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核论文_张凡,刘燕,高誉珊,于雪,王旭

导读:本文包含了前庭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前庭,蛋白,胶囊,天香,葡萄糖,习服,耳石。

前庭核论文文献综述

张凡,刘燕,高誉珊,于雪,王旭[1](2019)在《天香胶囊对晕动病模型大鼠前庭核NMDAR1信号通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天香胶囊对晕动病模型大鼠前庭核NMDAR1(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ethyl-D-aspartate acid receptor 1)、P-CaMKⅡ (磷酸化钙调蛋白激酶Ⅱ-亚基,the phosphorylation of calmodulin protein kinase Ⅱ alpha subunit)、P-CREB(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the phosphorylation of 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表达的影响,探讨天香胶囊调节晕动病模型大鼠前庭核兴奋性的内在分子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东莨菪碱)、天香胶囊低、中、高剂量组。灌胃预给药3天后,采用双轴旋转刺激法复制大鼠晕动病模型,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前庭核NMDAR1、P-CaMKⅡ/CaMKⅡ、P-CREB/CREB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前庭核NMDAR1、P-CaMKⅡ、P-CREB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中、高剂量天香胶囊可显着下调晕动病模型大鼠前庭核组织NMDAR1、P-CaMKⅡ、P-CREB蛋白表达。结论:天香胶囊可抑制晕动病模型大鼠前庭核NMDAR1信号通路的活化,这可能是其在治疗晕动病中降低前庭核兴奋性的内在分子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01期)

张凡[2](2018)在《基于NMDAR1信号通路探讨天香胶囊对晕动病模型大鼠前庭核兴奋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晕动病是指人们在乘坐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时,受不适宜的运动刺激而引发的急性症候群,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乏力等。大量研究表明,前庭系统在晕动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由外周前庭传入而激活前庭核的兴奋性,是晕动病病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以往研究发现,晕动病发生时,前庭核神经元中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是谷氨酸,且NMDAR1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被激活,其下游信号分子CaMKⅡα与CREB经活化后可进一步诱导c-fos基因的表达。近年来大量研究已证实c-fos蛋白可作为前庭核神经元激活或兴奋的标志,其表达水平能够反映前庭核神经元的活动状态。目前,抗晕动药物以西药制剂为主,虽有一定的疗效,但存在明显的副作用,而中医药在防治晕动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课题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所研发的中药复方天香胶囊是在长期治疗晕动病的临床实践基础上,创新晕动病的中医病机认识而形成的一个临床经验方,经过初步的临床应用证实该药物在晕动病的防治中具有较好的作用,但药理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因此,本实验采用双轴旋转刺激法建立晕动病模型,观察天香胶囊对晕动病模型大鼠行为学、前庭核c-fos表达以及NMDAR1信号通路的影响,旨在验证其药效作用、明确其抗晕动作用靶点,为深入研究其药理机制以及未来开发临床新药奠定基础。