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底泥论文_赵丹,黄小凤,胡建红,马丽萍,刘秀状

导读:本文包含了滇池底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滇池,黄磷,炉渣,吸水率,金鱼藻,泥污,玻璃。

滇池底泥论文文献综述

赵丹,黄小凤,胡建红,马丽萍,刘秀状[1](2018)在《TiO_2对黄磷炉渣-滇池底泥微晶玻璃析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自然冷却黄磷炉渣和滇池底泥为原料协同制备微晶玻璃。借助差热分析(DTA)、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晶核剂TiO_2对微晶玻璃析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TiO_2添加量的增加,基础玻璃的析晶活化能E逐渐增加,析晶效果逐渐变差; TiO_2的添加不改变微晶玻璃的晶相类型,其晶相均为镁黄长石(Ca2MgSi2O7)和钙黄长石(Ca2Al2Si O7);原料本身含有的TiO_2就能促进黄磷炉渣-滇池底泥基础玻璃整体析晶,析晶活化能最小且性能最优。(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孙潇[2](2017)在《滇池底泥在“五采区”变废为宝》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记者孙潇报道 长期以来,每年都有大量泥沙随着河水、雨水进入滇池,滇池内的淤泥也以每年两厘米的速度在上涨。随着日积月累,到上世纪末,滇池中的淤泥存量已达8500万至1.2亿立方米左右。不断增厚的淤泥不仅会造成沉水植物无法生长、破坏水体生态链,其中富(本文来源于《昆明日报》期刊2017-07-27)

刘殿欣[3](2017)在《滇池底泥制备高性能吸水陶粒的应用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昆明的工业、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和长足进步,但淡薄的环保意识使滇池遭到了严重的污染,产生了大量的污染底泥,形成河湖的重要内源污染,不断向滇池水体释放着大量有毒有害污染物,持续不断的污染着滇池水体,因此政府启动底泥疏浚工程,彻底移除内源污染。疏浚出来滇池底泥富集了氮磷营养盐、重金属、有机质和微生物,需得到妥善处置,目前滇池底泥的常见处置方式是简单填埋,这方法存在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和二次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急需为从滇池疏浚出来的大量底泥寻找一条科学、有效、经济的资源化利用道路,变废为宝。本文立足资源化利用滇池底泥的新兴课题,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X射线衍射仪(XRD)、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对滇池底泥的主要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和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虽然底泥的主要化学成分与成陶成分要求有一定差距,但加入辅料粉煤灰后能够有效补充成陶成分。随后以滇池底泥为主要原料,粉煤灰为辅料再加入自制膨胀剂,制备高性能吸水陶粒,实验设计L9(38)正交实验以确定高性能吸水陶粒的最佳原料配比的和最佳烧制工艺流程,并用筛选出的最佳原料配比和工艺流程烧制陶粒,得到的陶粒吸水率峰值为66.71%,平均吸水率为61.06%,而目前同类陶粒的吸水率在10%-45%之间,说明陶粒具有较高的吸水性。高性能吸水陶粒采用微观孔洞分析(BET)、电镜扫描分析(SEM)、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分析(ICP-OE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学分析(FT-IR)进行特性分析,结果显示高性能吸水陶粒截面密布着细密孔洞,比表面积达到4.468 m2/g,界面化学官能团大多数为亲水性官能团,深入解析了高性能吸水陶粒的优良吸水性的机理。高性能吸水陶粒还经过重金属浸出毒性测试,其有毒重金属浓度远低于国家有关标准,说明此陶粒用于海绵城市、农业、环保等行业不会对水体、土壤造成二次污染。同时根据高性能吸水陶粒特性,对其进行了应用基础研究,包括在实验室模拟的极端气候下,将高性能吸水陶粒加入土壤中进行保水实验;高性能吸水陶粒对模拟污水和含砷污水的吸附实验。结果显示高性能吸水陶粒有效提高了土壤的保水性能,在实践中检验了高性能吸水陶粒的保水性;高性能吸水陶粒对模拟污水中的TP有一定吸附效果,对NH3-N的吸附能力微弱;高性能吸水陶粒对含砷污水中的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砷去除率可达98%以上。根据高性能吸水陶粒具备的特性,综合分析了高性能吸水陶粒其潜在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综合得出社会效益,结果显示高性能吸水陶粒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滇池底泥找到了一条科学有效的资源化利用新道路。(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浦美玲[4](2017)在《底泥资源化利用走在全国前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浦美玲) 生态清淤是滇池保护治理“六大工程”之一。一直以来,滇池底泥处理利用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走在全国前列。截至目前,共疏浚底泥1517万立方米。现正在实施四期滇池疏浚工程,疏浚设计工程量461万立方米。自1998年起至今,昆(本文来源于《云南日报》期刊2017-04-17)

