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车辆减振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阻尼,减振器,车辆,特性,系数,活塞杆,动态。
车辆减振器论文文献综述
朱海燕,苏校,陈齐平,吴明明,康盛[1](2019)在《车辆减振器油液微小内泄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车辆减振器油液内泄漏问题,对其内部油液微小内泄漏开展仿真与试验分析。通过数学模型对活塞与缸筒环形缝隙中流体进行理论受力分析,运用Autodesk Inventor软件建立减振器内部环形间隙流体几何模型,利用CFD仿真技术对环形间隙流体叁维模型开展仿真分析,通过改变流场速度、压力、湍流动能及温度参数,分析得到影响减振器油液微小内泄漏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伺服示功机对不同活塞速度和环形间隙下的油液内泄漏进行试验测试。结果表明:活塞静止时,节流口速度、压力、湍流动能的变化对环形间隙油液内泄漏影响较大,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活塞运动时,泄漏量随活塞速度、活塞与缸筒之间的间隙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在加工精度允许条件下,可通过减少活塞与缸筒间的间隙来减小泄漏量。(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9年08期)
王雨,吕宇,赵沐华[2](2018)在《基于递推最小二乘法的地铁车辆减振器在线诊断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保障列车运行安全性并避免减振器过度维修,文章对地铁车辆在线监测技术进行研究,针对车辆垂向减振器提出了基于振动数据的递推最小二乘法(RLS)的过程参数评估模型和车辆的"输入-输出"模型,并通过构建地铁车辆的多体动力学模型以提取模型计算的输入/输出参数,从而实现减振器参数的识别;借助FMECA分析方法研究地铁车辆悬挂部件的失效模式和部件之间的可靠性框图,分析各悬挂部件失效模式之间的关联关系。诊断结果表明,RLS算法在进行减振器在线参数辨识时具有比较好的跟踪收敛效果。(本文来源于《控制与信息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徐立广,王克肖,张占岭,王鹏[3](2016)在《轨道车辆减振器座焊接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轨道车辆减震器座由铝合金板材拼接而成,其结构焊接结构复杂,焊缝较多,且焊后残余应力较多。针对其MIG焊接工艺,通过试验测试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出焊接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并验证了目前现场使用的焊接工艺的合理性。进一步提出合理的焊接工艺。减振器座焊后残余应力测试采用盲孔法测试技术测量。减震器座数值模拟采用叁维热弹塑性有限元法模拟焊接方法,焊接数值模拟软件为SYSWELD v2012,建立了轨道车辆减震器几何模型、热源模型与材料A7N01P-T4的力学模型。(本文来源于《电焊机》期刊2016年09期)
贾洪龙,宋春元,强锋[4](2015)在《铁道车辆减振器漏油故障与内部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出口至海外的轨道车辆日益增多,出口国家多为亚、非、拉等第叁世界国家。这些国家多存在铁路年久失修,路况恶劣,车辆维修维护不及时的情况,与国内相比较差距较大。而线路条件差会给车辆各系统部件的振动特别是转向架服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设计车辆时根据线路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本文针对某出口铁道车辆油压减振器漏油故障情况,从减振器内部结构所决定的特性入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避免减振器漏油的建议。(本文来源于《铁道机车车辆》期刊2015年06期)
杨子祥[5](2015)在《机车车辆减振器特性仿真与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机车车辆液压减振器是车辆转向架上的重要部件,它的作用是将因为钢轨不平顺性而引起振动和冲击转化为液压油的热能,从而减小了这些振动和冲击对车体强度和车体寿命的破坏,所以减振器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车辆运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近些年来,随着中国铁路事业的不断发展,列车的运行速度越来越高,而这又加剧了钢轨不平顺引起的振动和冲击,这就需要更高性能液压减振器。现实中,高速列车、重载列车和地铁所需的高性能减振器几乎全靠进口,国产减振器相比进口减振器存在性能差、可靠性差、寿命短等缺点,所以一直只能用于对减振器性能要求不高的低速车辆上。但是一些厂商也开始进行高性能减振器的开发,本文即是基于株洲所减振器部门的减振器性能提升项目,为了探索减振器的数字化设计理论引入流体仿真软件FLUENT对减振器内部流场特别是阻尼阀内部的流场分布情况进行仿真计算。本文先对液压减振器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进行了的分析,主要是以液压油膜理论为基础从受力平衡和流量平衡的角度对减振器各个阻尼阀进行详细的分析,进而建立了减振器工作的数学模型,并用MATLAB软件计算减振器阻尼系统各个阻尼阀的开启速度和开启高度等参数,最后在ANSYS FLUENT中进行仿真计算,根据仿真数据拟合的示功图与理论示功图高度吻合,证明了减振器内部流场FLUENT仿真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本文的方法和数据可为减振器阻尼系统的结构设计优化提供很好的理论和数据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5-05-01)
