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段论文-赵志远

毫米波段论文-赵志远

导读:本文包含了毫米波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40GHz,5G与卫星固定业务共存,平台搭建,仿真分析

毫米波段论文文献综述

赵志远[1](2019)在《5G在毫米波段对卫星固定业务干扰仿真平台搭建及共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5G商业化的临近,促使各个国家都在加紧5G的研究步伐,积极地在毫米波频段寻找新的频谱资源,并为此开展了5G与其他系统的共存仿真研究。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已在毫米波频段确立了3~4个候选频段,并在这些频段上展开仿真分析共存可行性。国内也确定了 24.25~27.5GHz以及37~43.5GHz为5G候选频段,目前在26GHz频段国内已有较多的共存仿真结论,但在40GHz频段则相对空缺,本文就5G在毫米波段(40GHz)对卫星固定业务共存研究搭建仿真平台并给出初步共存结论。本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ITU-R M.2101-0建议书并参考4G部署经验建立5G部署模型,给出了5G与卫星地球站在城区以及郊区的共存场景,通过C++语言编写各个链路损耗的函数,并针对宏小区的正六边形特性采用斜坐标系表达每个小区的位置,搭建了5G与卫星固定业务的系统级仿真平台,结合ITU-R各工作组给出的5G与卫星地球站参数,仿真得出5G在40GHz频段上在一定隔离距离下可以与卫星固定业务共存的初步结论。(2)根据3GPP于2017年12月冻结的5G协议,采用C++编写函数实现5G物理下行共享信道的各个通信模块。在SystemVue平台上搭建了5G与DVB-S2系统(卫星固定业务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通信系统)的链路级软件仿真平台,仿真得出5G在40GHz频段上可以与DVB-S2系统在一定的信干噪比条件下共存。(3)将5G数字信号下载至仪器仪表模拟发射5G的射频信号,将5G与DVB-S2系统的射频信号合路模拟信号在半实物平台的干扰迭加,调频至40GHz模拟信号在自由空间传播损耗,并于接收端解析受干扰信号,得出信干噪比与误码率关系曲线。通过搭建半实物平台模拟真实信号在链路中的传输,仿真验证软件链路级仿真共存结果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6-01)

戚珑赢,尚文明,刘洪,张英浩[2](2019)在《一种新型的毫米波段高隔离度平面功分器》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平面功分器结构。该功分器基于Wilkinson功分器进行改进设计,采用缺陷地结构,通过微带-槽线过渡和环状吸收槽线提高端口间隔离度。该结构解决了毫米波段尤其是W波段因功分器结构尺寸小、无法加入隔离电阻而导致端口间隔离度恶化的问题。使用HFSS软件进行仿真设计,端口间隔离度优于21 dB,相比常规Wilkinson功分器提高约14 dB。对样件的实测结果表明,该模型输出端口间隔离度大于15 dB,端口回波损耗优于20 dB,输出端口具有良好的幅度和相位平衡性。(本文来源于《雷达与对抗》期刊2019年01期)

[3](2018)在《中国将为俄太空望远镜提供毫米红外波段接收设备》一文中研究指出据人民网报道,俄罗斯"光谱-M"项目学术负责人卡尔达舍夫4日向卫星通讯社表示,中国将为俄罗斯"光谱-M"太空望远镜(Millimet,ron)制造接收设备。他表示:"俄罗斯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已经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协议。协议中规定,由中方提供毫米红外波段接收设备。而望远镜本身将在俄罗斯制造。""光谱-M望远镜"配有一架长10m的太空望远镜,用于研究波长为0.02~17mm毫米红外波段的宇宙目标。(本文来源于《红外》期刊2018年07期)

姜泽锋,邓联文,董健,郭才彪[4](2018)在《毫米波段涡旋电磁波天线阵与馈电网络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了毫米波段四单元涡旋电磁波天线阵与馈电网络的设计。天线阵由线极化微带天线单元组成,通过微带功分器与微带移相器组成的馈电网络对其馈电,只需要一个馈电端口便可产生轨道角动量模式为1的涡旋电磁波,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且馈电网络呈中心对称分布,相位误差小。为了减少馈电网络对辐射单元的影响,通过同轴线穿过接地板对微带天线进行馈电。仿真结果表明,天线阵能产生中心频率在33.22 GHz、带宽为1.86 GHz的涡旋电磁波,最高增益达8.6 d B。(本文来源于《电子元件与材料》期刊2018年06期)

马莹,王云峰,张海英[5](2018)在《毫米波段的一分八路Wilkinson功分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在35 GHz毫米波段的一分八路Wilkinson功分器。使用HFSS软件对功分器进行仿真,通过对传统的Wilkinson功率分配器的改进,详细介绍了二功分器以及八功分器。设计的毫米波功分器具有体积小,频带宽的特点;具有较好的性能指标:在32~36 GHz范围内,参数S_(21)~S_(91)在-9~-9.5 d B之间,S11小于-15 d B。(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18年05期)

