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糖肽抗生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抗生素,耐药菌,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
糖肽抗生素论文文献综述
管栋梁[1](2019)在《新型糖肽及脂肽类抗生素的设计、合成与抗耐药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生素是人类医学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然而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细菌逐渐进化出了与抗生素抗衡的耐药性,并且耐药性形势愈演愈烈。近年来全世界每年有70万人死于耐药性细菌感染,如果不采取措施来遏制耐药性的进一步恶化或研发新的抗生素药物,到2050年,这一数字可能会升至1000万人,因此抗生素耐药性必将是人类现在和未来几十年面临的最大健康威胁之一。在抗生素的兵器库中,糖肽类抗生素和环脂肽多粘菌素类抗生素分别作为人类抵御顽固耐药阳性菌和阴性菌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临床上被用作严重耐药感染的紧急形势下最后的治疗手段,但是随着近年来对糖肽类抗生素甚至对多粘菌素耐药菌株的出现,这最后一道防线也变得岌岌可危,无药可用的“后抗生素时代”正在步步逼近。在此严峻形势下,对这些天然产物来源的抗生素进行合理的有效的设计改造,得到相应的安全有效的半合成衍生物变得尤为重要,例如目前新一代糖肽类抗生素特拉万星、达巴万星和奥利万星的问世,同时目前对于万古霉素等糖肽类抗生素以及多粘菌素类抗生素半合成研究热情的高涨,有利于加快新一代抗菌药物研发速度,丰富当前匮乏的抗生素研发管线,暂时应对当前严重的耐药菌感染问题。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从叁种天然产物来源的抗生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多粘菌素B)出发,分别在新型万古霉素衍生物、新型去甲万古霉素衍生物以及新型多粘菌素B类似物这叁个章节五个课题中进行了系统的探索与研究,总共合成制备得到219个新化合物。其中第一部分研究工作——“新型万古霉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药理活性研究”是全文中最主要的部分,也是研究较为深入的部分,包括从叁种不同设计策略出发的糖基化修饰的万古霉素衍生物、靶向焦磷酸部分的万古霉素衍生物、靶向细胞膜的万古霉素衍生物叁个课题。Lipid Ⅱ作为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主要组成部分肽聚糖的前体,被称为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生物合成的“阿基里斯之踵”,对细菌生存至关重要。万古霉素这类糖肽类抗生素主要的作用靶点就是Lipid Ⅱ,然而其结合部位的突变导致其与万古霉素这类糖肽抗生素的亲和力的下降正是这类细菌耐药性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增加与耐药菌Lipid Ⅱ的结合亲和力,对于抵抗万古霉素耐药菌显得非常有意义。在万古霉素万古糖胺部位的亲脂修饰是有效提高这类万古霉素衍生物抗耐药菌活性的有效策略,研究较为广泛,但是疏水片段的引入往往也会导致半衰期的延长和积蓄毒性。因此,亲水片段常常被引入到这类亲脂-万古霉素衍生物中来调节它们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性质。我们在糖基化修饰的万古霉素衍生物课题中,设计并合成了51个在7位氨基酸间苯二酚部位和万古糖胺部位分别修饰亲水糖结构片段和疏水片段的万古霉素类似物,并且总结完善了构效关系。其中最佳化合物展示出了在抗MRSA、VISA、VRE等耐药菌株方面优于万古霉素64-1024倍以上的活性。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我们通过引入额外的糖结构片段能够有效的缩短半衰期,解决可能存在的积蓄毒性问题。而在机制方面显示额外的糖结构片段与Lipid Ⅱ末端二肽的相互作用也从一方面解释了该类化合物药效提高的可能原因。该课题提供了一种在亲脂-万古霉素衍生物上引入额外的糖基片段的设计策略,由此使得这类万古霉素衍生物具有增强的抗菌活性、最佳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以及低毒性的优良类药性质。在靶向焦磷酸部分的万古霉素衍生物课题中,我们主要在万古霉素母核上增加靶向焦磷酸部分的金属螯合分子或者联合搭配亲脂以及半乳糖结构片段的修饰,共设计合成了39个该类万古霉素衍生物并总结完善了相应的构效关系。机制研究表明可能的作用机制是:在万古霉素7位氨基酸间苯二酚部位或者羧基端偶联的含有二甲基吡啶胺的构建单元能够增加这类衍生物与Lipid Ⅱ中焦磷酸部分的结合亲和力,而不影响万古霉素母核本身与Lipid Ⅱ末端二肽的结合。体外抗菌活性显示最佳化合物在抗VRE方面能达到高于万古霉素16-1024倍以上的抗菌活性。同时两个部位修饰的协同作用也被证明能更加有效的提高抗VRE活性。靶向细菌细胞膜的万古霉素衍生物的开发是对细菌行之有效的策略,而且细菌细胞膜成分复杂,对细菌生存至关重要,一般难以发生突变,降低了该作用机制下的耐药性的发生。在靶向细胞膜的万古霉素衍生物课题中,我们设计并合成了31个带有硫鎓离子的万古霉素衍生物与4个对照化合物,这种硫鎓离子修饰在之前的研究和文献中极少被报道,是一种被低估的策略。这类万古霉素衍生物显示出了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抗VRB都更加有效的抗菌活性。