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媒体拥塞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媒体,传感器,网络,实时,优先级,队列,体系结构。
多媒体拥塞控制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李雪松,康巧燕,韩仲祥,徐炜[1](2015)在《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自适应拥塞控制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WMSN)中多对一通信时产生的网络拥塞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WSMN网络拥塞控制算法ACCP。通过结合速率控制和资源调度,并采用分簇的网络结构,根据簇首及簇内的拥塞指标,来分别启动对应的拥塞控制机制:当簇首发生短时间拥塞时,就启动属于资源调度的网络内存储管理机制,来暂时减缓网络内过多数据包;但当簇中的存储节点也无法容纳过量的数据包时,速率控制就启动,让流量减缓下来,并且只调整数据实时性要求较低的数据流的速率,以达到控制流量、减缓甚至消除网络拥塞的目的。仿真结果显示:ACCP在传送速率不同下,可以比InS、HCCP更有效的控制网络拥塞的情况,而在比较缓存容量不同的情况下,虽然ACCP只比HCCP能够稍微改善网络拥塞的情况,但却能够大幅度改善InS的数据包丢失率。(本文来源于《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王志富[2](2014)在《无线网络多媒体拥塞控制算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无线网络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由于用户接入方便,设备移动灵活等特点,无线网络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已经成为全世界互联网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2013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正式发放了第四代移动通信业务牌照,标志着中国的移动通信技术正是进入了4G时代。加上WLAN各种技术的日益成熟,无线网络带宽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极大程度促进了基于无线网络的多媒体业务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实时音/视频在无线网络上的传输业务。这些业务的发展对传统基于有线网络的传输控制协议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有线链路的性能稳定,带宽充足,而在无线网络环境中,无线信道易受环境和噪声干扰,信道的特性比较复杂。因此我们在研究无线网络多媒体传输时不能简单的将传统的传输控制协议直接应用于无线网络。如何克服无线网络的复杂特性,改善无线网络传输控制算法的性能,提高无线多媒体业务的服务质量,是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研究了基于无线网络的多媒体业务的相关技术特点,分析了几种无线网络拥塞控制的常用策略,其中基于端到端的拥塞控制策略由于算法实现简单与传统协议的语义相符得到广泛的研究。本文对其中几种经典的基于显式丢包区分的端到端拥塞控制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本文后续新算法的提出提供了借鉴。对传统的TFRC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算法在速率控制上的两方面不足:慢启动结束阶段反应迟缓造成突发丢包、拥塞避免阶段发送速率易受往返时延Rtt偏差的影响。针对这两点不足分别提出了改进策略,并进设计了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TFRC对以上两点不足有很大改善。通过对现有丢包区分算法优缺点的分析,本文吸纳了不同策略的优点,并弥补了传统算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丢包区分策略——带边界区域修正的ZigZag丢包区分算法(Z-BRC:ZigZag with Border Region Correction)。该算法首先利用单向传输时延ROTT和丢包数目n初步划分丢包类型,并将丢包类型容易误判的丢包事件划分在待定区,然后根据ROTT、n和分组到达间隔IAD综合判断这部分丢失事件的类型。这种多元化参数的算法使得网络对丢包的判断更加准确,能够更精确的掌握网络的拥塞程度,适合于网络结构复杂、以及环境多变的无线网络。并将Z-BRC丢包区分算法融入到改进后的TFRC之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适用于无线网络的多媒体拥塞控制策略。在仿真工具NS2上,对改进后算法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仿真实验分别在不同的信道误码率和不同的信号流的情况下进行,以求最大程度上接近实际网络。实验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在网络拥塞丢失率、丢包区分准确度、无线带宽利用率上面较经典算法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算法由于参考变量单一、适应环境固定等原因造成的区分丢包准确度不高、网络资源利用率低的不足。(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6-01)
