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侵蚀退化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态系统,土壤,泥灰岩,红壤,生境,生态,碳酸盐。
侵蚀退化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黄荣珍,朱丽琴,樊后保,李凤,胡良[1](2016)在《不同人为干预强度下红壤侵蚀退化荒地生态系统碳库恢复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退化荒地森林恢复后生态系统有机碳的变化,可为原先低碳密度生态系统碳库的恢复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研究红壤侵蚀退化形成的荒地(HD),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人为干预形成的木荷马尾松混交林(MM)、阔叶林(KY)、柑桔林(GJ)、封育林(FY),调查其地上、地下碳库和年均细根生物量。结果表明:木荷马尾松混交林(267.22t/hm~2)、阔叶林(233.48t/hm~2)、封育林(112.01t/hm~2)生态系统碳储量显着大于荒地(27.04t/hm~2),而柑桔林(84.16t/hm~2)与荒地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植物部分碳储量木荷马尾松混交林(187.88t/hm~2)、阔叶林(164.17t/hm~2)、柑桔林(15.24t/hm~2)、封育林(61.75t/hm~2)分别为荒地(4.31t/hm~2)的43.56,38.06,3.53,14.32倍。地下土壤部分(0—80cm)碳储量木荷马尾松混交林(79.34t/hm~2)、阔叶林(69.31t/hm~2)、柑桔林(68.93t/hm~2)、封育林(50.26t/hm~2)均显着高于对照(22.73t/hm~2)(p<0.05)。混交林(112.15g/m~2)、阔叶林(88.71g/m~2)、柑桔林(257.70g/m~2)、封育林(211.21g/m~2)年均细根生物量分别为荒地(92.33g/m~2)的1.21,0.96,2.79,2.29倍,细根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显着相关(p<0.05)。不同森林恢复类型生态系统、地上和地下碳积累的速率分别变化在2.04~8.58,0.39~6.56,0.98~2.02tC/(hm~2·a)范围。表明强力的人为干预有助于红壤侵蚀退化荒地生态系统碳库的快速增加。(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胥超,谢锦升,曾宏达,付林池,陈坦[2](2014)在《自然恢复和人工促进恢复对侵蚀退化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影响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严重侵蚀退化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采取自然恢复和人工促进恢复2种措施对退化地进行修复,监测恢复前后生态系统碳贮量变化。结果表明:自然恢复和人工促进恢复后生态系统总碳贮量分别是恢复前的2.78和4.87倍,其中,植被层碳贮量分别是恢复前的14.30和30.87倍,土壤层碳贮量分别是恢复前的1.85和2.78倍。生态系统内土壤碳的恢复速率落后于植被。2种不同恢复措施相比,人工促进恢复的生态系统碳吸存速率显着快于自然恢复(P<0.01),人工促进恢复后生态系统碳吸存速率是自然恢复的2.17倍,其中植被和土壤的吸存速率也分别是自然恢复的2.26倍和2.09倍。而且人工促进恢复后的退化系统,碳库在乔木层各器官的分配方式更符合健康生态系统的分配方式,系统功能和结构更加稳定,有利于系统后期恢复。因此,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紧迫性和长期性考虑,采取积极的人工促进恢复措施能维持退化系统快速、持续恢复。(本文来源于《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黄朝法[3](2008)在《植被恢复对侵蚀红壤退化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植被恢复对侵蚀红壤退化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综述了植被恢复对南方红壤侵蚀区土壤有机碳、易变有机碳及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恢复前相比,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侵蚀红壤有机碳库及易变有机碳有大幅度提高,并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继续呈上升趋势;此外,植被恢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呼吸。因此,针对目前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必须坚持贯彻执行种草促林、植灌促林、栽阔促林、封禁管理、营造经济林等生态恢复措施。(本文来源于《林业勘察设计》期刊2008年02期)