更加有意义的是,硫鎓离子修饰能够改变万古霉素的内在性质,调节拓宽其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活性。机制研究表明这类化合物能够增加与细菌细胞膜的相互作用,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除此之外我们也考察了这类化合物的体内药代动力学性质、稳定性、安全性,结果都证明了硫鎓离子修饰的万古霉素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成药性性质。该课题不仅提供了对付耐药性细菌感染的前景性策略,而且也进一步增加了对硫鎓离子衍生物在结构优化和新药开发应用中的了解。第二部分研究工作——“新型去甲万古霉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药理活性评价”也是全文第四个课题。我们主要在去甲万古霉素的N端设计利用选择性的N端修饰的合成方法引入了一系列疏水片段以及偶联硫鎓离子的亲脂片段,其中有32个单一修饰N端氨基的去甲万古霉素衍生物。在体外抗阳性菌活性测试中,我们发现部分N端修饰的去甲万古霉素衍生物能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特别是长的烷基修饰、联苯结构修饰以及带有硫鎓离子修饰的长的烷基链和联苯结构的化合物表现出了优于万古霉素32-2048倍以上的活性,同时这些结果也证明去甲万古霉素N端也是具有良好前景的修饰位点,后续的工作将继续以此展开。第叁部分工作——“新型多粘菌素B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与药理活性评价”,也是全文的第五个课题。目前对于多药耐药严重的革兰氏阴性菌的感染已经到了无药可用的地步,多粘菌素作为治疗耐药阴性菌的最后一道防线不得不被重新启用,但是其毒性副作用较大却严重阻碍了其使用,因此我们希望对多粘菌素B进行半合成修饰,希望得到活性提高和/或毒性降低的多粘菌素B类似物。我们主要通过在2位和/或10位苏氨酸羟基位置进行半合成修饰,引入20种天然氨基酸,最后得到了52个单一位点或者双位点修饰有天然氨基酸的多粘菌素B类似物。这些类似物的体外抗阴性菌活性结果中虽然没有提高,但是却证明了这两个部位的化学修饰容忍度较大。体外细胞毒性测试结果证明修饰有亲水性极性较大的氨基酸的多粘菌素B类似物安全性更高。这也为我们后续即将在多粘菌素B上进行其他的半合成以及全合成工作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与借鉴。综上所述,本为通过不同策略对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多粘菌素B进行半合成修饰的探索与研究,并得到了一系列针对耐药菌有效的具有前景的药物候选分子,为糖肽类抗生素和脂肽类抗生素药物研发提供了一定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期刊2019-06-01)
王洪朋,邓晓晴,齐海娟,崔浩亮,高双双[2](2019)在《在线净化-高分辨质谱测定动物源性食品中的糖肽类抗生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的残留量,采用在线净化与Q Orbitrap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样品提取液经在线净化柱C18-XL净化,资生堂CAPCELL PAK色谱柱分离,以乙腈-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Full Scan/dd MS2正离子扫描模式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在0.1—50 ng·m L~(-1)质量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8),定量限为0.3μg·kg~(-1).对空白样品分别加标0.3、1.5、3μg·kg~(-1),回收率为80.2%—93.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8%—9.4%.(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9年01期)
范素芳,王丽明,李强,张冬生,孙文毅[3](2018)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牛乳中3种糖肽类抗生素残留》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牛乳中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外标法定量。通过对不同提取溶剂的考察,选择0.1%甲酸水溶液-乙腈溶液(85∶15,V/V)作为提取溶剂;牛乳样品经超声辅助提取后,选用阳离子交换柱对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进行净化,采用C18固相萃取柱对替考拉宁进行净化;流动相选择乙腈-0.1%甲酸水溶液体系,并采用梯度洗脱模式;分析物经反相C18色谱柱分离后,用质谱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检出限分别为2、1、2μg/kg,定量限(limit of quantitation,LOQ)分别为4、2、4μg/kg;在LOQ、5倍LOQ和10倍LOQ 3个添加水平下,3种分析物的方法回收率为77.3%~84.5%,相对标准偏差为4.7%~7.2%。该方法可用于市售牛乳样品中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检测。