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天香胶囊对晕动病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以验证天香胶囊的药效作用;观察天香胶囊对晕动病模型大鼠前庭核c-fos及NMDAR1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以阐明天香胶囊在晕动病中发挥调节前庭核兴奋性的分子靶点,深入诠释天香胶囊抗晕动病的内在机制,同时为NMDAR1介导的信号通路在晕动病前庭核兴奋发生中的作用提供进一步的实验佐证。方法:1.天香胶囊对晕动病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将SD大鼠随机分成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东莨菪碱)、天香胶囊低剂量组、天香胶囊中剂量组、天香胶囊高剂量组。灌胃预给药3天后,采用双轴旋转刺激法复制晕动病模型,通过晕反应指数评分、自发活动实验、异嗜高岭土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以验证天香胶囊的药效作用。2.天香胶囊对晕动病模型大鼠前庭核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实验分组和处理同上,通过ELISA、Western blotting与免疫组化法检测c-fos蛋白在各组SD大鼠前庭核中的表达情况,以观察天香胶囊对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从而揭示天香胶囊对晕动病模型大鼠前庭核兴奋性的调节作用。3.天香胶囊对晕动病模型大鼠前庭核NMDAR1介导的信号通路的影响:实验分组和处理同上,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各组前庭核NMDAR1蛋白表达以及CaMKⅡα亚基与CREB蛋白磷酸化水平,以观察天香胶囊对晕动病模型大鼠前庭核NMDAR1及其下游因子的影响,从而揭示天香胶囊调节晕动病模型大鼠前庭核兴奋性的分子机制。结果:1.天香胶囊可改善晕动病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变化: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晕反应指数、排便颗粒数和高岭土摄入量均显着增高(P<0.01),自发活动总路程与次数均显着减少(P<0.01),表明该旋转刺激诱发了大鼠晕动病的常见症状;与模型组比较,天香胶囊中、高剂量组晕反应指数与高岭土摄入量显着减少(P<0.01,P<0.05),自发活动增加(P<0.01,P<0.05),提示天香胶囊具有一定的抗晕动作用。2.天香胶囊可下调晕动病模型大鼠前庭核兴奋性: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c-fos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前庭核兴奋性增强,再次证实前庭核兴奋性增加参与了大鼠晕动病发生的病理过程。而与模型组比较,天香胶囊各剂量组c-fos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提示天香胶囊可能通过调节前庭核兴奋性来发挥其抗晕动的作用。3.天香胶囊对晕动病模型大鼠前庭核NMDAR1信号通路有下调作用: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庭核NMDAR1表达水平以及下游信号分子CaMKⅡα与CREB磷酸化水平显着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旋转刺激诱导了 NMDAR1信号通路以及其下游信号分子的活化,提示NMDAR1信号通路活化可能介导了晕动病发生时前庭核兴奋性增强;与模型组比较,天香胶囊中、高剂量组可以显着抑制NMDAR1表达水平以及下调其下游分子CaMKⅡα与CREB磷酸化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提示天香胶囊可能通过下调NMDAR1信号通路来调节前庭核的兴奋性,从而发挥其抗晕动的作用。结论:1.天香胶囊可有效改善晕动病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变化,显示了良好的抗晕动作用。2.天香胶囊可降低晕动病模型大鼠前庭核组织c-fos蛋白表达,提示其抗晕动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大鼠前庭核兴奋性有关。3.天香胶囊可调节晕动病模型大鼠前庭核组织NMDAR1、P-CaMKⅡα、P-CREB蛋白的表达,抑制NMDAR1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这可能是其在治疗晕动病中降低前庭核兴奋性的内在分子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5-01)