普红平,宋昱璇,李强,付建秋,马晓冬[5](2016)在《滇池疏浚底泥中重金属在4种蔬菜中的累积效应及其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滇池疏浚底泥富含有机质和N、P等营养成分,农用可提高土壤保水肥能力,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但是存在重金属污染问题。通过盆栽及田间实验,对生菜、白菜、棒菜和萝卜4种蔬菜施用疏浚底泥作为有机肥进行种植,分析疏浚底泥农用后,其重金属含量对蔬菜的影响,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盆栽实验中,应将底泥的施用量控制在5%(0.05 kg·kg~(-1))以内。田间实验中,叶菜类蔬菜种植应将底泥的施用量控制在1.6 kg·m-2以下,块茎类蔬菜种植应将底泥的施用量控制在2.4 kg·m-2以下。风险评价采用富集系数(BCF),以及内梅罗污染指数。盆栽实验中叶菜类蔬菜BCF均为Cd>Pb>Zn>Cu,而块茎类组分BCF均为Cd>Zn>Pb>Cu;田间实验中叶菜类蔬菜BCF均为Zn>Cd>Pb>Cu,茎块类蔬菜BCF为Zn>Cd>Cu>Pb。化学致癌物Cd引起的平均健康风险均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的终生可接受风险水平;而非化学致癌物Pb、Zn、Cu引起的健康风险以Zn最大,Pb次之,Cu最小,且所有非致癌物健康风险均远低于英国皇家协会、瑞典环境保护局及荷兰建设环境部等推荐的终生可接受风险水平。(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李国标[6](2016)在《黄磷炉渣与滇池底泥协同制备微晶玻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磷炉渣是电炉法制备黄磷过程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成分为SiO2、CaO等,底泥为湖泊或者河流富营养化治理过程产生的疏浚淤泥,主要成分为SiO2、Al2o3、Fe2o3等。目前,黄磷炉渣和底泥主要资源化方式为生产建材(如水泥、砖等),产品附加值低以及固废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仍以堆存处置为主,存在土壤、水、大气环境危害风险和人类健康等安全隐患,因此急需探索黄磷炉渣和底泥高效资源化高附加值产品的技术。本研究采用黄磷炉渣和滇池底泥协同制备高附加值微晶玻璃的方法,系统研究组分(Sio2、助熔剂、晶核剂)及热处理制度对微晶玻璃析晶、性能的影响规律,探讨黄磷炉渣-底泥系微晶玻璃的析晶机理,可为黄磷炉渣和底泥高效资源化提供新的思路。实验基于SiO2-MgO-CaO叁元相图(Al2O3含量为10%)设计了黄磷炉渣-底泥系微晶玻璃配方,其中固废添加量>90%,建立了热处理工艺,进行微晶玻璃的晶相组成(XRD)、微观形态(SEM)、理化特性、傅里叶红外(FTIR)和热力学(DSC)分析,试样可以作为优良的建筑装饰材料。研究表明:SiO2含量增加了粒子迁移阻力,使得成核更加困难,需更多的热量以及更高的成核温度,同时阻碍了钙镁黄长石晶相的析晶,促进透辉石和硅灰石晶相的析出,当外加SiO2含量超过6%时,晶相类型和数量变化微小,综合其性能以及经济性,选择SiO2的添加量6%为最佳;随着Na2O的引入,原主晶相硅灰石和透辉石晶相逐渐消失,当Na2O添加量超过3wt%时,硅灰石和透辉石晶相完全消失,主晶相转变成单一钙铝黄长石晶相,其晶粒结构主要为粗大的片状结构,该结构易在退火过程出现微裂纹。分别探讨了晶核剂对黄磷炉渣系微晶玻璃和黄磷炉渣-底泥系微晶玻璃析晶行为。CaF2对黄磷炉渣微晶玻璃作用规律为:CaF2晶核剂的引入可以显着促进微晶玻璃的析晶,改变析晶峰温度和活化能;随着CaF2进一步添加并不能改变主晶相(硅灰石晶相)类型,而是生成新的CaF2晶相,同时改晶粒尺寸。当添加2.5wt%CaF2时,微晶玻璃的活化能为281.54kJ/mol,晶化指数为3.97。研究Cr2O3晶核剂对黄磷炉渣-底泥系微晶玻璃作用规律结果表明:随着Cr203的添加,微晶玻璃的结构、析晶和理化性能得到优化;当添加0.5wt%Cr2O3时可以显着的降低活化能和析晶温度,致密的结构使得试样的抗弯强度高达148.6MPa;进一步添加,出现微晶玻璃的析晶方式由一维析晶逐渐转变成二维析晶的趋势,从而使得球状晶粒数量增多,针状晶粒数量减小,该过程容易产生微观的结构缺陷,使得微晶玻璃的抗弯强度下降。(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6-05-01)

