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论文_周小雄,刘方舟,詹贤章,薛玉梅,廖洪涛

间隔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论文_周小雄,刘方舟,詹贤章,薛玉梅,廖洪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间隔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房室,心动过速,旁路,间隔,心室,心律失常,生理学。

间隔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论文文献综述

周小雄,刘方舟,詹贤章,薛玉梅,廖洪涛[1](2017)在《经左侧间隔部消融治疗常规方法失败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经左侧间隔部消融成功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方法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血管内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经左侧间隔部消融成功的AVNRT8例,回顾性分析其导管射频消融的方法及特点。结果 8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53.5±18.9)岁,术前均有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史,8例患者经右侧间隔部反复消融仍无法达到消融终点,其中5例经右侧间隔部消融后术后仍可诱发心动过速,3例有稳定的跳跃及连续回波现象,后分别经主动脉逆行或经房间隔穿刺行左侧间隔部消融取得成功,左侧消融放电次数(5.8±1.9)次,放电时间(47.9±16.2)s。结论右侧间隔部消融无效的AVNRT,可能属左侧后延伸支参与的AVNRT,可通过左侧间隔部慢径区域消融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17年01期)

陈芬,李敏[2](2016)在《1例左后间隔旁道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achycardia Induced Cardiomyopathy,TIC)指由于快速的规则和(或)不规则的房性心律失常,或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因心室率过快导致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在恢复窦律或控制心室率后,可完全或部分逆转心功能~([1])。TIC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对心功能有不同程度(本文来源于《当代护士(下旬刊)》期刊2016年04期)

张鹏,吴冬燕,李琼,卢凤民,许静[3](2014)在《希氏束不应期内心室早搏刺激鉴别隐匿性间隔房室旁道与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使用希氏束不应期内心室早搏刺激鉴别隐匿性间隔房室旁道与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方法及临床应用注意事项。方法选取80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40例隐匿性间隔房室快旁道引发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患者,常规行电生理检查术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后采用希氏束不应期内心室早搏刺激来鉴别隐匿性间隔房室旁道与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最后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结果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采用希氏束不应期内心室早搏刺激的方法,80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心房激动无明显提前,而40例隐匿性间隔房室快旁道引发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心房激动提前均超过10ms(20~43ms),最后行射频消融术成功。此方法鉴别AVNRT及AVRT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达到100%。结论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采用希氏束不应期内心室早搏刺激鉴别AVNRT及AVRT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很高;但行此检查时需要有心动过速持续发作,反复多次检查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期刊2014年S1期)

郭红阳,王玉堂,单兆亮[4](2012)在《叁尖瓣非间隔部位起源的房性心动过速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标测与射频消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叁尖瓣(TV)非间隔部位起源的房性心动过速(AT)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标测与射频消融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心电生理(EP)检查确诊的右心房(RA)起源的AT患者,分析TV非间隔部位起源AT合并AVNRT所占的比例、及EP标测和有效消融靶点等的特点。结果在27例RA起源的AT中,10例(37.0%)起源于CS口,8例(29.6%)起源于界嵴附近,3例(11.1%)起源于希氏束(His)旁及中间隔区域,2例(7.4%)起源于右心耳(RAA),1例起源于上腔静脉(SVC),3例(11.1%)为TV非间隔区域起源。合并AVNRT者的AT患者共4例(14.8%),其中2例为TV非间隔区域的AT(AT分别起源于TV7点和8-9点)。在心房程序刺激中,此2例AT+AVNRT患者均首先表现出典型的AVNRT特点,而成功消融慢径后,仍可诱发出另一种长RP心动过速(证实为AT)。AT时P波特点:Ⅰ、aVL导联(+),Ⅱ、Ⅲ、aVF导联(-),V1(-)。其有效消融靶点上A与V波之比约0.5,V波振幅>0.5mV,局部电图较体表ECG的P波提前>40ms。所有AT患者均成功进行了消融,2例TV非间隔部AT+AVNRT患者均仅经历1次消融手术,平均随访20±18个月,此两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TV非间隔部AT+AVNRT是右心房AT中的少见情况,在EP检查明确AVNRT诊断并成功消融后,仍需要常规再次诱发,以避免漏诊上述心律失常。(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年会会议汇编》期刊2012-09-13)

