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义乌市稠州中学朱伟强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而要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备学生,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关键所在。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握住、挖掘出学生的学习需求是难以操作的,那么如何解决呢?
中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来自于生活实际的疑问、教材的内容及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考虑以下三方面:
1.合理安排,适应学生认知规律
现行科学教材的编写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富有特色。学生对新颖适度的教材很感兴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很畏惧科学这门学科,要克服学生的这种矛盾心理,需要教师通过阅读各版本的教材,处理教材的前后联系,提取出符合课标要求、适合本校学生的内容进行教学安排,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保护好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以便更好的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教材把“质量和密度”安排在第二章,对于刚学科学的学生在理解上难度很大,不利于保护其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可把密度内容后移到第三章“运动和力”之后和“压强和浮力”之前进行讲解。学生通过前边的学习,对科学学科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之后,再学习密度内容时便会感觉轻松些,这样可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加强预习,了解学生需求
教师在上课之前首先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了解学生上这节课最想了解的是什么;二是了解学生对某个问题是怎样思考的。具体操作可推出课前预习报告,以表格形式发给学生,并提出要求:①阅读教材,在预习过程中,记录下你认为重要的概念或必须记忆的内容。②列出不理解的概念和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③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列出其中的疑难问题,并说明自己对此问题的想法。④若是复习课,要求对本章节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从属关系,并用表格或树状结构表示出来。
学生完成预习报告后,教师要批改,同时记录下学生的原始问题,把握好学生的思维脉搏,找出共性问题,有目的地解决学生在认识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3.精心设计,满足学生需求
(1)初中生虽然有好奇的心理特点,但大多数学生观察科学实验时,仅仅被科学实验的趣味性所吸引,只注重实验的表面现象,缺乏探求本质的主动意识。教学设计时可预先设计一系列问题,对实验现象、原理进行分析、拓展,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托里拆利实验中,设计如下问题:①灌满水银的细长玻璃管倒置插入水银槽内,放开食指后,管内水银柱为什么会下降?②为什么降到一定高度就不再继续下降了?③下降后的玻璃管内水银柱上方有什么?④玻璃管倾斜后有什么现象?⑤倾斜角度的变化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⑥将玻璃管提高一些(水银面还在槽内)或插下去一些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通过这些设问,可连续激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设计探究性实验,可适应学生好动的心理,提升兴趣。备课时尽量增加这类实验,并结合学生的情况,分析学生会怎样想,怎样做,可能有什么疑难问题,怎样解决;然后设计好层次递进的问题,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在每一步操作中,注意对现象、过程的观察,并不断自问: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实验结果是什么?内在联系是什么?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之中。
例如,学生做滑动摩擦力实验时,要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的学生会主动观察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有的学生会主动实验摩擦力与运动速度的关系。为了增加学生兴趣,再增加一些思考题:拉动木块前后弹簧测力计示数如何变化?木块开始运动时跟匀速运动起来以后相比较,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何不同?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素养。
总之,学习需求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是一种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系统有序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为学生创造产生新需求的条件,是有效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充分备好学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求知的快乐,使学生产生愉快向上的学习情绪,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活、学得好,能获得较大的成功。在开发学生自我实现需求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交往和归属需求,通过合作、表扬等方式激励学生,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中,以便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