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靶标抗性突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靶标,抗性,突变,抗药性,禾草,乙酰胆碱,丁酸。
靶标抗性突变论文文献综述
刘美玲[1](2017)在《褐飞虱对毒死蜱和氟虫腈的抗性相关靶标突变的分子检测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褐飞虱(Nilaparvatta lugens Stal)是危害水稻的重要农业害虫之一,随季风迁移,极易爆发成灾。目前对于褐飞虱的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防治,但是,长期、大量、不合理的化学杀虫剂使用,导致褐飞虱对很多常用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杀虫剂的防效降低,种群易发生再猖獗。目前,我国褐飞虱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以及苯基吡唑类杀虫剂(如氟虫腈)的抗性维持在中等抗性水平,对部分新烟碱类杀虫剂(如吡虫淋、噻虫嗪)均产生高水平抗性。靶标不敏感是害虫产生抗药性的重要机理之一,基因突变导致杀虫剂的作用靶标发生了变异,这是害虫产生靶标抗性的重要机制。靶标抗性一旦形成,容易在害虫的种群中稳定存在,对害虫防治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对害虫靶标变异进行高效准确的检测,从而对害虫的靶标变异发生程度进行评估,对于害虫防治意义重大。乙酰胆碱酯酶(AChE)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如毒死蜱、辛硫磷、叶蝉散)杀虫剂的作用靶标,Y-氨基丁酸受体(GABAR)是苯基吡唑类杀虫剂(如氟虫腈、乙虫腈、丁烯氟虫腈)的作用靶标。前期研究发现,褐飞虱中AChE和GABAR这两个靶标发生变异,致使褐飞虱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以及苯基吡唑类杀虫剂的敏感性下降。本文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了用于快速检测褐飞虱AChE和GABAR与抗药性相关的靶标变异的双向特异等位基因PCR检测方法(Bidirectional PCR Amplification of Specific Alleles,Bi-PASA)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cation,LAMP)。一、利用Bi-PASA方法检测褐飞虱AChE上的G119S突变目前,在褐飞虱和其他几个种类害虫AChE(AChE1)中鉴定了突变G119S,119位点位于其活性位点峡谷底部的氧阴离子洞上,甘氨酸(Gly)被丝氨酸(Ser)取代会导致空间位移,增强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分子的周转或阻断酶与杀虫剂的初始反应。本实验室前期研究中发现,褐飞虱AChE1的G119S突变导致其对毒死蜱的敏感性下降。本研究以Bi-PASA技术为基础,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一种检测褐飞虱G119S突变的方法,并且可以鉴定出抗性基因型。以待测个体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扩增,扩增产物进行电泳检测,电泳结果如果有叁条带,则说明个体为抗性杂合子,如果是上方两条带,则个体为抗性纯合子,如果一大一小两条带则说明个体为敏感纯合子。该方法稳定性强、准确性高。二、利用LAMP方法检测褐飞虱AChE上的G119S突变LAMP技术相比于Bi-PASA技术具有简单、快速、高效、低成本的特点。LAMP反应在恒定温度下即可发生,不需要PCR仪,并且反应结束后不需要电泳检测,可通过添加染色剂直接观察反应结果。本章以LAMP技术为基础,建立了快速检测褐飞虱G119S突变的方法。通过对多组引物的筛选,得到一组特异性引物;对LAMP反应体系及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优的反应体系及条件。本章建立的LAMP检测体系为:2.5μL1O×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Buffer,8 U Bst 2.0 DNA polymerase,1 μL 待测个体褐飞虱基因组DNA,终浓度 0.25 mmol/LdNTPs、1mmol/LMgSO4、0.2μmol/LF3/B3、0.8 μmol/L FIP/BIP、0.4mol/L的甜菜碱,200 mmol/L羟基萘酚蓝(HNB)加双蒸水至反应总体积为25 μL。