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贵:罗素人性论的阐释与评析论文

刘诗贵:罗素人性论的阐释与评析论文

摘 要:罗素的人性论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人性结构包括本能与理智。人作为高等动物具有自然的本能,而又超越了动物性,具有精神性的理智,本能和理智作为人性内在的矛盾,使人类需要伦理学;另一方面,人性可分为个体性与社会性。罗素从生物学角度指出,人是半群居动物而具有社会性,个体性使人有个体利益需要满足,社会性使人服从集体利益的需要,两者也是矛盾的,也需要伦理学的调节。因而,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在阐释人性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评析,指出罗素人性论的特点和其在罗素的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方面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罗素;人性;本能;理智;个体性;社会性

很多思想家都考察过人性,持有的观点也不一致。有人对人性提出评价性观点,有人对人性进行描述,表达自己对人性的看法。评价性观点有性善论、性恶论、性善恶混论等。评价性观点是对人性好坏做出评价而没回答人性到底是什么,描述性观点其实就是回答人性是什么样的状态,描述性观点更具有合理性。要评价一个事物,先要知道其怎样。讲究逻辑的哲学大师罗素当然明白这个道理。由此,他探究人性问题着重回答的是:人性是怎样的,继而提出该怎么办。罗素的人性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他认为人性结构包括本能与理智。罗素指出,人作为高等动物具有自然的本能,而又超越了动物性,具有精神性的理智,本能和理智是人性内在的矛盾结构,本能与理智相矛盾,由此他得出,人们需要伦理学。另一方面,他认为人性包括个体性与社会性。罗素从生物学度角指出,人是半群居动物而具有社会性,其一些欲望是个体性的,还有部分欲望是社会性的,个体性与社会性存在的矛盾,要求同时兼顾两者的伦理学调节。

一、本能与理智

罗素认为人性内在结构包括本能和理智。本能是从人作为自然界哺乳动物的一个特殊种类的生物学角度而言,是与人的生存需要联系在一起的,人要生存发展就需要食物、住所、衣服和生产等等,人要幸福更离不开需要的满足,因此人的需要尤其是生理需求是构成人性的基础部分。罗素指出:“人和其他动物一样,充满了本能的冲动和激情。 ”[1](P412)人的生存有赖于本能的冲动和激情,人能成功地生存并大量地繁衍离不开这些基本的本能需要的满足。“当人意识到需要并追求需要的满足时,需要就转变成欲望。 ”[2](P37)这种代表本能欲望的冲动和激情促使人吃喝、性爱等保存自己并延续人类后代,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保持生命本能的冲动和激情,否则生命就会枯竭,任何时候人类生存都是第一位的。正如有学者所说的那样:“的确,人原本是自然界的动物,也是一种自然存在,须依赖其他自然物而生存,受到自然法则的制约。就此而言,不能无视人类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极为平常的物种、并且有种种本能和欲望这个事实。 ”[3](P3)在中外哲学史上,有不少哲学家和罗素一样肯定人的自然本能,比如有的唯物主义学派和快乐主义学派;有的甚至完全沉溺肉体的感官享受快乐,比如享乐主义和纵欲主义等。

罗素认为,这个肉体本能冲动是我们行动的基础,“欲望、情感、激情(随便你选择哪一个词),这是人类行为的唯一原因。 ”[1](P408)当然,如果人仅有本能,就和动物没有任何区别,人之所以为人,不光具有作为高等动物的动物本性,还具有理智的特性。人是具有意识的,而且是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意识,就是理性。按此理解来说,就是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人是从自然界而来,具有动物性,离不开物质的生活;另一方面,人又不是纯粹的自然物或动物,具有理性精神,具有理智活动,即精神的生活。人要是只满足于作为一种自然存在,那就和动物没有区别。人的高贵就在于人的理性,使人能够成为一种超越性的动物。哲学家康德为了超越人的自然本性就把人的自由精神视为人的本质。而罗素则不然,他更看重人的自然本性,所以他才会在对待本能和理智的关系上,把理性当工具,本能当目的。罗素和霍布斯、休谟等人一样都认为,理性是激情的工具,激情要高于理性。他非常赞赏休谟说过的一句话:“理性是——而且只应当是——激情的奴隶。”在罗素看来,理性是作为欲望满足的手段,而不是目标,理性只是帮助本能冲动更好地达到目标。人们行为的唯一根据就是本能的欲望,理性只能是实现欲望的手段。