(本文来源于《乳业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薛婷婷,黄冬梅,娄晓祎,孙锦兰,汤云瑜[4](2018)在《双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鱼类中糖肽类抗生素残留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鱼类中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残留量的双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方法。样品经0.1%甲酸水-乙腈(7:3,V/V)混合溶液提取,乙腈饱和的正己烷去脂,固相萃取柱C_(18)及PCX净化,在多反应监测(MRM)正离子模式下进行检测,使用双去氯万古霉素作为内标物,内标法定量。实验结果表明,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在2~250 n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大于0.99。在5,25,100μg/kg~3个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92.8%~96.5%,相对标准偏差为4.5%~7.0%。方法检出限(LOD)为2.0μg/kg,定量限(LOQ)为5.0μg/kg。方法适用于鱼类中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残留量的测定。(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8年01期)
郑福成,黄轶群,潘裕添,欧一新[5](2018)在《放线菌来源的糖肽类抗生素的药学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糖肽类抗生素具有较好的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生长的活性,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细菌导致的严重感染性疾病,也被认为是对抗这类顽固性病原菌的最后一道防线。随着耐药菌的不断涌现,糖肽类抗生素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限制。本文针对糖肽类抗生素的结构特征与药效关系、生物学活性和病原菌对于它们的耐药机制,以及糖肽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机制及其结构的合成生物学改造等方面进行了概述。最后,对糖肽类抗生素在应用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8年01期)
苏晓霄[6](2017)在《基于糖肽类抗生素亲和作用的化学发光法检测革兰氏阳性菌》一文中研究指出革兰氏阳性菌是一类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最主要的致病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造成食物中毒,败血症,脓毒症等严重危害;蜡样芽孢杆菌和藤黄微球菌同样也可以引起食物中毒和严重感染;变异链球菌是人类龋病的主要致病微生物,常见于牙菌斑中。鉴于革兰氏阳性菌对人类,动物的危害,发展灵敏,简单,即时的革兰氏阳性致病菌的检测新方法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化学发光分析法是一种依据于体系中待测物浓度与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在一定条件下呈线性定量关系的原理,利用仪器对体系化学发光强度的检测,进而确定待测物含量的一种痕量分析方法。而生物发光是一种生物体系中发生的化学发光,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可见光。ATP发光是一种最常见的生物发光,它的反应机理是荧光素酶在荧光素和氧气的存在下,催化消耗ATP而产生较强的光辐射信号。本文基于化学发光分析法,利用糖肽类抗生素与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间的亲合作用建立了两种致病菌检测的新方法。1)基于万古霉素功能化磁性颗粒的生物发光分析法检测革兰氏阳性菌的活菌总量。本文基于万古霉素的亲和作用建立了一种利用生物发光法检测革兰氏阳性菌活菌总量的新型分析策略。本项工作中,万古霉素作为一种新型分子识别试剂,修饰在羧基化的磁性颗粒上用于从样品基质中快速分离和富集革兰氏阳性菌。随后裂解捕获的细菌,使叁磷酸腺苷从细菌细胞内释放,进而通过采集生物发光反应产生的发光信号来定量检测革兰氏阳性菌的活菌总量。实验结果表明,四种革兰氏阳性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变异链球菌在1×102-1×107 CFU ml-1范围内均与生物发光强度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检测限均为33 CFU mL-1(信噪比=3)。由于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死菌对该方法的检测几乎没有干扰,该策略用于检测活的革兰氏阳性菌表现出良好的特异性。同时该策略可成功地应用于食品和药物样品的加标回收实验,所得回收率范围为72%-120%。该策略具有灵敏度高,成本低,特异性较高,检测时间短等优点,并且在药品质量控制、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方面有较好的应用潜能。