靳硕文[6](2018)在《COSMOS场中高红移星系的远红外至毫米波段的观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远红外至亚毫米波段的观测数据集中了星系中大部分的尘埃辐射,是研究星系中恒星形成活动和搜寻高红移星系的有力工具。COSMOS场有着丰富的多波段和高质量的观测数据,为高红移星系的大样本统计性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场所。为了克服远红外至亚毫米波段的数据的低分辨率对测光的限制,我们利用Super-deblending技术对COSMOS场中的星系进行了退混合测光。我们首先选取了一个高度完备的星系样本,这个样本包含了约8.8万个有射电或24微米探测的星系和约10万个以恒星质量为标准选取的星系。在退混合测光过程中,我们利用谱能量分布拟合来预估这些星系在远红外和亚毫米波段的流量,然后把暗源从图像中扣除并对剩余的星系进行点扩散函数测光。我们对图像的拟合过程进行了蒙特卡洛仿真模拟,并利用模拟的结果对点扩散函数测光进行校准和修正,得到了类高斯的误差分布。对于低灵敏度图像,相比于前人类似的工作,我们引入了更仔细的方法来扣除暗源和计算测光误差,进一步提高了测光质量。基于这些工作,我们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我们建立了一个红外和亚毫米测光目录,这个目录包含了约19万个星系在24微米至射电共11个波段的测光数据。我们获得了一个包含约1.1万个星系的红外星系样本,并较好地测量了这些星系的恒星形成率和测光红移。(2)我们保守地选取了 85个红移大于4的候选体。这些高红移候选体在红外至亚毫米波波段有着显着的探测,并在近红外和射电图像中有着可靠的对应体。我们利用ALMA对其中四_个候选体做了后续光谱观测并证实了它们的红移。这些高红移星系候选体为统计性地研究早期宇宙中星暴星系的形成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样本。(3)通过对这个工作中射电数据的研究,我们发现红移z = 2.5的X射线星系团C1J1001中有显着的射电星系的聚集。这个发现表明射电源的聚集程度可以作为搜寻高红移星系团的有力工具,为未来的大天区深度射电巡天揭示了潜在的科学前景。(4)通过分析整个COSMOS场中射电源的聚集程度,我们发现了两个红移z~3的大质量星系团的候选体,它们为探索早起宇宙的结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对象。本文的结构如下:我们在第一章回顾对高红移富尘埃星系研究的最新进展;第二章描述Super-deblending技术和方法;第叁章展示最终的红外和亚毫米测光目录,并与前人的工作进行比较;第四章描写如何选取高红移星系并进行光谱证认;第五章讨论如何利用射电源的聚集程度搜寻高红移星系团;最后我们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5-24)

刘鑫[7](2018)在《毫米波段大规模多天线室内场景下的信道仿真与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ass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assive MIMO)技术作为5G(Fifth-Generation)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通过在基站端设置大数量天线,可充分利用空间域资源实现同频同时传输多条信号。Massive MIMO技术可以提升容量和传输稳定性、实现较好的系统性能;同时降低波束间干扰,实现多用户空分复用;还可形成窄波束大大提高能量效率,减少基站功率损耗。毫米波(mmWave)技术作为5G的另一项关键技术,是扩展频谱资源、提高传输速率的必由之路。该技术能轻松提高频谱带宽、同时毫米波在大气中的强衰减性可以降低不同终端间的干扰,与Massive MIMO形成互补,在室内短距通信方面有光明的应用前景。而目前结合两种技术的信道仿真与建模研究远达不到人们对了解高频多天线室内场景移动通信过程的需求。因此,在为准确揭示信道的非平稳特性,总结相应场景电波传播的规律和性能这一研究背景和目的下,本文对毫米波段Massive MIMO室内场景下的信道仿真和建模进行深入研究,所做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全面总结了无线信道的建模方法和理论体系。基于实际环境需求和建筑物的几何、电磁特征对场景进行简化和建模,最终搭建出纽约大学单层室内办公室场景模型,帮助建立和完善了 Massive MIMO无线信道仿真平台。2.对平台进行单天线链路级的仿真和参数校正,参数包括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并与实测数据进行误差分析来校验平台的可靠性和仿真参数的正确性,为下一步进行毫米波段Massive MIMO仿真与建模奠定良好的基础。3.构建了最大数目为128的线性阵列天线,设定了视距(Line of Sight,LOS)和非视距(Non-Line of Sight,NLOS)两种链路,进行大量毫米波段精确仿真并追踪多径信号的所有传播路径,对多径数目、路径损耗、时延扩展、相干带宽、角度扩展等参数进行萃取和分析。4.提出一种结合确定性与统计性优势的信道建模方法,揭示了 Massive MIMO无线信道的非平稳特性,统计拟合时延扩展和角度扩展,建立其数学模型,还对大尺度参数间相关性以及空间相关特性随阵元间距的变化情况进行量化分析。综上所述,本文围绕Massive MIMO和室内场景毫米波段的信道仿真和建模开展研究,弥补了相关研究的不足,为设计优化高频多天线室内通信系统提供重要模型规范和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8-03-19)

