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债转股的风险及其防范(论文文献综述)
胡雨婕[1](2021)在《去杠杆背景下山西焦化债转股财务风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宋曦成[2](2021)在《以债转股的方式处理金融不良资产的问题研究 ——以LT公司为例》文中提出
冉琮[3](2021)在《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效果案例研究》文中认为上世纪末,在当时国有企业大幅亏损、银行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我国开启了由政府主导的第一轮债转股。当前,我国面临着经济下行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企业杠杆率也居高不下,因而国家在时隔17年后重新启动了新一轮债转股。本轮债转股不再由政府主导,而是要求突出市场的主导作用,想要搭上这趟改革大车的企业不在少数,希望通过市场化债转股减轻债务负担、提升盈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这一政策现仍处于发展探索阶段,其实施方式和实施效果有待探究。中国船舶是船舶行业的龙头央企,同时也是我国较早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上市公司,其采用的“两步走”债转股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本文以此为案例,对其实施效果进行探究,以期能为其他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首先,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总结了债转股的动因、效应和风险,并以权衡理论以及代理理论作为本文相关分析的理论基础。其次,介绍了债转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对于我国前后两次债转股的相关背景、政策、实施情况等进行了介绍和对比,突出了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重要意义。接着,从操作步骤、实施主体、定价机制和退出机制这四个方面详细描述了其在中国船舶的实施状况,并进行了方案评价,同时结合宏观背景、行业状况和企业具体情况分析了其实施动因,包括改善盈利能力、解决债务危机、完善股权结构、顺应国家政策和集团战略。最后,本文从财务绩效、EVA和公司治理的角度探究了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的具体实施效果,并总结了其实施经验。在财务绩效方面,通过使得企业负债降低增强了企业偿债能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了盈利能力、通过优化产业布局保证了发展能力;在经济绩效方面,中国船舶的经济增加值由负转正,企业的价值增加;在公司治理方面,公司的股权结构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但由于投资者暂未进入董事会,公司的治理结构还存在着一定的提升空间。基于分析研究,本文认为,要合理选择债转股参与企业,要健全和完善市场化债转股定价、退出等实施机制,还要借助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机遇优化产业结构和治理结构,建立企业长效发展机制,最终实现帮助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韦亚男[4](2021)在《XX集团债转股动因及财务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着负债规模过大、杠杆率偏高的问题,此时债转股作为降低杠杆、去库存的有效手段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本轮债转股与1999年中国实施的债转股完全不同,特点在于由商业银行主导,以合法性和市场化原则为基础。在目前我国债转股实施案例中,国有企业占据较重比例,但民营企业通过债转股方式降低杠杆率,寻求长远发展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话题。本文选取首家民营企业XX集团债转股案例,对债转股是否改善其资本结构、改变融资能力以及提升企业价值三个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总结了债转股的研究现状,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XX集团的债转股进行分析,阐述了XX集团债务成因、转股动因和债转股的具体实施方案。从资本结构、融资能力、企业价值三个方面探讨XX集团实施债转股对其财务短期及长期影响。主要研究结论为:债转股改善了XX集团股权资本结构和债权资本结构;XX集团债转股后扩大企业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提升企业信用品质从而增强XX集团融资能力;通过自由现金流量法测算XX集团债转股后企业价值,发现债转股能提升企业价值,有利于企业未来长远健康发展,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但整体风险可控。通过对XX集团案例的相关分析,可以了解银行与企业之间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商业银行选择目标企业进行债转股的原因、市场化债转股方案的具体实施方式和流程以及市场化债转股对民营企业的财务影响,对国内其他亟需债转股的民营企业有一定参考价值。尽管本轮以市场为导向的债转股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面临一系列风险,本文基于XX集团债转股案例分析了当前我国市场化债转股应该注意的问题和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郭东[5](2020)在《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过去依靠投资加杠杆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弊端逐渐显现,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过高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化债转股作为供给侧改革中“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举措,在“降杠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市场化债转股自2016年推行以来,一直处于签约多落地少的尴尬境地,许多企业对其依然保持着观望的态度,对是否要进行市场化债转股、如何实施市场化债转股颇有困惑。