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自动推水增氧机及推水增氧系统,全自动推水增氧机包括机架,机架包括一个底端和两个侧面挡板,两个侧面挡板的一端与底端的一端分别连接并且两个侧面挡板相向设置,在机架上靠近底端处设置有曝气系统;两个侧面挡板之间设置有一个胶板,胶板与侧面挡板接触处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侧面挡板的中心位置,胶板的另外两端分别连接有推水挡板一的一侧和推水挡板二的一侧,推水挡板一与侧面挡板接触处固定连接,推水挡板二与侧面挡板接触处可活动链接,并且推水挡板一倾斜向下。本实用新型的全自动推水增氧机,是推水增氧系统的机械部分,可使本系统同时实现推水增氧效果。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全自动推水增氧机,包括机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包括一个底端和两个侧面挡板(2),两个侧面挡板(2)的一端与底端的一端分别连接并且两个侧面挡板(2)相向设置,在所述的机架(1)上靠近底端处设置有曝气系统(3);两个所述侧面挡板(2)之间设置有一个胶板(4),胶板(4)与侧面挡板(2)接触处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侧面挡板(2)的中心位置,胶板(4)的另外两端分别连接有推水挡板一(5)的一侧和推水挡板二(6)的一侧,推水挡板一(5)与侧面挡板(2)接触处固定连接,推水挡板二(6)与侧面挡板(2)接触处可活动链接,并且推水挡板一(5)倾斜向下。
设计方案
1.一种全自动推水增氧机,包括机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包括一个底端和两个侧面挡板(2),两个侧面挡板(2)的一端与底端的一端分别连接并且两个侧面挡板(2)相向设置,在所述的机架(1)上靠近底端处设置有曝气系统(3);
两个所述侧面挡板(2)之间设置有一个胶板(4),胶板(4)与侧面挡板(2)接触处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侧面挡板(2)的中心位置,胶板(4)的另外两端分别连接有推水挡板一(5)的一侧和推水挡板二(6)的一侧,推水挡板一(5)与侧面挡板(2)接触处固定连接,推水挡板二(6)与侧面挡板(2)接触处可活动链接,并且推水挡板一(5)倾斜向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全自动推水增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系统(3)包括主管(31)、与主管(31)连接的分管(32)、鼓风机(33)和多个曝气块(34),分管(32)分别与曝气块(34)连通,鼓风机(33)与主管(31)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全自动推水增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系统(3)包括两个曝气块(34),所述曝气块(34)采用自锁式尼龙扎带固定在机架(1)上靠近底端位置。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全自动推水增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管(32)为钢丝软管,曝气块(34)为纳米曝气块。
5.如权利要求2所述全自动推水增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鼓风机(33)为罗茨鼓风机。
6.一种推水增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全自动推水增氧机。
7.如权利要求6所述推水增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水增氧系统还包括溶氧传感器(7)和控制系统(8),溶氧传感器(7)将测得的溶氧含量反馈至控制系统(8),控制系统(8)自动控制全自动推水增氧机。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循环水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池塘循化水养殖模式的全自动推水增氧机和推水增氧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断深入,国内渔业发展也面临着重大挑战,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任务日益紧迫,现代渔业发展也由注重产量增长转变为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由注重资源利用转变为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这一背景下,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受到广大养殖户青睐,该模式借鉴了工厂化循环水理念,将传统池塘的“开放式散养”转变为“集约化圈养”,使“静水”池塘实现了“流水”养鱼,产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等面积养殖区域,该模式产量是传统养殖模式的数倍。而产量提升一部分取决于养殖水体中的溶氧含量,溶氧含量会直接影响养殖对象健康成长情况,进而直接制约着养殖产量。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自动推水增氧机和推水增氧系统,可以同时实现自动化推水增氧效果,为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模式提供前提条件。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全自动推水增氧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包括一个底端和两个侧面挡板,两个侧面挡板的一端与底端的一端分别连接并且两个侧面挡板相向设置,在所述的机架上靠近底端处设置有曝气系统;