彭宇珏[3](2014)在《3G网络多媒体传输拥塞控制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无线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3G技术的广泛使用、以及LTE技术的商用起步,无线移动网络的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人们更倾向于使用便携式电脑或智能手机等从网络中获取各种信息。然而业务类型的增多、业务流量和用户数目的爆炸式增长,整个网络系统的复杂程度与日俱增,拥塞程度也在不断上升,因此网络中的拥塞控制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网络下的多媒体业务场景,主要研究拥塞控制的两个主要技术:主动队列管理和传输控制算法。主要工作如下:针对现有的带速率控制机制的排队系统模型在服务速率和反馈时延的假设上的局限性,本文使用离散时间马尔科夫理论对排队系统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在仿真实验中分析了包括队列总长、服务速率、反馈时延、速率控制策略等系统参数对平均队长、队长变化、上溢概率和下溢概率等性能的影响,并将结论应用到主动队列管理算法中。针对现有的主动队列管理算法所存在的时延控制能力不足、非TCP流条件下欠缺鲁棒性、性能对参数设置敏感的问题,所提出的主动队列管理算法ITDS(Input Traffic DistributionShaping)在前述排队系统的基础上,通过主动丢弃分组策略对输入分组流量的分布进行整形,使缓冲队列所接纳的分组分布符合预先的设定,使系统性能从理论上能够得到保障。通过仿真实验与现有算法在多种业务场景下,在时延、丢包率、吞吐量等方面进行了性能比较。实验结果表明,ITDS算法能够更好的满足系统对时延性能的要求,同时丢包率更低、时延变化更稳定、吞吐量更高。针对现有的基于TFRC(TCP-Friendly Rate Control)的改进方法在UMTS环境中所存在的丢包区分准确度低、传输效率低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UMTS网络空中接口的传输特点,提出了跨层传输控制算法WATC(Wireless-loss Aware Transmission Control),根据ARQ机制进行无线链路质量测量,并借助数据链路层与传输层的协作剔除重传机制对分组时延测量的影响并进行丢包类型区分。发送端根据反馈信息判断拥塞程度和拥塞变化趋势调整发送速率。通过仿真实验与现有算法在多种网络拓扑下,在吞吐量、丢包率、公平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比较。实验结果表明WATC算法的发送速率更加稳定,适合多媒体传输,同时丢包率更低,实时公平性更好。(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4-04-01)
曹磊,韩涛,张婧,沈航,白光伟[4](2014)在《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拥塞感知的流控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和改进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实时传输视频数据的性能,首先深入分析和研究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环境下实时传输MPEG视频流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性能瓶颈,通过分析端到端吞吐量与视频帧发送速率之间的关系,以IFQ队列长度作为反应网络拥塞程度的重要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跨层设计的拥塞感知通信流量控制机制,其基本思路是根据MPEG编码视频序列的特点,当无线链路质量变差,通信拥塞可能出现时,发送节点主动丢弃部分对接收方播放质量不太重要的低优先级视频帧数据,以降低通信负载,增加高优先级视频帧的成功传送概率.为验证该策略的效果,分别设置了简单与复杂场景下的视频传输实验,分析了在多种视频帧发送速率下平均端到端时延,丢包率,可解码帧率等参数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果证明,这一策略可以改进视频流在接收方的播放质量,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能耗.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策略有效克服了性能瓶颈,提高了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实时多媒体传输的服务质量.(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4年02期)
黄海峰[5](2013)在《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拥塞控制方法研究及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是一种不依赖于固定基础设施、由若干个同时具备数据采集、无线通信等功能的传感器节点临时自组织成的分布式多跳无线通信网络。这种网络具有部署快捷、抗干扰性强等诸多特点,可应用于野外战场、生态保护、抢险救灾等许多军用和民用通信领域。在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中会产生多种类型的数据包,这些数据包分别拥有不同的优先级,为了保障网络监测质量,需要优先保障高优先级数据包(如多媒体数据包、紧急数据包)及时可靠的传输给Sink节点。因此,为了最大程度减小拥塞对高优先级数据传输的影响,节点应该为高优先级数据包提供特殊服务。