2)基于双位点分子识别模式的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变异链球菌本文基于化学发光分析方法建立了一种利用双位点分子识别模式检测变异链球菌的新型分析策略。在这项工作中,替考拉宁作为一种新型的分子识别试剂,修饰在羧基化的磁性颗粒上用于识别和捕获变异链球菌。为了进一步提高该策略的特异性,利用大鼠免疫球蛋白G2a能够特异性结合变异链球菌细胞壁上G蛋白这一特点,我们在大鼠免疫球蛋白G2a上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作为第二种分子识别试剂以及信号探针,然后通过采集磁性颗粒捕获到的变异链球菌的化学发光信号来定量检测样品基质中的变异链球菌。结果表明,变异链球菌在1×102-1×106CFU ml-1范围内与化学发光强度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33 CFU mL-1(信噪比=3)。该策略可成功应用于食品、药物和生物样品的加标回收实验,所得回收率在83%-110%之间。该策略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等特点,可以为复杂样品中病原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一条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3-22)
李享[7](2017)在《毛细管电泳-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法在环境雌激素和糖肽类抗生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是一类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的液相分离分析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其理论、分离模式、仪器和应用始终是高度活跃的研究领域。由于其具有分离能力强、分离速度快、耐用性好和成本低等优点,使其在法医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生物技术等诸多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CL)分析是根据化学反应产生的光辐射确定物质含量的一种痕量分析方法。它具有灵敏度高、成本低廉、组装简便、不需要光源,避免了背景光和杂散光的影响等特点。因此,将CE与CL联合使用,可兼具两者优点,具有很大优势。Ag(Ⅲ)配合物([Ag(HIO6)2]5-)是一种新型氧化剂,在碱性介质中可氧化鲁米诺产生化学发光。某些物质可增强或抑制Ag(Ⅲ)配合物与鲁米诺的化学发光强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增强或抑制程度与物质的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据此可建立标准曲线,求出该物质的实际浓度。本研究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建立了毛细管电泳-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法同时检测牛奶中4种环境雌激素类(雌二醇,4-壬基酚,己烯雌酚,双酚A)残留以及同时检测人血清中的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的新方法。本方法成本低廉、操作简便、对环境友好、结果灵敏可靠。第一部分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同时检测牛奶中4种环境雌激素类残留目的:建立毛细管电泳-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法同时检测牛奶中雌二醇、4-壬基酚、己烯雌酚和双酚A的新方法,并应用于牛奶中这4种环境雌激素的分离和测定。方法:雌二醇、4-壬基酚、己烯雌酚和双酚A在毛细管中电泳分离后,分别与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发生反应并对其化学发光信号产生明显抑制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抑制程度与样品浓度呈线性关系,据此建立标准曲线。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得出最佳实验条件为Ag(Ⅲ)配合物浓度为1.0×10-4 mol/L,Ag(Ⅲ)配合物溶液p H值为12.52,其中Na OH浓度为0.04 mol/L,Na2CO3浓度为0.04 mol/L,缓冲溶液的p H值为9.21,其中鲁米诺浓度为3.0 mmol/L,Na2CO3、Na HCO3的浓度均为6mmo/L,分离电压为14 k V,进样时间为6 s。用乙腈除去牛奶样品中的蛋白质并取上清液,氮气吹干、复溶、过滤之后进样分析。结果:在最佳分离检测条件下,雌二醇、4-壬基酚、己烯雌酚的线性范围均为0.5~30μg/ml,检出限均为0.25μg/ml,双酚A的线性范围为0.5~20μg/ml,检出限为0.1μg/ml。雌二醇、4-壬基酚、己烯雌酚和双酚A的回归方程分别为ΔI=4.798c+20.477、ΔI=5.2948c+19.616、ΔI=5.8843c+30.847、ΔI=10.2c+29.885,R2分别为0.9982、0.9980、0.9964、0.9965,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49%、1.45%、2.33%、2.37%,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8.68%、90.48%、101.57%、97.18%。