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国《每日快报》被收购(论文文献综述)
李芷璇[1](2020)在《上市公司非强制性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动因及其后果研究 ——以秋林集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独立的审计机构,监督上市公司对外提供真实财务报告的责任进一步凸显。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发布公允、客观的审计意见来获取审计费用,管理层虽有义务提供公允真实的财务报表,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自利因素的存在,很可能提供不真实的财务报表,并需要审计机构的配合,若会计师事务所基于风险的考虑而拒绝上市公司的要求可能被上市公司解聘,从而产生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研究更换审计机构这一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更换审计机构的上市公司日益增多,通过研究上市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背景、财务状况,进而分析其变更的真实原因以及产生的后果,从而更好地了解资本市场,减少信息不对称,从中借鉴经验,从而帮助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判断。本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根据现有的理论,结合秋林集团的实际案例,以上市公司的视角切入,研究其是否存在通过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以达成审计意见购买同时控制审计成本的不良动机,并分析秋林集团如此迫切地需要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是否存在误导市场投资者以掩盖其财务困境等更为深层的原因,并探讨各个动机诱导出的行为分别造成的后果,详细阐述最终导致秋林集团资不抵债的前因后果。本文的研究成果首先阐明秋林集团仅通过非强制性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掩盖财务困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并以此为上市公司提供警示作用;其次对相关监管部门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建设,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具有借鉴意义;最后提醒投资者,应将会计师事务所非强制性变更作为一种市场信号,纳入考虑其是否应对企业投资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去,同时有助于包括上市公司、投资者以及证券市场监管部门在内的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我国证券市场中的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现象。
刘肖楚[2](2020)在《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立法立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法律、政策层面,并购一直被我国视为促进资源整合、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对实现国企改革、减少乃至消灭亏损国企具有深远影响。相对的,对于董事会反收购的立法就趋于严格,采取限制甚至禁止的态度。但是,在国企改革已见成效、资本市场建设逐步完善的今天,一味鼓励并购不再合乎时宜。鉴于此,本文从理论依据和实证结果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指出并购能够创造价值尚无定论;而作为我国反收购立法主要参考的英美两国对并购行为均采取较为中立的立法态度,我国盲目鼓励并购、禁止董事会反收购的立法立场则导致董事会面对敌意收购束手无策,反而导致部分并购案例破坏价值的结果。然鉴于我国公司法制度本身采股东会中心主义,直接建立董事会中心主义过于激进,容易动摇法律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保持现有股东会中心主义法律制度不变,在此基础上建立其他配套制度,平衡并购双方力量对比之做法最为可取。
邓璐[3](2020)在《上市公司反收购动因、手段及其影响研究 ——以伊利反收购阳光保险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证券市场中新股上市数量增长加快,再加上收购政策的宽松,我国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活动日益频繁。在“资产荒”和部分上市公司市值被低估的背景下,一些金融资本也积极参与到收购市场中。保险机构作为收购主体的案例数量虽然不多,但往往市场关注度较高,巨额杠杆资金的进入对被收购公司的后续经营、股权结构稳定等可能会构成威胁,我国A股上市公司伊利股份反收购阳光保险就是险资举牌的一个典型案例。本文选取这一事件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在该案例中反收购手段的运用较为常见,不仅充实了反收购案例库,同时也为其他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构建反收购对策体系提供经验借鉴。其次,本文分析反并购动因时视角创新且全面,综合了各个因素考虑。并且,本文对反收购立法的分析立足于当前最新的政策环境。本文以国内外关于反并购动因、手段及影响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将伊利反收购阳光保险的案例分为四块:首先,简要介绍伊利股份和阳光保险的基本情况,并且梳理了阳光保险在二级市场持续增持伊利股份以及伊利股份采取各种反并购措施的全过程;第二,以反并购动因理论为基础,从乳制品行业、伊利股份和阳光保险三个视角分析伊利股份反并购动因;第三,分解伊利股份采取的各种反并购手段并分析它们各自的有效性;第四,从股价波动、事件分析法、经营状况三个角度判断伊利股份反收购措施的影响。通过研究本文发现:伊利股份成为敌意收购目标的原因在于其股权结构分散、盈利能力和创现能力强、专利水平和品牌价值高且市值被低估,为了维护自身经营稳定有必要针对阳光保险采取反收购手段。在反收购过程中,有的手段行之有效但有的也存在力度弱、抵触法律等问题。最后反收购经济后果总体较好。由此本文认为,政府应完善反收购有关的法律法规,推进反收购行政监管改革,并配套相应的司法救济;公司应构建反收购对策体系、加强市值管理、优化股权结构、注重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曾钰钧[4](2020)在《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为何宣而不购 ——以*ST索菱为例》文中提出股份回购作为一种资本市场调节工具,传达了公司价值被低估的信息,往往被市场视为利好消息。在股市低迷的大背景下,2018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数量大幅增加,2018年10月26日我国《公司法》进一步修改完善了股份回购的相关规定,2019年初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也相继发布《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实施细则》,规范并助推股份回购。但在成百上千的回购案例中,仍存在不少实际回购量与回购预案相差甚远的上市公司,甚至存在部分上市公司一股未购便终止回购的现象。虚假的回购信息会对投资者产生误导,当回购承诺未被践行时,既侵害了投资者的权益,又破坏了资本市场的秩序。本文以案例研究的方式,在数家发布回购公告却未实施回购的上市公司中,选取宣而不购的典型代表*ST索菱公司作为案例,利用文献分析法、事件研究法、财务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其回购前后及存续期间的经营表现,尝试挖掘其真实回购动机与终止回购原因,并从中引出对类似的上市公司宣而不购事件的启示与建议,以期为减少类似涉嫌虚假回购事件,规范股份回购和资本市场提供一些帮助。研究发现:股份回购公告普遍具有积极效应是上市公司宣而不购的诱因;无力回购是上市公司宣而不购的根本原因;相关监管政策力度不足是上市公司宣而不购的外部原因。对于涉嫌虚假回购的宣而不购行为,建议监管部门应完善相关政策,提高违法违规成本,上市公司应当建设有效的内控制度,提高自身实力,重视回购承诺的履行,投资者也应理性分析上市公司回购的真实目的,注意识别和防范上市公司虚假回购。
