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合成射流激励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射流,等离子体,推力,飞行器,电极,声速,特性。
合成射流激励器论文文献综述
周岩,夏智勋,罗振兵,彭文强,邓雄[1](2019)在《腔体增压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工作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在稀薄空气环境中的控制效果,增强其临近空间环境适应性,开展了腔体增压条件下激励器工作特性的研究。建立了腔体增压效果理论分析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采用高压气源供气可以较好地提升激励器腔体气压,并且腔体气压对高压气源气压具有较好的跟随性,从而为射流强度调节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搭建了腔体增压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实验系统,开展了腔体增压压力和射流流场特性测量,实验测量结果与计算结果吻合良好,误差小于2.6%。高速纹影观测显示:在腔体增压作用下,激励器控制力得到显着改善,射流锋面峰值速度由256 m/s提升至507 m/s。(本文来源于《国防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程林,谭慧俊[2](2019)在《放电电阻对等离子合成射流激励器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射流出口为竖直圆孔的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PSJA),旨在研究在不同放电电阻时激励器的特性。实验中通过电参数测量、高速纹影观察获得了放电电阻为300、200、100Ω的激励器放电特性及瞬态流场特性。结果表明:放电过程由于限流电阻的存在,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急剧放电阶段和缓慢放电阶段。这一模式在满足较高初始能量注入的同时可以持续为激励器提供能量,有效提高了稳定性。同时,观察到较小的放电电阻,可以获得较大的射流速度,流动控制能力更强。但减小放电电阻,会导致放电电流增大,射流速度不稳定,工作稳定性变差。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并确定最终的电阻值,确保两个放电阶段能量的合理分配。(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叶志贤,方元祺,李炳华,邹建锋,郑耀[3](2018)在《合成射流激励器流场特性PIV实验及POD/DMD模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射流通过激励器的循环工作,将出口附近流体进行方向性输运,在不增加流体质量的前提下,以能量注入进行主动流动控制,具有结构简单、响应频带宽、伺服能量小的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研究采用振动源为"4Ω、40W"扬声器的电磁式激励器所搭建的单缝式合成射流系统。通过高频激光位移传感器测量不同电压及频率信号下振动盆的位移响应,发现给定频率下电压大于一定的阈值会使振动盆超过最大振幅而出现位移截断,并选定非截断区(频率f<90Hz,电压U<15V)作为实验对象。利用高精度激光测距仪扫描得到振动盆的曲面参数,进一步用不同工况空腔内气体的体积变化率并推算了出口速度理论曲线,这与通过热线风速仪(HotWireAnemometer,HWA)测量的出口速度曲线较为吻合。同步记录激励信号、振动盆位移和HWA测速,构建了激励信号、体积变化率与出口速度间的相位延迟关系并将它作为系统固有特性的描述,这为应用合成射流进行精确湍流时序控制提供参考。进而搭建了针对该狭缝合成射流激励器的时间分辨粒子图像测速(Time Resolved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TR-PIV)平台,实现了对非截断区典型工况(f=50Hz,U=1v、3v、6v)出口处速度场的周期时序捕捉并处理得到了锁相平均结果。结果表明不同激振电压对合成射流的流场和涡系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在激振电压为3v左右涡流场开始变得不对称和不稳定。运用本征正交分解(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POD)和动力模态分解(Dynamic Mode Decomposition,DMD),对所选取工况的PIV流场快照序列进行了模态分析。通过自定义POD和DMD的初值贡献模态和时间推进系数将两种分析模型标准化并进行比对,从初值贡献模态特征、时间推进系数、频率分辨特性、涡系结构识别、收敛性和算法细节等方面对比和说明了两种方法各自的特点和适用性。分别选取运用前叁阶DMD模态和前四阶POD模态还原得到的流场快照序列,成功表征了原流场的主要信息。这表明DMD和POD方法所进行的降阶过程在合成射流研究中的适应性,而降阶模型可以有效指导和简化流动控制的分析过程,这对于在流场细节层面上设计和优化基于合成射流的流动控制系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25)