结论:建立了毛细管电泳-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法同时检测牛奶中雌二醇、4-壬基酚、己烯雌酚和双酚A的新方法,本方法操作简便,仪器成本低廉,对环境友好,效果令人满意。第二部分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同时检测人血清中的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目的:建立毛细管电泳-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法同时检测人血清中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的新方法,并应用于人血清中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的测定。方法:将血清样品用C18固相萃取小柱进行浓缩和净化,用滤膜过滤之后进样。在优化好的实验条件下,即Ag(Ⅲ)配合物溶液p H值为12.17,浓度为1.0×10-4 mol/L,Na OH浓度为0.05 mol/L,缓冲液中鲁米诺浓度为3.5 mmol/L,Na2B4O7和Na2CO3的浓度分别为17.5 mmol/L和5 mmol/L,p H值为8.94,分离电压为15 k V,进样时间为10 s,对样品进行分析。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经毛细管电泳分离,分别与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作用,对其化学发光信号均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抑制程度与样品浓度呈线性关系,据此建立标准曲线,求出实际样品浓度。结果:在最佳分离检测条件下,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的线性范围均为5~80μg/ml,万古霉素的回归方程为ΔI=0.7326c+4.0738,R2=0.9986,去甲万古霉素的回归方程为ΔI=0.6000c+2.000,R2=0.9974。检出限均为2.5μg/ml,RSD分别为3.6%和3.8%。万古霉素的平均回收率为98%,去甲万古霉素的平均回收率为88.29%。结论:建立了毛细管电泳-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法同时检测人血清中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的新方法,本方法操作简便,仪器成本低廉,对环境友好,效果令人满意。(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7-03-01)
铁远,刘蕾[8](2016)在《新型脂糖肽类抗生素达巴万星、奥利万星和特拉万星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感染,尤其是耐药菌感染,近年来一直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新型抗生素的开发也从未停止过。达巴万星、奥利万星和特拉万星是近年来新上市的3种新型脂糖肽类抗生素,用于革兰阳性菌导致的急性细菌性皮肤和皮肤结构感染的治疗,具有抗菌活性高、对耐药菌有效、半衰期长等优点。研究表明,新型脂糖肽类抗生素治疗急性细菌性皮肤和皮肤结构感染的效果不低于万古霉素。本文从作用机理、抗菌活性、药动学、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几方面对这3种新型脂糖肽类抗生素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6年22期)
杨海飞[9](2016)在《多黏菌素与糖肽类抗生素联合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内外抗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或达托霉素联合多黏菌素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初步建立鲍曼不动杆菌大蜡螟幼虫感染模型,并采用该模型评估糖肽类与多黏菌素联合的体内抗菌作用,为临床以多黏菌素为基础的抗菌药物联合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奠定理论基础;通过体外和大蜡螟幼虫体内实验比较多黏菌素耐药株与敏感株在生长速率、体内毒力以及生长竞争能力方面的差别,探讨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产生耐药是否存在生物学代价。材料与方法菌株来源主要包括6株鲍曼不动杆菌,其中1株为鲍曼不动杆菌标准株ATCC 19606,2株为多黏菌素敏感株,分离于2012~2013年度安徽地区住院患者的临床标本;其余3株均为上述3株多黏菌素敏感株在体外筛选获得的耐药株。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和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均由安徽省细菌耐药监控中心保存。方法1.以ATCC19606与临床分离的2株(GN2231与GN0653)对多黏菌素敏感的鲍曼不动杆菌为母株,采用体外连续培养法筛选多黏菌素耐药突变株;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肉汤稀释法测定6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6株待测菌的碳青霉烯类和多黏菌素的耐药基因;异质性菌群谱分析法检测3株对多黏菌素敏感的菌株是否包含异质性耐药亚群;采用棋盘法、时间-杀菌曲线实验、防耐药突变浓度测定及生物膜抑制实验评估多黏菌素联合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或达托霉素的体外联合抗菌活性。