本文以近期成功实施了市场化债转股项目的基建龙头企业——中国中铁为案例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模式、影响以及风险,为化解当前我国市场化债转股落地难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其它企业决定是否实施和如何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提供参考。文章以创新性的视角研究了中国中铁的市场化债转股模式,将以往模糊的“两步走”转股模式细化为“混合三步走”模式,系统地剖析了中国中铁债转股的实施过程,主要阐述了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如何实施”的问题。在阐明实施路径之后,文章接着从市场效应、财务影响、治理结构影响、企业价值影响四个维度分析了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对企业自身构成的影响。一是运用事件研究法对中国中铁债转股过程中两个重要时间节点的市场反应进行了分析,二是运用财务指标评价法和雷达图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分析了债转股对企业短期财务状况的改善程度,三从股权结构、管理层、公司章程等方面分析市场化债转股对公司治理结构产生的影响,四是运用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分析债转股对企业价值形成的影响。通过这四个维度的比较分析,旨在剖析市场化债转股“值不值得实施”的问题。最后,文章分阶段探讨了中国中铁在实施市场化债转股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包括转股阶段风险、股权管理阶段风险、股权退出阶段风险,通过对债转股中的八个具体风险点深入剖析,重点解读了市场化债转股“存在哪些实施风险”的问题。在对案例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后,文章得出了以下三点结论:一是中国中铁“混合三步走”的新债转股模式切实可行,可以有效解决债转股资金“落地难”的问题,值得其它转股企业借鉴。二是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明显但存在局限性,企业在决定是否实施债转股时需多方权衡。三是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风险较政策性债转股高,但总体风险可控。本文在对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条建议,为市场化债转股各方参与者提供借鉴。
黄蓉[6](2020)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企债转股的研究 ——以中国重工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中国经济已经正式进入新常态时期,面对不一样的经济环境,国家和政府号召社会各部门开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此经济背景下,为了解决我国国有企业一直存在的产能过剩和高杠杆等实际问题,助推国企成功完成改革任务,市场化债转股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一种手段和工具被提出。本轮市场化债转股与1999年实施的政策性债转股不同,它强调在实施中要遵循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国企在市场化债转股出台后,陆续实施债转股解决自身债务问题,中国重工作为军工国企中第一个成功实施债转股项目的大型国企,其成功经验可为其他面临相同困境的国企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首先对债转股的制度背景进行对比分析、对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债转股形成了一个全面而基础的认知。然后,针对当前国企实施债转股的背景、国企实施债转股的动因、国企债转股的运作模式和国企债转股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文章选取中国重工债转股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在案例分析部分,首先介绍案例公司并阐述债转股的具体方案,然后分析中国重工进行债转股的动因,并研究债转股的实施路径以及实施债转股对中国重工造成的财务效果和非财务效果。研究得出,通过实施债转股,中国重工解决了债务问题,成功完成“去杠杆”任务,在有效降低财务成本的情况下,债转股对提高中国重工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有积极作用,通过债转股资金的定向配置,帮助中国重工剥离低效产能,促进自身产业升级。中国重工债转股的“两步走”模式有别于传统的“一步走”模式,探索了一条新的债转股运作模式,该模式不仅保持了对标的公司的控制权,而且成功设置了股权的退出渠道,为后续其他准备实施债转股的企业提供了新思路。最后,文章基于案例分析的内容,提出了合理建议,促进债转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的研究分析和经验总结可为陷入困境的国企提供一些参考。在市场化债转股中,要充分根据企业的现实状况和实际需求,选择专业性的实施机构;然后在债转股的实施过程中,要保持对标的企业的控制力;最后要注意债转股完成后的股权退出问题。经过研究,市场化债转股在短期可以帮助企业去杠杆、去产能,但企业始终不能忘记科学的治理和有效的经营才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