相对于传统的讲授法而言,合作-探究性学习不是减轻了教师的教学任务,而是对任课教师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于课下的组织和指导。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表面热闹,实际效果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学模式改革的失效,并非新模式本身的问题,而是忽视了对教学改革管理的研究,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没跟上,导致成效不明显,甚至不及原来的模式。这些年,在尝试运用合作-探究性学习模式教学时,我们十分注重以下三个环节的管理:

罗素强调人本能的激情冲动,可是也不忽视理智,他本人就属于崇尚科学、逻辑、精于计算的人。理智在现代的理解是一种利用知识进行思考、计算、判断、推理与逻辑的能力。人如果没有理智就容易退化为动物,丧失理性也无法成为人,仅凭本能的冲动行为可能导致人生失败,也可能给人带来毁灭,而理智却能把本能冲动和欲望引至促进人类快乐幸福的道路上来。如罗素所说的那样,“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为知识所引导”。这里的爱就是代表人的激情和欲望,知识代表人的理智或理性。

罗素这里指出了人们需要伦理学的两层意义。首先是伦理学的必要性,也就是人类为什么需要伦理学。因为人不完全是动物,人不能耽于自然性的本能冲动,否则人与动物的区别就会消失;人也不是纯理智化,否则就完全绝对理性化,脱离本能欲望,生命安在乎?本能和理智的矛盾在于,一个趋向直接的欲望冲动,一个背离这种直接冲动,由此,需要伦理学的出场来协调两者的冲突。而且,伦理学还要为不同愿望冲突树立一个权威,用以协调不同愿望的对立冲突。其次是伦理学的可能性,也就是伦理学发挥作用的依据。罗素认为人具有依据既定目标而行动的能力,人就会做出克制自己不当冲动的可能。罗素将冲动分为占有性冲动和创造性冲动,他认为占有性冲动对人类具有危害性,只会让人们相互矛盾冲突导致恶的后果,而创造性冲动有利于人们之间的团结合作导致善的结果,人有理智的话,就能做到尽可能克制占有性冲动,发展创造性冲动。因此,伦理学、政治学的道德规范、法律制度等就能发挥效力了。在此点明了因为人性,使得伦理学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在于他的合群性(即社会性),恰恰这一合群性是人类生存和过优良生活的前提。”[6](P18)马克思也表明:“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7](P119)可见,人的社会性对于人类的生活以及个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人合群的社会性,也就不会有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道德生活。人的社会性一般强调集体利益,则提示共同性、普遍性、规范性的价值要求;人的个体性总是强调自我的利益,则主张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价值要求。罗素是如何处理这一对矛盾呢?罗素通过两条路径来解决:一是扩张自我的愿望。他认为:“愿望作为一个事件是个人的,但它所想望的内容却是一般的。 ”[8](P140)个体的愿望可以突破自我中心,将同情扩展到自我以外的家人、朋友、国家乃至全人类,这种扩展的同情便是和谐矛盾的情感。第二条路径就是自我克制。罗素认为同一事物可能同时满足一些愿望,这些愿望就是“互不相悖”的欲望,而不能同时满足的,就是“互不相容”的愿望,他要求我们应发展前一种欲望,克制矛盾冲突的欲望,并且要尽力将占有性的欲望引导到创造性的欲望上来。思想家们根据自己的偏好,提出不同的理论主张,对个体性与社会性各有侧重。其实罗素本人比较强调个体性,因而在他的伦理思想和政治哲学思想中,个体的自主自由和创造性是他高调主张的、追求的价值目标。虽然他认为伦理学要考虑完整的人性,但在他那里,社会性只是手段,个体性才是目的,他没有将两者放在平等的地位上。这也是整个西方思想文化一贯倡导的基本价值观,就是个人主义。因此,体现在政治哲学上,他推崇人的自主、自由和创造性,反对专制、极权、普遍和绝对主义。