张慧玲[5](2020)在《上海电台与沪剧播音研究(1949-199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新政权开始接管上海,接管上海旧广播电台即属接管工作之一。上海人民政府通过对不同性质的广播电台采用不同的接管办法,顺利地完成了上海电台新旧性质的转换。其中原上海公营电台被没收,大部分私营电台依旧存在,私营电台的广播内容较之前却有所变化,教育与服务节目需占一定的比例,以配合国家建设等宣传。由于私营电台的商业性质,其经营管理与政府的管制标准存在差距。因此,出于巩固新政权的需要,政府开始有步骤地对私营电台进行改造,首先组织成立具有公私合营性质的联合广播公司;其次,上海人民电台对具有私营性质的联合广播公司进行收购,上海的电台由此改造完成。随着对电台管制步骤的推进,广播节目发生变化,沪剧播音时间随着私营电台的减少和广播周率的合并逐渐下降;另外,为配合社会主义的宣传,沪剧播音剧目中现代戏有所增多。所有电台改造完成后,上海的电台进入国营化时期,政府加强了对广播电台的管理。广播工作受政治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尤其在大跃进时期、“文革”前夕和“文革”期间,广播电台的政治色彩浓厚。沪剧播音节目也不例外,现代戏占主导地位,经典传统剧目或被积压,或被禁止播出。在“文革”前夕,诸多经典剧目甚至被归入“坏”节目行列,直接限制了沪剧题材的多样化发展,节目驱于单一,广播艺术呈现僵化的特点。在新时期,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广播工作的调整,促进了广播节目的开放。沪剧新剧目的创作、旧剧目的开放以及沪剧新人的培养,为沪剧播音提供了剧目与人才,广播电台亦为沪剧本身及艺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在沪剧播音繁荣景象的背后,由于受到电视媒体、其他娱乐形式的冲击及听众收听爱好的变化等影响,沪剧播音开始出现了危机。新时期下,沪剧播音出现生机与危机并存的局面。
雷卫[6](2019)在《券商网络对新三板公司被并购效率及其财富效应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突破融资与发展的困境,成长为资本市场的中流抵住,是国家、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我国为完善、发展资本市场,2001年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和试点“场外”资本市场,始称“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到2006年逐步发展成型,称为“新三板”。新三板的建立,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与发展的困境创造了契机,截止2018年底,已有10691家挂牌公司,总市值达到34487.26亿元。随着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2010年至2018年上市公司并购挂牌公司共774件,交易金额2300多亿元,市场并购日益活跃,业界称新三板是上市公司的并购标的池”。上市公司缘何青睐并购挂牌公司,原因可总结为两点:(1)新三板挂牌公司90%来源于中小型企业,具有高成长、高收益性潜力和专利技术等优势,但也面临不同程度的发展约束,希望借助新三板实现并购融资和获取发展资源;)上市公司在面对全国海量非上市企业投资选择时,缺乏获得潜在信息渠道,寻找相匹配的目标公司比较困难。新三板为双方提供并购平台,节约双方交易的时间、成本和精力。然而,新三板尚存在着制度不健全、信息供给不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投资者对市场信赖和认可度降低,致使信息和资本流动对金融中介的依赖性增大;而且,新三板实行主办券商和做市商交易制度,券商担任多种角色活跃在资本市场“如上市公司主承销商与保荐商、并购财务顾问、机构投资者及证券公司等),使券商在新三板作用更加凸显。因此,挂牌新三板使得中小企业在并购融资中作为弱势方,借助新三板平台和券商的中介优势,提升并购融资能力。新三板不仅为券商参与并购提供宏观环境,而且迎合了挂牌公司融资和控制权转让的需求。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外以并购方来研究的文献很多,而从被并购方来思考和探讨、研究金融中介对并购影响的文献较少。以往的研究为本文的思考和探索提供了空间、以及丰富可靠的观点和方法。在上述背景下,券商凭借信息、并购经验、资源和中介服务,满足挂牌公司和上市公司并购融资需求,运用网络搭建双方桥”联结渠道,对挂牌公司被并购效率及财富效应有影响。基于文献、相关理论和案例,发现券商介入对挂牌公司被上市公司并购有支持作用,聚焦被并购方利益问题,思考券商网络如何影响被并购新三板公司财富效应,探索并购效率并购溢价、支付方式和交易效率)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本文研究内容可归纳为三个部分:首先,问题提出、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第1和2章)。1.对挂牌公司被上市公司并购背景、新三板券商的职能和特点分析,以及相关文献梳理,提出券商介入挂牌公司被上市公司并购交易,券商网络是否对并购效率并购溢价、支付方式和交易效率)产生影响?进而作用到被并购方财富效应变化?这种本质又是什么?等思考问题。2.以信息不对称、资源依赖、组织学习、金融中介和博弈等理论为基础,分析券商网络影响并购的本质,构建思考逻辑:(1)券商网络可降低信息不对称,建立一种非正式制度的保障和约束机制,降低并购交易成本和风险;(2)券商与挂牌公司有直接利益关系,有动机和能力为并购提供支持,提高挂牌公司被并购的效率及财富效应。3.以券商与资本市场公司的业务关系为研究基础,分析券商网络形成的方式与机理,进而对本文关键概念界定。在此基础上,探讨券商网络中心度对并购信息、资源和经验的支持,分析其对交易双方博弈、被并购挂牌公司效率及财富效应的影响。其次,券商网络影响挂牌公司被并购的机理分析第3章)。1.回顾新三板发展历程。(1)归纳分析新三板的现状和特征,以及与沪深证券市场差异。探索挂牌公司寻求融资和控制权转移的内在驱动因素,以及上市公司青睐挂牌公司的动因;(2)分析券商与挂牌公司关系,解释券商参与并购的动机。主办券商和做市商交易制度,致使挂牌公司对券商形成一定的资源依赖关系。券商运用网络为挂牌公司筛选符合需求的上市公司并购方,搭建双方利益需求的交易桥梁。2.归纳券商网络影响挂牌公司被并购的能力,包括信息聚散、经验溢出、资源控制、风险控制和中介治理能力,进而提出本文的分析框架。3.通过案例分析和对并购双方网络联结数据观测对比,发现券商联结在新三板相比大股东联结和董事联结更具有研究可行性。为后文实证研究提供可靠基础。最后,在第1到3章分析、阐述和理清券商网络与挂牌公司被并购效率及财富效应关系基础上,提出相关研究假设。实证研究券商网络与被并购挂牌公司财富效应关系,以及并购效率在两者之间的中介效果(第4到6章),解答本文提出的问题。第一步,探讨券商网络联结的关系,以挂牌公司的主办券商同时是多家上市公司主承销商的联结关系,来构建券商网络中心度测度模型。第二步,检验券商网络与挂牌公司被并购效率的关系。从挂牌公司利益着眼,探讨券商网络中心度对并购溢价、支付方式和交易效率的影响。发现(1)券商网络中心度与并购溢价和现金支付概率正相关;(2)券商搭建并购双方沟通渠道”,降低交易摩擦和不确定性,提高并购交易效率。第三步,检验券商网络与挂牌公司被并购财富效应的关系。(1)以并购公告前后[-60,45]为窗口期,共106个交易日,探讨券商网络与被并购挂牌公司的短期累积超常收益率(CAR)的关系,观察挂牌公司短期股东财富值变化。券商和分析师通过网络和媒体传播有关并购信息,对被并购挂牌公司的窗口期财富造成影响;(2)以并购完成后第一年和第二年末的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增长率的变化值,探讨券商网络与被并购挂牌公司的长期股东财富值变化内在关联。券商在挂牌公司被并购后,仍然担任主办券商、持续督导人和做市商,出于职责、声誉和收益考虑会积极督促和帮助被并购挂牌公司业绩改进。第四步,检验并购效率的中介作用。(1)并购溢价和支付方式公告包含有关交易双方的信息,加之券商网络及分析师也会释放有利于并购的信息,吸引投资者和市场关注,造成被并购挂牌公司窗口期的股价波动;(2)探讨并购效率并购溢价、支付方式和交易效率)对被并购挂牌公司股东财富效应影响。并购效率会作用到协同效应和并购整合效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挂牌公司财富效应有积极作用。研究证实并购效率有不完全的中介作用,即券商网络对挂牌公司被并购效率及其财富效应有显着影响。本文运用和模型对研究变量回归,采用自助法(Bootstrap)对原模型稳健性检验;将券商的声誉和分析师数量作为研究的工具变量,运用二阶段回归模型(ZSLS和ZGMM)来探讨和消除内生性问题。