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性监测方法论文_韦薇,林琳,刘渠,张起文,王德全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性监测方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棉铃虫,抗药性,抗性,方法,棉铃,稻苗,夜蛾。

抗性监测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韦薇,林琳,刘渠,张起文,王德全[1](2010)在《德国小蠊抗性及监测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小蠊是世界公认的卫生害虫,能够传播细菌性痢疾、伤寒、肝炎等多种疾病。化学杀虫剂是其主要防治手段,但德国小蠊适应性强、繁殖快,抗药性问题成为日常防治工作中棘手的问题,各国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本文主要对我国德国小蠊抗药性情况及抗药性监测方法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医学动物防制》期刊2010年10期)

郑丽祯,傅建炜,李建宇,林泽燕,占志雄[2](2010)在《酶动力学方法在黄曲条跳甲抗性监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酶标仪动力学方法测定4个菜区黄曲条跳甲的总酯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分布频率,并与浸叶法测定的药剂敏感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酶标动力学方法能够快速测定黄曲条跳甲总酯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在不同活性区段的频率分布,通过分析总酯酶活性大于3.2D(450nm)/(min·insect)、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小于0.016D(405nm)/(min·insect)的个体数可以快速监测黄曲条跳甲田间种群的药剂敏感性水平高低。(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0年08期)

姜正好,王安忠[3](2005)在《输入性抗性恶性疟综合防治与监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恶性疟病例,为进一步开展恶性疟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1989~2003年1 140名外出海南做工回归人员进行疟疾患病情况调查。结果 疟疾患病率为54. 04%,疟原虫阳性率为14. 39%,其中恶性疟原虫阳性率为12. 19%,占阳性总数的84. 76%。观察16例恶性疟原虫无性体带虫者和18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人,对氯喹均呈现抗药性。经过15年来对疫点和疫区全民抗复发治疗、外出回归人员药物根治,以及连续3年“DDT”室内滞留喷洒和6年溴(氯)氰菊脂浸泡蚊帐灭蚊,控制了输入性恶性疟传播蔓延。结论 加强健康教育,支持流动人口自我保护,是控制输入性恶性疟的关键。要继续加强易感人群,特别是流动人群及媒介的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妥善处理。(本文来源于《安徽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05年03期)