吴桢芬,李世平,李雯,罗会龙,古正刚[7](2016)在《富营养化湖泊滇池疏浚底泥气化利用可行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的双重压力下,富营养化湖泊疏浚底泥的资源化利用是污泥处理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本文以富营养化湖泊滇池疏浚底泥为例,对比分析了目前河湖底泥处置的各种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滇池疏浚底泥进行采样及元素分析.元素分析表明,滇池(特别是草海区)底泥中C、H含量较高,最高分别可达22.24%与2.98%.采用技术成熟的污泥气化装置,利用富营养化湖泊疏浚底泥可制取高热值和高含氢气量的底泥气化气.技术经济分析表明,富营养化湖泊滇池疏浚底泥气化在技术及经济上均可行,是较合理的湖泊底泥资源化利用方法.(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沈兰,范彪,田明,张璐,方福康[8](2015)在《滇池螺蛳(Margarya melanioides)分布和底泥营养元素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滇池螺蛳(Margarya melanioides)分布和底泥营养成分之间的关系。2013年在滇池87个采样点采集螺蛳和底泥样本,图示分析所有采样点的活的螺蛳数量,确定活螺在滇池中的分布位点及分布密度;选择8个采样点的底泥样本,进行16项营养元素(有机质、磷、氮、锌、铁、锰、镁、钙、铜、钠、钾、砷、汞、铅、镉、铬)含量测定,分析这些样本营养元素的差异。根据这8个采样点中有无螺蛳生长,将8个底泥样本分为两组,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两样本比较的t检验,结果两组样本间仅铜的含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可能是由于滇池螺蛳的生长有效富集了重金属铜元素,使有螺区域比无螺区域底泥中铜的含量明显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螺蛳生长与底泥的关系,可为滇池污染防治及螺蛳种群保护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5年11期)

杨娇,王智,厉恩华,宋辛辛,王学雷[9](2015)在《滇池不同底泥条件下黑藻和金鱼藻的生长生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富营养化湖泊沉水植物恢复的可行性,通过实验,研究了滇池草海和外海3种不同的底泥对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生长发育和生理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草海底泥和混合底泥(外海底泥和草海底泥等质量混合)培养的黑藻和金鱼藻,其株高、节间距、株数和生物量都显着高于外海底泥中黑藻和金鱼藻的相应指标(p<0.05);外海底泥中生长的黑藻的根冠比显着高于其他两种底泥中生长的黑藻的根冠比(p<0.05)。草海和混合底泥中培养的黑藻和金鱼藻的叶绿素a和过氧化物酶含量显着高于外海底泥中的黑藻和金鱼藻(p<0.05);外海底泥中金鱼藻的丙二醛含量显着高于另外两种底泥中金鱼藻的丙二醛含量。有机质和营养盐含量较高的草海底泥和混合底泥更有利于黑藻和金鱼藻的生长,但与黑藻相比,金鱼藻具备更高的耐贫瘠底泥的能力。(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15年04期)