稳健性和内生性模型回归的结论一致,支持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基础上,得出结论与启示,提出以下建议:(1)完善新三板并购政策,提高市场监督与风险防范意识,保障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2)应对新三板的主办券商、做市商和持续督导制度持续改进,增强挂牌公司融资能力,提升新三板市场流动性和效率;(3)严格企业进入和挂牌新三板的审核规则,健全退出制度,降低投资者准入门槛等;(4)将国家信用信息监管注入金融中介和新三板平台,保护合法交易,拒绝违法经营。本文创新之处可归纳为四个方面:1.金融中介研究内容拓展。结合中国情景和资本市场制度,以券商介入探索挂牌公司被上市公司并购现象,研究券商网络影响挂牌公司被上市公司并购的本质、机理和存在问题。发现券商在新三板的金融中介作用得到加强,券商网络对挂牌公司被并购有积极作用。这对理解制度不健全且关系型社会”影响下的中国资本市场金融中介网络与治理职能”提供新的思路。可丰富金融中介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2.对被并购方研究拓展。以被并购方(挂牌公司)为主研究脉络,并购方(上市公司)为辅助探讨的方式研究,解释券商网络影响挂牌公司被并购的逻辑和内在机理。中小型被并购公司作为弱势方,通过有效挖掘社会资源,如挂牌公司的券商网络资源,支持公司博弈争取利益,提高有利于己方的并购溢价、支付方式和交易效率,对财富效应有积极影响。3.初步构建券商网络测度思路和方法。对券商网络界定,认为券商拥有资本市场多种业务职能,积累业务关系,形成以券商为联结核心的关系集合。鉴于研究内容,以被并购挂牌公司主办券商同时是多家上市公司主承销商数量为基数,借鉴现有社会网络测度模型,计算券商网络程度、紧密和中介中心度。以券商的声誉和分析师数量为工具变量,消除内生性问题。对券商网络及效应的理解、测度起到抛砖引玉。4.探索并购效率(并购溢价、支付方式和交易效率)中介作用。对并购效率界定:(1)对并购溢价和支付方式从并购定价效率视角解释;(2)将并购交易效率看作,交易双方对并购方案制定、标的定价、合同签订、执行过程、到交易标的完成过户的单位时间交易金额大小。在此基础上,研究券商如何支持挂牌公司争取有利的并购效率,发现并购效率在券商网络与挂牌公司财富效应之间的中介作用。这对以被并购方利益来重新审视并购博弈和市场资源配置,提供新的思考内容。
郑舒心[7](2019)在《企业跨行业并购绩效对比研究 ——以威创股份和长方集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并购在我国市场上已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在并购事件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叫做跨行业并购。通过跨行业并购,企业可以在经营自己本身所在领域业务的同时进入到其他行业中去,形成企业的多元化发展,为企业创造多个利润增长点,甚至可以形成上下游产业链,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随着国家不断激发我国经济市场的活力,每年我国经济市场上都会发生千余起并购事件。并购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良好的规模效应,促进企业更好更长远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市场经济中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在人力、物力、财力日益短缺的今天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2015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二胎政策,这对于幼教行业是一个空前的利好,并且随着80、90一代开始成为人父人母,他们拥有不同于上一代人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教育也格外的重视,加上当前我国幼教行业尤其是民办幼儿园一直处于僧多粥少的局面,这就使得幼教行业成为各个企业纷纷想要转型的对象。本文以此为背景,选择了同为LED概念股向幼教行业转型的威创股份和长方集团作为研究对象,期望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影响企业跨行业并购成败的背后原因。并以此为研究目的,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具体研究:(1)阅读关于并购和跨行业并购的相关文献与理论,并对这些文献与理论进行梳理、总结,为后续的研究做好理论知识储备;(2)分析威创股份和长方集团向幼教行业转型的大背景,并说明它们作为研究对象的合理性;(3)查阅企业相关公告,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分别对它们的并购背景、并购过程、并购动因和并购绩效做出详细的叙述和分析,对于并购绩效主要从财务绩效和市场反应两个层面具体展开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两个企业转型并购成败在并购制度、并购定价、企业战略和与主业关联性等方面的具体原因,并对这些原因进行分析得到了相关启示;(4)最后总结了此次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希望这些经验教训可以为市场上想要通过跨行业并购转型的企业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王欣然[8](2019)在《艾派克杠杆融资并购利盟国际的市场绩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跨国并购类的投资比例已经过半,跨国并购的交易总金额也以每年近70%的速度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对国际经济产生影响。但是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2016年中国海外并购过程中有价值超过750亿美元的并购交易被取消,这一数字较上一年增长了 7.5倍,并且我国跨国并购交易成功后的整合问题也层出不穷。在影响并购成功率的众多中因素的,融资状况对并购效果影响巨大,因为跨国并购往往意味着大额的资金需求,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能否选择科学有效的融资方式不仅仅影响并购交易能否成功,也会对并购后的企业的整合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我国金融融资改革政策背景下,2016年艾派克跨国并购利盟国际,这一并购事项被视为杠杆收购的经典案例。艾派克通过金融创新,综合运用了多种融资组合,包括并购贷款、引入私募、大股东借款、股权质押、私募EB等,完成内含企业价值约40.44亿美元的巨型并购案。文章整体上运用了案例分析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主要通艾派克并购利盟国际的分析杠杆融资的并购绩效结果。综合运用事件分析法、财务分析法、托宾Q值分析以及熵权法全面地分析杠杆收购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综合会计和经济角度客观全面的分析艾派克并购后的绩效。最后通过分析就企业和政府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通过研究,文章得出以下结论:明确并购动机是跨国并购成功的前提条件,多元化的融资方案是解决跨国融资创新的有效途径,杠杆融资具有适用性,为企业带来一定的融资便利,但对企业后续整合带来挑战,有效的整合是跨国并购成功的关键。杠杆融资方式在整合的短期内使得艾派克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和偿债能力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在经过ES业务出售,有效的整合行为使得企业各项财务协同指标有所回升。结合熵权法得出结论企业绩效指标代表的各项能力发展不平衡,总体上盈利能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其次是发展能力,其他方面的影响力较弱,偿债能力对企业绩效的贡献最小。但是从长期来看,企业牺牲短期内各项发展能力为实现企业扩大版图完善产业链结构的目的,后续的整合是否有效决定了并购是否真正的成功。根据以上结论分别从企业和政府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在企业层面,企业应明确并购目的,保证了解被并购企业信息的完整性,在融资阶段就为企业后期整合做出有效的筹划。在跨国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应当综合运用多种融资方式,增强融资方式的多元化从一定程度上分散融资风险。加强与私募股权基金的战略合作,分散融资压力。融资并购后的有效整合是实现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协同效应的必然要求。在政府层面,调整我国资本市场结构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加强我国跨国融资层面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放松对跨国并购融资的行政管制加强监督,积极鼓励拓宽民营企业对海外优质资产的并购融资的渠道。