张凡,李卫红,李峰,刘燕,于雪[3](2018)在《天香胶囊对晕动病模型大鼠行为学与前庭核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天香胶囊对晕动病模型大鼠行为学与前庭核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并将其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天香胶囊低、中、高剂量组。灌胃预给药3天后,采用双轴旋转刺激法建立大鼠晕动病模型,通过晕反应指数评分、自发活动实验、异嗜高岭土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与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前庭核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晕反应指数和高岭土摄入量均显着增高,自发活动总路程与次数均显着减少,前庭核c-fos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高;与模型组相比,天香胶囊可显着降低晕动病模型大鼠晕反应指数与高岭土摄入量,提高自发活动总路程与活动次数,降低大鼠前庭核组织c-fos蛋白表达。结论:天香胶囊可有效改善晕动病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前庭核c-fos表达有关,提示降低前庭核兴奋性可能是天香胶囊抗晕动病的内在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8年05期)

刘小龙[4](2017)在《糖尿病大鼠单侧迷路切除术后行为学及GLUT3、GLUT4、胰岛素受体、APP在前庭核团、海马和小脑旁绒球分布变化的观察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通过对单侧迷路切除术后糖尿病大鼠前庭代偿中行为学相关指标评分以及糖尿病大鼠前庭肌诱发电位的结果分析,以期探索糖尿病病程对于前庭神经反射通路和前庭代偿建立的影响。2.通过检测四组(糖尿病组、对照组、糖尿病手术组、对照手术组)前庭核团、海马、小脑旁绒球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cose transporter 3,GLUT3)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的表达变化;以期从细胞能量代谢的角度探索前庭代偿的机制及糖尿病的影响。3.通过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前庭核团区、小脑旁绒球区有无胰岛素受体-P mRNA和APP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上述相关区域有无β淀粉样蛋白的表达,以期探索糖尿病促脑组织老化作用对于前庭中枢部分解剖区域可能的影响。实验对象及方法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造雄性SD大鼠糖尿病模型;手术破坏并氯仿注入内耳造单侧迷路切除模型;分别针对不同糖尿病病程大鼠行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potential,cVEMP)检测,术后在不同时间点给予失衡症状评分。取糖尿病组12周随机分两组:假手术组和单侧迷路切除组。正常大鼠随机分两组对照组和迷路切除组。于术后24小时,取脑组织,依据《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3版)》定位切片,选取前庭核团区域、海马、小脑旁绒球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葡萄糖转运蛋白3、葡萄糖转运蛋白4、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上述区域β淀粉样蛋白;通过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上述区域胰岛素受体-PmRNA、APPmRNA。另取饲养18个月的雄性SD大鼠为老年组,同上定位并取相应区域检测。结果1.cVEMP检测示:随着成模时间延长,糖尿病组从第8周开始,阈值、P1潜伏期、N1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现为阈值升高和潜伏期延长。对照组与糖尿病不同时期组的P1-N1波间振幅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失衡症状评分示:糖尿病12周组失衡症状评分在术后12小时及以后的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GLUT3、GLUT4免疫组化在前庭核团、海马、小脑旁绒球糖尿病假手术组、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对照手术组组间比较。GLUT3在前庭核团区,糖尿病组、糖尿病手术组分别与对照组、正常手术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糖尿病、正常组)术后左右两侧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糖尿病手术组两侧与正常大鼠术后两侧分别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糖尿病手术组与老年大鼠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手术组与老年大鼠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比较海马区GLUT3,糖尿病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正常手术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和正常手术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糖尿病手术组与对照组和正常手术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比较小脑旁绒球GLUT3,糖尿病组与糖尿病手术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与对照手术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糖尿病组、糖尿病手术组分别与对照组和对照手术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GLUT4前庭核团区,上述四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根据秩均值大小排列,正常手术组>糖尿病组>糖尿病手术组>对照组。GLUT4海马区比较,四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根据秩均值大小排列正常手术组>对照组>糖尿病手术组>糖尿病组。小脑旁绒球区比较,四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GLUT3前庭核团区原位杂交上述四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GLUT3海马区原位杂交四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GLUT3绒球区原位杂交四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GLUT4前庭核团原位杂交四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GLUT4绒球区原位杂交四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GLUT4海马区原位杂交四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淀粉样蛋白检测糖尿病组未发现阳性表现。APPmRNA原位杂交前庭核团区:四组有显着差异P<0.05。根据秩均值大小排列糖尿病组(57.25)>糖尿病手术组(43.42)>对照手术组(44.35)>对照组(32.48)。APP旁绒球区:四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根据秩均值大小排列糖尿病组27.88>糖尿病手术组27.20>对照组10.25>对照手术组8.90。APP海马区: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APP前庭核团区,糖尿病组与对照组、老年组比较:叁组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秩均值大小排列糖尿病组36.32>老年组29.45>青年组22.74。线性回归检测:前庭肌诱发电位P1潜伏期与APP具有相关性,与GLUT3、GLUT4无明显相关;N1潜伏期与APP、GLUT3、GLUT4无明显相关性,阈值与APP,GLUT3、GLUT4无相关性。5.胰岛素受体-PmRNA原位杂交糖尿病组和老年组在前庭核团区域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比较在前庭核团区域有明显差异(P<0.05);旁绒球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糖尿病病程对cVEMP检测有影响,体现在刺激阈值升高、P1,N1波潜伏期的延长,而振幅无明显差异。2.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而静态代偿时间延长。3.单侧迷路破坏后,前庭核团、海马、小脑旁绒球区葡萄糖转运蛋白有明显变化,提示前庭代偿期间该区域功能细胞基础代谢可能发生改变。糖尿病对于上述区域的葡萄糖转运蛋白3、4含量具有影响,可能降低上述区域神经元的基础代谢,从而对维持正常的前庭功能和代偿建立起到负面作用。4.前庭核团和旁绒球存在胰岛素受体mRNA,上述区域可能受周围胰岛素变化的影响,并由此发生相应功能上的改变,糖尿病导致胰岛素含量减少有可能会影响上述区域的功能。糖尿病致脑老化作用可能是APP增多的原因,APP增多可能会影响到cVEMP的检测结果,并可能对中枢前庭通路造成影响。(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7-03-01)