苏建坤,褚柏,陈伟民[4](2003)在《稻纵卷叶螟抗药性测定方法初探及抗性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点滴法测定了稻纵卷叶螟对 1 1种杀虫剂的抗性 ,探讨了抗药性的测定方法。室内饲养稻纵卷叶螟 4个世代 ,幼虫均为 5个龄期。在 7~ 9月 3个世代的各龄历期为 :1龄 3d ,2、3龄各 2d ,4龄 2~ 3d ,5龄6~ 7d。室内幼虫 5龄体重 (1 2± 1 )mg ,为田间自然发生同龄虫体重 2 0~ 2 6mg的 1 /2左右 ,经两者触杀毒力对比得出 ,用田间 5龄幼虫供试较适当。 1 1种杀虫剂的触杀毒力比较结果为 :溴氰菊酯 >久效磷 >辛硫磷 >对硫鳞 >甲胺鳞 >甲基对硫鳞 >杀虫单 >巴单 >杀螟硫鳞 >γ 6 6 6 >敌百虫。年度间抗药性变化较快 ,达低中水平的有杀虫单、甲基对硫磷和溴氰菊酯 ,其它杀虫剂的抗性变化比较缓慢 ;敌百虫的触杀毒力最差 ,LD50 达 33.5 0~ 2 2 70 .2 3μg/g。(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陆萍[5](2003)在《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及其监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是危害棉花的一种重要世界性害虫,在我国由于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棉铃虫已对常用的几类杀虫剂均产生抗性,1998年,河北省首先大面积种植转Bt基因棉,由于转Bt基因棉在整个生长季都表达Bt杀虫蛋白,因此与Bt生物制剂相比,棉铃虫对Bt棉存在更易产生抗性的风险。鉴于室内用Bt棉筛选的棉铃虫抗性品系的抗性基因遗传特性为不完全隐性(孟凤霞博士论文),无法用常规方法监测Bt棉大田棉铃虫种群的早期抗性,因此采用单雌系F_2代法,从2000年至2002年,连续叁年监测了从1998年开始大面积种植转Bt基因棉的河北省威县大田棉铃虫对对新棉33~B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并初步建立了可快速、简便检测抗性等位基因频率的单雌系F_1代法,以便为抗性治理和延长Bt棉的应用寿命提供科学依据。 1999年,本实验室何丹军用单雌系F_2代法检测到种植Bt棉一年地区(河北邱县)棉铃虫种群对转Bt基因棉的起始抗性基因频率为0.58%,2000年,我们再次应用单雌系F_2代法监测到大面积种植转Bt基因棉叁年地区的河北省(威县和成安)大田棉铃虫对对新棉33~B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已上升到3.3%。继续用F_2代法检测河北威县棉铃虫种群对新棉33~B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2001年为6.9%,2002年二代幼虫、叁代卵、叁代幼虫这叁个种群分别为6.9%、7.8%和9.4%。监测结果表明随着棉花种植年数和田间棉铃虫取食Bt棉代次的的增加,河北棉铃虫种群对Bt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在快速上升。 初步建立用于检测田间棉铃虫Bt棉抗性等位基因频率的单雌系F1代法,采集田间幼虫或卵,饲养至羽化后与室内筛选的对转Bt基因棉有极高抗性水平的纯合的抗性品系单对交配,每对棉铃虫的所有F_1代幼虫作为一个单雌系用新棉33~B检测其中有无抗性个体,抗性等位基因频率估计方法参照Andow and Alstad(2000)描述的Bayesian统计方法。用此法其监测到2002年威县Bt棉田棉铃虫对新棉33~B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8%(二代幼虫)、8.9%(叁代卵)、9.3%(叁代幼虫),经统计分析,与用单雌系F_2代法的检测频率无显着差异,表明单雌系F_1代法检测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的灵敏度与F_2代相同,该法可用于检测田间棉铃虫对Bt棉的低水平抗性等位基因频率,且比单雌系F_2代法快速、经济。 威县棉铃虫对MVPⅡ的抗性水平测定结果表明:参照孟凤霞测定的敏感基线,威县棉铃虫各种群对有效成分为Cry1Ac毒素的21%MVPⅡ可湿性粉剂的抗性 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及其监测方法研究倍数分别为7.2倍(2001年叁代幼虫)、7.1倍(2002年二代幼虫)、6.9倍(2002年叁代卵L10.9倍(2o02年叁代幼虫),2O02年对各种群对20删w11胶悬剂抗性分别为15.3倍(2002年二代幼虫)、N.5倍(2m2年叁代卵)和28.O倍(2002年叁代幼虫),表明随着棉花种植年数和田间棉铃虫取食Bt棉代次的的增加,威县棉铃虫对Bt棉的杭性水平迅速上升,这一结果与应用单雌系F;代法和F;代法检测出田间抗性等位基因频率上升的趋势相一致。 根据对河北省威县棉铃虫的抗性监测的结果,我们认为,目前河北省采取的类似高剂量/庇护区的抗性治理对策对延缓棉铃虫对Bt棉的抗性发展存在不足,有必要及时调整策略,实施合理的抗性治理措施,否则将失去进行预防性抗性治理的最后机会;对转 B t基因棉种植二至叁年以上的地方,应立即开展抗性监测工作,尽早设计和实施抗性治理对策。(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3-06-01)

刘泽文,张玲春,韩召军,董钊[6](2002)在《褐飞虱对吡虫啉抗性监测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结果的稳定性、准确性和操作方便等角度出发 ,建立了适合于监测褐飞虱 (NilaparvatalugensSt l)对吡虫啉抗性的稻苗浸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 ,该方法除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外 ,还表现出很好的监测准确性。通过建立不同虫态和不同若虫龄期敏感基线以及对桂林、安庆、东台 3个地区的抗性监测 ,发现 3地褐飞虱对吡虫啉都处于敏感性下降阶段 ,安庆和东台地区的敏感性弱低于桂林(本文来源于《昆虫知识》期刊2002年06期)