周伶[8](2017)在《读懂这片星空》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在研制完成了1.3厘米波段制冷接收机,其主要目标均达到国际上同波段接收机的前沿水平之后,把目标锁定了支撑更高级波段的制冷接收机的技术研发上。”中科院新疆天文台副台长陈卯蒸告诉,正是这样的目标定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本文来源于《新疆科技报(汉)》期刊2017-10-13)

韦黔,陈迪,刘米丰,袁涛,崔大祥[9](2017)在《毫米波段多层介质型频率选择表面设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准光学馈电网络系统对高性能频率分离器件的需求,研究了一种工作于毫米波段的多层金属微结构介质型频率选择表面(FSS),可透射183GHz频段反射118GHz频段电磁波。设计了一种基于多层金属结构的介质型太赫兹FSS,由在多层Mylar膜(介电常数3.0,损耗正切值0.001)间镶嵌多层基本单元为方孔结构的金属铜,中心频率位于183GHz附近,对频率175~191GHz的电磁波表现为透射性,对112~124GHz的电磁波表现为反射性。用CST MWS软件仿真分析了介质层(Mylar胶)厚度和金属层数对频率选择表面传输性能的影响,并对结构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介质层厚度100μm,金属铜8层,周期306μm,线宽20μm,金属厚度20μm时,频率选择表面在相应频段内的插入损耗与反射损耗均小于0.3dB,同时118GHz处隔离度大于22dB,各项传输性能完全满足设计指标要求。(本文来源于《上海航天》期刊2017年04期)

高小星[10](2017)在《基于测量的毫米波段无线信道传播特性研究以及信道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信道毫米波频段传播特性的测量、参数分析、分簇以及统计建模工作,对于无线通信系统新频点的评估验证、理论分析,以及将来5G网络的实际部署都具有非常重要地意义。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不断提高的需求,多入多出(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output,MIMO)技术和大带宽频段将对下一代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具有深刻影响。本文围绕毫米波信道传播特性测量和参数分析进行讨论,从实地测量结合理论分析、结果验证的研究路线出发,完成了从传播特性抽取到统计建模的研究任务,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叁个方面:(1)虚拟 MIMO 信道冲激响应(Channel impulse response, CIR)的合成。由于目前还不能搭建真实的MIMO测量系统,本文采用类似切换单元控制实现虚拟MIMO的方式来模拟MIMO信道。但是随之带来的问题是如何精准的实现虚拟MIMO,比如对收发设备同步的要求、以及信道测量得到的CIR如何合成以及合成后的CIR对应虚拟天线方向图如何描述。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办法,实现了虚拟多天线毫米波频段静态信道的测量和数据处理方法,并对采取的方法给出具有说服力的验证。(2)毫米波无线信道参数提取方法。无线毫米波信道进行测量的根本目的是要去用具体的参数去描述该信道。本文会简要说明下目前已经有的信道参数提取方法,然后针对本文采用的空间交替广义期望最大化(Space-alternating generalized expectation maximization,SAGE)算法进行理论上的详细描述,并应用SAGE算法对合成的CIR进行参数提取和分析,由于是具有前沿性的工作,本文也给出证明和理论分析来阐述所采用的方法的合理与正确性。(3)多径信道的分簇和统计参数分析。针对SAGE输出结果,在证明其合理正确性的基础上,本文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从簇的角度来观察解释信道,从而简化对信道的描述,并给出分簇结果以及解释结果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7-03-14)

毫米波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平面功分器结构。该功分器基于Wilkinson功分器进行改进设计,采用缺陷地结构,通过微带-槽线过渡和环状吸收槽线提高端口间隔离度。该结构解决了毫米波段尤其是W波段因功分器结构尺寸小、无法加入隔离电阻而导致端口间隔离度恶化的问题。使用HFSS软件进行仿真设计,端口间隔离度优于21 dB,相比常规Wilkinson功分器提高约14 dB。对样件的实测结果表明,该模型输出端口间隔离度大于15 dB,端口回波损耗优于20 dB,输出端口具有良好的幅度和相位平衡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毫米波段论文参考文献

[1].赵志远.5G在毫米波段对卫星固定业务干扰仿真平台搭建及共存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2].戚珑赢,尚文明,刘洪,张英浩.一种新型的毫米波段高隔离度平面功分器[J].雷达与对抗.2019

[3]..中国将为俄太空望远镜提供毫米红外波段接收设备[J].红外.2018

[4].姜泽锋,邓联文,董健,郭才彪.毫米波段涡旋电磁波天线阵与馈电网络设计[J].电子元件与材料.2018

[5].马莹,王云峰,张海英.毫米波段的一分八路Wilkinson功分器设计[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8

[6].靳硕文.COSMOS场中高红移星系的远红外至毫米波段的观测研究[D].南京大学.2018

[7].刘鑫.毫米波段大规模多天线室内场景下的信道仿真与建模[D].北京交通大学.2018

[8].周伶.读懂这片星空[N].新疆科技报(汉).2017

[9].韦黔,陈迪,刘米丰,袁涛,崔大祥.毫米波段多层介质型频率选择表面设计与仿真[J].上海航天.2017

[10].高小星.基于测量的毫米波段无线信道传播特性研究以及信道建模[D].北京邮电大学.2017

标签:;  ;  ;  ;  

毫米波段论文-赵志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