马俊伟,黎振航,韩磊,布志高,岑国欣[5](2014)在《大鼠前庭核团中与线性运动相关的神经发育状况(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枢前庭系统拥有处理从内耳传入外周感觉信息的能力,这令动物能够在叁维空间中感知头部朝向,并同时能调节运动姿势。在发育中,前庭核团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发生很大的改变;膜的兴奋性程度随着年龄而增长,这一特性是与这些神经元逐渐增加发放频率以及加强放电模式规律性同步发生的。前庭核团神经元对感知水平和垂直线性运动的编码能力在发育过程中也做了非常大的完善。这些发育中的前庭核团神经元表面受体,比如谷氨酸受体,亦会随着动物成熟过程做出表达调整,用以调控突触传递可塑性的效率,进而影响这些神经元在神经回路中处理空间编码的能力。总而言之,前庭核团神经元的这些特征有助脑部于发育过程中建立叁维空间坐标的能力。(本文来源于《生理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杜珊珊[6](2013)在《运动干预对胎鼠前庭毛细胞和前庭核神经元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前庭感觉是胚胎发育过程中仅次于触觉、较为优先发育的感觉,其与平衡、运动、视觉、听觉等功能的发育密切相关。前庭系统发育受阻可导致平衡和姿势障碍、感觉统合失调、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表明,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孕期保胎的不正确观念,孕妇的运动量普遍减少,并认为这可能是孕期高血压、糖尿病和幼儿感觉统合失调征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增加孕期的运动量,如游泳和跳舞训练,均能提高子代的运动协调能力、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学习、记忆能力。已有的资料表明,极端的重力环境(超重力和微重力)可显着地影响前庭系统的发育进程、重塑前庭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但关于正常重力环境下的运动刺激是否对前庭系统的发育、功能活动有显着影响,特别是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则鲜见报道。本实验室前期行为学的研究结果显示,胚胎期被动运动刺激能显着提高仔鼠的前庭功能,最佳运动干预期为前庭原基形成和毛细胞分化期,即小鼠胚胎发育的第10-15天。这表明在胚胎发育期适度地增加运动干预对前庭系统的发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胚胎发育关键期的运动刺激是否促进了前庭毛细胞和前庭相关核团的发育,以及运动训练促进前庭发育的分子机制,都是尚未深入研究的课题。本研究拟以昆明种小鼠为实验对象,将孕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限制运动对照组,以及在E10-E15关键期内每天给予80min被动旋转刺激的实验1组(孕期内不限制运动)和实验2组(孕期内限制运动)。监测孕鼠每天的摄食量、体重变化;检查每窝仔鼠数量、存活率,仔鼠的体重、张耳时间和开眼时间;用行为学方法检测仔鼠出生后的前庭功能;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出生后P0-P14天前庭毛细胞发育状况;以给予自然前庭刺激诱导神经元表达Fos的方法,检测P7天仔鼠前庭核团功能发育情况。通过这些研究以期确证胚胎期限制运动是否对仔鼠的前庭功能发育有不利影响?胚胎发育关键期运动刺激是否能够提高仔鼠的前庭功能和整体运动能力?能否促进前庭毛细胞和前庭核的发育成熟?实验所得结果如下:1.各组孕鼠体重的变化在整个孕期内没有显着性差异,但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限制运动和E10-E15的旋转运动刺激有降低孕鼠体重的趋势,并使食量增加;2.各组每窝平均产仔数、成活率、仔鼠张耳和开眼时间没有显着性差异;3.在P0天,限制运动对照组和实验2组的仔鼠平均体重分别显着性地低于不限制运动的空白对照组和实验1组;4.实验1组仔鼠的平面翻正反射达标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且完成平面翻正反射所用时间显着少于其他组;5.P0-P14天,各组仔鼠前庭毛细胞的发育进程没有显着差异;平面翻正反射成功和失败的仔鼠前庭毛细胞发育进程和突触形态亦无显着差异;6.各组仔鼠均在P2天观察到有较多传入神经纤维包被的I型毛细胞,无显着性差异;7.各组仔鼠出生后P7天给予1.5h高强度旋转刺激,均可激活MVe,SpVe,X细胞群等前庭中枢神经元,组间无显着差异。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狭小的生存空间可导致孕鼠恐惧和焦虑,使孕鼠和胎鼠的体重下降,使母鼠在分娩时出现啃咬仔鼠、遗弃仔鼠的异常行为;但对仔鼠的发育进程没有显着性影响。提示这种方法无法建立运动量减少的动物模型;2.在E10-E15天给予被动的旋转运动刺激能显着性地提高仔鼠的前庭功能,再一次证实此发育期是运动干预的关键期;3.前庭中枢、前庭毛细胞的发育和神经支配进程并未受胚胎期限制运动和关键期运动刺激的影响;4.昆明种小鼠I型毛细胞神经支配可能在P2天发育成熟。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胚胎期运动训练对前庭系统发育的影响奠定了基础,为科学指导孕妇妊娠期运动训练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3-03-29)