李慧卿[4](2008)在《外来种的生境侵蚀问题及其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外来种入侵是自然生态系统面临最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之一,是如今全球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第二个主要原因。本文从外来种到栖息地后的转变以及成为入侵种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出发,对外来种入侵种造成的生境侵蚀问题以及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并同时对利用外来种,进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后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外来有害物种防治交流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8-04-25)
蒋芳市[5](2007)在《不同治理措施对侵蚀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长汀花岗岩强度侵蚀区常见的以草促林和乔灌混交两种治理模式为研究对象,并以未采取恢复措施的严重侵蚀地及当地植被保留较好的风水林为对照,应用系统的观点,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探讨两种治理模式的生态恢复效应,并引进恢复度(RD)概念表明不同措施生态系统的恢复程度。研究结果如下:1、花岗岩强度侵蚀区实施以草促林和乔灌混交治理后,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土壤的结构、渗透性、蓄水性能、养分特征、微生物性质都得到了改善。其中,以草促林区的土壤抗侵蚀能力、蓄水和渗透性能的恢复度已接近风水林,乔灌混交区土壤抗侵蚀能力和结构性已接近风水林,土壤的蓄水和渗透性能已超过风水林;二者的土壤养分的恢复程度均不高,养分的恢复滞后于物理性质的恢复。2、通过生产力和生物量分析可知,以草促林群落的草本层生产力恢复度高,但草本寿命短,加上乔木层生长缓慢,群落生产力较低,为4.80t.hm~(-2).a~(-1),恢复度为0.36,群落生物量也较低,为45.26t.hm~(-2),恢复度为0.20。乔灌混交群落以乔木层的生产力为主体,群落的生产力为16.01t.hm~(-2).a~(-1),恢复度为1.43,因此群落有很高的生物量,为141.09t.hm~(-2),恢复度达到0.69。3、措施群落及对照区的马尾松地上部分各器官的N,P,K含量以叶片最高,其次为皮或枝;Ca和Mg的含量以皮、枝或叶的最高;而树干中的养分含量均最低。采取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后,生态系统的养分年存留量和库存量增加;以草促林群落生产力恢复度低,养分存留量也低,群落及系统的恢复程度较低,离风水林还有很大的距离;乔灌混交群落养分有很高的年存留量,高于风水林,群落及系统的恢复程度较高。4、各植物器官C浓度平均值的大小以树叶最大,苔藓最小,枯枝落叶层的C含量小于乔木活体植物的C含量。严重侵蚀地治理后,系统已由“C源”转变为“C汇”。以草促林群落的年净固C量为2.30t.hm~(-2).a~(-1),恢复度为0.32,群落、土壤和系统的C贮量分别为23.28、28.03和52.95t.hm~(-2),恢复度分别为0.21、0.19和0.21。乔灌混交的年净固C量为8.35t.hm~(-2).a~(-1),恢复度为1.64,群落、土壤和系统的C贮量分别为75.37、37.89和115.70t.hm~(-2),恢复度分别为0.75、0.35、0.59。5、各群落乔木中叶的热值最高,枝和皮的次之,树干的略高于根,细根的热值大于粗根。花岗岩侵蚀地经治理后,群落吸收太阳能的能力增强,群落的能量现存量增加。以草促林群落的能量年存留量为9.19×10~3kJ.m~(-2).a~(-1),恢复度为0.35,群落的能量现存量为91.19×10~3kJ.m~(-2),恢复度为0.21。乔灌混交群落能量年存留量为29.98×10~3 kJ.m~(-2).a~(-1),恢复度为1.38,固C能力超过了风水林,群落的能量现存量为269.01×10~3kJ.m~(-2),恢复度为0.67。6、花岗岩侵蚀地治理后,系统生物多样性增大,以革促林群落4个多样性指数的恢复度在0.15~0.32之间,乔灌混交群落在0.49~0.94之间。7、土壤质量、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侵蚀地的恢复是土壤质量与植被相互促进的关系,侵蚀地治理时要注重灌木层的恢复。8、以草促林生态系统在各方面的恢复程度均较低,乔灌混交的较高。二者恢复程度差异较大,体现了不同措施的恢复效果。以草促林群落仍处于亚热带植被演替的第一阶段(针叶林),乔灌混交群落已进入亚热带植被演替的第二阶段(针叶林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7-04-01)
