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福平抗性论文_刘佳佳,马竹凤,闫淑珍

导读:本文包含了利福平抗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利福平,抗性,霉素,杆菌,突变,细菌,布鲁氏菌。

利福平抗性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佳,马竹凤,闫淑珍[1](2010)在《植物内生细菌对利福平的抗性及紫外诱变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植物体内分离筛选内生细菌,了解其在植物体内的定殖动态。[方法]选用5株植物内生细菌H1、DP1、CJL1、DJL12和YC1作为出发菌株,在明确其对利福平的抗性水平后,对抗性较低的H1菌株和DLJ12菌株进行紫外诱变试验。[结果]经初筛,5种植物内生菌在不含利福平的平板上生长良好,其中H1、DLJ12在浓度10μg/ml的利福平下均不能生存,其他3个菌种均能在浓度50μg/ml的利福平下生存。诱导后得到了抗利福平浓度达到80μg/ml的DLJ12菌株。[结论]该研究可为开发利用内生细菌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来源于《Plant Diseases and Pests》期刊2010年03期)

刘佳佳,马竹凤,闫淑珍[2](2010)在《植物内生细菌对利福平的抗性及紫外诱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植物体内分离筛选内生细菌,了解其在植物体内的定殖动态。[方法]选用5株植物内生细菌H1、DP1、CJL1、DJL12和YC1作为出发菌株,在明确其对利福平的抗性水平后,对抗性较低的H1菌株和DLJ12菌株进行紫外诱变试验。[结果]经初筛,5种植物内生菌在不含利福平的平板上生长良好,其中H1、DLJ12在浓度10μg/ml的利福平下均不能生存,其他3个菌种均能在浓度50μg/ml的利福平下生存。诱导后得到了抗利福平浓度达到80μg/ml的DLJ12菌株。[结论]该研究可为开发利用内生细菌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18期)

刘文晓,吴清民,李娜,任婕,杨羽[3](2008)在《利用随机突变技术探讨布鲁氏菌利福平抗性的遗传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福平(RFP)是一种强效、广谱的抗生素,对结核分枝杆菌和部分非结核分枝杆菌在宿主细胞内外均有明显的杀菌作用,对需氧革兰阳性菌也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包括葡萄球菌产酶株及甲氧西林耐药株、肺炎链球菌、其他链球菌属、肠球菌属、李斯特菌属、炭疽杆菌、产气荚膜杆菌、厌氧球菌等;对需氧革兰阴性菌如布鲁氏菌、嗜血杆菌、淋病奈瑟球菌亦具高度抗菌活性。同时,利福平对沙眼衣原体、淋巴肉芽肿及鹦鹉热等病原体均具抑制作用。长期以来,通过具有利福平抗性的结核分支杆菌研究,发现利福平的作用机制是该药物(本文来源于《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8-11-01)

杨建华,孙丹,杨茂,赵大建,牛淑敏[4](2006)在《利福平及杆菌肽抗性突变对黄单胞菌产胶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X.C.)的利福平及杆菌肽抗性突变与产黄原胶(xan-than gum)的能力正相关。从出发菌株X.C.NK-01中筛选自发突变的利福平抗性(rif-ampicin-resistent,Rifr)和抗菌肽抗性(bacitracin-resistent,Bacir)菌株,然后通过28℃,200r/min的250ml摇瓶发酵试验,筛选到两株Rifr及两株Bacir菌株。其产量分别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0%和30%,黄原胶粘度分别提高了20%-30%。分析了利福平和杆菌肽抗性突变菌株产胶能力提高的可能生化因素。(本文来源于《实验室科学》期刊2006年06期)

王耀耀,刘云清,朱研研,刘崧,蔡超靖[5](2006)在《组合链霉素和利福平抗性突变去甲基万古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去甲基万古霉素生产菌株东方拟无枝酸菌的菌种选育中,利用核糖体工程育种方法,筛选得到的新菌株在发酵水平以及改善气丝及孢子生长贫瘠方面均有较大提高。首轮采用链霉素抗性筛选,得到突变株3-30,斜面外观丰满程度明显好于原对照株,发酵效价提高11.9%;第二轮组合链霉素和利福平抗性结合高能电子诱变育种,进一步巩固了育种成效,得到一系列代谢特点呈多样性的菌株,其中04-102发酵水平较原出发菌株提高45.8%,代谢速度加快,传代稳定性亦得到显着改善。(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06年04期)

