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滑板车的后减震结构论文和设计-何家保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滑板车的后减震结构,包括车身、后轮及左、右板弹簧;所述左、右板弹簧的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轴接部,所述左、右板弹簧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二轴接部;所述左、右板弹簧的第一轴接部分别轴接在所述车身上,所述左、右板弹簧的第二轴接部分别轴接在所述后轮的左右两侧,并且所述左、右板弹簧均为由两端向中间朝上拱起的弧形板弹簧。本实用新型的后减震结构具有简洁美观、轻便,减震效果好、减震幅度可方便调节以及可靠性高、成本低、通过性好等优点。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滑板车的后减震结构,包括车身、后轮及左、右板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板弹簧的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轴接部,所述左、右板弹簧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二轴接部;所述左、右板弹簧的第一轴接部分别轴接在所述车身上,所述左、右板弹簧的第二轴接部分别轴接在所述后轮的左右两侧,并且所述左、右板弹簧均为由两端向中间朝上拱起的弧形板弹簧。

设计方案

1.一种滑板车的后减震结构,包括车身、后轮及左、右板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板弹簧的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轴接部,所述左、右板弹簧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二轴接部;所述左、右板弹簧的第一轴接部分别轴接在所述车身上,所述左、右板弹簧的第二轴接部分别轴接在所述后轮的左右两侧,并且所述左、右板弹簧均为由两端向中间朝上拱起的弧形板弹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滑板车的后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调节螺杆、锁紧螺母和左、右调节槽,所述左、右调节槽分别设置在所述车身尾部的左右侧壁上,所述限位调节螺杆横向穿过所述左、右调节槽并可在其内移动,所述限位调节螺杆还压持在所述左、右板弹簧的上侧,所述锁紧螺母螺接在所述限位调节螺杆的螺纹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滑板车的后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右滑块,所述左、右滑块分别滑套在所述左、右板弹簧上,所述左、右滑块的上部分别设有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所述限位调节螺杆还分别穿过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藉此实现对所述左、右板弹簧的压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滑板车的后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滑块的下部均设有朝向外侧开口的套口,所述左、右滑块通过其上套口分别滑套在所述左、右板弹簧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滑板车的后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尾部的左右侧壁内表面上对应于所述左、右板弹簧的后端上方还分别设置有一减震极限限位缓冲垫。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一种滑板车的后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板弹簧的第一轴接部和第二轴接部均为与板弹簧本体一体成型的环状体。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一种滑板车的后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尾部的左右侧壁上跨设有一位于所述限位调节螺杆前侧的第一固定轴,所述左、右板弹簧的第一轴接部分别固定套装在所述第一固定轴的两端且分别位于所述车身尾部的左右侧壁内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滑板车的后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轴孔座和第二轴孔座,还包括一横向贯穿于所述第一轴孔座和第二轴孔座的第二固定轴,所述第二固定轴的左右两端露出且均设有外螺纹,所述左、右板弹簧的第二轴接部分别套装在所述第二固定轴的左右两露出端,且各自通过一螺母锁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滑板车的后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轴、所述第二固定轴及所述限位调节螺杆均相互平行,并且所述限位调节螺杆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一固定轴,所述第一固定轴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二固定轴。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一种滑板车的后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板弹簧的第一轴接部与所述车身的轴接位置高于所述左、右板弹簧的第二轴接部与所述后轮的轴接位置。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动器材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滑板车的后减震结构。

背景技术

滑板车是继传统滑板之后的又一滑板运动的新型产品形式,滑板车有多种类型,其中以电动滑板车最受欢迎。电动滑板车十分节省能源,充电快速且航程能力长。整车造型美观、操作方便,驾驶更安全。对于喜欢生活方便的朋友来说绝对是非常适合的一种选择,给生活添加多一分乐趣。

但是,现有滑板车在减震设计上大多存在以下问题:

1)机构复杂、辅助配件多,成本高,美观性差。

2)占用空间大,部分车型因空间限制无法使用。

3)零件离地间隙小,影响滑板车通过性。

4)减震效果一般,且减震幅度不可调节或调节不便。

为此,有待于相关从业人员作出改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洁美观、轻便,且减震效果好、减震幅度可方便调节以及可靠性高、成本低、通过性好的滑板车后减震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滑板车的后减震结构,包括车身、后轮及左、右板弹簧;所述左、右板弹簧的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轴接部,所述左、右板弹簧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二轴接部;所述左、右板弹簧的第一轴接部分别轴接在所述车身上,所述左、右板弹簧的第二轴接部分别轴接在所述后轮的左右两侧,并且所述左、右板弹簧均为由两端向中间朝上拱起的弧形板弹簧。

进一步的,还包括限位调节螺杆、锁紧螺母和左、右调节槽,所述左、右调节槽分别设置在所述车身尾部的左右侧壁上,所述限位调节螺杆横向穿过所述左、右调节槽并可在其内移动,所述限位调节螺杆还压持在所述左、右板弹簧的上侧,所述锁紧螺母螺接在所述限位调节螺杆的螺纹端部。

进一步的,还包括左、右滑块,所述左、右滑块分别滑套在所述左、右板弹簧上,所述左、右滑块的上部分别设有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所述限位调节螺杆还分别穿过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藉此实现对所述左、右板弹簧的压持。

进一步的,所述左、右滑块的下部均设有朝向外侧开口的套口,所述左、右滑块通过其上套口分别滑套在所述左、右板弹簧上。

进一步的,所述车身尾部的左右侧壁内表面上对应于所述左、右板弹簧的后端上方还分别设置有一减震极限限位缓冲垫。

进一步的,所述左、右板弹簧的第一轴接部和第二轴接部均为与板弹簧本体一体成型的环状体。

进一步的,所述车身尾部的左右侧壁上跨设有一位于所述限位调节螺杆前侧的第一固定轴,所述左、右板弹簧的第一轴接部分别固定套装在所述第一固定轴的两端且分别位于所述车身尾部的左右侧壁内侧。

进一步的,所述后轮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轴孔座和第二轴孔座,还包括一横向贯穿于所述第一轴孔座和第二轴孔座的第二固定轴,所述第二固定轴的左右两端露出且均设有外螺纹,所述左、右板弹簧的第二轴接部分别套装在所述第二固定轴的左右两露出端,且各自通过一螺母锁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轴、所述第二固定轴及所述限位调节螺杆均相互平行,并且所述限位调节螺杆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一固定轴,所述第一固定轴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二固定轴。

进一步的,所述左、右板弹簧的第一轴接部与所述车身的轴接位置高于所述左、右板弹簧的第二轴接部与所述后轮的轴接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首先,本实用新型仅采用左右两根板弹簧来实现滑板车的后减震,且对两根板弹簧与车身和后轮的连接结构进行了优化,因而使得整车简洁美观、轻便,有效减轻了整车重量,同时,又因为机构简单、所需配件较少,所以也有效降低了产品成本。

其次,由于将板弹簧设计为由两端向中间朝上拱起的弧形板弹簧,因此不仅减震效果好,而且还大大改善了减震部件距离地面的间隙,从而不会影响滑板车在使用过程中的通过性,可靠性较高。

再者,本实用新型减震结构占用空间小,在空间较小的车型上也可以使用,因此极大的拓宽了其应用范围。

最后,本实用新型可根据骑行者体重自由调节减震幅度,因此舒适度更好、用户体验感更佳,而且减震幅度的调节操作简单方便,只需松开锁紧螺母将限位调节螺杆移动至所需位置固紧即可。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实用新型后减震结构的滑板车立体示意图,图中车身盖板100处于打开状态。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滑板车后减震结构的轴测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滑板车后减震结构俯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滑板车后减震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左、右板弹簧的正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所述一种滑板车的后减震结构,包括车身1、后轮2及左、右板弹簧3、4。左、右板弹簧3、4的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轴接部31、41,另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二轴接部32、42。左、右板弹簧3、4的第一轴接部31、41分别轴接在车身1上,左、右板弹簧3、4的第二轴接部32、42分别轴接在后轮2的左右两侧,并且左、右板弹簧3、4均为由两端向中间朝上拱起的弧形板弹簧。