刘珂[9](2019)在《全通教育并购商誉减值风险的防范研究》文中提出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实现转型升级、产业融合,因此并购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居民文化消费结构升级的驱动下,传媒行业作为我国新兴的文化行业,并购重组获高速发展,商誉规模不断扩大。当并购浪潮褪去,因计提商誉减值准备而业绩大变脸的负面消息不断报出,积压的商誉减值风险进一步暴露。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法,分析全通教育并购商誉减值的影响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并购商誉减值风险的防范措施。本文首先对我国传媒行业上市公司并购商誉及商誉减值状况进行概述。接着通过对全通教育并购事件的梳理,总结出全通教育并购商誉、商誉减值状况。然后,结合并购前并购标的的资产评估报告、并购后全通教育披露的经营业绩,得出了并购商誉减值的表象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企业价值评估虚高;(2)协同效应难以充分发挥;(3)并购标的业绩不及预期。随后结合全通教育股价变化以及大股东减持情况,得出全通教育并购商誉减值的实质性影响因素是:全通教育并购初始盲目追寻市场热点,未对并购标的与公司战略发展的协同性做出理性判断、认真评估,大股东、高管通过高估值、高溢价的并购利好刺激股价的提升,股票高位套现离场后,更无心整合公司以及并购标的的业务经营,使得协同效应难以发挥,并购标的经营不及预期,导致巨额商誉减值风险的暴露。最后,针对并购商誉减值的影响因素,从全通教育自身、市场监管者、中小投资者三个层面提出了并购商誉减值风险的防范措施:(1)对于公司,在财务方面,并购前详细评估并购标的以及所处行业发展情况,合理估值,从商誉减值产生的根源上进行风险防范;在经营方面,创新标的产品,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在内部控制方面,主动进行信息披露、充分发挥董事会的监督作用、建立并购追责机制;(2)对于市场监管机构,在会计准则方面,制定适合我国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商誉会计准则,同时根据实际变化进行调整;在监管方面,通过规范提高公司信息披露水平,引导专业人员发挥专业约束作用,促进市场健康发展;(3)对于中小投资者,提倡价值投资,关注商誉减值风险预警。
刘辉[10](2019)在《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法律规制研究》文中提出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是国际资本市场上一种普遍运用的金融工具,其既能促进股价理性回归,维护股票市场稳定,又能便利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和股权激励计划,并且具有防御恶意收购和实施股权激励时代替新股发行等多项重要功能,从而以一种基础性金融工具的身份促进公司金融创新。但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也对传统公司法理论和实践带来挑战,因此,对待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应当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的基础上,通过公司金融法律制度创新,促进和鼓励上市公司合理运用股份回购工具。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正文共分为五章,分别从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及其法律规制的基本问题、立法模式、事前法律规制、事中法律规制和事后法律规制等方面展开论证。第一章主要介绍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及其法律规制的基本问题。从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及其实施的基本特点来看,其主要是在造成股东与上市公司主体混同和逻辑混乱、危及公司资本维持原则、危及股权平等原则、破坏公平交易秩序等方面对传统公司法理论带来挑战。现代公司证券法理论的发展使得这些理论挑战迎刃而解:股份回购与股份发行认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法律范畴,股份回购并不必然造成公司法上的逻辑混乱;如果限制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资金来源,并不会威胁到法定资本法理的完整性,不会天然触犯债权人保护的底线;如果提供一套相对科学的回购机制和规范的回购程序,也能够为股东提供一种相对公平的交易机制,实现回购中的机会公平;在破坏公平交易秩序方面,可通过完善对虚假回购的防范机制和对内幕交易以及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的规制机制予以规避。第二章主要介绍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立法模式以及我国的优选方案。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主要有三种典型的立法模式:“原则允许,例外禁止”模式、“原则禁止,例外允许”模式和折中立法模式。“原则允许,例外禁止”模式的商法本质是“限定政府,余外市场”模式。“原则禁止,例外允许”模式的商法本质是“限定市场,余外政府”模式。折中立法模式竭力寻求市场机制与政府管制二者之间的平衡,以期实现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制度的价值最大化。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立法模式的思路应当以“原则允许,例外禁止”为最终目标,而以折中立法模式为当前改革的重点目标。可进一步扩张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适用情形,并设立概括性目的回购,弘扬公司自治的基本理念,以充分发挥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应有价值。正文第三、四、五章分别从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对具体的法律规制问题予以剖析。其中,第三章是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事前法律规制,包括决议程序、资金来源以及回购数量与价格规制等内容。围绕公司法理论中公司治理的董事会中心主义和股东大会中心主义之争,公司法在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决策程序法律规制方面,存在着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决议的争鸣。在回购资金来源的法律规制方面,存在可分配盈余模式、可分配盈余+发新股融资模式、可分配盈余+资本公积金模式以及实质清偿能力模式四种模式。在回购数量与价格法律规制方面,有单设回购数量上限模式、将实质清偿能力与董事信义义务和经营判断规则相统合的模式以及既规制股份回购数量又赋予司法机关对争议中的回购价格予以裁定的模式。我国应设置与《公司法》股东大会中心主义相协调的差异化的股份回购决议程序,确立上市公司实质偿债能力规则,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股份回购数量规制模式,并构建协议回购价格争议解决机制。第四章是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事中法律规制,重点是防范操纵市场、内幕交易以及利用第三方主体规避回购限制等违法行为。完善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涉嫌操纵市场行为的法律规制,需要确立“二元”规制逻辑。一方面,建立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安全港”制度。