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在PCCP协议基础上,设计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包优先级有区别服务的拥塞控制方法。该方法根据数据包优先级大小,把数据包分别存储在节点的高优先级队列或低优先级队列,再根据队列中数据包的优先级为两个队列分配输出速率。此外,对高、低优先级队列的拥塞采用有区别的拥塞缓解方法:对高优先级队列拥塞,采用增加数据包传输路径的方式来缓解拥塞,而对低优先级队列拥塞,则通过逐跳限制上游节点发送速率来缓解拥塞。这种有区别的拥塞控制方法,有利于在拥塞情况下优先保障高优先级数据包传输质量。仿真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拥塞控制协议在高优先级数据包传输的端到端延时、吞吐量和丢包率等指标均表现出较好的性能。(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3-01-01)
金彦亮,张勇,薛用,张震[6](2012)在《基于拥塞控制的无线多媒体传感网地理位置路由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多媒体传感网络(wireless multimedia sensor network,WMSN)是一个能量受限的网络,能量问题直接影响到网络的生命期.如果知道目的节点的地理位置信息,路由请求(routing requests,RREQs)就可以减小包的转发范围,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地理位置路由(location aided routing,LAR)基于该思想被提出.在LAR协议的基础上,利用媒体访问控制层(media access control,MAC)的拥塞信息,提出基于拥塞控制的LAR路由协议——ILAR(improved LAR).仿真结果表明,ILAR具有路由开销少、吞吐量大和包时延小的特点,适合作为WMSN的路由协议.(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岳淑敏[7](2012)在《多媒体实时业务拥塞控制机制的研究与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Internet网络的迅速发展为多媒体实时业务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平台,网络多媒体实时业务正在成为互联网信息传递的新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关注。TCP协议能够为数据提供可靠的传输,它基于AMD算法的拥塞控制机制,是Internet网络得以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多媒体实时业务对稳定性和实时性有较高要求,TCP协议采用基于窗口的速率调节机制,发送速率抖动性较大;同时TCP协议的丢包重传机制导致重传数据包不能及时地到达接收端,传输实时性能较差,这使得TCP协议不能满足多媒体实时业务对稳定性和实时性的要求。多媒体实时业务以UDP作为传输层协议,UDP协议解决了TCP协议延迟和抖动较大的问题,更加适合多媒体实时业务的传输。但是UDP协议没有拥塞控制机制,当网络产生拥塞时,它不仅会大量抢占TCP流的带宽,还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拥塞。因此传输多媒体实时业务时,需要在UDP之上配置网络层拥塞控制协议来实现多媒体实时业务的拥塞控制,使多媒体实时业务友好地与TCP流共享带宽,即具有TCP友好性。比较有代表性的组播拥塞控制协议是单速率TFMCC协议。TFMCC协议采用TCP长期吞吐量方程调节发送速率,发送速率具有较好的平滑性。进一步减小TFMCC协议的延迟和抖动对于更加高效地传输多媒体实时业务是非常重要的。TFMCC协议仅以丢包率作为网络拥塞的标志,在丢包发生之前,发送端不能及时地预测网络拥塞,只能等到丢包发生之后,才得知网络发生了拥塞;在网络拥塞还没有导致丢包发生的这段时间内,TFMCC协议无法预测网络拥塞,导致网络拥塞长时间积累,最终导致较高的丢包率。TFMCC协议没有考虑到网络延迟和抖动也可以反映网络的拥塞状况,发送端在获取网络拥塞信号时,没有专门计算网络延迟和抖动的模块和机制,不能对网络延迟和抖动进行有效控制,因此TFMCC发送速率随着网络延迟和抖动的变化,抖动性较大。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TFMCC协议的改进算法TFMCC-BDJ (Improved TFMCC protocol based on end-to-end Delay and Jitter),该算法在丢包发生之前,以端到端延迟抖动值作为拥塞信号来提前预测网络拥塞,并根据延迟抖动值计算一个调整因子来调整期望速率,从而更加精确地调整发送速率,控制网络拥塞;该算法增加了发送端对延迟和抖动的有效控制,使TFMCC协议传输多媒体实时业务时,具有更好的实时性和稳定性。TFMCC协议仅仅依靠网络性能调整发送速率,没有考虑具体的应用的最小速率限制。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TFMCC协议的改进算法TFMCC-BMR (Improved TFMCC protocol based on Minimal Rate),该算法以无反馈定时器判断拥塞,再利用当前发送速率与最小速率的比较判断是否发生拥挤,并根据拥挤的程度来适当调整发送速率,保证了应用的有效运行。最后本文用NS网络仿真软件验证TFMCC-BDJ算法和TFMCC-BMR算法的性能,通过仿真验证了改进后的TFMCC-BDJ算法在保证TCP友好性的同时,提高了协议的实时性和稳定性,并且减小了丢包率,同时能够更加及时地发现网络拥塞,适应网络的拥塞状况。改进后的TFMCC-BMR算法,在保证全局TCP友好性的同时,保证了应用的有效运行。(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2-03-20)