李铮,史志伟,魏晨瑶,孙琪杰,宋天威[4](2018)在《高超声速流场中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逆向喷流激波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阻力和强烈的气动加热是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设计研究中遇到的两个主要问题。作为一种主动流动控制技术,逆向喷流因其在减阻防热方面的良好效果日益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利用多物理场耦合的方法,对纳秒脉冲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在高超声速流场中的主动流动控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施加激励后,高能的气动激励不仅可以向前推动斜激波,改变了激波位置,而且可以减小了斜激波角度,削弱了底层的激波强度。在施加多次激励之后,气动激励效果逐渐稳定,新的流场结构形成。激波角减少了43%,激波据射流孔的位置增加了2.1mm,说明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对激波产生的位置和激波形态都有一定的主动流动控制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25)
王林,周岩,罗振兵,夏智勋,邵涛[5](2018)在《并联放电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工作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凭借射流速度高、工作频带宽、响应迅速等优势在高速流场主动流动控制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了克服单个激励器控制能力弱、控制范围窄的缺点,开展了并联放电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的研究,搭建了最多支持叁路并联放电的微秒脉冲电源。测试结果表明,电源在空载及负载条件下可以实现1000 Hz稳定放电。随着放电电容的增大,放电电能的提高,等离子体电弧的温度升高,激励器腔体内气体被加热得更剧烈,产生的射流速度增大。随着工作频率的提高,激励器的击穿电压降低,放电电能减小,射流速度减小。通过对触发信号的调制,可以实现每个激励器的独立控制,使得并联式激励器具有更强的流动控制灵活性。试验结果显示,激励器工作相位与触发相位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本文来源于《国防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耿令波,衣瑞文,林扬,胡志强,王超[6](2018)在《基于数值计算方法的矢量合成射流激励器推力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射流激励器具有体积小、质量轻、结构简单、对流体外形影响小等优点,非常适合用于水下机器人的驱动及姿态调节。文章设计了一种矢量合成射流激励器,该激励器的出口是柔性的,采用线驱动方式实现出口偏转角度的连续调节,进而实现推力的矢量控制。建立了用于控制激励器出口偏转角度的数学模型,以及激励器作用力的数学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对该矢量合成射流激励器在不同偏转角度下的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流场设定为叁维、粘性、非定常和不可压流场,给出了不同偏转角度下激励器在各个方向上的作用力变化曲线。通过对作用力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合成射流的推力比相同质量流量下稳态射流的推力提高50%。另外,还发现激励器各方向作用力的合力基本不随偏角发生改变。结合文中建立的激励器作用力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可知合成射流的推力增强效应主要是由激励器外部流体的阻滞作用引起的。(本文来源于《船舶力学》期刊2018年05期)
张宇超,谭慧俊,程林,何小明[7](2018)在《低气压条件下多缝式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特性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低气压条件下工作的大间距多缝式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旨在应用于高空飞行器的内部流动控制。实验中利用气体放电电压在低气压条件下迅速降低的特性,将激励器放电电极间距设计为26mm,使激励器腔体和出气口均得到显着拉长,并通过电参数测量、高速纹影观察分别研究了其放电特性及瞬态流场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激励器的初始射流锋面速度达到了761m/s,故在高速流动控制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此外,激励器射流导致的压缩波和射流边界均接近半椭圆形,具有较大的流场均匀区,因此其流动干扰能力和动量交换能力较常规孔式射流要更强。(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贾连超,胡志强,耿令波,衣瑞文[8](2018)在《用于水下机器人姿态调节的电磁式水下合成射流激励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水下合成射流激励器主要采用机械传动的方式,如凸轮机构,其机械结构复杂且行程不可调.针对此问题,设计了一种机械结构简单且行程可调的电磁式水下合成射流激励器.采用音圈电机带动活塞做直线往复运动来产生合成射流,并对该激励器在不同腔体出口直径、不同活塞振动频率及不同活塞位移条件下开展了一系列推力实验.通过实验得出合成射流平均推力与出口直径呈反比例相关,与活塞振动频率及活塞位移呈正比例相关,且激励器效率随出口直径的增加而增加.结果表明,电磁式水下合成射流激励器能够产生平均推力,是一种新型的水下机器人姿态调节方式.(本文来源于《机器人》期刊2018年03期)