另一方面,应当对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与操纵市场行为之间不相竞合、后者利用前者带来的利好进行市场操纵等违法行为进行区分规制,建立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公开承诺制度及其监管体系。对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涉嫌内幕交易行为的法律规制,重点是完善敏感期交易禁止制度和内幕人员减持隔离期制度,并科学界定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中内幕人员的主体范围。对回购规避行为,应建立母子公司交叉持股的适度监管规则。同时,加强对财务资助行为的规制,以保护债权人。第五章是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事后法律规制。具体从三个方面展开:合法回购情形下,股份的权利状态以及对该股份的事后处理机制;违法回购情形下,股份的权利状态以及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违法回购下,股东的权利救济机制。我国合法回购下的股份权利状态应坚持股东权利(部分)休止说。应将库藏股法律制度写入《公司法》中,提高回购法律制度的可预见性与稳定性。对上市公司违法回购股份的行为,应区分行为违反的具体法律规范的性质进行差异化的效力认定。应建立董事直接赔偿责任制度,补充规定《公司法》中相关主体的行政法律责任,并在《刑法》中增设背信罪。同时,完善回购股份下的股东诉讼机制,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
二、英国《每日快报》被收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国《每日快报》被收购(论文提纲范文)
(1)上市公司非强制性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动因及其后果研究 ——以秋林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非强制性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动因研究 |
1.2.2 非强制性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后果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逻辑框架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上市公司非强制性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理论分析 |
2.1 强制性与非强制性更换会计师事务所 |
2.2 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保险理论 |
2.2.4 信息传递理论 |
2.2.5 审计级差理论 |
2.3 企业非强制性变更事务所的动因理论分析 |
2.3.1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缓和审计意见 |
2.3.2 基于保险理论——降低审计费用 |
2.3.3 基于信息传递理论——提高投资者信心 |
2.3.4 基于审计级差理论——缓解财务困境 |
2.4 企业非强制性变更事务所的影响理论分析 |
2.4.1 基于代理理论——变更对审计意见的影响 |
2.4.2 基于保险理论——变更对审计费用的影响 |
2.4.3 基于审计级差理论——变更对市场反应的影响 |
2.4.4 基于信息传递理论——变更对财务困境的影响 |
第3章 秋林集团案例简介 |
3.1 秋林集团企业介绍及行业现状 |
3.2 秋林集团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行为 |
3.3 秋林集团公司事务所变更情况 |
3.3.1 八年两次变更会计师事务所 |
3.3.2 非强制性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存在时机选择 |
第4章 秋林集团非强制性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动机分析 |
4.1 购买审计意见 |
4.1.1 第一次换所实现了审计意见缓和 |
4.1.2 第二次换所亦实现了审计意见缓和 |
4.2 降低审计费用 |
4.3 误导信息使用者 |
4.3.1 掩盖不正常的关联交易 |
4.3.2 掩盖信息披露不规范 |
4.3.3 掩盖大股东疯狂质押股权行为 |
4.4 应对财务困境 |
4.4.1 高估盈利能力盲目扩张 |
4.4.2 激进融资政策下举债还债 |
4.4.3 公司财务状况恶化 |
第5章 秋林集团非强制性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后果分析 |
5.1 审计意见缓和 |
5.2 审计费用实质性下降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
5.3 市场投资者做出负面反应 |
5.3.1 第一次换所的市场反应分析 |
5.3.2 第二次换所的市场反应分析 |
5.4 财务困境并未得到改善 |
5.4.1 持续经营仍处于危机之中 |
5.4.2 财务杠杆居高不下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1.1 秋林集团非强制性变更动因总结 |
6.1.2 秋林集团非强制性变更后果分析 |
6.2 研究启示 |
6.2.1 上市公司仅通过换所无法改善经营 |
6.2.2 投资者应加强对非强制性换所行为的警觉 |
6.2.3 监管层应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非强制性换所行为 |
6.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立法立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我国现行反收购立法立场存在的问题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对我国反收购立法立场的质疑 |
(一) 严格限制董事会反收购措施的立法立场 |
(二) 对我国现行收购立法立场的挑战 |
第二章 收购与反收购的基础理论及实证分析 |
一、立法鼓励并购的理论基础 |
(一) 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 |
(二) 对公司控制权理论的分析和质疑 |
二、并购是否能够创造价值的实证研究 |
(一) 国际实证研究 |
(二) 国内实证研究 |
(三) 对并购创造价值功能的挑战和质疑 |
三、允许董事会采取反收购措施的理论基础与正当性 |
(一) 董事会中心主义理论 |
(二) 允许董事会采取反收购措施的正当性 |
第三章 英美反收购立法立场研究 |
一、英国反收购立法立场 |
(一) 董事会中立的基本立场 |
(二) 对董事会中立主义的修正 |
二、美国反收购立法立场 |
(一) 联邦法律的中立倾向与强信息披露要求 |
(二) 州立法的反收购倾向与勤勉义务的限缩 |
三、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反收购立法立场的修正 |
一、激进方案:建立董事会中心主义的修正路径 |
二、次优方案:舍弃董事会中立主义的修正路径 |
三、可行方案:在保持现有立法不变的基础上进行修正 |
(一)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二) 将忠实勤勉义务的适用范围扩张至股东 |
(三) 健全收购立法配套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上市公司反收购动因、手段及其影响研究 ——以伊利反收购阳光保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创新 |
2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收购 |
2.1.2 善意收购和敌意收购 |
2.1.3 反收购 |
2.2 理论基础 |
2.2.1 业务判断标准理论 |
2.2.2 短视理论 |
2.2.3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 |
2.2.4 股东利益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反收购动因研究 |
2.3.2 反收购手段研究 |
2.3.3 反收购影响研究 |
2.3.4 文献评述 |
3 我国上市公司敌意收购概况与反收购手段 |
3.1 我国上市公司敌意收购概况 |
3.1.1 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的演进与敌意收购兴起 |
3.1.2 我国上市公司敌意收购兴起的原因 |
3.1.3 我国上市公司敌意收购的统计分析 |