王栋[8](2011)在《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中拥塞控制策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Wireless Multimedia Sensor Network,以下简称WMSN)构建于传统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以下简称WSN)的基础架构上,其中新添加的多媒体传感器扩展了WSN的使用范围,延伸了人们感知世界的物理空间,因此WMSN在军事、民用、商业等诸多领域都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WMSN具有传统WSN中节点资源受限、无线链路易受干扰、多对一多跳通信等共性特点,这些特点使网络易于发生拥塞,进而导致丢包数增多、延迟增加、能耗增大,从而严重影响网络的传输效能与生存周期,因此拥塞控制成为保障WMSN服务质量(QoS)的关键技术之一。WMSN还具有多类型传感器节点混合异构、网络局部短时突发大数据量多媒体信息、区分各类数据任务提出的不同服务请求等个性特征,这些特征使网络更易于发生拥塞从而给网络多媒体服务带来新的问题,同时使原有的诸多拥塞控制方法失效从而令网络拥塞控制面临新的挑战。针对前述问题与挑战,既考虑拥塞处理效能又兼顾多媒体服务质量,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拥塞处理协同组的轻量级自适应的WMSN拥塞控制策略,完成了该策略的模型设计及其有效性分析,通过仿真实验测试了该策略的性能,并给出了利用中间件技术实现该策略的解决方案。本文借鉴交通流量控制中缓冲与有序分流的思想,利用WMSN多冗余节点及节点间便于协作等优势,提出了“拥塞处理协同组”的概念,以“组”重构网络资源使多节点协同工作共同处理拥塞。基于“组”的WMSN拥塞控制策略:当WMSN发生拥塞时,由区域内检测到拥塞的节点自启动按上下游连通性及节点能量水平等条件寻找周围可利用的冗余节点作为缓冲节点,并与其快速共建拥塞处理协同组;“组”对外缓冲网络局部短时突发的多种媒介混合信息,既避免非必要数据提前进入拥塞节点加剧拥塞,又防止大量关键数据被丢弃影响应用结果;“组”对内建立区分服务且紧密协同的工作机制,既保证实时重要信息优先通过拥塞区域,义保证组内各节点高效工作并迅速缓解拥塞;同时辅以调节数据传输速率、重置网络状态等修复措施,避免新策略执行时引入新的拥塞,并可在网络过载时使其恢复常态。本文提出的WMSN拥塞控制策略可在网络局部范围快速、低成本、自适应地构建拥塞处理单元,改造网络传输中的瓶颈节点;可缓冲数据、有序分流,平滑地处理局部网络拥塞;可区分处理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满足WMSN中各种媒介信息不同的服务质量要求。通过对本文所提策略进行模型分析与仿真实验,证明基于“组”的拥塞控制策略可有效地处理WMSN拥塞,在吞吐量、时延等QoS性能方面优于基于速率调节的方法,在能效方面优于基于流量调度的方法,且该策略对于网络拓扑及路由协议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能够区分服务网络中不同QoS请求的多媒体信息流。本文研究工作是在WMSN领域拥塞控制研究方向的有益尝试,下一步将继续推进该研究工作,改进、完善基于“组”的拥塞控制策略,并通过物理测试进一步检验其可靠性与实用性。总之,WMSN中拥塞控制策略的研究将为WMSN领域其它层面的相关研究提供支持与保障。(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沙超,孙力娟,王汝传,黄海平[9](2010)在《多媒体传感器网络中多路径传输方式及其拥塞控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多媒体传感器网络中的多路径传输方法。综合考虑传输时间、链路剩余能量及传输速率等因素,通过元数据分组的探寻,建立叁类路径,并利用自适应采样时间间隔调整,降低了网络拥塞的可能性。实验表明,本方法在分组丢失率、传输实时性、拥塞控制等方面均表现出良好性能。(本文来源于《通信学报》期刊2010年11期)
张虹,吴元保[10](2010)在《基于多媒体流转发代理的拥塞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基于流转发代理的多媒体通信系统的设计方法,并结合因特网中多端对多端通信体系结构的多媒体通信系统模型下的用户扩展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媒体流转发代理的拥塞控制新机制,通过拥塞避免的方法构造多媒体流转发代理树,构造完成后,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网络拥塞状况,采用转发树中QoS协商、负载平衡和负载丢弃的方法,调整流量、调整带宽占有等来使总的多媒体流适应带宽的要求,从而达到消除拥塞的目的,该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转发代理树中的QoS控制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所能提供服务用户的QoS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0年11期)
