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贾德道的《中医研究丛书》

喜欢看贾德道的《中医研究丛书》

一、喜读贾得道着《中医研究系列丛书》(论文文献综述)

张慧蕊[1](2015)在《现存宋代伤寒着作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存宋代伤寒着作是指从北宋至南宋时期(960-1276)、在汉民族统治区域内的作者,所撰写的、以研究《伤寒论》为主的、独立成书的、现仍有传本存世的医学着作。本文通过对近现代多种目录书的查考,统计出该类着作原共计17种,分别为:刘元宾《伤寒括要》(1076)、韩祗和《伤寒微旨论》(1086)、庞安时《伤寒总病论》(1100)、朱肱《伤寒百问》、《南阳活人书》、《重校证活人书》(1118)、《增释南阳活人书》(经后人增释)、李知先《活人书括》(1166)、许叔微《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及《伤寒九十论》(1170)、李柽《伤寒要旨(药方)》(1171)、汤尹才《伤寒解惑论》(1173)、钱闻礼《伤寒百问歌》(1182)、郭雍《伤寒补亡论》(1195)、李子建《伤寒十劝》(1217)及杨士瀛《伤寒类书活人总括》(1260)。因朱肱《重校证活人书》文字为该作者最后成书的伤寒着作,并排除后人增释,为了解作者本人学术成果,故本文研究实为14种。这些医籍不仅代表着宋代伤寒的学术水平,更在中国伤寒学术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临床参考价值。目前中医学术界对宋代伤寒着作全面系统研究相对较少,因此研究的创新性较为突出。本论文采用整体分析、比较法、文献计量法等研究方法,同时采用推求义例分析材料构成,在对14种着作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力求理清这些着作相互之间,以及与前代伤寒文献、尤其是宋定本张仲景着作之间的学术传承关系。全文共分6部,包括宋代医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宋以前对伤寒的认识、宋代伤寒着作成书前的官修伤寒文献及宋元5种书目着录的宋代伤寒着作、现存宋代伤寒着作、宋代伤寒着作的文献特点、宋代伤寒着作的历史地位及影响。1宋代医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宋代医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共包括政治、文化、科技、经济和气候5方面。政治文化方面,皇帝喜医、频颁医学诏令,馆阁和校正医书局整理编撰医书,士人尚医、儒医出现,这些均提高了宋代医家的学术水平。科技经济方面,印刷、造纸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图书刻售业繁荣,医学知识随着医书的普及而传播。气候方面,灾疫频现也使得医家对外感病非常重视。2宋以前对伤寒的认识宋以前对伤寒的认识体现于现存的各代伤寒文献。从战国到三国时期,出现了伤寒药方和病案的简单记录,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伤寒理论。两晋南北朝时期,已开始区别治疗伤寒及其他外感疾病,积累了大量的伤寒验方,并对仲景伤寒文献进行了早期整理。隋唐五代时期,随着对仲景伤寒文献的进一步收集,伤寒理论逐渐完善,出现了对伤寒验方综合分类汇总。宋以前伤寒文献一方面有对仲景伤寒文献不同程度的记载,推进了后世的校正统一,另一方面也积累了治疗外感疾病的经验,为宋代医家对《伤寒论》阐释发挥奠定了基础。3宋代伤寒着作成书前的官修伤寒文献及宋元5种书目着录的伤寒着作在宋代大量伤寒着作产生前,含有伤寒内容的官修医书共有4种,包括《太平圣惠方》、宋定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及《金匮要略方论》。这些医书,尤其是宋定本《伤寒论》成为宋代伤寒着作的主要参考来源。而宋代伤寒着作的大量产生,可以从宋代《崇文总目》、《遂初堂书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4种着名目录书及元代编修的《宋史·艺文志》中体现出来。4现存宋代伤寒着作通过对现存宋代伤寒着作的目录记载、成书体例及传承关系的系统研究,发现这些着作的体例和内容均各有特色。《伤寒括要》分理论诗歌和方药条文两部分,主要取材于《太平圣惠方》。《伤寒微旨论》现存版本为《四库全书》辑佚本,包含15篇医论,今《永乐大典》残卷还有关于方论的2篇佚文。《伤寒总病论》论述广义伤寒,“庞日”和小字注为庞氏观点,书中的仲景伤寒条文可能出自当时流传的异于宋定本的《伤寒论》版本。《重校证活人书》分“伤寒百问”、方药和妇儿伤寒3部分,其中“伤寒百问”为伤寒理论的101个问答,方药部分是宋定本《伤寒论》113方以及前文相关杂方,妇儿伤寒部分为妇科、儿科伤寒内容。《活人书括》现存版本无法得见,但其内容可见于朝鲜医籍《医方类聚》中,该书分为两部分,理论部分以朱肱《活人书》“伤寒百问”内容为主,中有律赋和诗歌形式,药方部分为理论部分出现的方名的具体说明。