3.2 我国反收购法律规制 |
3.2.1 法律层面 |
3.2.2 行政法规层面 |
3.2.3 部门规章层面 |
3.2.4 规范性文件层面 |
3.2.5 自律规则层面 |
3.3 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手段 |
3.3.1 预防性反收购手段 |
3.3.2 反击型反收购手段 |
4 伊利股份反收购案例介绍 |
4.1 收购双方基本情况 |
4.1.1 被收购方伊利股份简介 |
4.1.2 收购方阳光保险简介 |
4.2 伊利股份反收购过程 |
4.2.1 第一阶段: 阳光保险持续增持 |
4.2.2 第二阶段: 伊利股份修改公司章程 |
4.2.3 第三阶段: 阳光保险触及举牌线 |
4.2.4 第四阶段: 伊利股份实施多重反收手段 |
5 伊利集团反收购动因、手段及其影响 |
5.1 反收购动因 |
5.1.1 我国乳业发展前景良好 |
5.1.2 伊利股份盈利能力强 |
5.1.3 伊利股份现金创造能力强 |
5.1.4 伊利股份专利水平和品牌价值高 |
5.1.5 伊利股份价值被低估 |
5.1.6 阳光保险举牌能力强但有风险 |
5.2 反收购手段及其效果 |
5.2.1 制定员工持股计划及其效果 |
5.2.2 修改公司章程及其效果 |
5.2.3 紧急停牌及其效果 |
5.2.4 非公开发行引入白衣骑士及其效果 |
5.2.5 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及其效果 |
5.3 反收购影响 |
5.3.1 从股价变动看反收购影响 |
5.3.2 从事件分析法看反收购影响 |
5.3.3 从经营状况看反收购影响 |
6 研究结论和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外部建议 |
6.2.2 内部建议 |
6.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为何宣而不购 ——以*ST索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思路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股份回购理论基础 |
2.2 股份回购动机研究综述 |
2.2.1 正常动机 |
2.2.2 不良动机 |
2.3 股份回购公告效应研究综述 |
2.3.1 显着积极效应 |
2.3.2 非显着效应 |
2.4 股份回购与市场操纵研究综述 |
2.4.1 肯定论 |
2.4.2 否定论 |
2.4.3 折中论 |
2.5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及*ST索菱公司股份回购情况分析 |
3.1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情况总体分析 |
3.1.1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相关政策 |
3.1.2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情况统计 |
3.1.3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宣而不购情况统计 |
3.2 *ST索菱公司回购情况初步分析 |
3.2.1 *ST索菱公司简介及选择案例原因 |
3.2.2 *ST索菱公司发布股份回购公告的背景分析 |
3.2.3 *ST索菱公司发布股份回购公告后至发布终止回购公告前的背景分析 |
第四章 *ST索菱公司宣而不购的原因分析 |
4.1 *ST索菱宣告股份回购目的分析 |
4.1.1 股价止跌维稳 |
4.1.2 缓解股权质押爆仓风险 |
4.1.3 控股股东及高管减持 |
4.1.4 维持公司形象 |
4.2 *ST索菱未实施回购的原因分析 |
4.2.1 无法达到稳定股价的目的 |
4.2.2 监管与政策的不足 |
4.2.3 内在实施条件不足 |
4.2.4 外在实施条件缺乏 |
第五章 *ST索菱公司宣而不购产生的后果分析 |
5.1 市场表现 |
5.1.1 市值腰斩 |
5.1.2 社会形象受到负面影响 |
5.2 财务表现 |
5.3 投资者表现 |
5.3.1 股东权益受损 |
5.3.2 失去投资者信任 |
5.4 深交所关注与处分 |
5.4.1 深交所关注 |
5.4.2 深交所处分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股份回购公告普遍具有积极效应是上市公司宣而不购的诱因 |
6.1.2 无力回购是上市公司宣而不购的根本原因 |
6.1.3 相关监管政策力度不足是上市公司宣而不购的外部原因 |
6.2 建议 |
6.2.1 对监管机构 |
6.2.2 对上市公司 |
6.2.3 对投资者 |
6.3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5)上海电台与沪剧播音研究(1949-199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理论方法与史料来源 |
四、思路与框架 |
第一章 接管与改造时期的沪剧播音(1949-1953) |
第一节 上海旧广播电台被接管前后 |
一、政府对旧广播电台的接管办法 |
二、旧广播电台被接管后的播音情况 |
第二节 私营电台改造时期的沪剧播音 |
一、从私营到公私合营时期 |
二、私营电台改造完成之际 |
小结 |
第二章 政治运动频繁时期的沪剧播音(1954-1976) |
第一节 上海电台国营化初期的沪剧播音 |
一、广播工作的改进与沪剧播音 |
二、沪剧播音的回升 |
第二节 大跃进与调整时期的沪剧播音 |
一、广播大跃进与沪剧播音 |
二、广播工作的调整与沪剧播音 |
第三节 “文革”前夕及“文革”期间的沪剧播音 |
一、“文革”前夕沪剧播音革命化 |
二、“文革”时期的沪剧播音 |
小结 |
第三章 市场化时期的沪剧播音(1977-1990) |
第一节 广播电台节目调整与改革 |
一、广播节目的改观 |
二、综合文艺节目的创办 |
第二节 沪剧播音与听众反映 |
一、沪剧播音剧目变化 |
二、沪剧播音新人辈出 |
三、听众收听爱好的变化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券商网络对新三板公司被并购效率及其财富效应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贡献 |
1.4.1 创新的内容 |
1.4.2 可能的贡献 |
2 关键概念、理论与文献评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公司并购界定 |
2.1.2 券商网络界定 |
2.1.3 并购效率界定 |
2.2 相关并购理论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资源依赖理论 |
2.2.3 组织学习理论 |
2.2.4 金融中介理论 |
2.2.5 博弈理论 |
2.3 社会网络文献综述 |
2.3.1 社会网络理论 |
2.3.2 社会网络作用 |
2.3.3 社会网络对并购的影响 |
2.4 并购效率的影响因素 |
2.4.1 影响并购溢价的因素 |
2.4.2 影响并购支付方式的因素 |
2.4.3 影响并购交易效率的因素 |
2.5 并购财富效应的影响因素 |
2.5.1 并购效率对财富效应的影响 |
2.5.2 财务特征对财富效应的影响 |
2.5.3 协同效应对财富效应的影响 |
2.5.4 金融中介对财富效应的影响 |
文献评述 |
3 券商网络影响挂牌公司被并购机理探析 |
3.1 并购参与方动因分析 |
3.1.1 新三板发展历程 |
3.1.2 新三板发展现状 |
3.1.3 双方的需求动因 |
3.1.4 券商支持的动机 |
3.2 券商及其网络的作用分析 |
3.2.1 信息聚散 |
3.2.2 经验溢出 |
3.2.3 资源控制 |
3.2.4 风险控制 |
3.2.5 中介治理 |
3.3 券商网络影响公司被并购分析框架 |
3.3.1 券商网络影响公司被并购的路径 |
3.3.2 券商网络影响公司被并购的框架 |
3.4 案例与数据探析 |
3.4.1 案例探讨 |
3.4.2 联结数据对比观测 |
本章小结 |
4 券商网络与挂牌公司被并购效率 |
4.1 券商网络中心度测度 |
4.1.1 测度的逻辑与依据 |
4.1.2 券商网络中心度测度模型 |
4.1.3 券商声誉测度模型 |
4.2 券商网络影响并购效率机理 |
4.3 研究假设 |
4.3.1 券商网络影响并购溢价假设 |
4.3.2 券商网络影响支付方式假设 |
4.3.3 券商网络影响并购交易效率假设 |
4.4 研究设计 |
4.4.1 变量定义与测度 |
4.4.2 计量模型 |
4.4.3 样本与数据来源 |
4.4.4 描述性统计 |
4.5 实证分析 |
4.5.1 券商网络对并购溢价影响 |
4.5.2 券商网络对并购支付方式影响 |
4.5.3 券商网络对并购交易效率影响 |
4.5.4 稳健性与内生性讨论 |
本章小结 |
5 券商网络、被并购效率与短期财富效应 |
5.1 券商网络影响被并方短期财富效应机理 |
5.2 研究假设 |
5.2.1 券商网络影响短期财富效应假设 |