谢传晓,姚建铭,潘仁瑞,吴李君,余增亮[6](2003)在《大肠杆菌离子束诱变及rpoB基因两个新的利福平抗性位点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6 0 Co γ射线辐照为参照体系 ,研究了低能氮离子诱发大肠杆菌利福平抗性突变。结果表明 ,低能氮离子注入具有损伤轻而突变率较高的特点。碱基置换型突变与其检出频率分析表明 ,CG→TA、GC→AT、AT→GC转换与AT→TA颠换为低能氮离子诱发大肠杆菌活体细胞内的高频突变 ,占检出总突变数的 87 5 % ( 77 88)。并鉴定出大肠杆菌rpoB基因中两个新的利福平抗性决定位点。位点一位于 1 5 5 1位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dG)被胞嘧啶脱氧核苷酸(dC)取代 ,导致Gln5 1 7(谷氨酰胺残基 )被His (组氨酸 )替代 ;位点二位于 1 692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dC)被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dT)替代 ,导致Pro5 64(脯氨酸残基 )被Leu (亮氨酸 )取代 ,使突变子产生抗性。其中位点一还未见报道 ,位点二的同义突变已有报道 ,但 1 692位点C到T的核苷酸突变并没有得到鉴定。(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03年06期)

胡海峰,张琴,朱宝泉,龚炳永,越智幸叁[7](2003)在《组合庆大霉素和利福平二种抗性突变提高蜡状芽孢杆菌2045合成抗生素FR-900493的水平》一文中研究指出组合庆大霉素和利福平二种抗性突变提高蜡状芽孢杆菌 2 0 45合成抗生素FR 90 0 493的水平。以蜡状芽孢杆菌 2 0 45为出发菌 ,首先筛选其对庆大霉素抗性的突变株 ,再以产量获得提高的庆大霉素抗性突变株作为出发菌株 ,筛选其对利福平的抗性突变株。结果表明 ,庆大霉素能够有效地诱导野生菌过量合成抗生素FR 90 0 493 ,有效突变频率为 8%左右 ;利福平与庆大霉素无交叉耐药 ,进一步诱导耐庆大霉素、又耐利福平的突变株 ,FR 90 0 493合成量较野生株提高 5到 6倍。表明组合抗生素的抗性突变能够成为优化抗生素产生菌株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03年01期)

王烨,沈萍[8](1990)在《利用利福平抗性突变(Rif~r)选育L-多巴高产菌株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左旋多巴(Levodopa),即B—3.4一二羟基苯丙氨酸,是用于预防和治疗帕金森氏综合症(Parkinsonis)的有效药物,对精神病的治疗也有较好的效果。七十年代初,国外采用化学合成法生产L-Dopa,但工艺复什,产物D,L型不易分开。微生物不仅具有生长迅速、培养成本较低等特点,而且催化系统具专一性,转化率高且反应条件温和。所以利用微生物来生产L-Dopa(本文来源于《氨基酸杂志》期刊1990年04期)

利福平抗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从植物体内分离筛选内生细菌,了解其在植物体内的定殖动态。[方法]选用5株植物内生细菌H1、DP1、CJL1、DJL12和YC1作为出发菌株,在明确其对利福平的抗性水平后,对抗性较低的H1菌株和DLJ12菌株进行紫外诱变试验。[结果]经初筛,5种植物内生菌在不含利福平的平板上生长良好,其中H1、DLJ12在浓度10μg/ml的利福平下均不能生存,其他3个菌种均能在浓度50μg/ml的利福平下生存。诱导后得到了抗利福平浓度达到80μg/ml的DLJ12菌株。[结论]该研究可为开发利用内生细菌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利福平抗性论文参考文献

[1].刘佳佳,马竹凤,闫淑珍.植物内生细菌对利福平的抗性及紫外诱变研究(英文)[J].PlantDiseasesandPests.2010

[2].刘佳佳,马竹凤,闫淑珍.植物内生细菌对利福平的抗性及紫外诱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

[3].刘文晓,吴清民,李娜,任婕,杨羽.利用随机突变技术探讨布鲁氏菌利福平抗性的遗传基础[C].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4].杨建华,孙丹,杨茂,赵大建,牛淑敏.利福平及杆菌肽抗性突变对黄单胞菌产胶率的影响[J].实验室科学.2006

[5].王耀耀,刘云清,朱研研,刘崧,蔡超靖.组合链霉素和利福平抗性突变去甲基万古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

[6].谢传晓,姚建铭,潘仁瑞,吴李君,余增亮.大肠杆菌离子束诱变及rpoB基因两个新的利福平抗性位点鉴定[J].微生物学报.2003

[7].胡海峰,张琴,朱宝泉,龚炳永,越智幸叁.组合庆大霉素和利福平二种抗性突变提高蜡状芽孢杆菌2045合成抗生素FR-900493的水平[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3

[8].王烨,沈萍.利用利福平抗性突变(Rif~r)选育L-多巴高产菌株的研究[J].氨基酸杂志.1990

论文知识图

黄单菌利福平抗性的可能机制梯度平板法筛选BPB利福平抗性菌...梯度平板法筛选利福平抗性菌株F...ARTP诱变处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ARTPGlyR:甘...野生型低能氮离子注入(A)与60Co-γ射线(B)辐照...

标签:;  ;  ;  ;  ;  ;  ;  

利福平抗性论文_刘佳佳,马竹凤,闫淑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