《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及《伤寒九十论》均为许叔微撰写,《伤寒百证歌》是关于伤寒的100首七言诗歌,主要取材于《活人书》的“伤寒百问”;《伤寒发微论》是伤寒相关的22篇医论,多与《伤寒百证歌》和《《伤寒九十论》内容相重;《伤寒九十论》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医案专着,记载了许氏治疗伤寒的90个病案,写作时采用先叙后议和夹叙夹议两种形式。《伤寒要旨(药方)》分“药方”和“要旨”两部分,前者收载了宋本《伤寒论》108首方剂,后者是对该本《伤寒论》同一方剂相关条文的汇总,保留了原书一些原貌。《伤寒解惑论》论述了25个伤寒相关病症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内容基本依照朱肱《伤寒百问》而成。《伤寒百问歌》共载伤寒相关93篇七言诗歌,其主要内容和编排顺序基本依照《《活人书》“伤寒百问”和妇儿伤寒,几乎无钱氏个人补充。《伤寒补亡论》涉及内容范围较广,对主要论题多以问答体形式提出“雍日”提示作者郭雍自己观点,书中包含宋本之外另一版本《伤寒论》内容。《伤寒十劝》是关于医者伤寒临证的10条劝诫,观点多取自《活人书》。《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体例多参照《活人书括》,亦有律赋、诗歌等形式,其内容多涉及内科杂病。5宋代伤寒着作的文献特点现存宋代伤寒着作形式体例呈现多样化特点,包括医学诗歌化,这是可能受到宋代诗歌学问化影响,导致医书创作多用歌诀形式,如《伤寒百证歌》;宋代科举要求考察律赋形式,导致后者兴盛,伤寒着作中可见律赋文体,如《活人书括》;笔记实录体的“实录”特性,受到士人欢迎,伤寒医家将此文体应用到医案内容的写作,如《伤寒九十论》;问答体的应用在医书中由来已久,伤寒医书借此引发读者思考,同时还起到提示全文框架的作用,如《伤寒补亡论》。另外,现存宋代伤寒着作的内容来源较为集中,有以吸收宋本《伤寒论》为主者,如《伤寒要旨(药方)》,有以参考朱肱伤寒着作为主者,如《伤寒百问歌》,其余均为个例,如《伤寒括要》以《太平圣惠方》卷八淳化本《伤寒论》为主,《伤寒总病论》及《伤寒补亡论》中含有宋本之外另一版本《伤寒论》内容。6宋代伤寒着作的历史地位及影响宋代伤寒着作沿袭了前代的广义伤寒理论,对宋本等《伤寒论》版本进行阐释发挥,体现了宋代伤寒学以研究“伤寒病”为主的特点,完成了《伤寒论》向医学经典的转化,并且在内容、观点、认识及方法上对后世伤寒学有相当的影响,而其中的温病理论及治疗方法为温病学的独立发展提供了准备。7结论(1)宋代伤寒着作,作为宋代医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政治、文化、科技、经济、气候5方面,其中前两者具有重要影响。(2)宋以前伤寒文献记录了大量相关理论和方药,并且保存了较为可观的张仲景伤寒文献,为宋代伤寒着作的成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在宋代大量伤寒着作成书前,有4种宋代官修方书收载伤寒内容,这为医家撰写伤寒着作提供了参考依据。但是,宋元时期目录书对宋代伤寒着作的着录并不全面,仅有20余种,而后世目录书《宋以前医籍考》则整理了历代目录记载的共70余种宋代伤寒着作,现尚有17种存世。(4)17种伤寒着作中,因《伤寒百问》及《南阳活人书》2种为朱肱早期作品,而朱氏另一着作《重校证活人书》可代表其最终学术成就,而《增释南阳活人书》为后人增释着作,故仅对《重校证活人书》作重点研究,剩余14种均各有特色。(5)14种现存宋代伤寒着作的形式体例呈多样化特点,歌诀、律赋、笔记实录体及问答体等形式较为突出。(6)14种现存宋代伤寒着作,多以宋本《伤寒论》或朱肱的伤寒着作为依据,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内容的补充和形式的转化。(7)宋代伤寒着作对张仲景伤寒学术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后世伤寒学派及温病学说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诸颖政[2](2012)在《晚明士人知识趣味的多样化 ——以王肯堂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认为明中晚期以来,士人知识趣味日渐多样化,传统儒学以外的非为正统之学在士人中广为流行。王肯堂虽为儒生,却自幼好习医,以医闻名。于医学之外,还深谙佛、律、五行、术数等知识。他交游甚广,不但与焦竑、董其昌、王锡爵、汤显祖、袁宏道、缪希雍、达观和尚等人熟识,还与利玛窦有过交往。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讨论万历二十年援朝之议与万历二十一年京察中的王肯堂,探究王肯堂仕途受阻之实情。第二部分以王肯堂的医学兴趣为中心,讨论王肯堂医国不成,退而医人之心态,兼及讨论明代的儒医。第三部分通过王肯堂交游之人及其所在的文化圈子,透视时人生活的一些片段,从而一窥晚明士人知识趣味的多样化,和对古典权威态度的转变,以及万历时局下的士人心态。