王宜宁[7](2020)在《市场化债转股“两步走”模式研究 ——以中国中铁为例》文中提出在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环境下,降杠杆、减负债的工作正在提质、扩面地开展。市场化债转股作为降杠杆的利器,自2016年提出以来备受关注。与政策性债转股相比,它更加突出市场的作用,调动企业的自主性。不过尽管目前市场化债转股项目签约资金比较多,实际的资金落地率却很低,阻碍其进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定价以及退出等操作具有一系列的弊端。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选择何种模式成为关键。相关文件也明确指出要重视模式的选择,要应用多渠道、创新性的模式来进行市场化债转股。本文研究的“两步走”模式就是市场化债转股近两年出现的新型模式。它摒弃了传统模式一步转股的路径,采用实施机构先在子公司层面实施债转股再与上市公司换股的转股路径,更加具有战略意义。该模式运用问题导向的方法,帮助有困境的子公司脱困,从而在母公司合并报表层面降低资产负债率,降杠杆时效快,效果显着。目前,中国重工、中国中铁、华菱钢铁等大型企业均利用该模式成功实施了市场化债转股。但当前针对该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非常少,不利于实务工作的开展。因此本文希望对该模式加以分析,帮助更多企业了解它,使其有效地运用“两步走”模式,从而推动市场化债转股项目更加顺利地开展。本文基于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来研究市场化债转股“两步走”模式,首先对国内外债转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尽的了解,然后以运用该模式时效性和典型性较强的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进行研究。在研究时,本文立足于资本结构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以及信号传递理论,对中国中铁实施债转股的主体、动因和流程进行了介绍,分析了中国中铁选择该模式的原因以及该模式对实施机构的保障作用,然后对模式的流程、效果进行分析,从而得到了该模式的特点、风险以及适用性。本文经过研究得出,“两步走”模式在市场化债转股的应用中具有积极效果,极大地解决了市场化债转股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两步走”模式加速了市场化债转股项目资金的落地,使上市公司的财务杠杆得到降低,公司治理得到改善。其次,“两步走”模式能够增强实施机构的投资意愿。最后,“两步走”模式给非上市公司实施债转股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此同时,本文也发现该模式在定价、公司治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风险。对此,本文给出如下建议:第一,上市公司向实施机构发行的股份可以选择优先股,将优先股的优势发挥在该模式中;第二,在定价时,为了保障转股价格更加合理,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增加价格调整机制;第三,在实施机构参与公司治理时,要明确债转股股东的具体权利,同时也要给予债转股股东一定的激励与问责,如建立声誉机制;最后,在国家层面,要优化顶层设计,如建立市场化债转股交易市场,税务部门给予税收优惠。但是实施债转股的企业应充分意识到,市场化债转股只是使公司状况暂时改善的一个工具,公司要据此契机注入优质资产,完善公司治理,帮助企业向上向好发展。
杨英英[8](2020)在《钢铁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实施与问题探析 ——以华菱钢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钢铁作为基础性产业,对国民经济影响重大。但是高产能和高杠杆持续困扰钢铁企业发展,在大力去产能后,去杠杆成为了钢铁企业的攻坚重点。钢铁企业杠杆率普遍偏高,沉重的财务负担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营压力。2016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及其附件《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市场化债转股应运而生。我国债转股的发展分为两轮:首轮为1999年的政策性债转股,重点在于解决银行不良贷款。本轮为2016年以后的市场化债转股,重点在于降低企业负债率,提升企业经营效率,推动企业长远发展。市场化债转股成为钢铁企业减负、降杠杆的有效方式,诸多钢铁企业谋求通过市场化债转股的方式摆脱困境。但现行经济环境下钢铁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且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深入探析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解决方法尤为必要。本文以钢铁企业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签约规模、参与主体及债转股操作方式等方面分析钢铁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实施现状,发现其落地仍然有一定难度,存在标的企业选择困难、资金来源单一、综合成本高、明股实债以及债转股对钢铁企业脱困作用有限等方面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发现主要是由标的企业选择范围受限、政策性补偿机制及动力缺乏、债转股流程繁琐且耗时较久、定价机制和退出机制不完善、后续管理不到位等因素所致;并进一步将行业典型成功案例华菱钢铁市场化债转股实施过程做进一步剖析,总结其成功经验,为整个行业市场化债转股提供借鉴,进而提出诸如合理确定债转股标的企业范围、积极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简化流程并建立绿色快捷通道、进一步完善定价机制和退出机制、强化后续经营及股权管理等促进钢铁企业市场化债转股成功实施的可行化建议。