还包括限位调节螺杆7、锁紧螺母8和左、右调节槽9、10,左、右调节槽9、10分别设置在车身1尾部的左右侧壁11、12上,限位调节螺杆7横向穿过左、右调节槽9、10并可在其内移动,限位调节螺杆7还压持在左、右板弹簧3、4的上侧,锁紧螺母8螺接在限位调节螺杆7的螺纹端部。当需要调节减震幅度时,松开锁紧螺母8,然后移动限位调节螺杆7,使其压持在左、右板弹簧3、4的对应位置处,接着再拧紧锁紧螺母8,即可达到此调节目的。具体来说,限位调节螺杆7的位置越靠后,左、右板弹簧3、4则越硬,减震幅度则越小,反之,限位调节螺杆7的位置越靠前,左、右板弹簧3、4则越软,减震幅度则越大。

还包括左、右滑块30、40,左、右滑块30、40分别滑套在左、右板弹簧3、4上,左、右滑块30、40的上部分别设有第一穿孔301和第二穿孔401,限位调节螺杆7还分别穿过第一穿孔301和第二穿孔401,藉此实现对左、右板弹簧3、4的压持。该结构中,左、右滑块30、40的设置可以确保限位调节螺杆7在位置调节时左右两端平齐,防止出现一端靠前一端靠后的现象。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左、右滑块30、40的安装,左、右滑块30、40的下部均设有朝向外侧开口的套口301、401,左、右滑块30、40则通过其上套口301、401分别滑套在左、右板弹簧3、4上。

车身1尾部的左右侧壁11、12内表面上对应于左、右板弹簧3、4的后端上方还分别设置有一减震极限限位缓冲垫50、60,以免左、右板弹簧在减震时弯曲变形过头。

为了方便制作和安装,左、右板弹簧3、4的第一轴接部31、41和第二轴接部32、42均为与板弹簧本体一体成型的环状体。

车身1尾部的左右侧壁11、12上可拆卸地跨设有一位于限位调节螺杆7前侧的第一固定轴5,左、右板弹簧3、4的第一轴接部31、41分别固定套装在第一固定轴5的两端且分别位于车身1尾部的左右侧壁11、12内侧。后轮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轴孔座201和第二轴孔座202,还包括一横向贯穿于第一轴孔座201和第二轴孔座202的第二固定轴6,第二固定轴6的左右两端露出且均设有外螺纹,左、右板弹簧3、4的第二轴接部32、42分别套装在第二固定轴6的左右两露出端,且各自通过一螺母600锁紧。该结构可实现板弹簧的简易拆装,便于板弹簧在受损或到达使用寿命时进行维修更换。

进一步的,第一固定轴5、第二固定轴6及限位调节螺杆7均相互平行,并且限位调节螺杆7的位置高于第一固定轴5,第一固定轴5的位置则高于第二固定轴6,换而言之,左、右板弹簧3、4的第一轴接部31、41与车身1的轴接位置高于左、右板弹簧3、4的第二轴接部32、42与后轮2的轴接位置。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实用新型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设计图

一种滑板车的后减震结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89087.2

申请日:2019-01-1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3(浙江)

授权编号:CN209617369U

授权时间:20191112

主分类号:B62K 25/04

专利分类号:B62K25/04

范畴分类:32C;32G;

申请人:金华市安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金华市安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21300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经济开发区铜陵西路119号

发明人:何家保

第一发明人:何家保

当前权利人:金华市安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胡爱民

代理机构:44259

代理机构编号:广州凯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一种滑板车的后减震结构论文和设计-何家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