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力退化论文_闫正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力退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力,土壤,人工林,雷州,桉树,半岛,容重。

地力退化论文文献综述

闫正萍[1](2018)在《浅析土壤养分失衡及地力退化的原因及危害》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农民大量施用化肥,有机肥施入不足,施肥结构不合理,肥料施用不科学,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碱解氮、效磷含量上升,速效钾含量下降,土壤呈酸化趋势,各土壤类型的土壤容重普遍增加。导致耕地土壤养分失衡、养分含量下降,土壤板结,地力退化现象非常普遍。1养分失衡、地力退化的原因1.1对土地缺乏保养意识。耕地开垦年限比较长,农民只注重即得利益,缺乏长远规划,重化肥轻农肥,有机肥投入少、甚至几十年不施有机肥,只用不养,进行掠夺性生产,(本文来源于《农民致富之友》期刊2018年07期)

唐华军,张步川[2](2013)在《人工林地地力退化及恢复措施探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论述人工林地地力退化的研究状况和具体现状,从自然地理环境、人工林木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土壤中微生物变化、土壤的理化特征变化、人工林对于营养物的耗损和人工林经营方式等6个方面探讨人工林地地力退化的机理,进而提出保护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营造混交林、进行技术改进以及人工施肥,以进行人工林地地力恢复的办法。(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3年05期)

张兴义,张少良,刘爽,李浩,许闯[3](2010)在《严重侵蚀退化黑土农田地力快速提升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块平均坡度为4.1°顺坡垄作严重侵蚀破皮黄黑土农田上,通过集成等高改垄、秋深耕、增施牛粪和种植高产大豆品种等技术,构建严重侵蚀退化黑土农田地力快速提升技术。结果表明:治理后,水土流失得以有效遏止,大豆产量由治理前的平均1335kg/hm2增加到2518kg/hm2,全坡面平均增产89.7%,变幅19.7%~172.4%,当年实现由低产田一举上升为中高产田。土壤水分胁迫是导致严重侵蚀坡耕地地力低的主要障碍因素,严重侵蚀黑土坡耕地保水措施是地力提升的关键。实施等高种植和深耕措施可有效地降低地表径流,提高土壤耕层含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地力快速提升技术可为黑土区域水土保持和粮食增产提供一定支撑。(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0年04期)

王周绪[4](2008)在《人工林地力退化的机理和恢复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18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全球人口的快速增加,以英国和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森林遭到了大面积的砍伐。相比而言,我国森林大面积被采伐的时间要晚一些,始于20世纪初期。(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期刊2008年17期)

罗云建,张小全[5](2007)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连栽地力退化和杉阔混交林的土壤改良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收集了有关杉木连栽的地力退化和连栽杉阔混交林的对比研究文献,并进行分析表明,杉阔混交林土壤容重平均比杉木纯林降低5%;连栽杉木人工林随代数的增加呈现容重变大的趋势,2代比1代平均增加6%,3代比2代平均增加9%。这种容重的变化使看似具有可比性的对比样地之间失去了可比性,可能导致对杉木连栽人工林地力退化和杉阔混交林的土壤改良作用的评价产生偏差。通过对这种容重变化产生的影响进行校正,对杉木连栽人工林地力退化和杉阔混交林的土壤改良作用进行了重新评估。结果表明,采用固定深度采样的杉阔混交林与对照的杉木纯林、多代连栽杉木人工林不同代次间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贮量的相对变化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低估现象。固定深度采样时,与对照的纯林相比,杉阔混交林对土壤的改良作用被低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贮量的相对变化平均低估6%和5%;杉木连栽引起的地力退化也被低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贮量从1代到2代分别低估5%和7%,从2代到3代分别低估7%和8%。经t-检验表明,杉阔混交林与对照的杉木纯林、多代连栽杉木人工林不同代次间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贮量的相对变化在土壤容重影响校正前后有明显差异(p=0.05)。(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燕惠民[6](2006)在《过量施化肥 耕地易得病》一文中研究指出过量施用化肥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最为突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硝酸盐含量超标。因为硝酸盐还原后形成的亚硝酸盐,可使人窒息死亡;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同时还具有致癌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报》期刊2006-08-22)