张恺师[9](2019)在《南钢股份债转股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企业从借鉴西方的发展模式到产业转型的完美逆袭,从产能较为落后到制造上的高尖端,我国企业已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快速扩展。但是受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我国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断下降,高杠杆使得债务负担越发严重,公司的经营状况正面临着严峻考验。为了降低企业的杠杆率并改善经济状况,债转股以市场化姿态再次出台。此轮债转股以市场化和法制化为特色,通过采取不同的措施以降低企业的杠杆率。钢铁行业作为我国的支柱型产业,一直都处于高杠杆的困境之中。而债转股对于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稳妥、有效的帮助企业去杠杆都有着很明显的作用。本文以南京南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钢股份”)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在总结了债转股的研究现状以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对南钢股份债转股进行了详细分析。南钢股份作为钢铁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并成为了首家进行债转股的民营企业,对于其他民企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然后对国内与国际的文献综述进行归纳总结。其次介绍了债转股的重要概念及债转股发展历程,并对我国的债转股情况进行分析。再次对南钢股份的债转股实施动因及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分析,并从财务绩效指标角度以及雷达图综合分析角度对债转股实行前后的变化进行分析,以此研究债转股对于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与启示,对此轮债转股在案例中产生的作用进行总结,并通过此轮债转股在企业中产生的问题给出启示,为其他进行债转股的民营企业提供借鉴。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南钢股份进行债转股对于企业杠杆的降低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通过债转股,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下降,负债规模也随之缩小,营运能力增强,财务风险变小,进而债务危机得到了化解。除此之外,债转股的实施改善了企业的治理结构,融资成本降低,投资趋于合理化。但是从长远来看,南钢股份的盈利能力以及成长性仍为其短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其盈利能力息息相关,而盈利能力要凭借科技的创新、新领域的涉足以及企业转型等实现,南钢股份的成长空间还有很大。
史培呈[10](2019)在《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债转股即债权转股权,是债务重组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一种解决商业银行过高不良资产率和企业过高杠杆率的方法,在多国都有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是指债权人与债务人在市场主导下为了各自的利益平衡,自愿地将债权转为对象企业股权的商事行为。2015年供给侧改革以来,国家提出了去杠杆的要求,市场化债转股拉开了帷幕。本文的研究背景是:自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及其附件《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以来政策不断出台鼓励企业开展市场化债转股。国企负债率过高一直是国企深化改革的重要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的指导意见》,明确推动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到2020年年末比2017年年末降低2%。降低资产负债率成为国企近期的重要任务。推进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国企改革的重点。本轮市场化债转股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债转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主体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或国有控股企业上市公司增资扩股以及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在国企混和所有制改革、降低高企的负债率、化解银行不良贷款率的背景下,企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会产生哪些效果又伴随哪些风险。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是:首先,对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概况进行了解;其次,案例研究部分基于中国铝业构建的市场化债转股实施,分别从债转股实施方案特点及对中国铝业公司治理的影响、资本市场对中国铝业债转股的反应、中国铝业债转股对自身财务绩效产生了哪些影响、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风险点。本文的创新点是:将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效果与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方案的特点、公司治理、资本市场反应与财务绩效结合进行分析,并考虑其中存在的风险对市场化债转股进程的影响。通过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效果的分析,为“已签约未落地”的债转股企业提供借鉴,考虑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哪些问题和风险,以更好地达到市场化债转股的目的。本文的研究意义是:(1)通过分析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的方案特点及实施效果,了解市场化债转股全过程的实施需要哪些过程及注意的地方。(2)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方案可以为后续市场化债转股企业的实施提供有利的参考和借鉴。
