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向技术论文_刘强强,徐纪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立体定向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门控,技术,脑出血,肺癌,呼吸,放射治疗,海绵状。

立体定向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强强,徐纪文[1](2019)在《介绍一种基于3D Slicer的立体定向电极触点自动标识及解剖分区定位的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立体定向电极脑电图(stereotactic electroencephalography, SEEG)是基于对难治性癫痫患者病情综合分析和研判的基础上,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向大脑植入一组SEEG电极,来定位癫痫病灶和功能区,或介导射频/热凝毁损癫痫病灶从而治疗癫痫的技术。SEEG电极在CT上存在伪影大的缺点,使得其融合于MR上(本文来源于《第八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9-10-18)

张平,邓官华,戴鹏,罗龙辉,黄庆[2](2019)在《RapidArc与HybridArc技术在大体积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中的剂量学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RapidArc与HybridArc技术对大体积脑转移瘤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计划剂量学参数和机器跳数的影响。方法:选择10例颅内大体积脑转移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Rapid Arc和HybridArc技术设计计划,比较两组计划的靶区适形度指数(CI)、梯度跌落指数(GI)、均匀性指数(HI),危及器官剂量分布,靶区周边正常组织受量体积以及机器跳数。结果:与RapidArc计划相比,HybridArc计划的靶区H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0, P=0.161),CI不接近1,而GI更接近于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I:t=-2.521, P=0.012;GI:t=-2.240, P=0.025)。与Rapid Arc计划相比,HybridArc计划的周边正常组织2 Gy剂量受照体积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6、8和12 Gy剂量受照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5、0.050、0.069、0.068),16和20 Gy剂量受照体积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17)。与Rapid Arc计划相比,HybridArc计划的脑干、右眼、左侧视神经和右侧视神经最大受照剂量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17、0.017、0.017),左侧晶体、右侧晶体、左眼、视交叉最大受照剂量相似(P≥0.05)。与Rapid Arc计划相比,HybridArc计划的机器跳数平均减少908MU。结论:在大体积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中,采用HybridArc技术设计计划,靶区适形度更好,剂量梯度跌落更陡,且可明显减少机器跳数,但正常组织高剂量区受量更高,部分危及器官最大受照剂量更低。(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刘穆平,初磊,邓煜,韩宇,许庆勇[3](2019)在《呼吸门控技术以及非均整模式应用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小病灶立体定向放疗的优势》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呼吸门控(active breathing control,ABC)技术以及非均整(Flattening Filter Free,FFF)模式治疗技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较传统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在治疗总时间、摆位误差以及剂量学等方面的优势。方法:选取2017~2018年度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技术中心收治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小病灶的患者(n=26),根据治疗模式,将研究对象分为A组(均整模式下SBRT,n=10)、B组(FFF模式下SBRT,n=8)、C组(FFF模式下应用ABC技术的SBRT,n=8),同时收集各组患者的摆位误差数据,并分析其左右、头脚、前后叁个方向上测量的误差。A组:均整模式下SBRT治疗后通过配准图像获取的数据; B组:FFF模式下SBRT后通过配准图像获取的数据; C组:FFF模式下应用ABC技术的SBRT治疗后通过配准图像获取的数据;比较3组患者的治疗时间、摆位误差、单次剂量、靶区勾画以及患侧肺V5、V20及剂量学差异。结果:C组治疗总时长较短,与B组无明显差异,单位时间内的治疗出束跳数明显高于A组,总时间比A组缩短了1倍(P <0.05); C组摆位误差最小,患侧肺的V5、V20C组计划低于AB组(P <0. 05)。结论:呼吸门控技术以及FFF模式应用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小病灶立体定向放疗,治疗时间短,舒适度高,误差小,患侧肺保护更好,在非小细胞肺癌的SBRT治疗中有明显优势。(本文来源于《肿瘤预防与治疗》期刊2019年08期)

张林山,王丽琨,任思颖,毛远红,李颖慧[4](2019)在《血肿形态特征对立体定向微创穿刺技术治疗脑出血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头颅CT血肿形态特征对立体定向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脑出血患者131例,分为血肿形态规则组84例和血肿形态不规则组47例,受试者均接受立体定向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手术;观察2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及预后。结果与血肿形态不规则组比较,血肿形态规则组血肿残余量、拔管时间、血肿残余率明显降低,术后1、2周GCS明显升高,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与入院时比较,血肿形态规则组术后1、2周NIHSS评分明显降低,术后2周GCS明显升高(P<0.05)。血肿形态规则组预后不良发生率明显低于血肿形态不规则组(16.67%vs 72.34%,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不规则血肿影响预后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702、0.833,约登指数为0.535,曲线下面积为0.768。结论血肿形态规则提示立体定向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患者可获得良好效果,而血肿形态不规则者预后不良。(本文来源于《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曾杰,于立,蔡云鹏,孔德斌,李建华[5](2019)在《立体定向辅助神经内镜与立体定向软通道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立体定向辅助神经内镜技术与立体定向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致2019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接受无框架立体定向辅助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的30例HICH患者作为观察组,接受无框架立体定向软通道技术治疗的30例HICH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第一天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肺部感染发生率、再出血发生率、颅内感染发生率、术后六个月GOS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与术中失血量显着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首次血肿清除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显着差异。术后六个月GOS评分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框架立体定向辅助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血肿清除率高,预后更好的优点,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兵团医学》期刊2019年02期)