多媒体拥塞控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无线网络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由于用户接入方便,设备移动灵活等特点,无线网络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已经成为全世界互联网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2013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正式发放了第四代移动通信业务牌照,标志着中国的移动通信技术正是进入了4G时代。加上WLAN各种技术的日益成熟,无线网络带宽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极大程度促进了基于无线网络的多媒体业务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实时音/视频在无线网络上的传输业务。这些业务的发展对传统基于有线网络的传输控制协议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有线链路的性能稳定,带宽充足,而在无线网络环境中,无线信道易受环境和噪声干扰,信道的特性比较复杂。因此我们在研究无线网络多媒体传输时不能简单的将传统的传输控制协议直接应用于无线网络。如何克服无线网络的复杂特性,改善无线网络传输控制算法的性能,提高无线多媒体业务的服务质量,是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研究了基于无线网络的多媒体业务的相关技术特点,分析了几种无线网络拥塞控制的常用策略,其中基于端到端的拥塞控制策略由于算法实现简单与传统协议的语义相符得到广泛的研究。本文对其中几种经典的基于显式丢包区分的端到端拥塞控制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本文后续新算法的提出提供了借鉴。对传统的TFRC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算法在速率控制上的两方面不足:慢启动结束阶段反应迟缓造成突发丢包、拥塞避免阶段发送速率易受往返时延Rtt偏差的影响。针对这两点不足分别提出了改进策略,并进设计了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TFRC对以上两点不足有很大改善。通过对现有丢包区分算法优缺点的分析,本文吸纳了不同策略的优点,并弥补了传统算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丢包区分策略——带边界区域修正的ZigZag丢包区分算法(Z-BRC:ZigZag with Border Region Correction)。该算法首先利用单向传输时延ROTT和丢包数目n初步划分丢包类型,并将丢包类型容易误判的丢包事件划分在待定区,然后根据ROTT、n和分组到达间隔IAD综合判断这部分丢失事件的类型。这种多元化参数的算法使得网络对丢包的判断更加准确,能够更精确的掌握网络的拥塞程度,适合于网络结构复杂、以及环境多变的无线网络。并将Z-BRC丢包区分算法融入到改进后的TFRC之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适用于无线网络的多媒体拥塞控制策略。在仿真工具NS2上,对改进后算法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仿真实验分别在不同的信道误码率和不同的信号流的情况下进行,以求最大程度上接近实际网络。实验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在网络拥塞丢失率、丢包区分准确度、无线带宽利用率上面较经典算法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算法由于参考变量单一、适应环境固定等原因造成的区分丢包准确度不高、网络资源利用率低的不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媒体拥塞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李雪松,康巧燕,韩仲祥,徐炜.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自适应拥塞控制算法[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2].王志富.无线网络多媒体拥塞控制算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4
[3].彭宇珏.3G网络多媒体传输拥塞控制算法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
[4].曹磊,韩涛,张婧,沈航,白光伟.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拥塞感知的流控制机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4
[5].黄海峰.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拥塞控制方法研究及改进[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6].金彦亮,张勇,薛用,张震.基于拥塞控制的无线多媒体传感网地理位置路由协议[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7].岳淑敏.多媒体实时业务拥塞控制机制的研究与改进[D].山东大学.2012
[8].王栋.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中拥塞控制策略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9].沙超,孙力娟,王汝传,黄海平.多媒体传感器网络中多路径传输方式及其拥塞控制机制[J].通信学报.2010
[10].张虹,吴元保.基于多媒体流转发代理的拥塞控制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