程林,孙姝,谭慧俊,何小明,张宇超[9](2017)在《斜孔式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静特性的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斜孔式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采用电参数测量和高速纹影技术研究了其放电特性及瞬态流场特性。实验表明:相较直孔式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斜孔式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的射流流动表现出明显的附壁效应和非对称性,这有利于提高射流对流动分离的控制能力。同时,实验中还观察到了浮力对等离子体高温射流流场演化的影响,特别是在射流演化的末期,其诱导的垂向速度分量显着地改变了射流的最终运动方向。(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王林,罗振兵,夏智勋,周岩,邓雄[10](2017)在《叁电极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工作特性参数影响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放电测量和光学诊断技术对叁电极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放电特性及流场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放电电容、激励器腔体体积和射流出口直径对叁电极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流场分布及速度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叁电极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放电过程包含触发、放电增强、放电衰减和电弧熄灭4个阶段表现出典型的欠阻尼放电特征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流场包含射流主流、"前驱激波"和复杂的反射波系.放电电容、腔体体积和射流出口直径均存在一阈值当电容和出口直径小于阈值、腔体体积大于阈值时"前驱激波"以当地声速(约345 m/s)恒速传播否则"前驱激波"则以大于345 m/s的速度传播且与射流速度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即随着放电电容和出口直径的增加而增大随着腔体体积的增加而减小.(本文来源于《气体物理》期刊2017年06期)
合成射流激励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设计了一种射流出口为竖直圆孔的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PSJA),旨在研究在不同放电电阻时激励器的特性。实验中通过电参数测量、高速纹影观察获得了放电电阻为300、200、100Ω的激励器放电特性及瞬态流场特性。结果表明:放电过程由于限流电阻的存在,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急剧放电阶段和缓慢放电阶段。这一模式在满足较高初始能量注入的同时可以持续为激励器提供能量,有效提高了稳定性。同时,观察到较小的放电电阻,可以获得较大的射流速度,流动控制能力更强。但减小放电电阻,会导致放电电流增大,射流速度不稳定,工作稳定性变差。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并确定最终的电阻值,确保两个放电阶段能量的合理分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合成射流激励器论文参考文献
[1].周岩,夏智勋,罗振兵,彭文强,邓雄.腔体增压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工作特性[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9
[2].程林,谭慧俊.放电电阻对等离子合成射流激励器特性的影响[J].航空动力学报.2019
[3].叶志贤,方元祺,李炳华,邹建锋,郑耀.合成射流激励器流场特性PIV实验及POD/DMD模态分析[C].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4].李铮,史志伟,魏晨瑶,孙琪杰,宋天威.高超声速流场中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逆向喷流激波控制研究[C].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5].王林,周岩,罗振兵,夏智勋,邵涛.并联放电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工作特性[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8
[6].耿令波,衣瑞文,林扬,胡志强,王超.基于数值计算方法的矢量合成射流激励器推力特性研究[J].船舶力学.2018
[7].张宇超,谭慧俊,程林,何小明.低气压条件下多缝式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特性实验[J].航空动力学报.2018
[8].贾连超,胡志强,耿令波,衣瑞文.用于水下机器人姿态调节的电磁式水下合成射流激励器[J].机器人.2018
[9].程林,孙姝,谭慧俊,何小明,张宇超.斜孔式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静特性的实验[J].航空动力学报.2017
[10].王林,罗振兵,夏智勋,周岩,邓雄.叁电极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工作特性参数影响实验[J].气体物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