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变更论文-范晓楠

观念变更论文-范晓楠

导读:本文包含了观念变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欧洲绘画,身份,观念,形式

观念变更论文文献综述

范晓楠[1](2018)在《观念变更与形式重构——当代欧洲绘画中关于“身份”的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各种艺术展让人们的目光聚焦于集体身份,相比独立个体身份的形成,当代艺术家使用身份,通常指涉的是一种社会和文化身份。尤其是从种族、性别、民族和性等方面来界定身份问题。甚至,他们还通过证明所有身份,并诋毁主流身份的虚伪性,来建构反抗他者的话语权。身份概念的不断变化,使欧洲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具备了多重意义的阐释空间。(本文来源于《天津美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马浩然,高尚,肖丰[2](2015)在《“泛观念性”—基于观念变更的当代绘画创作再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泛观念性"概念的提出基于与"观念"的对照,围绕"观念"的广义、狭义概念以及相关概念的梳理进行的阐释。当代绘画的形态学意义和所指正发生着深刻的变更,具有"泛观念"性特征的作品为这一变更设置了诸多障碍,本文旨在梳理并研究复杂环境中各种因素的逻辑关系。(本文来源于《湖北美术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冷必元[3](2014)在《论犯罪观念改变和刑罚策略变更》一文中研究指出先有犯罪,然后才有刑法。1刑法起因于犯罪,是对犯罪的反应,是处理犯罪的一种权威方法、政治技巧和法律策略。刑法学者重视对犯罪原因尤其是犯罪根源的探究和挖掘,对犯罪的反应态度和手段运用都是建立在对犯罪根源深入剖析并形成观念形态的基础上,有对犯罪不同认识的观念形态即犯罪本质观就有不同的犯罪处置方法和策略。人类社会对犯罪根源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愚昧到科学的进化过程,由此,在人类不同认识层次和认识阶段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犯罪对策。(本文来源于《中国犯罪学学会年会论文集(2014年)》期刊2014-11-15)

鲍亚亚[4](2013)在《先秦政治制度变更与仁政观念的产生》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论证了西周至春秋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政治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突出体现为嫡长子继承和封建君主集权制的形成。与此相适应,儒家仁的道德观念和仁政经孔孟阐述与传播,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基本政治理念,并对之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新西部(理论版)》期刊2013年Z1期)

唐玥蘅[5](2012)在《中国媒介体制改革中媒介经营观念的变更》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是历史的见证者,其发展变化与社会发展显现正相关状态。新中国成立至今,媒介体制经历了叁次历史性的变化,引领了不同时代的思想潮流和社会文化,并改变着中国受众的现实生活,使受众接收的信息数量、质量随着媒介的发展变化而增多、提高。单(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2年33期)

马光明[6](2010)在《先秦政治制度变更与仁政观念的产生》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周至春秋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政治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突出的体现为嫡长子继承和封建君主集权制的形成。与此相适应,仁的道德观念和仁政经孔孟阐述与传播,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基本政治观念,并对之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人文科学评论》期刊2010年00期)

宋锡辉[7](2009)在《传统思想观念的变更与特色道路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目前中国社会意识形态范围内最引人注目的理论,它推翻了人们常规经验上所熟悉的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形式,动摇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世界观。只有当人们意识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的基础开始移动时,才能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的强烈影响。(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09年12期)

王元元[8](2008)在《观念变更与形式重构——中国写实绘画的嬗变和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中国当AI写作实主义绘画在不断向深层次和多元化发展。绘画观念的变异及表现形式的重构,不仅为写实绘画艺术带来了新的内涵和面貌,同时也为中国写实绘画造型领域新观念的产生、形式思维的拓展、表现语言的丰富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08年16期)

冷必元[9](2008)在《论犯罪观念改变和刑罚策略变更》一文中研究指出持有不同犯罪观就会形成不同的对待犯罪的刑罚策略。人类社会对犯罪本质的认识经历了犯罪恶害论、犯罪正常论和犯罪功能论叁个阶段。现在的刑法不仅看到了犯罪恶害的一面而惩罚犯罪,而且看到了犯罪正常的一面而约束犯罪,另外还看到了犯罪功能的一面而利用犯罪。对待多面的犯罪必定会采取多面的处理策略,恶害一面予以制止、正常一面予以维护、有益一面予以张扬,叁面结合,通盘考虑,这就是一个理性国家应该采取也必然会采取的全部刑法战略。(本文来源于《政治与法律》期刊2008年06期)

周培植[10](2006)在《和谐,教育文化发展的时代坐标》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文化离我们有多远    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伴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而展开的。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的今天,教育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息。从“素质教育”到“创新教育”,到最近的“和谐教育”,口号变更的背后是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报》期刊2006-12-19)

观念变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泛观念性"概念的提出基于与"观念"的对照,围绕"观念"的广义、狭义概念以及相关概念的梳理进行的阐释。当代绘画的形态学意义和所指正发生着深刻的变更,具有"泛观念"性特征的作品为这一变更设置了诸多障碍,本文旨在梳理并研究复杂环境中各种因素的逻辑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观念变更论文参考文献

[1].范晓楠.观念变更与形式重构——当代欧洲绘画中关于“身份”的阐释[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8

[2].马浩然,高尚,肖丰.“泛观念性”—基于观念变更的当代绘画创作再审视[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5

[3].冷必元.论犯罪观念改变和刑罚策略变更[C].中国犯罪学学会年会论文集(2014年).2014

[4].鲍亚亚.先秦政治制度变更与仁政观念的产生[J].新西部(理论版).2013

[5].唐玥蘅.中国媒介体制改革中媒介经营观念的变更[J].青年.2012

[6].马光明.先秦政治制度变更与仁政观念的产生[J].西北人文科学评论.2010

[7].宋锡辉.传统思想观念的变更与特色道路的探索[J].学理论.2009

[8].王元元.观念变更与形式重构——中国写实绘画的嬗变和发展[J].作家.2008

[9].冷必元.论犯罪观念改变和刑罚策略变更[J].政治与法律.2008

[10].周培植.和谐,教育文化发展的时代坐标[N].中国教育报.2006

标签:;  ;  ;  ;  

观念变更论文-范晓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