两个侧面挡板之间设置有一个胶板,胶板与侧面挡板接触处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侧面挡板的中心位置,胶板的另外两端分别连接有推水挡板一的一侧和推水挡板二的一侧,推水挡板一与侧面挡板接触处固定连接,推水挡板二与侧面挡板接触处可活动链接,并且推水挡板一倾斜向下。
其中,所述曝气系统可以包括主管、与主管连接的分管和多个曝气块,分管分别与曝气块连通。
可选的,所述曝气系统包括两个曝气块,所述曝气块采用自锁式尼龙扎带固定在机架上靠近底端位置。
优选的,分管为钢丝软管,曝气块为纳米曝气块。本实用新型的推水增氧机还包括鼓风机,鼓风机与曝气系统连接。所述鼓风机为罗茨鼓风机。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推水增氧系统,包括上述的全自动推水增氧机。
进一步,推水增氧系统还包括溶氧传感器和控制系统,溶氧传感器将测得的溶氧含量反馈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自动控制全自动推水增氧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全自动推水增氧机,是推水增氧系统的机械部分,压缩气体通过主管输送至纳米曝气块,以微气泡的形式分散到水中,微气泡由底向上升浮,促使氧气充分溶入水中,实现增氧的效果,当微气泡上升至推水挡板受到阻力时,则会产生水平方向的水流,以实现推水的效果,从而将鼓风机产生的压缩气体转化为推水增氧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可以同时实现自动化推水增氧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推水增氧系统示意图。
图中,1-机架,2-侧面挡板,3-曝气系统,4-胶板,5-推水挡板一,6-推水挡板二,7-溶氧传感器,8-控制系统;
31-主管,32-分管,33-鼓风机,34-曝气块。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全自动推水增氧机,包括机架1,机架1包括一个底端和两个侧面挡板2,两个侧面挡板2的一端与底端的一端分别连接并且两个侧面挡板2相向设置,侧面挡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机架1的两侧,在机架1上靠近底端处设置有曝气系统3;曝气系统3包括主管31、与主管31连接的两个分管32、鼓风机33和两个曝气块34,分管32为钢丝软管,曝气块34为纳米曝气块,分管32分别与曝气块34连通,鼓风机33与主管31连接,鼓风机33为罗茨鼓风机,罗茨鼓风机是一种压缩气体输送装置,具有风压大、气量大的特点,可使推水增氧效果达到最佳状态,罗茨鼓风机通过风送管道与推水增氧机的主管31连接,主管31通过钢丝软管分别与两个纳米曝气块连接,纳米曝气块采用自锁式尼龙扎带固定在机架1上靠近底端位置,风送管道可采用PVC管或无缝钢管均可。
推水增氧机是推水增氧系统的机械部分,采用304不锈钢材质制作,输送至纳米曝气块的压缩气体以微气泡的形式分散到水中,微气泡由底向上升浮,促使氧气充分溶入水中,实现增氧的效果,当微气泡上升至推水挡板受到阻力时,则会产生水平方向的水流,以实现推水的效果,从而将将罗茨鼓风机产生的压缩气体转化为推水增氧的效果。
两个侧面挡板2之间设置有一个胶板4,胶板4与侧面挡板2接触处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侧面挡板2的中心位置,胶板4的另外两端分别连接有推水挡板一5的一侧和推水挡板二6的一侧,推水挡板一5与侧面挡板2接触处固定连接,推水挡板一5倾斜向并与侧面挡板密封焊接,在推水挡板一5上边沿处采用不锈钢螺丝与胶板4连接。同样,推水挡板二6下边沿处采用不锈钢螺丝与胶板4连接,但推水挡板二6两个侧边沿不采用与机架1固定连接的方式,使用活连接的方式,这样就可以根据水位调节推水挡板二6的倾斜角度。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推水增氧系统,包括实施例1全自动推水增氧机,此外,还包括溶氧传感器7和控制系统8,溶氧传感器7放置与养殖水体靠近推水增氧机位置,用于测量水中溶氧含量,并通过数据传输线将测得的溶氧含量反馈至控制系统8中。通过控制系统8实现全自动功能,使推水增氧系统根据养殖系统中实际的溶氧含量,调节系统运行状态,使系统更加合理的运行,并具备在线报警功能,为养殖提供了保障。在节省电能的同时,减少设备运行中所需要的人工投入,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控制系统8的中央处理器采用PLC(可编程控制器),通过数据传输线与溶氧传感器7连接,采用触摸屏作为人机交换界面,根据用户设定参数,自动控制推水增氧机运行。具体程序设计可由本领域普通编程人员实现,已为成熟技术手段,故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中。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23569.5
申请日:2019-01-2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6(杭州)
授权编号:CN209628408U
授权时间:20191115
主分类号:A01K 63/04
专利分类号:A01K63/04
范畴分类:12C;
申请人:杭州建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杭州建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11107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三白潭村
发明人:张彦峰;姚建光
第一发明人:张彦峰
当前权利人:杭州建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