孙权,何振立,纪立东[6](2004)在《侵蚀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土壤质量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特征和类型 .在扩展土壤功能的基础上 ,介绍了土壤质量的概念及类型 ,侵蚀对土壤物理质量、化学质量和生物质量的影响 ,侵蚀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土壤质量指标的选择及评价 ,提出了减少土壤侵蚀的质量管理措施 ,并用量化的土壤质量指标识别退化土壤的范围和程度 ,并提出针对性的恢复措施 .(本文来源于《宁夏农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杨玉盛,谢锦升,陈光水[7](2001)在《亚热带山地侵蚀退化系统生态重建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亚热带的山地丘陵红壤、赤红壤和紫色土地区,严重的土壤侵蚀造成大面积的退化生态系统,严重制约了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总结这些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文来源于《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期刊2001-09-13)
[8](1998)在《地中海生态系统中土地退化、土壤侵蚀和沙漠化遥感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介绍了国外应用遥感图像进行土地退化制图和监测的一种新方法。遥感图像上像元亮度值代表土地表面多种物质(土壤、植被、阴影、母岩)混合光谱辐射特征,通过多光谱图像辐射校正和典型区野外光谱测试,利用线性光谱混合模拟可以将AVIRIS和TM图像混合光谱中差异明显的几个组分进行分离,进而在各组分丰度分析的基础上,比较准确地进行植被盖度、土壤条件与土壤侵蚀的判别与制图。(本文来源于《遥感信息》期刊1998年04期)
侵蚀退化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以严重侵蚀退化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采取自然恢复和人工促进恢复2种措施对退化地进行修复,监测恢复前后生态系统碳贮量变化。结果表明:自然恢复和人工促进恢复后生态系统总碳贮量分别是恢复前的2.78和4.87倍,其中,植被层碳贮量分别是恢复前的14.30和30.87倍,土壤层碳贮量分别是恢复前的1.85和2.78倍。生态系统内土壤碳的恢复速率落后于植被。2种不同恢复措施相比,人工促进恢复的生态系统碳吸存速率显着快于自然恢复(P<0.01),人工促进恢复后生态系统碳吸存速率是自然恢复的2.17倍,其中植被和土壤的吸存速率也分别是自然恢复的2.26倍和2.09倍。而且人工促进恢复后的退化系统,碳库在乔木层各器官的分配方式更符合健康生态系统的分配方式,系统功能和结构更加稳定,有利于系统后期恢复。因此,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紧迫性和长期性考虑,采取积极的人工促进恢复措施能维持退化系统快速、持续恢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侵蚀退化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黄荣珍,朱丽琴,樊后保,李凤,胡良.不同人为干预强度下红壤侵蚀退化荒地生态系统碳库恢复的差异[J].水土保持学报.2016
[2].胥超,谢锦升,曾宏达,付林池,陈坦.自然恢复和人工促进恢复对侵蚀退化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影响比较[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4
[3].黄朝法.植被恢复对侵蚀红壤退化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J].林业勘察设计.2008
[4].李慧卿.外来种的生境侵蚀问题及其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中的作用[C].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外来有害物种防治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08
[5].蒋芳市.不同治理措施对侵蚀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07
[6].孙权,何振立,纪立东.侵蚀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土壤质量指标[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4
[7].杨玉盛,谢锦升,陈光水.亚热带山地侵蚀退化系统生态重建的探讨[C].新世纪新机遇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2001
[8]..地中海生态系统中土地退化、土壤侵蚀和沙漠化遥感监测[J].遥感信息.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