2.通过腹足注射不同数量级浓度的活菌菌液至大蜡螟幼虫体内,检测ATCC19606与GN2231的细菌毒力以及不同浓度的菌液导致的幼虫死亡率差异;注射热力致死菌株检测死亡细菌菌体对幼虫生存率影响;将注射同样菌液浓度的幼虫置于不同温度的孵育环境,检测环境温度对幼虫死亡率的影响;模拟人体给药剂量给予幼虫体内注射5种抗菌药物(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和左氧氟沙星),检测抗菌药物对幼虫感染的保护作用,并绘制出经不同抗菌药物治疗后的生存曲线,了解抗菌药物体外药敏与幼虫体内疗效的一致性;通过给药后幼虫体内血淋巴细菌负荷测定,证实体外敏感的抗菌药物在幼虫体内是否可以发挥抗菌作用,降低虫体内细菌负荷。经过以上检测初步建立鲍曼不动杆菌大蜡螟幼虫感染模型。3.采用大蜡螟幼虫感染模型测定上述6株菌的毒力及致死剂量;根据6株菌的致死剂量注射入幼虫体内,2小时内给予模拟人体给药剂量的多黏菌素单药以及分别联合万古霉素或达托霉素,每24小时观察记录幼虫死亡数量至96小时,绘制生存曲线图,分析不同给药方式的大蜡螟幼虫存活率;以致死剂量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株GN2231感染大蜡螟幼虫,分别于感染前和感染后2小时给予幼虫1mg/kg、10mg/kg和20mg/kg叁个浓度梯度的万古霉素进行治疗,每24小时观察记录幼虫死亡数量至96小时,绘制生存曲线图,分析不同给药剂量的万古霉素对幼虫的保护作用。4.采用体外竞争实验及生长速率测定法,涂板法计算敏感菌和耐药菌在0、4、8、12、24、和48h时间点的菌落数,并计算体外竞争指数绘制竞争性生长折线图,比较多黏菌素敏感株与对应的耐药突变株在单独生长及等浓度混合生长时生长能力的差别;采用大蜡螟幼虫模型,每只幼虫均注射等量的每对敏感菌和耐药菌的混合菌液,在0、4、8、12和24h时间点,随机挑选5只大蜡螟幼虫研磨,涂板计数幼虫血淋巴内菌落数,计算各时间点的虫体总细菌负荷,并计算体内竞争指数绘制竞争性生长折线图;采用同样的方法,测定每对敏感菌与耐药菌单独在幼虫体内的生长速率,绘制生长速率折线图,分析每对敏感株及耐药株体内生长竞争和生长速率的差别。结果1.ATCC 19606除对糖肽类抗生素外均表现为敏感;GN2231和GN0653除对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敏感外,对其他的抗菌药物均表现为耐药;19606R、GN2231R和GN0653R对多黏菌素的MIC分别为8 mg/L、32 mg/L和16 mg/L。6株鲍曼不动杆菌均携带OXA-51基因,除19606和19606耐药突变株之外,其余4株菌同时携带OXA-23和OXA-51基因,19606R pmr B基因突变导致氨基酸置换(Ala227Val);3株多黏菌素敏感菌均检测出异质性耐药亚群;体外联合药敏实验、MPC实验与生物膜抑制实验中,多黏菌素与万古霉素或达托霉素联合均表现出较强的协同效应;杀菌曲线实验中,达托霉素与万古霉素单药对6株鲍曼不动杆菌均无杀菌活性,2种联合对多黏菌素敏感株展现出较强的协同杀菌效应,且万古霉素-多黏菌素联合对19606与GN2231的耐药突变株亦表现出协同杀菌效应。2.鲍曼不动杆菌对大蜡螟幼虫的致死能力表现出菌液浓度依赖性,且不同菌株的致死剂量不同,反映出各菌株之间不同的毒力;热力致死菌株不能够导致幼虫死亡,对生存曲线没有影响;幼虫感染后死亡率与孵育温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样浓度的菌液注射幼虫后,在37°C孵育温度的环境中,比25°C时死亡率更高;幼虫感染后,抗菌药物单药的治疗效果与体外药敏结果具有一致性,且与虫体血淋巴细菌负荷量呈一定的相关性,敏感的抗菌药物可以降低幼虫体内细菌负荷。3.多黏菌素单药对多黏菌素敏感株感染的幼虫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尤其是ATCC19606;而对多黏菌素耐药株感染的幼虫,经多黏菌素单药治疗后生存率并不高;万古霉素-多黏菌素联用对幼虫的治疗作用大于任何一种单药的作用;达托霉素单药对感染的幼虫几乎无作用,但达托霉素与多黏菌素联合使用可提高多黏菌素敏感株感染的幼虫的生存率,且其生存率高于单一用药;此外,万古霉素单药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幼虫时,对幼虫有保护作用,可提高幼虫的生存率,且这种保护作用呈现出剂量依赖效应;而达托霉素则未表现出同样的保护作用。4.3株多黏菌素耐药突变株对除多黏菌素外其他测试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敏感亲本株有明显升高;所有菌株均能够形成生物膜,但3株多黏菌素耐药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远小于其敏感亲本株;大蜡螟幼虫实验中,19606耐药突变株的毒力小于19606;体内外生长与竞争实验中,19606的生长竞争能力大于19606耐药突变株,以上结果表明多黏菌素敏感菌19606发生耐药突变后,存在生物学代价,但GN2231与GN0653对多黏菌素耐药后,未表现出相应的生物学代价。结论1.多黏菌素与万古霉素或达托霉素联合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有体外协同抗菌活性,并能够抑制细菌生物膜形成与降低多黏菌素的防耐药突变浓度。体外对多黏菌素保持敏感的鲍曼不动杆菌中存在异质性耐药亚群是导致多黏菌素单药杀菌时再生长的原因之一。2.通过虫体内注射最低致死剂量的鲍曼不动杆菌成功建立了大蜡螟幼虫感染模型,该模型为研究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内毒力和抗菌药物活性提供了一种较为可靠的动物模型。3.在感染的大蜡螟幼虫体内,多黏菌素联合万古霉素或达托霉素较多黏菌素单药有更好的疗效,与体外联合实验一致。在体外对鲍曼不动杆菌无任何抗菌活性的万古霉素单药对感染的大蜡螟幼虫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4.多黏菌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可能存在生物学代价,主要表现为耐药突变株对大蜡螟幼虫的毒力减弱,以及体内外生长迟缓和生长竞争力下降。(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6-03-10)