刘悦,沈正奎,李颖慧,张林山,毛远红[6](2019)在《立体定向微创技术治疗脑出血再出血风险的预测指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立体定向微创技术治疗脑出血再出血风险的预测指标。方法:纳入发病72 h内入院并行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295例,根据有无术后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68例及非再出血组227例;以有无再出血为因变量,以入院头颅CT值、血肿形态不规则、高血压病史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入院时CT平扫血肿形态及高血压病史与术后再出血之间的关系。结果:再出血组血肿形态不规则47例(69.1%),而非再出血组血肿不规则者仅69例(30.39%)。再出血组出院时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非再出血组,拔管时残余血肿量也高于非再出血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CT血肿形态不规则、入院CT值和高血压病史是术后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入院CT值、血肿边界不规则、高血压病史是微创技术治疗脑出血后再出血的预测因素。(本文来源于《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期刊2019年06期)

张小妮[7](2019)在《4D-CT联合呼吸门控技术在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应用4D-CT扫描联合自由呼吸(free breathing,FB)、呼吸门控(respiratory gating,RG)及主动呼吸控制(active breathing control,ABC)叁种技术在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学差异,探讨4D-CT联合呼吸门控技术在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2月就诊于我科的21例(共25个病灶)肺癌患者,所有病灶均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处方剂量均为50Gy/5次,每日1次。患者均行4D-CT扫描,按不同呼吸时相,将得到的CT数据进行重建、分层处理得到10组图像:0%-90%。利用平均密度投影将10组图像融合形成全时图像,用来模拟自由呼吸模式下的普通CT图像;选取30%-70%时相图像,利用平均密度投影融合后定义为呼吸门控图像;选取吸气末0%时相图像模拟主动呼吸控制状态图像。在这叁组图像上分别得到相应的GTV及PTV,比较以这叁种治疗模式为基础的Plan-FB、Plan-RG和Plan-ABC中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学差异。结果:Plan-FB的GTV和PTV体积与Plan-ABC相比,分别增加了(18.00±15.33)cm~3及(49.82±38.24)c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1,p=0.014);其与Plan-RG相比,分别增加了(10.00±8.67)cm~3及(25.96±17.30)cm~3,均无统计学差异。Plan-RG的GTV和PTV较Plan-ABC分别增加了(8.00±7.65)cm~3及(23.87±23.24)cm~3,均无统计学差异。叁种计划中靶区剂量适形度指数(CI)及梯度指数(GI)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与Plan-FB计划相比,Plan-RG中双肺V_5,V_(20)和MLD平均减少了(5.86±2.62)%、(2.90±1.29)%及(0.66±0.48)Gy,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1,p<0.001,p=0.031);Plan-ABC中双肺的V_5,V_(20)和MLD平均减少了(11.70±4.22)%、(4.64±0.91)%及(1.79±0.46)Gy,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07)。与Plan-RG相比,Plan-ABC中的双肺的V_5,V_(20)和MLD平均减少了(5.84±2.27)%、(1.74±0.61)%及(1.13±0.70)Gy,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p<0.001,p<0.001)。叁种计划中其他危及器官(气管、近端支气管树、心脏、大血管、食管、胸壁、脊髓、臂丛及皮肤)的受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自由呼吸模式下的普通CT技术相比,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应用4D-CT联合呼吸门控或主动呼吸控制技术均可缩小靶区体积、提高靶区剂量,同时减少危及器官受量。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对于肺功能差或依从性差的肺癌患者,4D-CT联合呼吸门控技术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柏胜[8](2019)在《立体定向技术辅助沿脑沟显微切除运动区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立体定向技术辅助沿脑沟显微切除运动区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12例运动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采用立体定向技术,找到海绵状血管瘤准确位置,并行沿脑沟显微全切术,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准确的找到病灶部位,术后第2天可下床行走,当日行常规脑CT检查,均未见术腔出血;术后第3个月行头颅磁共振(MR)检查,病灶均消失且无残留,复查脑电图均未见棘慢波;术后12例患者仅1例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为8.3%,表现为左手轻微偏瘫;所有患者术后均继续服用抗癫痫药物,随访1~3年,期间无癫痫发作患者,有2例患者术后第2年停止服用抗癫痫药物,仍未出现癫痫发作。结论运动区海绵状血管瘤通过立体定向技术辅助,开展沿脑沟显微切除术,可有效减少脑组织损害,控制癫痫发作,值得采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11期)