本能和理智同存于人性之中,是一种矛盾结构。“由于理智和本能之间的冲突,人类需要有伦理学和道德法典。如果仅仅有理智或者仅仅有本能,伦理学就没有存在的余地。 ”[1](P412)确实,仅有本能的就是动物,仅有理智的就是神或者上帝,他们都不需要伦理学,只有人的世界才需要伦理学,人需要伦理学和道德法典去调节这种内部的张力以保持人更好地生存。人要生存就无法逃避自然性的动物本能,但人却不能完全为本能所驱使。人有理性,能够克制一部分冲动,这部分冲动其实就是罗素主张的占有性冲动。因为占有性冲动是追求名利和权力等只能独享的完全利己的东西,而人人都有这种冲动必然给人与人的关系带来矛盾和冲突,表现为竞争、掠夺、侵犯、战争,随之而来的结果是有害于人生存的,所以应该将占有性冲动限制在最小程度上,而尽可能地引导创造性冲动,这种冲动是指向共享性东西,一般不会让人们之间产生矛盾,而是更有利于团结、友爱、互助。美好的生活需要的就是这种代表知识、艺术、爱一类的创造性冲动。罗素认为,在冲动和克制之间,伦理学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中点,伦理学存在的意义就是要调节本能和理智的关系,使人能够更好生存或者说幸福地生活。而且,人具有根据既定目标而行动的能力,也就是指具有理智的力量。虽然罗素认为动力都来自于冲动与欲望,但是并非像动物那样总是直接的冲动,人总是伴随有意识的目的,从而为理智发挥留下了空间。人只有具备遵照目标来采取行动的能力,伦理学和道德规范才能有效发挥作为。否则,如果人不具备那种根据目标来行动的理性能力,不能自我克制,那伦理道德规范和政治制度的约束力就不能对人起任何作用了,那么伦理学、政治学、政治哲学就都是虚的。

罗素进一步说明,人是一种半群居动物,冲动和欲望不仅是个体性的,还有一部分冲动和欲望是社会性的。由此,罗素认为人性既包括个体性的一面也包括社会性一面,可以理解为人性就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罗素的这个社会性并非马克思所说的那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不是真正的“社会性”,而是从自然本能的角度来说的,就是人天生就具有的倾向集体性。“人既不像蚂蚁和蜜蜂那样完全彻底地喜欢群居生活,也不像狮子和老虎那样完全彻底地独来独往。 ”[1](P413)就说明人既有社会性的一面,也有个体性的一面,割裂任何一面都不是完整的人性。他所说的社会性意味着人天生具有一定的集体意识,能够按照集体利益来行事,具有与他人合作、服从集体的特性。其实,如罗素所说的那样,现实生活中人的理智也证明了仅凭本能激情行动往往导致个人的失败,个人之间相互竞争只会使个人利益受到削弱变得越来越小,人天性有倾向群体的一面,而且集体合作的利益越来越大。但是个人不会完全像蚂蚁一样服从集体,因为个人还有天性独立的一部分欲望要得到满足,否则个人就不会满意。显然,社会性与个体性在人性的结构中也是矛盾着的,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对立冲突,需要伦理学来调节。“正因为人是不完全社会性的,我们才需要伦理学来提示目标,需要道德来制定行动规范。蚂蚁似乎没有这种需要,因为它们总是按照群体的既定利益行动。 ”[1](P413)因此罗素指出伦理学必须同时顾及人的社会性和个体性。“我们不能说人的个体性的价值要低于他的社会性。没有社会性,社会就会灭亡,无视个体性,人的生存也就失去价值。因而社会性和个体性对于一个善的世界是同样必须的。任何一种恰当的伦理学都要说明这两个方面,只能说明其一的伦理学是不完善的,也是不能令人满意的。”[5]这段话阐明了罗素的意思,完整的伦理学是建立在这一包括个体性与社会性的人性基础上,既要考虑集体的利益满足也要考虑到个体利益的满足,在罗素那里其实最终还是为了实现个人的愿望满足。

二、个体性与社会性

(2)升温速率对污泥热解过程中的转化率、最大失重速率、挥发分的析出温度等热解特性参数有明显影响。在相同时间内,升温速率越大,污泥的最大失重速率越大。但不同升温速率下污泥的热解总失重率基本一致。

在本能和理智的关系上,前面已阐明理智(理性)只是相当于本能(激情)的工具和手段。由于罗素对本能的偏好,他提出了冲动与愿望理论。他指出:“人类一切活动都发生于两个来源:冲动与愿望。”[4](P3)冲动就是发自本能的欲望、激情,是无意识的。愿望高于冲动,愿望是有意识参与的,是和理智联系在一起的,它来源于冲动,是在直接冲动没有得到满足时,冲动转化为愿望的。人不像高等动物那样总是受直接冲动的支配,就是因为进化为人的动物有理智,但是人受自然本能的冲动影响是根本的。罗素说:“冲动是我们行动的基础,它的范围大大超过愿望。……直接冲动是推动我们的原动力,而所谓的愿望,不过是冲动所披着的外衣而已。 ”[4](P6)人们在大多时候的行为动机来自愿望,现实生活中的人都因有不同的需要而有各种不同的愿望。罗素认为存在着三类愿望冲突:个人之间的愿望总是相互冲突;团体与团体之间也因利益需要会有愿望的冲突;个人与集体之间存在愿望的冲突。有冲突就会导致善与恶的结果,这时候就需要权威的力量来调节这些欲望的冲突以求得善的结果,这也需要邀请伦理学的出场,建构一定的道德规范体系。