韩婉清,吴楚森,吴玉銮,董浩,王莉[10](2016)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动物肌肉组织中32种β-激动剂、β-阻滞剂和糖肽类抗生素药物残留》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同时测定动物肌肉组织中27种β-激动剂、3种β-阻滞剂和2种糖肽类抗生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样品经酶解、蛋白沉淀后,以乙酸乙酯-异丙醇(6∶4,V/V)提取,StarataX-C固相萃取净化,BEH C18色谱柱分离,乙腈-0.1%甲酸梯度洗脱,串联质谱ESI+电离,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32种目标物在线性范围内相关性良好(R2>0.995),多巴胺、瑞普特罗、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的方法检出限为5μg/kg,其它目标物的检出限为3μg/kg;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3.6%~103%,相对标准偏差(n=6)为3.9%~10.4%,日间精密度为4.5%~9.8%。结果表明,本方法准确、灵敏,适用于动物肌肉组织中β-激动剂、β-阻滞剂,以及糖肽类抗生素的高通量测定。(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6年02期)
糖肽抗生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的残留量,采用在线净化与Q Orbitrap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样品提取液经在线净化柱C18-XL净化,资生堂CAPCELL PAK色谱柱分离,以乙腈-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Full Scan/dd MS2正离子扫描模式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在0.1—50 ng·m L~(-1)质量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8),定量限为0.3μg·kg~(-1).对空白样品分别加标0.3、1.5、3μg·kg~(-1),回收率为80.2%—93.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8%—9.4%.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糖肽抗生素论文参考文献
[1].管栋梁.新型糖肽及脂肽类抗生素的设计、合成与抗耐药菌活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9
[2].王洪朋,邓晓晴,齐海娟,崔浩亮,高双双.在线净化-高分辨质谱测定动物源性食品中的糖肽类抗生素[J].环境化学.2019
[3].范素芳,王丽明,李强,张冬生,孙文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牛乳中3种糖肽类抗生素残留[J].乳业科学与技术.2018
[4].薛婷婷,黄冬梅,娄晓祎,孙锦兰,汤云瑜.双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鱼类中糖肽类抗生素残留量[J].分析试验室.2018
[5].郑福成,黄轶群,潘裕添,欧一新.放线菌来源的糖肽类抗生素的药学机制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18
[6].苏晓霄.基于糖肽类抗生素亲和作用的化学发光法检测革兰氏阳性菌[D].西南大学.2017
[7].李享.毛细管电泳-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法在环境雌激素和糖肽类抗生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7
[8].铁远,刘蕾.新型脂糖肽类抗生素达巴万星、奥利万星和特拉万星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6
[9].杨海飞.多黏菌素与糖肽类抗生素联合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内外抗菌活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
[10].韩婉清,吴楚森,吴玉銮,董浩,王莉.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动物肌肉组织中32种β-激动剂、β-阻滞剂和糖肽类抗生素药物残留[J].分析化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