于振环,张娜,刘顺安[6](2015)在《基于流-固耦合的车辆减振器动态非线性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流-固耦合有限元方法,利用ADINA软件建立了高精度的迭加节流阀片有限元网格模型和流场有限元网格模型,并在ADINA软件后处理模块中进行求解分析,得到了减振器阻尼力-速度分段特性、示功特性、阀系内部的压力场和速度场特性,分析了减振器阀系动态非线性特性。结果表明:在高速减振器油的冲击下,阀系内部区域的压力场变化明显;达到开阀压力时,油液流动速度呈现跳跃变化,使得阻尼通道压力迅速变化。这说明迭加节流阀片有限元网格模型和流场有限元网格模型的精度对仿真结果影响最大。在流-固耦合计算中考虑了流体湍流流动、阀片接触和大位移变形,尽量使仿真模型与物理模型保持一致,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樊友权[7](2014)在《机车车辆减振器阻尼系统及关键部件失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997年4月1日我国铁路第一次提速到2007年4月18日第六次提速,我国铁路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从2004年开始引进国外先进铁路运输装备(机车和高速动车组等)技术以来,我国铁路运输装备技术快速地提升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仍有部分关键零部件的技术仍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从1998年以来,我国新造铁路机车车辆用油压减振器几乎都是国外品牌产品,究其原因是国产铁路油压减振器在工作过程中过早地出现功能性失效(阻尼性能指标不合格)和结构失效(焊缝裂纹、螺纹联接松脱、橡胶关节松动或橡胶与金属剥离),严重地影响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平稳性和乘坐舒适性。近几年来,国外品牌的油压减振器在使用过程中也开始出现上述失效现象。快速研制出能满足现代铁路高端运输装备需要的油压减振器,不仅可以解决产品依赖进口的局面、缩短生产周期、降低制造成本,而且填补我国铁路高端运输装备用油压减振器自主知识产权的空白,对我国拥有铁路重大装备关键部件核心制造技术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本文以铁路机车车辆油压减振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功能失效和结构失效为研究对象,在跟踪减振器国际前沿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进行大量实验、理论研究和仿真计算等手段,深入地探讨了减振器产生功能失效和结构失效的机理,并提出了解决措施。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期使油压减振器从理论设计到制造过程控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在分析和谐机车一系垂向油压减振器结构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验获取了经验数据,建立了减振器阻尼调节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提出了各阻尼调节阀开启条件、顺序准则和各阻尼阀主要参数求解方法。通过多个阻尼阀按规定条件顺序开启产生的多条变曲线来拟合成减振器所需要的在较大振动速度区间的两种近似线性的阻尼特性曲线。运用MATLAB/Simuli nk系统仿真软件,仿真得到减振器的动态参数、示功图和阻尼特性曲线;通过调整减振器中影响阻尼特性的零部件主要结构参数,使其更合理地满足产品技术规范中的阻尼特性指标需求。(2)运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减振器的叁维几何模型,利用ANSYS ICEM CFD平台和STAR-CD软件对其进行动网格划分,得到产品在拉伸或压缩过程中的整体网格模型,再将该网格模型导入CFX中,施加边界条件,对产品在不同运动速度下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和可视化仿真,得到减振器内部流场分布情况(压力云图和速度矢量图)及阀芯压力分布;通过改变单一参数仿真,评价各个参数对产品结构强度的影响。通过减振器内部流场分析,得出了减振器产生功能失效的机理:随着减振器振动速度增加,阻尼力随之增大,阻尼阀内液压能量损失加大引起油温上升、阀内油液涡流加剧、气穴加剧等现象。强涡流对阻尼调节螺盖产生旋转力矩,引起调节螺盖松动,导致减振器阻尼力下降或失效;从阻尼阀流出的高温油和涡流使储油缸内油液混入大量气泡,如果气泡不能迅速从油液中分离出来而通过底座单向阀进入油缸,则会导致减振器示功图出现畸形,使产品的阻尼特性不合格。通过改进产品结构,解决了阻尼调节螺盖松动引起的阻尼力下降和在高速振动时出现示功图畸形等问题。在CFX后处理中,提取了产品在各个工况下的阻尼力,绘制出了示功图,为减振器阻尼特性仿真提供了新的方法。(3)运用经典力学理论校核了油缸强度和调压弹簧的疲劳寿命指标;运用有限元法对影响减振器结构强度的关键零部件进行了强度分析,揭示了产品结构失效的机理,提出了关键零部件结构参数的优选值,大大降低了减振器结构失效的几率。(4)通过减振器在线检测实验研究,检测出减振器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态参数在设计输入参数范围之内,实验数据为悬挂系统参数的改进和减振器持续技术升级(研究半主动控制或全主动控制减振器)奠定基础;通过台架实验、耐久实验和通过装车运行考核,证明本文研究成果较好地解决了实际工程中出现的功能失效和结构失效问题。(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4-12-01)