本方法以羟基萘酚蓝(HNB)为指示剂,在64℃恒温条件下反应60-70 min,通过对比反应前后颜色的变化,可得出检测结果。反应结束后,反应液仍为紫色,则说明个体为敏感型个体;若反应液由紫色变为天蓝色,则个体为抗性个体。叁、利用LAMP方法检测褐飞虱GABA受体的A302S突变昆虫γ-氨基丁酸受体是苯基吡唑类杀虫剂的重要靶标,其中的RDL亚基能形成功能性的GABA门控阴离子通道,RDL亚基的第二跨膜区的第302位丙氨酸被丝氨酸取代(A302S),导致抗药性产生。目前已确定褐飞虱RDL中存在A302S突变,并且与氟虫腈抗性密切相关。本章以LAMP技术为基础,成功设计并筛选出一组引物对褐飞虱RDL的A302S突变进行检测。本章建立的LAMP检测体系为:2.5 μL 10×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Buffer,6 U Bst 2.0 DNApolymerase,1 μL 待测个体褐飞虱基因组 DNA,终浓度 0.25mmol/LdNTPs、1mmol/LMgSO4、0.2 μmol/LF3/B3、1.2 μmol/LFIP/BIP、0.6mol/L的甜菜碱,200mmol/L羟基萘酚蓝(HNB)加双蒸水至反应总体积为25μL,64℃,70min。该种检测方法一个反应只需一个小时左右,操作简单,反应结束后即可得到检测结果。(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陈凤[2](2017)在《靶标突变在灰飞虱对乙虫腈抗性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s(Fallen)是水稻上重要的刺吸式害虫,属半翅目Hemiptera,飞虱科Delphacide。灰飞虱不仅为害水稻、小麦、玉米和高粱等多种谷类作物,还取食禾本科杂草;不仅通过刺吸茎秆影响水稻产量,还传播多种植物病毒病。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来防治灰飞虱,导致了灰飞虱抗药性的产生。近年来,灰飞虱具有发生面积及范围扩大、暴发率增加和为害程度加重等显着特点。当今,化学防治仍是防治灰飞虱的主要对策,但由于灰飞虱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化学防治面临着许多困难。因此,必须加强对灰飞虱的抗性治理,延缓其抗性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现有农药品种的防治效果。而明确杀虫剂的抗性机制是害虫抗性治理的前提。本文通过室内筛选的灰飞虱抗乙虫腈品系和相同遗传背景的敏感品系,克隆乙虫腈靶标基因和ABC转运蛋白基因,并对抗、感试虫的靶标基因序列进行了比对分析和可变剪接发生频率与突变频率的检测,由此就灰飞虱对乙虫腈的靶标抗性机理进行了研究,以便为更好地治理灰飞虱抗性提供科学依据。一、灰飞虱抗乙虫腈品系的筛选与毒力测定为揭示室内筛选条件下灰飞虱对乙虫腈的抗性发展动态以及乙虫腈与其他种类药剂的交互抗性,本研究以经室内抗性筛选8代后,停止筛选一段时间后的抗性种群为起始种群,通过室内进一步连续用乙虫腈进行6代抗性筛选,获得了对乙虫腈抗性水平极高的抗性品系,同时通过室内不接触药剂繁育,获得了相同遗传背景的敏感品系。随后利用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试虫,测定了吡虫啉、毒死蜱和溴氰菊酯这叁种药剂对抗、感品系试虫的毒力。结果显示:先前室内筛选8代使乙虫腈抗性倍数从田间初始种群的107倍发展到180倍,停止用药后至本研究开始时(GO代)抗性倍数下降至71倍,重新筛选至G2代的抗性倍数为136倍,G4代的为325倍,G6代的试虫抗性已经达到极高抗水平,200ng/头的药剂剂量死亡率仅为37.5%,抗性倍数大于725倍,抗性增长比率大于10倍。这说明灰飞虱在田间产生抗性后,如果停止用药,待抗性下降后恢复用药,其抗药性发展会更为迅速。测定乙虫腈抗性品系对吡虫啉、毒死蜱和溴氰菊酯的抗性倍数仅分别为4.2倍、4.4倍和4.3倍,表明乙虫腈与吡虫啉、毒死蜱和溴氰菊酯这叁种药剂之间无明显的交互抗性。二、灰飞虱抗乙虫腈相关基因的克隆在灰飞虱抗乙虫腈的研究中,代谢酶的作用已有较深入的研究,但较为重要的靶标抗性和转运排泄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灰飞虱转录组数据对ABC转运蛋白基因片段进行了搜索和克隆验证,去冗余后进行RACE末端克隆,最终获得6条具有全长序列的ABC转运蛋白基因。同时参照已有报道对靶标GABA受体基因进行了克隆,不仅成功克隆到了已报道的RDL1全长基因,还发现了尚未见报道的灰飞虱RDL2基因。RDL1基因的全长为1830 bp,其中,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464bp,编码487个氨基酸;5'非编码区长度为55bp,3'非编码区长度为311 bp。