张云峰,李霞,姜正林[7](2013)在《前庭习服对运动病大鼠前庭核和海马细胞c-Fos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大鼠运动病前庭习服模型,探讨前庭习服行为过程中神经细胞可塑性和学习记忆的参与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以条件性厌食症作为大鼠运动病评价指标,通过持续锻炼获得大鼠前庭习服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正常组、模型组和习服组鼠脑内前庭核与海马部位c-Fos表达的情况。结果:采用Crampton旋转刺激装置进行连续锻炼,隔日1次,每次30min,连续28d的旋转刺激后,可明显提高大鼠对运动病的耐受力,产生习服。免疫织化学法结果显示,旋转刺激可以引起前庭区c-F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增多,习服后下降。但海马脑区c-Fos免疫标记阳性细胞数目习服后仍然维持在高水平。结论:海马脑区细胞和前庭核团的可塑性变化参与了大鼠对前庭刺激的耐受。(本文来源于《交通医学》期刊2013年01期)

刘宏建,黄玮,孙卫国,方志慧,王广科[8](2012)在《大鼠脑干前庭核团向大脑前庭皮层的投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Wistar大鼠脑干前庭核团是否存在直接向大脑皮质的纤维投射。方法健康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脑干前庭内、外侧核团注射绿色荧光标记的顺行示踪剂刀豆凝集素,对照组脑干前庭内、外侧核团注射生理盐水。5d后处死大鼠,行大脑连续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细胞在大脑皮质的分布及形态。结果绿色荧光标记的神经元主要位于大脑皮质的前肢感觉区、后肢感觉区和本体感觉区。结论 Wistar大鼠脑干前庭核团存在直接向大脑皮质的纤维投射,部分和本体感觉区相重迭。(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2年16期)

刘斌[9](2012)在《不同角度平面大壁虎前庭核神经元电信号记录及其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壁虎具有在叁维空间无障碍运动能力,且生物机器人本身具有运动平稳性、灵活性、环境适应性及能源消耗等多方面的优势,使得以大壁虎成为生物机器人研究的理想模型。前庭平衡系统对于大壁虎维持叁维无障碍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大壁虎在不同倾角表面上前庭核神经元的电活动模式,对于揭示大壁虎运动姿势的前庭控制机理,研制壁虎动物机器人以及类壁虎仿生机器人有着极大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利用不同倾斜角度和水平瞬时加速度刺激诱发对应前庭核神经元产生特异性电活动,进行同步胞外记录,并完成离线锋电位分析、特征提取,实现该区域的基础神经信息解码工作和响应模式分析。本论文研究内容属于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大壁虎的前庭核神经信号记录、神经响应模式研究都包含有原创性工作,具有挑战性。神经元胞外记录是研究神经元时空响应模式的重要方法。首次在大壁虎前庭核上开展神经信号胞外记录,解决了实验中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主要包括:使用微细镍铬合金丝自制微电极以及电极参数的标定;通过大范围开颅手术完成目标组织的暴露,以保证电极的可靠植入;设计实验刺激方式,利用实验系统保证电信号和刺激信号的同步记录,通过注射滂胺天蓝标记和组织切片进行记录位点定位;其中在刺激下神经响应模式方面,通过记录大量神经元的电活动,初步研究了大壁虎前庭核对不同倾斜角度和加速度刺激的时空响应模式,实验记录到在刺激诱发下的神经元响应可以分为无反应、抑制性反应及两种具有不同时间模式的兴奋性反应,初步完成对不同电活动现象神经信息的时空解码工作,为研究大壁虎姿势控制机制,提供了神经电生理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2-03-01)