焦欣[8](2014)在《车辆减振器动态特性的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筒液压式减振器在现代车辆上应用最广,其动态特性对整车性能影响较大;对减振器动态特性进行分析预测势在必行。本文建立了减振器完整工作行程的内部流场叁维CFD模型,对减振器动态性能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针对减振器工作过程中内部流场传热问题,建立了流—热耦合传热分析模型,对减振器温升过程以及生热机理进行相关分析。本文对以下问题作了探讨:1.对双筒液压式减振器的结构、发展历程、工作原理及其在车辆系统中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及分析;并对国内外学者针对减振器性能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分析其研究方法的优缺点。2.分析减振器拉伸压缩完整行程的动态特性变化规律:建立了减振器叁维流场分析模型,通过合理应用动网格技术,得出的数值分析结果与实验数值较吻合。验证了本文数值分析方案的可行性,为其他类别减振器的分布参数设计提供参考。3.通过减振器流场数值分析,得出减振器示功图及速度特性曲线,分析减振器动态特性规律:减振器的阻尼力随活塞运动的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但与减振器的行程关系较小。4.分析减振器结构参数对动态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表明:减振器动态性能对活塞常通孔节流面积的大小较为敏感;在常通孔尺寸不变的前提下,改变常通孔的位置对减振器动态特性影响不大;在常通孔面积不变的前提下,改变常通孔的结构对减振器的动态性能影响较大。5.分析减振器油液参数对减振器性能的影响:同一工况下,减振器阻尼力随油液粘度增大的而增大。6.通过流—热耦合数值分析,得出减振器内部流场的温度场分布情况,分析了减振器工作机理,为减振器材料的选择提供参考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4-05-01)
高虎成,王勋[9](2014)在《某重型车辆减振器减振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验证某重型车辆减振器的减振效果,应用美国军用标准MTL-STD-810F,分别对有减振器和无减振器时的某重型车辆进行了平顺性随机输入试验测试,测试两种情况下车辆在平顺性方面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此重型车辆在有无减振器情况下,其随机振动平顺性差异并不明显,减振器减振效果不佳。(本文来源于《重型汽车》期刊2014年01期)
温敏健,杨建伟[10](2012)在《车辆减振器活塞杆偏摩现象的疲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辆在行驶中,减振器活塞杆不仅承受随机交变的轴向力的作用,而且承受交变的侧向力作用,在此情况下极易发生弯曲疲劳破坏,即偏摩现象。通过对前悬架系统力学建模,分析了减振器和活塞杆在车轮平面和车轴平面内的受力情况,采用Workbench软件对活塞杆在偏摩下进行应力计算,并利用S-N曲线和Goodman修正理论分析不同载荷状况下活塞杆疲劳寿命,试验结果表明,疲劳破坏部位发生在活塞杆中部焊接挡圈部位,这与实际中活塞杆易出现的失效的部位相吻合。(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研究》期刊2012年05期)
车辆减振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保障列车运行安全性并避免减振器过度维修,文章对地铁车辆在线监测技术进行研究,针对车辆垂向减振器提出了基于振动数据的递推最小二乘法(RLS)的过程参数评估模型和车辆的"输入-输出"模型,并通过构建地铁车辆的多体动力学模型以提取模型计算的输入/输出参数,从而实现减振器参数的识别;借助FMECA分析方法研究地铁车辆悬挂部件的失效模式和部件之间的可靠性框图,分析各悬挂部件失效模式之间的关联关系。诊断结果表明,RLS算法在进行减振器在线参数辨识时具有比较好的跟踪收敛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车辆减振器论文参考文献
[1].朱海燕,苏校,陈齐平,吴明明,康盛.车辆减振器油液微小内泄漏分析[J].润滑与密封.2019
[2].王雨,吕宇,赵沐华.基于递推最小二乘法的地铁车辆减振器在线诊断技术[J].控制与信息技术.2018
[3].徐立广,王克肖,张占岭,王鹏.轨道车辆减振器座焊接工艺[J].电焊机.2016
[4].贾洪龙,宋春元,强锋.铁道车辆减振器漏油故障与内部特性分析[J].铁道机车车辆.2015
[5].杨子祥.机车车辆减振器特性仿真与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6].于振环,张娜,刘顺安.基于流-固耦合的车辆减振器动态非线性仿真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5
[7].樊友权.机车车辆减振器阻尼系统及关键部件失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8].焦欣.车辆减振器动态特性的仿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9].高虎成,王勋.某重型车辆减振器减振效果分析[J].重型汽车.2014
[10].温敏健,杨建伟.车辆减振器活塞杆偏摩现象的疲劳分析[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