RDL2基因全长为2129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452 bp,编码483个氨基酸;5'非编码区和3'非编码区长度分别为55 bp和622 bp。RDL1与RDL2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为91%,差异在第叁跨膜区之后,尤其是3'非编码区序列差异较大。叁、灰飞虱GABA受体RDL基因的变异分析本研究在克隆获得2个灰飞虱RDL基因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试虫,克隆并比较了乙虫腈抗、感灰飞虱个体内不同RDL基因的序列差异,以期寻找抗药性突变。结果发现灰飞虱GABA受体两个RDL基因均存在类似的可变剪接,包括3号外显子的3a、3b和3c叁种可变剪接类型,6号外显子的6a和6b两种,以及第叁跨膜区和第四跨膜区之间的两种可变剪接类型。检测不同剪接类型在抗、感品系中的分布发现,除个别剪接类型没有检测到外,大部分剪接类型在抗、感品系中均有分布,虽然分布频率稍有差异,但整体趋势一致,故尚不能确定抗药性相关的剪接类型。另外,通过对抗、感品系2个基因序列的对比分析,发现2个基因不仅有此前在许多昆虫中报道与抗性有关的A2'N突变,还发现了 A337V和G376缺失,并且两个突变和一个缺失是连锁的。统计显示RDL1在抗性品系中的突变频率为46%,在敏感品系中的突变的频率为3%;而RDL2在抗性品系中的突变的频率为72%,在敏感品系中的突变频率为11%。由此可以看出,两个基因在抗性品系中的突变频率均明显高于敏感品系,而且RDL2在抗、感品系中的突变频率均高于RDL1。由此认为检测到的连锁突变与灰飞虱对乙虫腈的抗性有关,且2个基因均发挥了一定作用。鉴于2个基因的大部分序列一致,进一步研究尚需弄清2个基因的起源关系,并提供突变产生乙虫腈抗性的直接证据。(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吕玲玲[3](2017)在《菵草对精恶唑禾草灵、甲基二磺隆的抗性及靶标突变快速检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是一种常见的禾本科杂草,适于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尤其是水边,是我国长江流域稻茬麦田以及西南地区油菜田主要杂草,特别是在地势较低、土壤比较粘重的田块危害严重。精恶唑禾草灵是防治小麦田菵草等禾本科杂草最常用的除草剂,其作用靶标为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作用靶标单一,由于长期连续施用,在安徽、江苏等地区精恶唑禾草灵对小麦田菵草防效下降或防治失败。甲基二磺隆是我国防治精恶唑禾草灵抗性杂草的主要替代除草剂,其作用靶标为乙酰乳酸合成酶(ALS)。然而,部分地区菵草等杂草也迅速对甲基二磺隆产生了抗性,表现出对精恶唑禾草灵和甲基二磺隆两种不同作用靶标除草剂的多抗性,菵草抗药性成为小麦生产中的一大威胁。因此,本研究以采自安徽、江苏两省的菵草种群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精恶唑禾草灵、甲基二磺隆的抗药性水平及产生抗药性的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17个不同菵草种群的抗性水平测定,发现部分菵草对精恶唑禾草灵、甲基二磺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同时也表现出多抗性。菵草田间种群对精恶唑禾草灵抗性倍数1.1~617.9之间,对甲基二磺隆抗性倍数在1.9~42.9之间。2.对不同抗性菵草种群进行ACCase CT区的基因克隆,并将其序列与敏感菵草进行比对分析发现,抗性种群JSDY-2种群ACCase基因1781位氨基酸密码子由ATA突变为TTA,导致异亮氨酸Ile替代为亮氨酸Leu(Ile-1781-Leu);AHLJ-1和JSDY-1种群2027位氨基酸密码子由TGG突变为TGC,导致色氨酸Trp替代为半胱氨酸Cys(Trp-2027-Cys);JSJR-1种群2041位氨基酸密码子由ATT突变为AAT,导致异亮氨酸Ile替代为天冬酰胺(Ile-2041-Asn);JSJT-1种群2078位氨基酸密码子由GAT突变为GGT,导致天冬氨酸Asp替代为甘氨酸Gly(Asp-2078-Gly);JSLY-1种群2096位氨基酸密码子由GGC突变为GCC,导致甘氨酸Gly替代为丙氨酸Ala(Gly-2096-Ala)对所测的7个抗性种群和1个敏感种群的ALS基因进行了扩增、测序和比对,结果表明与敏感种群AHSX-1相比,抗性种群JSLY-1、JSDY-2、JSLS-1等3个种群ALS基因197位氨基酸密码子均由CCC突变为CGC,导致脯氨酸Pro替代为精氨酸Arg(Pro-197-Arg)。