赵健蓉[10](2015)在《滇池底泥热解产物特性及其载体催化剂脱硫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滇池流域上昆明建成并运行的污水处理厂平均年产生污泥量31.67万吨;滇池湖底污泥量估计达8000万~12000万立方,目前实施滇池清淤工程已清除淤泥1000万立方。滇池流域的污泥处理关系到整个滇池治理的成效。污泥的低位发热量约为7~10 MJ/kg,相当一般褐煤的热值水平,具有较高的能源开发和利用价值。滇池流域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是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的难题之一,同时,滇池底泥的疏浚工程所产生的大部分污泥只是堆放在滇池的岸边,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或处置,这样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可能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本文主要研究采用热解技术将污泥转化为液态、气态和固态物质的过程,探索了固态产物可作为制取吸附剂或者催化剂原料的应用前景,从而实现污泥处理与能源回收的双重效果。针对滇池流域污泥的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采用TG-DTA同步热分析对滇池底泥热分解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滇池底泥的燃烧热解过程大概可以分为四个温度阶段。通过对TG曲线的动力学计算,可以看出,第一阶段(室温-230℃)是结晶水的去除阶段,其中的第二阶段(230℃-420℃)属于一级反应,反应活化能为22.7 kJ/mol,而其中的第叁阶段(420℃-530℃)则属于二级反应,反应活化能为15.4kJ/mol。(2)采用固定床反应器研究了滇池底泥的热解过程,探索了500-1000℃范围内不同热解温度对热解过程及热解产物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滇池底泥固态热解产物的产率是随着热解终温的升高而逐渐降低的,并且其降低速率随热解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这是因为滇池底泥中的挥发分的去除温度主要集中在500~700℃之间。与此同时,随着滇池底泥热解终温的逐渐升高,热解液态产物的产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实验数据表明,当热解温度大于600℃时,滇池底泥热解的液态产物的二次裂解反应逐渐加强,导致液态产物的产率逐渐减少。而滇池底泥热解气态产物的产率随热解终温的升高而逐渐升高。(3)滇池底泥热解固态产物载体催化剂(下文中统一简称“滇池底泥载体催化剂”)的开发及脱硫性能研究:采用滇池底泥进行催化剂载体制备的原材料,滇池底泥通过炭化(同热解过程)和活化两步制备出脱硫催化剂的载体,其中,活化剂选择ZnC12。考察了炭化温度、活化剂含量、活化温度对黄磷尾气中二硫化碳(CS2)催化水解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炭化条件为600℃下炭化处理60min,活化剂为ZnC12,活化剂和载体的质量比(碱料比)为2:1,活化条件为600℃下活化处理60min,所得催化剂载体的脱硫性能最优。(4)滇池底泥载体催化剂的改性及脱硫性能研究:为了进一步提高滇池底泥载体催化剂的脱硫性能,对其进行了改性处理。研究中考察了负载在滇池底泥载体上的金属氧化物种类、金属氧化物含量百分比、样品焙烧温度、浸渍碱金属的种类、浸渍KOH含量的影响,通过考察以上因素对CS2催化水解效率的影响,确定催化剂的最佳改性条件。研究表明,金属氧化物为Fe203,其质量分数为10%,焙烧温度为500℃(焙烧3小时),浸渍的碱金属为KOH,其质量分数为10%,在上述条件下所得催化剂的脱硫性能最佳。在其最佳制备条件确定的基础上,实验考察了催化水解反应的温度、相对湿度(水含量)、氧气浓度、实验的反应空速、CS2的进口浓度等条件对CS2催化水解效率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升高,CS2的脱除效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过高的反应温度和相对湿度使得水解产物H2S更快的生成,不利于催化水解反应的进行。少量O2的引入有利于催化水解活性的提高,而过多的氧含量使得产生的硫酸盐/亚硫酸盐含量过多,导致催化水解活性的降低。随着CS2进口浓度的升高,CS2的催化水解活性逐渐降低。(5)实验对失活滇池底泥载体催化剂的再生实验进行了研究,研究中分别考察了催化剂的再生方式、N2加热吹扫的温度、KOH的添加量以及再生次数等条件对催化剂再生后其活性恢复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显示,水洗-N2加热吹扫-KOH浸渍这种复合的再生方法相比其他方法具有更佳的再生恢复效果。其中,最佳的再生条件为:加热吹扫温度为500℃,吹扫2h,KOH的浸渍含量为13%(质量分数)。研究分析了催化剂再生的过程:首先,失活催化剂通过水洗过程,可以将其表面少量的反应产物(硫酸盐、亚硫酸盐和单质硫)清洗掉,然后,N2加热吹扫过程可以使部分产物(硫酸盐和亚硫酸盐)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并脱离出催化剂的表面,使其表面恢复了原有活性组分“Fe203”的形态,最后,浸渍一定量的KOH是为了提供之前水解反应所失去的碱性官能团。与此同时,通过考察再生次数对催化剂活性恢复的影响,发现该再生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6)对滇池底泥载体催化剂催化水解CS2反应动力学进行了计算。研究中采用的动力学等效模型为幂函数模型,结合实验结果使用该模型对CS2催化水解反应本征动力学进行了数据分析和拟合,并最终得到了CS2催化水解反应动力学的方程式:-rA=2.721exp(2.824/(RT))CCS21.000007CH2O-0.00000。通过对失活前后催化剂XPS的表征分析,大致判断了催化剂的失活原因和失活产物,推测CS2的催化水解反应机理。CS2的催化水解过程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CS2在催化剂表面的催化活性中心位点上被催化水解成中间产物羰基硫(COS),然后COS被进一步水解为H2S和CO2,这一步是整个反应的控制步骤;第二步是水解产物H2S在催化剂表面的氧化活性位点上被氧化为极少的单质硫和大量的亚硫酸盐或硫酸盐,产生的亚硫酸盐或硫酸盐不仅会消耗活性物质的含量,降低催化剂的活性,还会加速催化剂的失活。(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5-05-01)