廖观荣,林书蓉,李淑仪,蓝佩玲,廖新荣[7](2002)在《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地力退化的成因与防治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大面积土壤调查研究和多点田间试验,揭示了桉树人工林地力退化的成因,提出了可行的防治措施。其退化成因是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本身的脆弱性、水土流失严重、人为因素对生物积累过程的干扰、桉树全树利用方式、耕垦的不适当以及林地养分收支严重失衡。其防治措施是增加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回归林地调落于土壤、应用适当的采伐利用方式和采伐剩余物的处理方式。(本文来源于《土壤与环境》期刊2002年03期)

廖观荣,林书蓉,李淑仪,蓝佩玲,廖新荣[8](2002)在《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地力退化的现状和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大面积土壤调查,揭示了桉树人工林地力退化的现状和特征。其主要特征为土壤剖面形态、土壤化学性、土壤物理性和土壤化物性退化。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壤养分贫瘠化和土壤水分状况恶化。(本文来源于《土壤与环境》期刊2002年01期)

杨玉盛,何宗明,邱仁辉,罗学升[9](1999)在《严重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和重建措施的植物多样性与地力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花岗岩区红壤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对照)及 4 种不同恢复和重建措施植物多样性和地力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区红壤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对照)植物多样性极低,土壤肥力极差,生态环境极为恶劣。改为杨梅果园(措施 A)或多树种混交(措施 B)后,植物多样性明显增大,林地土壤肥力得到一定程度恢复,生态系统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采取封山育林(措施 C)方法,林下植被层和群落多样性恢复最快,林地土壤肥力亦得到较快的恢复。保留较好的风水林(措施 D)植物多样性较高,土壤肥力最好。根据不同恢复和重建目标,采用合适的生物措施,辅以必要的工程措施,是红壤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1999年04期)

孙翠玲,朱占学,王珍,佟超然[10](1995)在《杨树人工林地力退化及维护与提高土壤肥力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山东,辽宁,河南,河北,北京等五个杨树(PopulusL.)栽培地区,抽样调查48块样地,并进行土壤养分化学分析,研究了杨树同代纯林,一代林、二代林生长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及杨树与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L.)、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L.)、紫穗槐(AmorphafruticosaL.)、混交对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相同立地条件下,杨树同代林,随林木生长,土壤养分含量有下降趋势;连栽二代纯林比一代纯林,土壤养分含量及林木生长量有明显下降趋势;杨树与刺槐、紫穗槐、沙棘混交,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是维护与提高土壤肥力,防治杨树人工林地力退化的有效生物措施。(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1995年06期)

地力退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论述人工林地地力退化的研究状况和具体现状,从自然地理环境、人工林木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土壤中微生物变化、土壤的理化特征变化、人工林对于营养物的耗损和人工林经营方式等6个方面探讨人工林地地力退化的机理,进而提出保护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营造混交林、进行技术改进以及人工施肥,以进行人工林地地力恢复的办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力退化论文参考文献

[1].闫正萍.浅析土壤养分失衡及地力退化的原因及危害[J].农民致富之友.2018

[2].唐华军,张步川.人工林地地力退化及恢复措施探议[J].现代园艺.2013

[3].张兴义,张少良,刘爽,李浩,许闯.严重侵蚀退化黑土农田地力快速提升技术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

[4].王周绪.人工林地力退化的机理和恢复方式[J].中国林业.2008

[5].罗云建,张小全.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连栽地力退化和杉阔混交林的土壤改良作用[J].生态学报.2007

[6].燕惠民.过量施化肥耕地易得病[N].湖南科技报.2006

[7].廖观荣,林书蓉,李淑仪,蓝佩玲,廖新荣.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地力退化的成因与防治措施[J].土壤与环境.2002

[8].廖观荣,林书蓉,李淑仪,蓝佩玲,廖新荣.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地力退化的现状和特征[J].土壤与环境.2002

[9].杨玉盛,何宗明,邱仁辉,罗学升.严重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和重建措施的植物多样性与地力差异研究[J].生态学报.1999

[10].孙翠玲,朱占学,王珍,佟超然.杨树人工林地力退化及维护与提高土壤肥力技术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5

论文知识图

校正前后杉阔混交林和杉木纯林土壤有...基于空间信息的烤烟轮作规划与核查监...晋江西南海岸线现场图间种不同牧草椰子根际真菌数量的比较晋江西南海岸线地形图杉阔混交林和杉木纯林土壤容重的变化

标签:;  ;  ;  ;  ;  ;  ;  

地力退化论文_闫正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