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指称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用,指称,情态意义,儿童语言习得,词汇意义,儿童语言学,习得顺序,动词,语言结构,社会建构主义
指称论论文文献综述
于磊[1](2019)在《从时间指称看儿童语用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语用发展是指儿童习得和运用适当的言语形式表达自身言语意图或者在一定语境中获得自身交流目的的方式。E.Ochs&B.B.Schieffelin指出儿童语用发展应主要研究儿童对规约和共识的敏感性及其在语言发展阶段与语言结构的关系;李宇明教授认为,语言对于(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2-31)
王宁宁[2](2019)在《由指称悬搁看“词媒体”运行的语言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词媒体”是以词作为核心传播内容的全新媒体形态,将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浓缩在一个词内,以便于记忆,利于传播。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指出:“词媒体即是信息的浓缩化和词语的事件化。”“指称”是语义学概念,(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2-03)
周萍[3](2019)在《网络话语生产传播机制下的青年身份指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流行的青年身份指称多源于互联网。从历时的纵向比较来看,网络中的青年身份指称数量上呈几何式增长,类型与内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青年身份指称偏向于心理、性格、行为习惯方面的身份建构,却少有实质性阶级、经济、职业上的区分,这与社会结构稳固、价值多元等转变密切相关。进一步探析网络身份指称的生产传播机制,其中话语权的平衡与补偿以及偶发性"事件"对流行语的产生与传播有着重要影响。"流行语事件"还可参与建构积极的身份指称以促进青年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本文来源于《青年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胡范铸[4](2019)在《“学伴”指称的事件化、污名化及其社会动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学伴",最初只是一个使用频度相当低的身份指称,一段时期以来又用来指称部分高校的一种学习互助项目,但在今年却酿成了一个轰动全国的网络流行语,进而成为一个几乎人人避之不及的污名。这一指称的事件化,直接动因缘于情色想象与公平呐喊的共同作用,有关机构对于批评意见的"阴谋论"则导致了舆情的爆炸。而这一事件背后所反映的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全球责任与国民权益如何有效地平衡的问题。(本文来源于《青年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畅,赵杰,张建民[5](2019)在《书面语与口语中人物指称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微电影《梨子的故事》为例,通过对同主题的72篇书面语与口语语料的归纳统计和比对分析,研究人物指称的表现类型及其应用情况,同时指出不同类型的语言指称在语篇中具有不同作用,人物指称与故事情节间存在必然联系。(本文来源于《汉语学习》期刊2019年05期)
张崇富[6](2019)在《岷山考辨叁题:位置、指称与古蜀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考辨了岷山的地理位置、指称及其与古蜀人的渊源。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岷山的地理位置古今不同,复杂多变;岷山的指称包含了"独指"与"该言众山"两种类型。此外,本文认为民山既是古蜀人的圣山与发祥地,也是古蜀人的魂归之所,是解读古蜀文化的重要维度。(本文来源于《老子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李倩雯[7](2019)在《从指称衔接分析汉译过程的处理方式——以《傲慢与偏见》第18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研究的核心,其中的指称照应是语篇衔接手段中最突出的衔接方式。本文以简·奥斯汀的着作《傲慢与偏见》及其叁种颇具代表性的汉译文为基础,重点分析在汉译过程中对于指称衔接手段翻译的处理方式为保留指称衔接、省略指称衔接、转换指称衔接。(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9年27期)
程燕华,马博森[8](2019)在《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指称行为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Web of Science和PsychINFO两个外文数据库中检察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指称行为的研究文献,并从自然会话、故事叙说和高度结构化任务叁种交际情境进行综述。分析结果表明,自闭症儿童的指称行为在这叁种不同交际情境下均表现出异于正常发展儿童的特征,而这些差异与其非语言智商、语言能力、心理理论以及执行功能等因素密切相关。在综述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该领域今后有待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期待为国内相关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启示和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特殊教育》期刊2019年09期)
刘秋芬,杨滢滢[9](2019)在《塞尔的意向性指称论:澄清和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塞尔指出语言的指称依赖于心灵的指称,提出指称是在主要和次要方面共同作用下实施的言语行为,认为限定性摹状词普遍被用作指称,不同意唐纳兰提出的指称性和归属性用法区分。笔者认为塞尔意向性指称论中的指称概念本身存在较大的语义模糊性,有必要根据指称概念的使用语境区分其意义,并将存在原则的适用范围扩大至非存对象。最后,笔者提出塞尔的主次要方面交互作用分类从侧面表明唐纳兰指称性和归属性区分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方绪军,赵会[10](2019)在《“NP的不X_单”的构成、使用及“不X_单”的指称化》一文中研究指出"NP的不X_单"结构在构成和指称用法上具有多样性。构成上,结构中"不X_单"有的已成词,有的是短语。成词的"不X_单"有形容词、动词和名词之分,而短语"不X_单"则是"不"与动词或形容词组合而成。指称用法上,"NP的不X_单"中"不X_单"的指称化有历时和共时之分。经过历时指称化的"不X_单"构成的"NP的不X_单"就是"NP_1的NP_2",而共时指称化的"不X_单"词汇化程度不同,"NP的不X_单"对前提陈述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本文来源于《汉语学习》期刊2019年04期)
指称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词媒体”是以词作为核心传播内容的全新媒体形态,将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浓缩在一个词内,以便于记忆,利于传播。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指出:“词媒体即是信息的浓缩化和词语的事件化。”“指称”是语义学概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指称论论文参考文献
[1].于磊.从时间指称看儿童语用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2].王宁宁.由指称悬搁看“词媒体”运行的语言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3].周萍.网络话语生产传播机制下的青年身份指称[J].青年学报.2019
[4].胡范铸.“学伴”指称的事件化、污名化及其社会动因[J].青年学报.2019
[5].刘畅,赵杰,张建民.书面语与口语中人物指称的差异[J].汉语学习.2019
[6].张崇富.岷山考辨叁题:位置、指称与古蜀人[J].老子学刊.2019
[7].李倩雯.从指称衔接分析汉译过程的处理方式——以《傲慢与偏见》第18章为例[J].文教资料.2019
[8].程燕华,马博森.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指称行为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19
[9].刘秋芬,杨滢滢.塞尔的意向性指称论:澄清和批判[J].外语学刊.2019
[10].方绪军,赵会.“NP的不X_单”的构成、使用及“不X_单”的指称化[J].汉语学习.2019
标签:语用; 指称; 情态意义; 儿童语言习得; 词汇意义; 儿童语言学; 习得顺序; 动词; 语言结构; 社会建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