度大于30度,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内瘘侧手臂的肿胀。
当患者做完动静脉内瘘手术后,患者应将手术侧上肢抬高至30度以上。在使用本装置时,需先将上臂托3放置于操作面上,接着转动展开前臂托4,使得位于前臂托4上的支撑块5可与操作面相抵接。在展开状态下,前臂托4与操作面形成的夹角大于30度;通过将患者手术侧上肢贴合于前臂托4远离支撑块5一侧的表面,即可对患肢进行支撑。在保证患肢血液通畅的情况下,可使患者能够坚持上肢抬高30度,对患者的恢复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前臂托4的一侧设置有置物槽6,置物槽6的开口设在其自由端,置物槽6内置有可向槽外延伸的伸缩臂托7,前臂托4的一侧设置有可带动伸缩臂托7沿置物槽6开口方向进行滑动的驱动件8。
如图2和图3所示,驱动件8包括有设置于支撑块5上的轴承座9,轴承座9的一侧穿设有丝杆10,丝杆10远离轴承座9的一端设置有转动手轮11。丝杆10的一侧螺纹连接有丝杆螺母12,丝杆螺母1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板13,限位板13的一端穿过前臂托4外壁于置物槽6内与伸缩臂托7固定连接,丝杆10的轴心线与伸缩臂托7相互平行设置。特别的,前臂托4的一侧设置有可允许限位板13穿过的让位槽14,让位槽14与置物槽6相连通。由于患者身形各异,其手臂长度不一,在使用时可根据患者手臂长度来控制驱动件8来驱动伸缩臂托7进行移动,以对患者手术侧上肢具有更好的支撑效果。其具体的运动方式为:可通过带动转动手轮11进行转动,使得丝杆10以及丝杆螺母12同步发生转动,由于丝杆螺母12的一侧通过限位板13与前臂托4内的伸缩臂托7固定连接,限位板13的两侧与让位槽14的内壁相互抵接,进而使得丝杆螺母12不会发生转动,导致丝杆螺母12沿着丝杆10轴心线方向进行移动,进而带动伸缩臂托7进行移动。
进一步的,丝杆10的一侧套设有限位环15,限位环15的一端与前臂托4外壁固定连接。由于丝杆10在前臂托4与上臂托3在展开时是倾斜设置的,为进一步的对丝杆10进行限位支撑,通过限位环15以及轴承座9的作用可保证丝杆10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伸缩臂托7为具有夹层的中空结构,夹层内填充有导热剂。夹层内设置有加热元件和温度感应器,加热元件和温度感应器分别电连接有同一个控制器16,控制器16设置在前臂托4的侧壁上。通过在伸缩臂托7上设置可控温的夹层,是为了防止手臂长期不动手臂冰凉,血液循环不畅。
进一步的,前臂托4采用具有导热材料制成,使得伸缩臂托7在加热后可将热量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传递给前臂托4,从而对手术侧上肢传递热量。
进一步的,前臂托4的一侧设置有可与内瘘保护机构2相贴合的弧状贴合面17。
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4所示,内瘘保护机构2包括有与患者手术侧上肢相配合的U状托板18,托板的上方缺口处固定设有镂空网格布19,镂空网格布19的中间设有用于打开和闭合镂空网格布19的拉链20,前臂托4处的弧状贴合面17和U状托板18的下端均设有魔术贴21。U状托板18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布22,每个连接布22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同一个肩带23。连接布22用于吊起U型托槽,肩带23用于吊在患者的脖子上,整体结构用于患者活动时对手臂起到向上的拉力支撑。
进一步的,与患者手术侧上肢相配合的U状托板18可根据患者手术部位、肢体形状,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贴合肢体、肤感舒适的固定护具。
工作过程:使用时可将上臂托3与前臂托4展开,将患者术后的肢体安置在内瘘保护机构2的U状托板18内,然后拉上拉链20使镂空网格布19覆盖肢体上端。U状托板18和镂空网格布19形成中空套筒结构,对患者肢体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最后通过魔术贴21的作用,将内瘘保护机构2固定在前臂托4上。当患者下床活动时,可以分离魔术贴21将内瘘保护机构2通过肩带23挂于胸前。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34489.2
申请日:2019-01-0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4(南京)
授权编号:CN209899956U
授权时间:20200107
主分类号:A61G13/12
专利分类号:A61G13/12
范畴分类:申请人:朱蓓
第一申请人:朱蓓
申请人地址:210029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凤凰西街163号
发明人:朱蓓;郭露露;袁海川
第一发明人:朱蓓
当前权利人:朱蓓
代理人:陈巍
代理机构:11514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酷爱智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14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