李宝金[3](2007)在《窦汉卿生平及其学术思想源流考辨》文中提出窦汉卿,生于金而显于元,窦氏虽以理学而官至元朝昭文馆大学士,但由于其好友许衡与姚枢在理学上的巨大成就,故在历史上提到窦氏多以医术称道,多称其为金元针灸医家。窦氏在总结阐释针刺手法与继承发展针刺配穴处方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后人为其编集的《针经指南》中,以《标幽赋》、《流注通玄指要赋》、《交经八穴》、《真言补泻手法》等篇最为着名,其后有很多医家对这些作品进行传抄、注解与发挥。本文通过对窦汉卿生平及《神道碑》、《元史列传·窦默》等相关资料的系统研究,制作了窦氏生活年表,将历史事件、时间与地点均作了详细总结,查考了窦氏在河北省、河南省、湖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北京市等地生活地点的资料。并且通过对窦氏相关人物事的考查,发现了窦氏可能的传人。探寻史书及各种书目中有关窦氏着述及相关资料的记载,如清·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清·钱曾《读书敏求记·卷三》、日·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卷二十二·明堂经脉二》、日·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编《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根据以上各书目所记载的内容,相互对比参照,整理出窦氏一生着述主要文章篇目。经过对书目的探查分析知道,应当从《针经指南》、《针灸四书》及《针灸集要》等着作着手进行梳理形成脉络。并对《窦太师秘传》进行了简单的整理。在此基础上,全面考察了窦氏各篇文章在《卫生宝鉴》、《济生拔粹》、《针经指南》、《针灸集要》等几部不同着作中的演变情况,并进一步探查各篇目文献来源,以期正本清源、去伪存真,辨析其组成结构,分析窦氏针灸学术思想与《素问》、《难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子午流注针经》等典籍的关系,以及师承经验与其作品的关系等等。通过这些工作,对窦氏针灸学术的构成,尤其是泻法、补法、寒热补泻法、呼吸补泻法和手指补泻法等各种针刺补泻法的构成进行深入剖析,形成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其继承、发扬经典之处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窦氏提出的“动退搓进盘摇弹捻循扪摄按爪切”十四字手法,是继内难之后对针刺手法操作的第一次具体描述与阐释。窦氏凭借他在针刺补泻法上的精深造诣,成就了他针刺补泻具体描述第一人的称号,可谓是当之无愧。他强调临床实践的疗效,总结个人经验,在精研经典的基础上将针灸理论学术、针法施术和临床疗效都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实为系统研究手法之先驱,对针灸学术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影响颇深。同时他对于交经八穴及四十三穴的巧妙运用及歌赋的编撰,也说明他对于腧穴运用与选择的重视,可证为《灵枢·官能第七十三》所言之二者----“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家阴阳而兼诸方”,是“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

谢海洲[4](2000)在《喜读贾得道着《中医研究系列丛书》》文中研究说明

二、喜读贾得道着《中医研究系列丛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喜读贾得道着《中医研究系列丛书》(论文提纲范文)