刘文扬,金晶[9](2019)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在肝癌中的应用及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发性肝癌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肿瘤之一,发病率居第7,而致死率位居第3~([1])。在我国,肝癌的问题尤为严重,发病率位居第4,死亡率位居第3~([2])。其中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85%~90%以上。基于经典的巴塞罗纳分期系统对患者进行分层~([3]),手术仍然是早期患者的标准根治性治疗,包括部分肝切除或者肝脏移植,5年总生存可达30%~70%~([4-6])。但在临床实践中,身体状况不佳、(本文来源于《肝癌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詹文明,邱小平[10](2018)在《四维CT技术在肺部肿瘤患者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四维CT技术(4D-CT)在肺部肿瘤患者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40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均自愿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并对其分别开展主动呼吸控制(ABC)下常规CT扫描(ABC-CT)、4D-CT扫描,比较两种技术下的不同治疗计划参数及扫描物理指标。结果 ABC-CT扫描的双肺体积大于4D-CT扫描,平均肺剂量(MLD)、计划靶区体积(PTV)、肿瘤靶区体积(GTV)小于4D-CT扫描,定位时间、治疗时间长于4D-CT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ABC-CT、4D-CT在肺部肿瘤患者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均有成效,可准确定位,尤其ABC-CT靶区匹配精度高,4D-CT适用于耐受性好、行呼吸管理的较小肿瘤体积患者,ABC方式适用于体力较好、照射体较小患者,临床可根据患者情况,采取适宜的定向方式。(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8年20期)

立体定向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RapidArc与HybridArc技术对大体积脑转移瘤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计划剂量学参数和机器跳数的影响。方法:选择10例颅内大体积脑转移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Rapid Arc和HybridArc技术设计计划,比较两组计划的靶区适形度指数(CI)、梯度跌落指数(GI)、均匀性指数(HI),危及器官剂量分布,靶区周边正常组织受量体积以及机器跳数。结果:与RapidArc计划相比,HybridArc计划的靶区H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0, P=0.161),CI不接近1,而GI更接近于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I:t=-2.521, P=0.012;GI:t=-2.240, P=0.025)。与Rapid Arc计划相比,HybridArc计划的周边正常组织2 Gy剂量受照体积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6、8和12 Gy剂量受照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5、0.050、0.069、0.068),16和20 Gy剂量受照体积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17)。与Rapid Arc计划相比,HybridArc计划的脑干、右眼、左侧视神经和右侧视神经最大受照剂量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17、0.017、0.017),左侧晶体、右侧晶体、左眼、视交叉最大受照剂量相似(P≥0.05)。与Rapid Arc计划相比,HybridArc计划的机器跳数平均减少908MU。结论:在大体积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中,采用HybridArc技术设计计划,靶区适形度更好,剂量梯度跌落更陡,且可明显减少机器跳数,但正常组织高剂量区受量更高,部分危及器官最大受照剂量更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立体定向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刘强强,徐纪文.介绍一种基于3DSlicer的立体定向电极触点自动标识及解剖分区定位的技术[C].第八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汇编.2019

[2].张平,邓官华,戴鹏,罗龙辉,黄庆.RapidArc与HybridArc技术在大体积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中的剂量学比较[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9

[3].刘穆平,初磊,邓煜,韩宇,许庆勇.呼吸门控技术以及非均整模式应用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小病灶立体定向放疗的优势[J].肿瘤预防与治疗.2019

[4].张林山,王丽琨,任思颖,毛远红,李颖慧.血肿形态特征对立体定向微创穿刺技术治疗脑出血预后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5].曾杰,于立,蔡云鹏,孔德斌,李建华.立体定向辅助神经内镜与立体定向软通道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兵团医学.2019

[6].刘悦,沈正奎,李颖慧,张林山,毛远红.立体定向微创技术治疗脑出血再出血风险的预测指标分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9

[7].张小妮.4D-CT联合呼吸门控技术在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9

[8].李柏胜.立体定向技术辅助沿脑沟显微切除运动区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

[9].刘文扬,金晶.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在肝癌中的应用及进展[J].肝癌电子杂志.2019

[10].詹文明,邱小平.四维CT技术在肺部肿瘤患者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18

论文知识图

立体定向技术注射62OHDA至左图显示用立体定向技术,采用...3许建平教授和汪业汉教授利用XZ-V型...41986年5月安徽省立医院在国内最早...:立体定向技术建立Wistar大鼠人...:立体定向技术建立Wistar大鼠人...

标签:;  ;  ;  ;  ;  ;  ;  

立体定向技术论文_刘强强,徐纪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