王小成,张作明,武胜昔,慧瑞,冯立宁[10](2009)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运动病大鼠传出前庭系统和前庭核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动病因其高发生率和机制不明一直以来是困扰航空航天的重要医学问题。研究表明前庭传出神经系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阳性纤维调节外周前庭信号向中枢的传递过程。因此,CGRP有可能在运动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了明确CGRP与运动病的关系,我们观察了CGRP(本文来源于《空军总医院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前庭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晕动病是指人们在乘坐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时,受不适宜的运动刺激而引发的急性症候群,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乏力等。大量研究表明,前庭系统在晕动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由外周前庭传入而激活前庭核的兴奋性,是晕动病病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以往研究发现,晕动病发生时,前庭核神经元中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是谷氨酸,且NMDAR1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被激活,其下游信号分子CaMKⅡα与CREB经活化后可进一步诱导c-fos基因的表达。近年来大量研究已证实c-fos蛋白可作为前庭核神经元激活或兴奋的标志,其表达水平能够反映前庭核神经元的活动状态。目前,抗晕动药物以西药制剂为主,虽有一定的疗效,但存在明显的副作用,而中医药在防治晕动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课题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所研发的中药复方天香胶囊是在长期治疗晕动病的临床实践基础上,创新晕动病的中医病机认识而形成的一个临床经验方,经过初步的临床应用证实该药物在晕动病的防治中具有较好的作用,但药理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因此,本实验采用双轴旋转刺激法建立晕动病模型,观察天香胶囊对晕动病模型大鼠行为学、前庭核c-fos表达以及NMDAR1信号通路的影响,旨在验证其药效作用、明确其抗晕动作用靶点,为深入研究其药理机制以及未来开发临床新药奠定基础。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天香胶囊对晕动病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以验证天香胶囊的药效作用;观察天香胶囊对晕动病模型大鼠前庭核c-fos及NMDAR1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以阐明天香胶囊在晕动病中发挥调节前庭核兴奋性的分子靶点,深入诠释天香胶囊抗晕动病的内在机制,同时为NMDAR1介导的信号通路在晕动病前庭核兴奋发生中的作用提供进一步的实验佐证。方法:1.天香胶囊对晕动病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将SD大鼠随机分成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东莨菪碱)、天香胶囊低剂量组、天香胶囊中剂量组、天香胶囊高剂量组。灌胃预给药3天后,采用双轴旋转刺激法复制晕动病模型,通过晕反应指数评分、自发活动实验、异嗜高岭土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以验证天香胶囊的药效作用。2.天香胶囊对晕动病模型大鼠前庭核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实验分组和处理同上,通过ELISA、Western blotting与免疫组化法检测c-fos蛋白在各组SD大鼠前庭核中的表达情况,以观察天香胶囊对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从而揭示天香胶囊对晕动病模型大鼠前庭核兴奋性的调节作用。3.天香胶囊对晕动病模型大鼠前庭核NMDAR1介导的信号通路的影响:实验分组和处理同上,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各组前庭核NMDAR1蛋白表达以及CaMKⅡα亚基与CREB蛋白磷酸化水平,以观察天香胶囊对晕动病模型大鼠前庭核NMDAR1及其下游因子的影响,从而揭示天香胶囊调节晕动病模型大鼠前庭核兴奋性的分子机制。结果:1.天香胶囊可改善晕动病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变化: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晕反应指数、排便颗粒数和高岭土摄入量均显着增高(P<0.01),自发活动总路程与次数均显着减少(P<0.01),表明该旋转刺激诱发了大鼠晕动病的常见症状;与模型组比较,天香胶囊中、高剂量组晕反应指数与高岭土摄入量显着减少(P<0.01,P<0.05),自发活动增加(P<0.01,P<0.05),提示天香胶囊具有一定的抗晕动作用。2.天香胶囊可下调晕动病模型大鼠前庭核兴奋性: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c-fos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前庭核兴奋性增强,再次证实前庭核兴奋性增加参与了大鼠晕动病发生的病理过程。而与模型组比较,天香胶囊各剂量组c-fos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提示天香胶囊可能通过调节前庭核兴奋性来发挥其抗晕动的作用。3.天香胶囊对晕动病模型大鼠前庭核NMDAR1信号通路有下调作用: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庭核NMDAR1表达水平以及下游信号分子CaMKⅡα与CREB磷酸化水平显着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旋转刺激诱导了 NMDAR1信号通路以及其下游信号分子的活化,提示NMDAR1信号通路活化可能介导了晕动病发生时前庭核兴奋性增强;与模型组比较,天香胶囊中、高剂量组可以显着抑制NMDAR1表达水平以及下调其下游分子CaMKⅡα与CREB磷酸化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提示天香胶囊可能通过下调NMDAR1信号通路来调节前庭核的兴奋性,从而发挥其抗晕动的作用。结论:1.天香胶囊可有效改善晕动病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变化,显示了良好的抗晕动作用。2.天香胶囊可降低晕动病模型大鼠前庭核组织c-fos蛋白表达,提示其抗晕动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大鼠前庭核兴奋性有关。3.天香胶囊可调节晕动病模型大鼠前庭核组织NMDAR1、P-CaMKⅡα、P-CREB蛋白的表达,抑制NMDAR1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这可能是其在治疗晕动病中降低前庭核兴奋性的内在分子机制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前庭核论文参考文献