5.2.2 并购溢价中介效应假设 |
5.2.3 并购支付方式中介效应假设 |
5.3 研究设计 |
5.3.1 变量定义与测度 |
5.3.2 计量模型 |
5.3.3 描述性统计 |
5.4 实证分析 |
5.4.1 券商网络对短期股东财富效应影响 |
5.4.2 券商网络、并购溢价与短期股东财富效应 |
5.4.3 券商网络、并购支付方式与短期股东财富效应 |
5.4.4 稳健性与内生性讨论 |
本章小结 |
6 券商网络、被并购效率与长期财富效应 |
6.1 券商网络影响并购长期财富效应机理 |
6.2 研究假设 |
6.2.1 券商网络影响长期财富效应假设 |
6.2.2 并购溢价中介效应假设 |
6.2.3 并购支付方式中介效应假设 |
6.2.4 并购交易效率中介效应假设 |
6.3 研究设计 |
6.3.1 变量定义与测度 |
6.3.2 计量模型 |
6.3.3 描述性统计 |
6.4 实证分析 |
6.4.1 券商网络对长期股东财富效应影响 |
6.4.2 券商网络、并购溢价与长期股东财富效应 |
6.4.3 券商网络、并购支付方式与长期股东财富效应 |
6.4.4 券商网络、并购交易效率与长期股东财富效应 |
6.4.5 稳健性与内生性讨论 |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与建议 |
7.1.1 结论 |
7.1.2 建议 |
7.2 启示 |
7.3 未来拓展方向 |
7.3.1 研究不足 |
7.3.2 拓展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7)企业跨行业并购绩效对比研究 ——以威创股份和长方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并购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 并购相关概念界定 |
2.2 并购动因理论 |
2.3 并购绩效分析方法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3.1 威创股份 |
3.1.1 收购背景 |
3.1.2 收购过程 |
3.1.3 并购动因分析 |
3.1.4 并购绩效分析 |
3.1.4.1 财务绩效分析 |
3.1.4.2 市场反应分析 |
3.2 长方集团 |
3.2.1 收购背景 |
3.2.2 收购过程 |
3.2.3 并购动因分析 |
3.2.4 并购绩效分析 |
3.2.4.1 财务绩效分析 |
3.2.4.2 市场反应分析 |
第四章 差异原因分析 |
4.1 并购的制度因素 |
4.2 并购定价层面 |
4.3 并购战略制定 |
4.4 与主业的相关性 |
第五章 结论启示与不足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启示 |
5.3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艾派克杠杆融资并购利盟国际的市场绩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4 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可能的不足 |
2 相关概念和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跨国并购融资的概念 |
2.1.2 跨国并购的融资方式 |
2.1.3 杠杆融资特点 |
2.1.4 杠杆融资风险 |
2.1.5 杠杆融资主要方式 |
2.2 文献综述 |
2.2.1 资本结构理论对融资方式选择的解释 |
2.2.2 跨国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 |
2.2.3 债务融资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的研究 |
2.2.4 杠杆融资并购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 |
3 我国跨国并购融资现状分析 |
3.1 我国跨国并购现状 |
3.2 我国跨国并购融资现状 |
3.2.1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债务融资现状 |
3.2.2 跨国并购股权融资现状 |
3.2.3 跨国并购混合融资现状 |
3.2.4 我国杠杆融资发展现状 |
3.3 本章小结 |
4 案例介绍 |
4.1 收购案例双方介绍 |
4.1.1 艾派克企业概况 |
4.1.2 利盟国际企业概况 |
4.2 本次并购目的 |
4.2.1 全球化战略基本成型 |
4.2.2 实现打印产业链布局的完整 |
4.3 艾派克杠杆融资并购的可行性 |
4.3.1 艾派克借壳上市为杠杆融资提供便利 |
4.3.2 实施并购前经营状况良好 |
4.3.3 实施并购前财务状况良好 |
4.4 交易融资方式 |
4.4.1 定价依据 |
4.4.2 融资方案 |
4.4.3 并购交易结果 |
5 杠杆融资对市场绩效影响的分析 |
5.1 艾派克杠杆融资财务绩效的风险分析 |
5.1.1 私募股权资金使用时限 |
5.1.2 企业财务风险、再融资能力风险 |
5.1.3 并购整合风险 |
5.2 短期市场分析 |
5.3 长期市场绩效分析 |
5.4 财务报表指标分析 |
5.5 协同能力分析 |
5.5.1 盈利能力分析 |
5.5.2 偿债能力分析 |
5.5.3 成长能力分析 |
5.5.4 本节小结 |
5.6 熵权法下的绩效分析 |
5.6.1 熵权法步骤 |
5.6.2 熵权法计算结果 |
6 结论与启示 |
6.1 案例结论 |
6.1.1 明确并购动机是跨国并购成功的前提条件 |
6.1.2 多元化的融资方案是解决跨国融资创新的有效途径 |
6.1.3 杠杆融资具有适用性但对企业后续整合带来挑战 |
6.1.4 杠杆融资短期对企业绩效产生负向影响 |
6.1.5 有效的整合是跨国并购成功的关键 |
6.2 启示与建议 |
6.2.1 企业层面 |
6.2.2 政府层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全通教育并购商誉减值风险的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商誉的本质 |
二、关于商誉的会计确认计量 |
三、关于商誉减值的影响因素 |
四、关于商誉减值风险的防范 |
五、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商誉 |
二、商誉减值 |
三、商誉减值风险防范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信号传递理论 |
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三、盈余管理理论 |
四、协同效应理论 |
第三章 全通教育案例介绍 |
第一节 传媒行业上市公司并购商誉概述 |
一、传媒行业发展趋势 |
二、传媒行业并购商誉状况 |
三、传媒行业并购商誉减值状况 |
第二节 全通教育案例概述 |
一、案例典型性说明 |
二、全通教育公司简介 |
三、全通教育并购情况简介 |
第三节 全通教育并购商誉现状 |
一、全通教育并购商誉状况 |
二、全通教育并购商誉减值状况 |
第四章 全通教育并购商誉减值风险分析 |
第一节 并购商誉减值表象影响因素 |
一、企业价值评估虚高 |
二、协同效应难以充分发挥 |
三、并购标的业绩不及预期 |
第二节 并购商誉减值实质影响因素 |
第五章 全通教育并购商誉减值风险防范 |
第一节 从全通教育自身层面 |
一、合理估值、分步式并购、避免商誉虚高 |
二、将外延并购转化为内生动力 |
三、主动信息披露、发挥董事会的监督作用 |
第二节 从市场监管者层面 |
一、细化商誉会计准则 |
二、完善监管政策、提高信息披露水平 |
三、引导专业人员发挥专业约束作用 |
第三节 从中小投资者层面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2017年43 家传媒公司商誉减值金额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及评析 |
三、论证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及其法律规制的基本问题 |
第一节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概念、特征及其分类 |
一、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概念及特征 |
二、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主要类别 |
第二节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经济学分析及其积极作用 |
一、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经济学分析 |
二、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积极作用 |