滇池底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 记者孙潇报道 长期以来,每年都有大量泥沙随着河水、雨水进入滇池,滇池内的淤泥也以每年两厘米的速度在上涨。随着日积月累,到上世纪末,滇池中的淤泥存量已达8500万至1.2亿立方米左右。不断增厚的淤泥不仅会造成沉水植物无法生长、破坏水体生态链,其中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滇池底泥论文参考文献

[1].赵丹,黄小凤,胡建红,马丽萍,刘秀状.TiO_2对黄磷炉渣-滇池底泥微晶玻璃析晶的影响[J].人工晶体学报.2018

[2].孙潇.滇池底泥在“五采区”变废为宝[N].昆明日报.2017

[3].刘殿欣.滇池底泥制备高性能吸水陶粒的应用基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

[4].浦美玲.底泥资源化利用走在全国前列[N].云南日报.2017

[5].普红平,宋昱璇,李强,付建秋,马晓冬.滇池疏浚底泥中重金属在4种蔬菜中的累积效应及其风险评价[J].环境工程学报.2016

[6].李国标.黄磷炉渣与滇池底泥协同制备微晶玻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

[7].吴桢芬,李世平,李雯,罗会龙,古正刚.富营养化湖泊滇池疏浚底泥气化利用可行性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8].沈兰,范彪,田明,张璐,方福康.滇池螺蛳(Margaryamelanioides)分布和底泥营养元素调查[J].海洋科学.2015

[9].杨娇,王智,厉恩华,宋辛辛,王学雷.滇池不同底泥条件下黑藻和金鱼藻的生长生理特征[J].湿地科学.2015

[10].赵健蓉.滇池底泥热解产物特性及其载体催化剂脱硫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滇池底泥中磷释放的动力学曲线滇池底泥主要污染物分布状况滇池保护滇池底泥疏浚二期工程开工准...:滇池底泥真菌群落构成与环境...3.1滇池底泥Fig.3....:滇池底泥真菌属的相对丰度以...

标签:;  ;  ;  ;  ;  ;  ;  

滇池底泥论文_赵丹,黄小凤,胡建红,马丽萍,刘秀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