3.基于菵草ACCase CT区基因测序结果,构建了快速检测菵草ACCase等位基因Ile-1781-Leu、Trp-2027-Cys、Ile-2041-Asn、Asp-2078-Gly和Gly-2096-Ala取代的(d)CAPS分析方法。利用构建的(d)CAPS分析方法对抗性种群JSDY-2、AHLJ-1、JSJR-1、JSJT-1、JSLY-1等抗性种群中的ACCase基因突变进进行检测,发现这些种群中植株ACCase基因突变均存在突变杂合型、突变纯合型和野生型。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测定了我国安徽、江苏部分地区小麦田菵草对精恶唑禾草灵和甲基二磺隆的抗性水平。同时研究得出靶标酶基因ACCase、ALS突变是菵草对精恶唑禾草灵和甲基二磺隆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抗性菵草中出现的5种特定ACCase突变位点,成功构建(d)CAPS分子标记方法用于抗性快速检测。(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罗光华,张志春,韩光杰,韩召军,方继朝[4](2012)在《二化螟越冬种群特点及其对叁唑磷靶标抗性突变频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查分析了我国长江流域以及南方稻区20个地区的二化螟越冬代种群的龄期结构、个体体质量及其对叁唑磷的靶标抗性突变频率。结果表明,在20个采集地中有18个以6龄幼虫所占比例最高,其中,广东广宁和安徽桐城均达到80%以上;在所有的采集地中,4龄、5龄和6龄个体的总数在整个采集样本中占的百分率均达90%以上,表明我国长江流域以及南方稻区二化螟种群均以高龄幼虫越冬。二化螟对叁唑磷的靶标抗性突变频率检测结果显示,不同地区二化螟种群的靶标抗性基因突变频率存在很大差异,其中,处于我国二化螟主发生区的浙江(100%、31.3%)、福建(77.1%、66.7%)、江西(68.8%、43.8%)、湖南(35.4%、33.3%)以及接近二化螟主发生区的广西阳朔(72.9%)和广东广宁(33.3%)的突变频率较高;其他地区抗性突变频率较低(<23%),其中,安徽阜南、湖北荆州、四川德阳和乐山、重庆江津的二化螟种群未检测到抗性突变。(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2年04期)
尚金燕,唐振华,张传溪[5](2005)在《靶标抗性点突变基因型检测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杀虫剂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害虫的抗药性日趋严重。抗药性是一种涉及一个或几个昆虫基因的遗传特征。靶标抗性通常与点突变相关,对抗性相关的点突变的快速检测诊断是抗性治理的基础之一。评述了5种基因型检测技术———单链构象多态性、固相微型测序、双向等位特异PCR扩增、实时荧光定量PCR和焦磷酸测序的优缺点及其在突变检测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农药学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靶标抗性突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s(Fallen)是水稻上重要的刺吸式害虫,属半翅目Hemiptera,飞虱科Delphacide。灰飞虱不仅为害水稻、小麦、玉米和高粱等多种谷类作物,还取食禾本科杂草;不仅通过刺吸茎秆影响水稻产量,还传播多种植物病毒病。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来防治灰飞虱,导致了灰飞虱抗药性的产生。近年来,灰飞虱具有发生面积及范围扩大、暴发率增加和为害程度加重等显着特点。当今,化学防治仍是防治灰飞虱的主要对策,但由于灰飞虱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化学防治面临着许多困难。因此,必须加强对灰飞虱的抗性治理,延缓其抗性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现有农药品种的防治效果。而明确杀虫剂的抗性机制是害虫抗性治理的前提。本文通过室内筛选的灰飞虱抗乙虫腈品系和相同遗传背景的敏感品系,克隆乙虫腈靶标基因和ABC转运蛋白基因,并对抗、感试虫的靶标基因序列进行了比对分析和可变剪接发生频率与突变频率的检测,由此就灰飞虱对乙虫腈的靶标抗性机理进行了研究,以便为更好地治理灰飞虱抗性提供科学依据。