李世旭,杨晓云,吴杰,王晨[5](2006)在《心房扑动诱发右后间隔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30岁。因阵发性心悸、胸闷15年,加重3个月入院。体检:BP120/80mmHg,心率80bpm,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异常。食管电生理检查诱发窄QRS波心动过速,并向另一种频率的室上性心动过速转变。第1种心房率为300bpm,心室率介于100~150bpm之间,V1导联QRS波起始部分可见小挫折波(图1前半部分)。第1种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32s后转变为第2种室上性心动过速(图I后半部分),PP间期=RR间期=360ms,RP'E=RPV1=180ms,RP'=P'R。同步记录食管导联心电图(本文来源于《临床心电学杂志》期刊2006年06期)

王玲,任志亮,白原,高迎春[6](2004)在《房室结双径路与间隔旁路所致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室上性心动过速 (SVT)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 ,通过心脏电生理检查精确定位是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成功的关键。资料和方法1997年至 2 0 0 1年射频导管消融成功的SVT患者 5 2例。术前心电图均为SVT ,心动过速发作时频率为 16 0~2 2 5次(本文来源于《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期刊2004年06期)

许力舒,姜述斌,杨敏全,帕尔哈提,吴忠东[7](2004)在《His束逆传不应期心室早搏刺激鉴别间隔隐匿性旁道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His束逆传不应期心室早搏刺激法临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37例慢 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 2 0例间隔部隐匿性快旁道引起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患者 ,成功消融前在常规行腔内电生理检查的同时均行His束逆传不应期心室早搏刺激法。结果 :心动过速时His束逆传不应期内心室早搏刺激 ,37例AVNRT患者心房激动无明显提前 ,2 0例AVRT心房被提前激动超过 2 0 (30~ 5 0 )ms ,其中 9例终止心动过速 ,此方法鉴别AVRT和AVNRT特异度、灵敏度较高。结论 :心动过速时His束逆传不应期行心室早搏刺激法鉴别诊断AVRT和AVNRT操作简单、准确性高。但行此法检查时要求有持续发作的心动过速 ;能够标测出清晰的His束电位 ;心室早搏刺激最好与His束电位同步发放 ;反复多次重复检测以进一步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04年03期)

衣为民,彭长农,程硕韬,李忠红,龙娟[8](2003)在《心室起搏拖带对房室结折返性和间隔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鉴别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心动过速时心室起搏拖带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 )和间隔旁路参与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间隔旁路ORT)的鉴别意义。方法  30例AVNRT和 2 5例间隔旁路ORT病人在心动过速发生后 ,采用较心动过速的周长 (TCL)短 10~ 4 0ms的周长行右心室起搏拖带心动过速。测量右心室起搏之前的心室 心房 (VA)间期和TCL。停止起搏后 ,测量最后一次刺激信号至最后起搏拖带的心房激动 (SA)间期 ,以及起搏后间期 (PPI)。结果 所有 30例AVNRT病人的SA -VA间期 >85ms、PPI-TCL >115ms,而 2 5例ORT病人的SA -VA间期 <85ms、PPI-TCL <115ms。结论 PPI TCL和SA VA间期是鉴别AVNRT和间隔旁路ORT的非常可靠的指标 ,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本文来源于《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期刊2003年06期)