二、论债转股的风险及其防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债转股的风险及其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3)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效果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债转股的动因 |
1.2.2 债转股的效应 |
1.2.3 债转股的风险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我国债转股发展状况 |
2.1 理论基础 |
2.1.1 债转股的概念 |
2.1.2 权衡理论 |
2.1.3 代理理论 |
2.2 我国债转股发展历程 |
2.2.1 政策性债转股 |
2.2.2 市场化债转股 |
2.2.3 两轮债转股对比 |
第三章 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案例介绍 |
3.1 中国船舶基本情况 |
3.2 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方案 |
3.2.1 操作步骤 |
3.2.2 实施主体 |
3.2.3 定价机制 |
3.2.4 退出机制 |
3.2.5 方案评价 |
第四章 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分析 |
4.1 改善盈利能力 |
4.1.1 产品需求萎缩 |
4.1.2 公司连年亏损 |
4.2 解决债务危机 |
4.2.1 生产环节耗资巨大 |
4.2.2 负债率创下新高 |
4.3 完善股权结构 |
4.3.1 股权结构过于集中 |
4.3.2 国企混改势在必行 |
4.4 顺应国家政策和集团战略 |
4.4.1 国家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4.4.2 中船集团推行高质量发展战略 |
第五章 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分析 |
5.1 财务绩效分析 |
5.1.1 降低负债规模增强了偿债能力 |
5.1.2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了盈利能力 |
5.1.3 优化产业布局保证了发展能力 |
5.2 经济绩效分析 |
5.2.1 经济增加值计算 |
5.2.2 经济增加值评价 |
5.3 公司治理分析 |
5.3.1 股权结构分析 |
5.3.2 治理结构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2.1 合理选择债转股参与企业 |
6.2.2 健全和完善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机制 |
6.2.3 市场化债转股要与建立企业长效发展机制相结合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XX集团债转股动因及财务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债转股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
2.1 理论基础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2.1.2 权衡理论 |
2.1.3 相机治理理论 |
2.2 相关概念和制度背景 |
2.1.1 债转股定义 |
2.1.2 两轮债转股比较 |
3 XX集团债转股动因及实施方案 |
3.1 XX集团基本情况 |
3.1.1 XX集团简介 |
3.1.2 债转股前经营情况 |
3.1.3 债转股前债务成因分析 |
3.2 XX集团债转股动因分析 |
3.2.1 缓解债务压力 |
3.2.2 提升再融资能力 |
3.2.3 实现产业升级 |
3.2.4 引入战略投资者 |
3.3 XX集团债转股方案和实施 |
3.3.1 债转股基本情况 |
3.3.2 债转股方案分析 |
4 XX集团债转股的财务影响分析 |
4.1 XX集团债转股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
4.1.1 XX集团债转股对股权结构影响 |
4.1.2 XX集团债转股对债权结构影响 |
4.2 XX集团债转股对融资能力的影响 |
4.2.1 扩大融资规模 |
4.2.2 降低融资成本 |
4.2.3 提升信用品质 |
4.3 XX集团债转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
4.3.1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
4.3.2 未实施债转股情况下的企业模拟估值 |
4.3.3 实施债转股情况下的企业估值 |
4.4 XX集团债转股风险分析 |
4.4.1 股权转换阶段 |
4.4.2 股权管理阶段 |
4.4.3 股权退出阶段 |
5 结论与启示 |
5.1 结论 |
5.2 启示 |
5.2.1 遵循市场原则,注重管理重组 |
5.2.2 加强基金管理,完善退出方式 |
5.2.3 防范转股风险,探索新转股方式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5)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债转股实施动因的研究 |
1.2.2 关于债转股实施效应的研究 |
1.2.3 关于债转股实施风险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框架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债转股相关理论概述 |
2.1 债转股的概念与市场化债转股的特征 |
2.1.1 债转股的概念 |
2.1.2 市场化债转股的特征 |
2.2 债转股的理论基础 |
2.2.1 权衡理论 |
2.2.2 博弈理论 |
2.2.3 预算软约束理论 |
2.3 市场化债转股的模式分析 |
2.3.1 收债转股模式 |
2.3.2 入股还债模式 |
2.3.3 债转优先股模式 |
2.3.4 股债结合模式 |