[1].张凡,刘燕,高誉珊,于雪,王旭.天香胶囊对晕动病模型大鼠前庭核NMDAR1信号通路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

[2].张凡.基于NMDAR1信号通路探讨天香胶囊对晕动病模型大鼠前庭核兴奋性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3].张凡,李卫红,李峰,刘燕,于雪.天香胶囊对晕动病模型大鼠行为学与前庭核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8

[4].刘小龙.糖尿病大鼠单侧迷路切除术后行为学及GLUT3、GLUT4、胰岛素受体、APP在前庭核团、海马和小脑旁绒球分布变化的观察比较[D].南方医科大学.2017

[5].马俊伟,黎振航,韩磊,布志高,岑国欣.大鼠前庭核团中与线性运动相关的神经发育状况(英文)[J].生理学报.2014

[6].杜珊珊.运动干预对胎鼠前庭毛细胞和前庭核神经元发育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3

[7].张云峰,李霞,姜正林.前庭习服对运动病大鼠前庭核和海马细胞c-Fos表达的影响[J].交通医学.2013

[8].刘宏建,黄玮,孙卫国,方志慧,王广科.大鼠脑干前庭核团向大脑前庭皮层的投射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

[9].刘斌.不同角度平面大壁虎前庭核神经元电信号记录及其特征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

[10].王小成,张作明,武胜昔,慧瑞,冯立宁.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运动病大鼠传出前庭系统和前庭核的表达[J].空军总医院学报.2009

论文知识图

脊髓部分运动、感觉传导束脊髓下行传...前庭束及前庭中枢(图11-12,11-13)-图11-1...前庭核群的连接(图11-14,11-15)-图...前庭束及前庭中枢(图11-12,11-13)-图11-1...前庭核群的连接(图11-14,11-15)-图...大鼠前庭代偿中前庭核区GAP-43 m...

标签:;  ;  ;  ;  ;  ;  ;  

前庭核论文_张凡,刘燕,高誉珊,于雪,王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