李悦,李为民,谷宏越,刘培栋,宋丽云[9](2003)在《引起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间隔部旁路的电生理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能够引起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间隔部旁路的电生理特点。方法 :通过比较能够引起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间隔部旁路 (间隔部旁路组 )和非间隔部旁路 (非间隔部旁路组 )患者旁路前传和房室结逆传有效不应期及传导时间的不同 ,探悉能够引起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间隔部旁路的电生理特征。结果 :2 7例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中 ,间隔部旁路 6例 ,非间隔部旁路 2 1例。两组患者旁路前传有效不应期〔( 2 5 9± 3 3 )ms比 ( 2 66± 2 4)ms ,P >0 0 5〕、房室结逆传有效不应期〔( 2 62± 3 1)ms比 ( 2 71± 17)ms ,P >0 0 5〕和心动过速频率〔( 168± 3 1)次 /分比 ( 176± 2 5 )次 /分 ,P >0 0 5〕无显着性差异。与非间隔部旁路组患者相比 ,间隔部旁路组患者旁路前传时间〔( 76± 2 1)ms比 ( 3 9± 13 )ms ,P <0 0 1〕和房室结逆传时间〔( 10 3± 3 5 )ms比 ( 4 6± 19)ms ,P <0 0 1〕明显延长 ,均有极显着性差异。结论 :旁路顺传或房室结逆传速度减慢使间隔部旁路能够引起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03年02期)

马坚,田祥,楚建民,方丕华,张澍[10](2002)在《心室融合波伴心房激动提前对间隔旁路逆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诊断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心室融合波伴心房激动提前对间隔旁路逆传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的诊断作用。方法 按心内电生理检查标准和射频消融结果 ,将 47例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分为两组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组和间隔旁路逆传的OAVRT组 ,分别为 2 4例和 2 3例。心动过速时行心室期前程序刺激 (RS2 刺激 )和心室快速刺激 ,测量体表心电图上心室融合波之后的心房激动时间是否提前。结果 RS2 刺激和心室快速刺激均能形成多个心室融合波。AVNRT组无 1例伴有心房激动提前 (特异性 10 0 % ) ,而OAVRT组在心室刺激成分明显的心室融合波时 ,心房激动均被提前 (敏感性 10 0 % )。两组间的差异十分显着 (P <0 0 0 1)。结论 心室融合波伴心房激动时间提前是诊断间隔旁路逆传OAVRT的可靠指标 ,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特点 ,而且也可用于未能记录到希氏束电图的患者。(本文来源于《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期刊2002年06期)

间隔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achycardia Induced Cardiomyopathy,TIC)指由于快速的规则和(或)不规则的房性心律失常,或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因心室率过快导致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在恢复窦律或控制心室率后,可完全或部分逆转心功能~([1])。TIC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对心功能有不同程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间隔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论文参考文献

[1].周小雄,刘方舟,詹贤章,薛玉梅,廖洪涛.经左侧间隔部消融治疗常规方法失败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7

[2].陈芬,李敏.1例左后间隔旁道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护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6

[3].张鹏,吴冬燕,李琼,卢凤民,许静.希氏束不应期内心室早搏刺激鉴别隐匿性间隔房室旁道与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

[4].郭红阳,王玉堂,单兆亮.叁尖瓣非间隔部位起源的房性心动过速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标测与射频消融[C].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年会会议汇编.2012

[5].李世旭,杨晓云,吴杰,王晨.心房扑动诱发右后间隔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6

[6].王玲,任志亮,白原,高迎春.房室结双径路与间隔旁路所致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4

[7].许力舒,姜述斌,杨敏全,帕尔哈提,吴忠东.His束逆传不应期心室早搏刺激鉴别间隔隐匿性旁道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4

[8].衣为民,彭长农,程硕韬,李忠红,龙娟.心室起搏拖带对房室结折返性和间隔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鉴别作用[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3

[9].李悦,李为民,谷宏越,刘培栋,宋丽云.引起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间隔部旁路的电生理特点[J].中国循环杂志.2003

[10].马坚,田祥,楚建民,方丕华,张澍.心室融合波伴心房激动提前对间隔旁路逆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诊断作用[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2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间隔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论文_周小雄,刘方舟,詹贤章,薛玉梅,廖洪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