综合来看,罗素对人性的理解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人的内在本性的结构:从本能和理智的统一,来认识人性;二是人的内在本性蕴含的矛盾:从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来剖析人性。罗素对人性的界定为进一步提出价值理论,如什么是善、什么是正当等,以及政治哲学上的基本价值理念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人性的认识,直接影响到罗素的政治思想,可以说罗素的政治哲学思想是由他的人性观来决定的。比如他从人性的角度解释了国家的起源,及其对现实的政治制度进行反思和批判,分析政治实践中的罪恶与动机,揭示战争、独裁、权力压迫等人性根源,以及做出价值判断上的好坏、善恶、正当与否的评价,建构符合人性的理想政治制度,创造符合人性的社会生活条件。罗素的目的正在于此,就是要为人类建构理想的政治。“所有政治行动都有自己的目标,要么是维系,要么是改变。当想要维系时,我们希望阻止向着更坏的方向发生改变;当想要改变时,我们希望导致更好的结果。因此,所有政治行动都受到某种关于‘更好'和‘更坏'的思考的引导,而对‘更好'(the better)和‘更坏'的思考就意味着对‘善'(the good)的思考。 ”[9](P9)不同的人性观会导致对政治现实的不同态度,即基于人性观的善恶价值标准。罗素表达了对现实资本主义政治的不满,对战争的反感,批判了无政府主义和专制集权主义,提出了符合人性的政治理想蓝图,致力于为人类社会打造一个自由发展的、充满爱的和平世界环境。

综上所述,对脑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而言,优质护理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可帮助其平稳度过围术期,减少术后各类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

(2)与全国“日进杯”口腔工艺技能竞赛相衔接。技能竞赛项目设置一方面要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建立与国家、省、市级职业技能竞赛的互通机制。“日进杯”是为全国在校生举办的口腔工艺技能顶级赛事,目前开设有牙体雕刻和全口义齿排牙及牙龈雕刻两个比赛项目。为与“日进杯”衔接,我校“现代杯”以牙体雕刻和全口义齿排牙及牙龈雕刻两个项目为主,并根据教学内容加设有蜡型、卡环弯制等项目,这样校级竞赛还能为全国竞赛公平地选拔参赛选手,构建校级、省级、国家级的完整的竞赛机制。

三、结语

考察罗素的人性论,可得出其以下特点:第一,罗素人性论是非理性主义的主张。他强调人的自然本能,这一点也许受弗洛伊德、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影响而具有非理性倾向。因此,在本能与理智的关系上,他认为本能是目的,理智不过是实现本能的手段,人的一切行为的动机的根本出于自然本能的直接冲动,即使动机里有些是愿望,那也不过是冲动披着的“外衣”。另外,关于人性的社会性,也仍然是属于自然本能的,他所说的社会性是源于人具有半群居的天生本能。他的人性论几乎就是一个本能主体学说,以人的自然本能为中心地位,而理智是处于服务于本能的从属地位。第二,罗素的人性论具有人道主义色彩。有人认为,“现代西方哲学大师和文化巨匠罗素摈弃了以往人们对伦理道德的抽象思辨,把伦理牢牢建立在现实人性的基础上,使他的伦理透射出生动的人的气息,表现出鲜活的生活内容,有着温馨而强劲的人本主义倾向。”[10]罗素在人性论里强调人本能的冲动和欲望,个人的利益,同情的扩展等等都体现了以人为中心地位,宣扬的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以及博爱的思想,体现了对人类的命运和幸福的深度关切,即使他不是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辩护,毕竟他生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受西方主流文化影响颇深,他的人道主义还是继承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许多内容。第三,罗素人性论具有超越阶级和超越历史的特点。从以上对罗素人性论的阐释也可以知道,罗素所谈的人性没有与阶级关联起来,也没有具体的历史环境,他研究的人性是超越这一切的。难道任何时代任何阶级的人性都是如此,没有差别的么?事实上没有超阶级超越历史的抽象人性。第四,罗素人性论具有主观主义的特点。罗素注重人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人的社会属性,虽然他提到人的社会性,但不是马克思所指的物质生产关系中的社会性,而是一种生物本能的社会性。他不从现实客观生活中的人出发研究人性,是一种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人性论。实际上,“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超越和脱离一定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都只能是特定社会中的具体的现实的人,他的特性必然会打上特定社会和社会关系的烙印。”[11]因此,罗素的人性论具有唯心主义倾向和非科学的因素。我们要采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去理解罗素的人性论,才能客观合理地吸取其合理的、科学的思想。