(1)现存宋代伤寒着作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几个关键概念的界定
    2 研究概况
        2.1 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的伤寒着作
        2.1.1 宋本《伤寒论》
        2.1.2 《金匮玉函经》
        2.2 宋代阐释发挥《伤寒论》的着作
        2.2.1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
        2.2.2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2.2.3 朱肱《伤寒百问》、《活人书》系列
        2.2.4 许叔微伤寒三书
        2.2.5 郭雍《伤寒补亡论》
        2.2.6 其他医家及着作
        2.3 宋代综合性方书中的伤寒内容
        2.3.1 《太平圣惠方》伤寒内容
        2.3.2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内容
        2.3.3 《圣济总录》伤寒内容
        2.3.4 《普济本事方》伤寒内容
        2.3.5 其他综合性方书中的伤寒内容
        2.4 现有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3 研究范围及方法
        3.1 研究范围
        3.2 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宋代医学发展的时代背景
    1 政治背景
    2 文化背景
    3 科技背景
    4 经济背景
    5 气候背景
    6 小结
第二部分:宋以前对伤寒的认识
    1 战国至三国时期
    2 两晋南北朝时期
    3 隋唐五代时期
    4 小结
第三部分:宋代伤寒着作成书前的官修伤寒内容及宋元史志书目着录的宋代伤寒着作
    1 宋代伤寒着作产生前的官修伤寒文献
        1.1 《太平圣惠方》中的伤寒文献
        1.2 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的伤寒着作
    2 宋元5种史志书目对宋代伤寒着作的着录
    3 小结
第四部分:现存宋代伤寒着作
    1 刘元宾与《伤寒括要》(1076)
        1.1 目录记载
        1.2 全书体例
        1.3 传承关系
        1.4 小结
        附:《通真子补注王叔和脉诀》、《补注通真子脉要秘括》
    2 韩祗和与《伤寒微旨论》(1086)
        2.1 目录记载
        2.2 全书体例
        2.3 传承关系
        2.4 小结
        附:关于《四库》本《伤寒微旨论·温中篇》与《阴证略例》相关篇章的比较
    3 庞安时与《伤寒总病论》(1100)
        3.1 目录记载
        3.2 全书体例
        3.3 传承关系
        3.4 小结
        附:庞安时其余着作史志目录记载
    4 朱肱与《重校证活人书》(1118)
        4.1 目录记载
        4.2 全书体例
        4.3 传承关系
        4.4 小结
    5 李知先与《活人书括》(1166)
        5.1 目录记载
        5.2 全书体例
        5.3 传承关系
        5.4 小结
        附:《类编伤寒活人书括指掌图论》的相关记载
    6 许叔微与《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1170)
        6.1 目录记载
        6.2 全书体例
        6.3 传承关系
        6.4 小结
    7 李柽与《伤寒要旨(药方)》(1171)
        7.1 目录记载
        7.2 全书体例
        7.3 传承关系
        7.4 小结
    8 汤尹才与《伤寒解惑论》(1173)
        8.1 目录记载
        8.2 全书体例
        8.3 传承关系
        8.4 小结
    9 钱闻礼与《伤寒百问歌》(1182)
        9.1 目录记载
        9.2 全书体例
        9.3 传承关系
        9.4 小结
    10 郭雍与《伤寒补亡论》(1195)
        10.1 目录记载
        10.2 全书体例
        10.3 传承关系
        10.4 小结
    11 李子建与《伤寒十劝》(1217)
        11.1 目录记载
        11.2 全书体例
        11.3 传承关系
        11.4 小结
    12 杨士瀛与《伤寒类书活人总括》(1260)
        12.1 目录记载
        12.2 全书体例
        12.3 传承关系
        12.4 小结
第五部分:现存宋代伤寒着作文献特点
    1 现存宋代伤寒着作形式体例
        1.1 诗歌学问化与学问诗歌化
        1.2 律赋的兴盛与医书中的律赋
        1.3 笔记实录体在医案中的应用
        1.4 问答体对经典医籍的继承
    2 现存宋代伤寒着作内容来源
        2.1 以吸收宋本《伤寒论》为主者
        2.2 以参考朱肱伤寒着作为主者
        2.3 其他类伤寒文献来源
    3 小结
第六部分:宋代伤寒着作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1 宋代伤寒着作的历史地位
    2 宋代伤寒着作对后世的影响
        2.1 对后世伤寒学的影响
        2.3 对后世温病学的影响
    3 小结
第七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1 宋代伤寒着作历代史志书目记载
        1.1 《伤寒微旨论》
        1.2 《伤寒总病论》
        1.3 朱肱医学着作
        1.4 《活人书括》
        1.5 许叔微伤寒着作
        1.6 《伤寒要旨(药方)》
        1.7 《伤寒百问歌》
        1.8 《伤寒补亡论》
        1.9 杨士瀛医学着作
    2 宋代伤寒着作正文前后所附内容
        2.1 《伤寒微旨论》
        2.2 《伤寒总病论》
        2.3 《重校证活人书》
        2.4 《类编伤寒活人书括指掌图论》
        2.5 《伤寒百证歌》
        2.6 《伤寒要旨(药方)》
        2.7 《伤寒解惑论》
        2.8 《伤寒补亡论》
        2.9 《伤寒十劝》
    3 宋代伤寒着作文献研究相关列表
        3.1 《伤寒括要》
        3.2 《伤寒微旨论》
        3.3 《伤寒总病论》
        3.4 《重校证活人书》
        3.5 许叔微伤寒三书
        3.6 《伤寒要旨(药方)》
        3.7 《伤寒百问歌》
        3.8 《伤寒解惑论》
        3.9 《伤寒十劝》
        3.10 《伤寒类书活人总括》