第三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动因及过程分析 |
3.1 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转股前公司股权结构 |
3.1.3 转股前公司经营状况 |
3.1.4 转股前公司财务状况 |
3.2 中国中铁债转股动因分析 |
3.2.1 国家市场化债转股利好政策推动 |
3.2.2 基建行业周期长、利润低等因素影响 |
3.2.3 企业降杠杆、优化资本结构的需求带动 |
3.3 中国中铁债转股运作模式及过程分析 |
3.3.1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运作模式 |
3.3.2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实施过程 |
第四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影响分析 |
4.1 市场反应分析 |
4.1.1 以董事会发布债转股公告日为事件日的市场反应 |
4.1.2 以证监会通过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日为事件日的市场反应 |
4.1.3 市场反应小结 |
4.2 财务影响分析 |
4.2.1 基于财务指标的纵向分析 |
4.2.2 基于雷达图的横向分析 |
4.3 治理结构影响分析 |
4.3.1 对股权结构的影响 |
4.3.2 对管理层、公司章程的影响 |
4.4 企业价值影响分析 |
4.4.1 不实施债转股情况下的模拟企业估值 |
4.4.2 实施债转股情况下的企业估值 |
4.4.3 估值对比分析 |
第五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风险分析 |
5.1 股权转换阶段风险 |
5.1.1 投资机构选择风险 |
5.1.2 标的公司估值风险 |
5.1.3 公司转股定价风险 |
5.1.4 政府审批风险 |
5.2 股权管理阶段风险 |
5.2.1 经营风险 |
5.2.2 即期回报被摊薄的风险 |
5.2.3 明股实债风险 |
5.3 股权退出阶段风险 |
5.4 风险防范 |
5.4.1 构建系统完整的定价机制 |
5.4.2 改善投资者回报体制 |
5.4.3 健全股权退出通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混合三步走的新债转股模式切实可行,值得借鉴 |
6.1.2 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明显,但存在局限性 |
6.1.3 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风险偏高,但总体风险可控 |
6.2 建议 |
6.2.1 坚持市场化操作助力项目运作 |
6.2.2 推进企业治理结构改革,提升企业治理水平 |
6.2.3 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快完善配套措施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企债转股的研究 ——以中国重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与不足 |
1.3.1 研究创新 |
1.3.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不完备的契约理论 |
2.1.2 费雪债务周期理论 |
2.1.3 预算软约束理论 |
2.2 债转股制度背景 |
2.2.1 债转股概念界定 |
2.2.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 |
2.2.3 两轮债转股对比 |
2.3 文献综述 |
2.3.1 债转股研究概况 |
2.3.2 企业债转股动因 |
2.3.3 企业债转股模式 |
2.3.4 企业债转股效果 |
2.3.5 企业债转股风险研究 |
2.3.6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国企债转股机理分析 |
3.1 国企债转股制度背景分析 |
3.1.1 国企债务现状分析 |
3.1.2 国企债务成因分析 |
3.1.3 国企债转股现状及趋势分析 |
3.2 国企债转股动因分析 |
3.2.1 国企角度动因分析 |
3.2.2 银行角度动因分析 |
3.3 国企债转股运作模式分析 |
3.3.1 发股还债模式 |
3.3.2 永续债模式 |
3.3.3 定向增发模式 |
3.3.4 直接转股模式 |
3.3.5 资本公积转股模式 |
3.4 国企债转股实施效果分析 |
3.4.1 国企实施债转股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
3.4.2 国企实施债转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
3.4.3 国企实施债转股对国企改革的影响 |
第四章 中国重工债转股案例介绍 |
4.1 案例选择原因 |
4.2 案例公司概况 |
4.2.1 公司简介 |
4.2.2 中国重工股权结构 |
4.2.3 中国重工经营状况 |
4.3 中国重工债转股方案设计 |
4.3.1 参与主体达成意向 |
4.3.2 中介机构展开尽职调查 |
4.3.3 明确债转股方案并开始实施 |
4.3.4 实现股权退出 |
第五章 中国重工债转股动因及运作模式分析 |
5.1 债转股动因分析 |
5.1.1 中国重工债转股动因 |
5.1.2 中船财务债转股动因 |
5.2 中国重工债转股模式分析 |
5.2.1 中国重工子公司债转股 |
5.2.2 中国重工发股回购 |
5.2.3 中国重工债转股模式优点 |
5.2.4 中国重工债转股模式缺点 |
第六章 中国重工债转股实施效果分析 |
6.1 中国重工债转股实施的财务效果分析 |
6.1.1 中国重工偿债能力分析 |
6.1.2 中国重工盈利能力分析 |
6.1.3 中国重工营运能力分析 |
6.1.4 中国重工成长能力分析 |
6.2 中国重工债转股实施的非财务效果分析 |
6.2.1 中国重工实施债转股对国企改革的影响 |
6.2.2 中国重工实施债转股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
6.2.3 中国重工实施债转股对股权及治理结构的影响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债转股对象企业的选择应符合指导意见要求 |
7.1.2 实施债转股可帮助国企推动改革 |
7.1.3 中国重工债转股运作模式有借鉴意义 |