一、灰飞虱抗乙虫腈品系的筛选与毒力测定为揭示室内筛选条件下灰飞虱对乙虫腈的抗性发展动态以及乙虫腈与其他种类药剂的交互抗性,本研究以经室内抗性筛选8代后,停止筛选一段时间后的抗性种群为起始种群,通过室内进一步连续用乙虫腈进行6代抗性筛选,获得了对乙虫腈抗性水平极高的抗性品系,同时通过室内不接触药剂繁育,获得了相同遗传背景的敏感品系。随后利用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试虫,测定了吡虫啉、毒死蜱和溴氰菊酯这叁种药剂对抗、感品系试虫的毒力。结果显示:先前室内筛选8代使乙虫腈抗性倍数从田间初始种群的107倍发展到180倍,停止用药后至本研究开始时(GO代)抗性倍数下降至71倍,重新筛选至G2代的抗性倍数为136倍,G4代的为325倍,G6代的试虫抗性已经达到极高抗水平,200ng/头的药剂剂量死亡率仅为37.5%,抗性倍数大于725倍,抗性增长比率大于10倍。这说明灰飞虱在田间产生抗性后,如果停止用药,待抗性下降后恢复用药,其抗药性发展会更为迅速。测定乙虫腈抗性品系对吡虫啉、毒死蜱和溴氰菊酯的抗性倍数仅分别为4.2倍、4.4倍和4.3倍,表明乙虫腈与吡虫啉、毒死蜱和溴氰菊酯这叁种药剂之间无明显的交互抗性。二、灰飞虱抗乙虫腈相关基因的克隆在灰飞虱抗乙虫腈的研究中,代谢酶的作用已有较深入的研究,但较为重要的靶标抗性和转运排泄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灰飞虱转录组数据对ABC转运蛋白基因片段进行了搜索和克隆验证,去冗余后进行RACE末端克隆,最终获得6条具有全长序列的ABC转运蛋白基因。同时参照已有报道对靶标GABA受体基因进行了克隆,不仅成功克隆到了已报道的RDL1全长基因,还发现了尚未见报道的灰飞虱RDL2基因。RDL1基因的全长为1830 bp,其中,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464bp,编码487个氨基酸;5'非编码区长度为55bp,3'非编码区长度为311 bp。RDL2基因全长为2129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452 bp,编码483个氨基酸;5'非编码区和3'非编码区长度分别为55 bp和622 bp。RDL1与RDL2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为91%,差异在第叁跨膜区之后,尤其是3'非编码区序列差异较大。叁、灰飞虱GABA受体RDL基因的变异分析本研究在克隆获得2个灰飞虱RDL基因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试虫,克隆并比较了乙虫腈抗、感灰飞虱个体内不同RDL基因的序列差异,以期寻找抗药性突变。结果发现灰飞虱GABA受体两个RDL基因均存在类似的可变剪接,包括3号外显子的3a、3b和3c叁种可变剪接类型,6号外显子的6a和6b两种,以及第叁跨膜区和第四跨膜区之间的两种可变剪接类型。检测不同剪接类型在抗、感品系中的分布发现,除个别剪接类型没有检测到外,大部分剪接类型在抗、感品系中均有分布,虽然分布频率稍有差异,但整体趋势一致,故尚不能确定抗药性相关的剪接类型。另外,通过对抗、感品系2个基因序列的对比分析,发现2个基因不仅有此前在许多昆虫中报道与抗性有关的A2'N突变,还发现了 A337V和G376缺失,并且两个突变和一个缺失是连锁的。统计显示RDL1在抗性品系中的突变频率为46%,在敏感品系中的突变的频率为3%;而RDL2在抗性品系中的突变的频率为72%,在敏感品系中的突变频率为11%。由此可以看出,两个基因在抗性品系中的突变频率均明显高于敏感品系,而且RDL2在抗、感品系中的突变频率均高于RDL1。由此认为检测到的连锁突变与灰飞虱对乙虫腈的抗性有关,且2个基因均发挥了一定作用。鉴于2个基因的大部分序列一致,进一步研究尚需弄清2个基因的起源关系,并提供突变产生乙虫腈抗性的直接证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靶标抗性突变论文参考文献
[1].刘美玲.褐飞虱对毒死蜱和氟虫腈的抗性相关靶标突变的分子检测技术[D].南京农业大学.2017
[2].陈凤.靶标突变在灰飞虱对乙虫腈抗性中的作用[D].南京农业大学.2017
[3].吕玲玲.菵草对精恶唑禾草灵、甲基二磺隆的抗性及靶标突变快速检测方法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7
[4].罗光华,张志春,韩光杰,韩召军,方继朝.二化螟越冬种群特点及其对叁唑磷靶标抗性突变频率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12
[5].尚金燕,唐振华,张传溪.靶标抗性点突变基因型检测技术[J].农药学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