(2)晚明士人知识趣味的多样化 ——以王肯堂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万历二十年援朝之议与万历二十一年京察中的王肯堂
    一、王肯堂之仕宦生涯
    二、仕途的转折——万历二十年援朝之议
    三、王肯堂“疏留中”考
    四、万历二十一年京察中的王肯堂
第二章 王肯堂的医学兴趣与明中后期的“儒医”
    一、王肯堂之医学着作
    二、王肯堂之医学知识
    三、明中后期的“儒医”
    四、从兴趣在医到致力于医——王肯堂的医学兴趣
第三章 晚明士人的知识趣味
    一、会通三教——王肯堂与焦竑的交游
    二、仕途不畅——王肯堂与汤显祖
    三、士人知识趣味的多样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3)窦汉卿生平及其学术思想源流考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正文
    1 窦汉卿生平
        1.1 窦汉卿年表
        1.2 相关地点考辨
        1.2.1 河北省
        1.2.2 河南省
        1.2.3 湖北省
        1.2.4 内蒙古自治区
        1.2.5 北京市
        1.3 窦汉卿家谱
        1.3.1 《神道碑》之记载
        1.3.2 李云之记载
    2 师承、传人与着作
        2.1 师承
        2.2 传人
        2.2.1 刘执中
        2.2.2 许衎(kàn)
        2.3 着作书目考
        2.4 着作篇目辨
        2.4.1 《卫生宝鉴》
        2.4.2 《济生拔粹》
        2.4.3 《针经指南》
        2.5 《窦太师秘传》的整理
    3 篇目源流与补泻法考
        3.1 篇目源流考
        3.2 针刺补泻法
        3.2.1 泻法补法
        3.2.2 春夏秋冬刺法
        3.2.3 寒热补泻
        3.2.4 泻必用方补必用员
        3.2.5 呼吸补泻
        3.2.6 生成数法
        3.2.7 手指补泻
        3.2.8 迎随补泻
        3.3 气血问答
        3.3.1 身寸取法
        3.3.2 左右取穴
        3.3.3 针与灸
        3.3.4 捻针之法
        3.4 疑无《灵枢》之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篇
    1 昭文馆大学士正议大夫窦公神道碑
    2 元史·列传第四十五窦默
    3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喜读贾得道着《中医研究系列丛书》(论文参考文献)

  • [1]现存宋代伤寒着作文献研究[D]. 张慧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1)
  • [2]晚明士人知识趣味的多样化 ——以王肯堂为中心的考察[D]. 诸颖政. 复旦大学, 2012(03)
  • [3]窦汉卿生平及其学术思想源流考辨[D]. 李宝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4]喜读贾得道着《中医研究系列丛书》[J]. 谢海洲. 山西中医, 2000(06)

标签:;  ;  ;  ;  ;  

喜欢看贾德道的《中医研究丛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