卢美光,赵建周,范贤林,梁桂梅,李永平[7](1998)在《棉铃虫对Cry1Ac型Bt杀虫蛋白的抗性测定方法及田间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应用苏云菌杆菌(Bt)制剂防治棉铃虫已有多年,随着转Bt基因棉花进入商业化应用,棉铃虫对Bt杀虫蛋白的抗性适应问题已成为被关注的热点之一。由于在防治棉铃虫的Bt制剂中,通常含有多种基因型的Bt杀虫蛋白,而在Bt棉中只表达单一基因型的杀虫蛋白(CrylA),为此,我们在1995~1997年监测华北地区棉铃虫对Bt制剂抗性动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棉铃虫对CrylAc型Bt杀虫蛋白的抗性测定方法,并于1997年进行了田间种群的敏感基线测定和抗性监测。结果表明:①用CrylAc型Bt杀虫蛋白和饲料混合法处理棉铃虫2龄幼虫,8、10、12、14天后毒力回归式斜率(b值)分别为1.29、1.48、1.54、1.80,以处理14天的b值最高,其LC_(50)值也趋于稳定,因此确定其抗性测定方法为处理2龄幼虫14天;②用上述方法测定不同地区棉铃虫田间种群对CrylAc型杀虫蛋白的敏感性,以采自新疆库尔勒的棉铃虫种群最为敏感,其LC_(50)值为5.9mg/L,可作为抗性监测的敏感基线,根据该基线确定了抗性频率监测的区分浓度;③与上述敏感基线相比,1997年河北省邱县和冀州种群的抗性指数分别为2.5和2.1倍,抗性个体频率分别为3.5%和1.0%,河南省安阳、山东省夏津和高密种群的抗性个体频率为0.4%~1.4%。(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第叁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期刊1998-10-08)

彭超美[8](1996)在《一种简便、快速的棉铃虫抗性监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种简便、快速的棉铃虫抗性监测方法湖北省植保总站(430070)彭超美近几年我省棉铃虫持续大发生,用于防治棉铃虫的化学农药量逐渐增加,棉铃虫对农药的抗性也在发生变化。据1993年~1994年荆州抗性监测站对公安和潜江棉铃虫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棉铃虫对...(本文来源于《湖北植保》期刊1996年01期)

赵建周,卢美光,范贤林,朱国仁,魏岑[9](1995)在《小菜蛾和棉铃虫对Bt制剂的抗性监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菜蛾田间种群已在美国和亚洲许多地区对苏云金杆菌(Bt)制剂产生了抗性,与室内敏感品系相比,我国深圳、上海、武汉和北京种群对Bt的抗性指数(RR)分别为42.1、6.1、1.6和1.1倍;国外在室内进行的16种昆虫对Bt制剂抗性汰选实验中,RR在10倍以上的有9种。近年来我国在棉花、蔬菜等作物上开始大量应用Bt制剂防治棉铃虫,还计划将转Bt基因棉花尽快(本文来源于《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1995-10-15)

抗性监测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酶标仪动力学方法测定4个菜区黄曲条跳甲的总酯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分布频率,并与浸叶法测定的药剂敏感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酶标动力学方法能够快速测定黄曲条跳甲总酯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在不同活性区段的频率分布,通过分析总酯酶活性大于3.2D(450nm)/(min·insect)、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小于0.016D(405nm)/(min·insect)的个体数可以快速监测黄曲条跳甲田间种群的药剂敏感性水平高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性监测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1].韦薇,林琳,刘渠,张起文,王德全.德国小蠊抗性及监测方法研究进展[J].医学动物防制.2010

[2].郑丽祯,傅建炜,李建宇,林泽燕,占志雄.酶动力学方法在黄曲条跳甲抗性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10

[3].姜正好,王安忠.输入性抗性恶性疟综合防治与监测方法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5

[4].苏建坤,褚柏,陈伟民.稻纵卷叶螟抗药性测定方法初探及抗性监测[J].上海农业学报.2003

[5].陆萍.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及其监测方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

[6].刘泽文,张玲春,韩召军,董钊.褐飞虱对吡虫啉抗性监测方法的研究[J].昆虫知识.2002

[7].卢美光,赵建周,范贤林,梁桂梅,李永平.棉铃虫对Cry1Ac型Bt杀虫蛋白的抗性测定方法及田间监测[C].“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第叁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1998

[8].彭超美.一种简便、快速的棉铃虫抗性监测方法[J].湖北植保.1996

[9].赵建周,卢美光,范贤林,朱国仁,魏岑.小菜蛾和棉铃虫对Bt制剂的抗性监测方法研究[C].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1995

论文知识图

应用响应基因芯片和已知污染物的表达谱...室内筛选后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敏感性变...灭多威对不同棉蚜种群个体B t棉压力下室内棉铃虫种群不同世代的...分类号:S438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浙江省不同地区小菜蛾在2种药剂区分浓度...

标签:;  ;  ;  ;  ;  ;  ;  

抗性监测方法论文_韦薇,林琳,刘渠,张起文,王德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