罗素人性论的重要价值在于人性论为他的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罗素在他的人性论中结合人性的要素分析了人为什么需要伦理学。罗素列举了三个方面的原因:因为人不是纯粹的动物,人还有理智的一面,本能与理智相矛盾;人性不仅有个体性还有社会性,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矛盾。这两方面都需要伦理学来调节。此外,在他的动机理论里又提到人们的愿望必然有冲突,从而也需要伦理学的出场。需要什么样的伦理学?罗素基于人的社会性与个体性因素,认为人们需要完整的而且是令人满意的伦理学,它能兼顾两者,既照顾人的社会性一面也能照顾到人的个体性一面。伦理学是否可能发挥效力?罗素指出,人具有按既定目标行动的理性能力,因而各种制度规范才能起作用,也就是人的这种意志能力为道德伦理规范等发挥效力提供了可能性。伦理学应该做什么?伦理学应该协调人们欲望的冲突,促进人的欲望满足,协调人与人的利益关系、集体与集体的利益关系、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利益关系等。另外,关于什么是善、正当、好和坏等问题以及伦理学的目标等,都必须联系人性才能回答。这些基本问题和重要问题,都是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所要面对的问题,而罗素在人性论里很好地给予了回答,从而为他的道德哲学铺平了道路。政治与人性的关系,是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性与政治的关系密切,有什么样的人性论就会有什么样的政治主张,符合人性的标准是理想政治的价值目标。人性观决定政治观,从而形成相应的政治哲学。在人性论里,罗素对伦理学主要问题的解答实际上也是为政治伦理提供理论基础。罗素认为,伦理不可能是独立的,最终都要落实到政治上,“政治是协调激情的艺术”。并且罗素也已经将人性与政治直接联系,论及人性的欲望贯彻到政治中的体现,并分析重要政治事件比如战争等的人性根源等等。可见,罗素人性论是罗素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逻辑起点和基础。因此,理解罗素人性论是研究罗素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罗素.罗素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 江畅.理论伦理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3] 戴茂堂,罗金远.伦理学讲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罗素.社会改造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87.

[5] 肖巍.罗素伦理思想评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5).

[6] 王岩.西方政治哲学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罗素.宗教与科学[M].徐奕春,林国夫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9] Leo Strauss.What is Political Philosophy[M].Free Press,1959.

[10] 吕朝.论罗素现实人性基础上的伦理观[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5).

[11]张晓红.抽象人性论——新自由主义历史观评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Russell’s Theories on Human Nature

LIU Shi-gui,XIAO Feng-yi
(School of Marxism,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 343009,China;Faculty of Medicine,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 343009,China)

Abstract: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of Russell is divided into two main parts.On the one hand,human structure consists of instinct and reason.As the higher animal,human being is endowed with natural instinct and the spirit of reason when going beyond the animal.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human instinct and reason causes the emergence of ethics.On the other hand,human nature subsumes huma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ity.From the biological view,Russell points out that as semi-social animal,the individual interests of human being need to be met for its individuality,while social needs forces human being to submit to the collective interests.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ity needs the regulation of ethics.The present paper,based on the Marxism view and approach,tempts to make analysis of Russell theory on human nature and show the value of moral philosophy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Russell.

Key words:Russell;human nature;instinct;reason;individual;social

中图分类号:B561.5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8107.2019.05.008

文章编号:1674-8107(2019)05-0054-06

收稿日期:2019-03-26

基金项目:井冈山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人文科学)“罗素自由主义思想研究”(项目编号:JRB1705)。

作者简介:

1.刘诗贵(1971-),男,江西吉安人,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伦理学及政治哲学研究。

2.肖凤仪(1981-),女,江西莲花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医学及应用伦理学研究。

(责任编辑:石立君)

标签:;  ;  ;  ;  ;  ;  ;  ;  ;  ;  ;  ;  ;  ;  

刘诗贵:罗素人性论的阐释与评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