第三节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可能带来的挑战 |
一、造成主体混同和逻辑混乱 |
二、危及资本维持原则 |
三、危及股权平等原则 |
四、破坏公平交易秩序 |
第四节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法律规制的理论回应 |
一、对造成主体混同和逻辑混乱的理论回应 |
二、对危及资本维持原则的理论回应 |
三、对危及股权平等原则的理论回应 |
四、对破坏公平交易秩序的理论回应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立法模式以及我国的优选方案 |
第一节 国外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立法模式述评 |
一、“原则允许,例外禁止”模式 |
二、“原则禁止,例外允许”模式 |
三、折中立法模式 |
四、不同立法模式的法哲学分析 |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立法的价值诉求 |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法制的自由价值 |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法制的公平价值 |
三、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法制的安全价值 |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立法模式的优选方案 |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立法模式的成因 |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立法模式存在的问题 |
三、《公司法最新修改决定》对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立法模式的影响 |
四、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立法模式的思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事前法律规制 |
第一节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事前法律规制的主要方式及其评析 |
一、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决策程序规制及其评析 |
二、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资金来源规制及其评析 |
三、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数量与价格规制及其评析 |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事前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 |
一、决议程序设置不合理 |
二、疏于债权人保护 |
三、忽视回购风险规制 |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事前法律规制的完善 |
一、分类设置股份回购决议程序 |
二、确立实质偿债能力规则 |
三、强化回购风险规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事中法律规制 |
第一节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事中法律规制的范畴以及比较法分析 |
一、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与操纵市场的关联关系及其法律规制的比较法分析 |
二、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与内幕交易的关联关系及其法律规制的比较法分析 |
三、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避行为及其法律规制的比较法分析 |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事中法律规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涉嫌操纵市场行为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 |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涉嫌内幕交易行为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 |
三、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避行为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事中法律规制的完善 |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涉嫌操纵市场行为法律规制的完善 |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涉嫌内幕交易行为法律规制的完善 |
三、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避行为法律规制的完善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事后法律规制 |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合法回购股份的权利状态及其处理机制 |
一、我国上市公司合法回购的股份的权利状态 |
二、我国上市公司合法回购股份的处理机制 |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违法回购股份的效力及其法律责任 |
一、我国上市公司违法回购股份的范围及其效力认定 |
二、我国上市公司违法回购股份下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违法回购股份中的股东诉讼机制的完善 |
一、我国上市公司违法回购股份中现有股东诉讼机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
二、上市公司违法回购股份中股东诉讼机制立法的比较法分析及其启示 |
三、我国上市公司违法回购股份中股东诉讼机制的完善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四、英国《每日快报》被收购(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公司非强制性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动因及其后果研究 ——以秋林集团为例[D]. 李芷璇.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2]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立法立场研究[D]. 刘肖楚. 苏州大学, 2020(03)
- [3]上市公司反收购动因、手段及其影响研究 ——以伊利反收购阳光保险为例[D]. 邓璐. 苏州大学, 2020(03)
- [4]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为何宣而不购 ——以*ST索菱为例[D]. 曾钰钧. 广西大学, 2020(07)
- [5]上海电台与沪剧播音研究(1949-1990)[D]. 张慧玲.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券商网络对新三板公司被并购效率及其财富效应影响研究[D]. 雷卫.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
- [7]企业跨行业并购绩效对比研究 ——以威创股份和长方集团为例[D]. 郑舒心.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8]艾派克杠杆融资并购利盟国际的市场绩效分析[D]. 王欣然.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9]全通教育并购商誉减值风险的防范研究[D]. 刘珂. 河南科技大学, 2019(12)
- [10]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法律规制研究[D]. 刘辉. 厦门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