7.2 研究建议 |
7.2.1 市场化债转股方案优化设计 |
7.2.2 实施债转股须合理审慎地选择对象企业 |
7.2.3 实施债转股须服务供给侧改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市场化债转股“两步走”模式研究 ——以中国中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债转股动因研究 |
1.2.2 债转股模式研究 |
1.2.3 债转股效果研究 |
1.2.4 债转股风险研究 |
1.2.5 文献综述简评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 |
2.1 市场化债转股概述 |
2.1.1 市场化债转股含义 |
2.1.2 市场化债转股实施困境 |
2.2 市场化债转股模式概述 |
2.2.1 “两步走”模式介绍 |
2.2.2 其他市场化债转股模式介绍 |
2.2.3 “两步走”模式与其他模式比较 |
2.3 理论基础 |
2.3.1 资本结构理论 |
2.3.2 公司治理理论 |
2.3.3 信号传递理论 |
3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介绍 |
3.1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参与主体 |
3.1.1 中国中铁简介 |
3.1.2 中国中铁子公司简介 |
3.1.3 实施机构简介 |
3.2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实施动因 |
3.2.1 国家政策环境 |
3.2.2 行业发展环境 |
3.2.3 企业内部财务环境 |
3.3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流程 |
3.3.1 实施机构对中国中铁子公司增资入股 |
3.3.2 中国中铁向实施机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
4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两步走”模式分析 |
4.1 “两步走”模式选择原因分析 |
4.2 “两步走”模式运作流程分析 |
4.2.1 中国中铁引入实施机构阶段分析 |
4.2.2 中国中铁与实施机构定价阶段分析 |
4.2.3 实施机构参与中国中铁治理阶段分析 |
4.2.4 实施机构退出中国中铁阶段分析 |
4.3 “两步走”模式运用效果分析 |
4.3.1 中国中铁子公司财务效果分析 |
4.3.2 中国中铁财务效果分析 |
4.3.3 实施机构投资效果分析 |
4.4 “两步走”模式运用特点分析 |
4.4.1 债转股资金落地时效快 |
4.4.2 多方面为实施机构护航 |
4.4.3 市场化和法治化程度高 |
4.5 “两步走”模式运用风险分析 |
4.5.1 交易定价风险 |
4.5.2 公司经营风险 |
4.5.3 公司治理风险 |
4.6 “两步走”模式适用条件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两步走”模式改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和治理状况 |
5.1.2 “两步走”模式有助于增强投资者投资意愿 |
5.1.3 “两步走”模式有助于非上市公司实施市场化债转股 |
5.2 建议 |
5.2.1 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的股份可选择优先股 |
5.2.2 建立定价调整机制 |
5.2.3 建立债转股股东激励与问责机制 |
5.2.4 优化国家顶层设计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钢铁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实施与问题探析 ——以华菱钢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市场化债转股实施动因及目的的研究 |
1.2.2 市场化债转股标的选择的研究 |
1.2.3 市场化债转股定价机制的研究 |
1.2.4 市场化债转股退出机制的研究 |
1.2.5 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效果的研究 |
1.2.6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钢铁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实施现状 |
2.1 签约规模占比大但落地少 |
2.2 标的企业主要为国有属性且评级较高 |
2.3 实施机构类型日益丰富 |
2.4 操作方式不唯一且不固定 |
第三章 钢铁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 钢铁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存在问题分析 |
3.1.1 标的企业选择困难 |
3.1.2 资金来源单一 |
3.1.3 综合成本高 |
3.1.4 存在明股实债问题 |
3.1.5 债转股对钢铁企业脱困作用有限 |
3.2 钢铁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2.1 标的企业选择范围受限 |
3.2.2 政策性补偿机制及动力缺乏 |
3.2.3 债转股流程繁琐且耗时较久 |
3.2.4 定价机制和退出机制不完善 |
3.2.5 后续管理不到位 |
第四章 华菱钢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 |
4.1 华菱钢铁企业概况 |
4.1.1 企业简介及生产经营情况 |
4.1.2 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动因 |
4.2 华菱钢铁市场化债转股存在的特有问题 |
4.2.1 标的资产权属存在瑕疵 |
4.2.2 企业未来环保资本性支出影响股东利益 |
4.3 华菱钢铁应对市场化债转股问题的解决方案 |
4.3.1 合理选取标的企业增强参与动力 |
4.3.2 采取多元入股方式拓宽资金来源 |
4.3.3 做好定价及退出进行实质性债转股 |
4.3.4 政府及中介协同解决标的资产权属瑕疵 |
4.3.5 考虑多方诉求实现股东利益保护 |
4.3.6 加强债转股后续管理确保真正脱困 |
4.4 华菱钢铁市场化债转股效果 |
4.4.1 短期资本市场呈现负向反应 |
4.4.2 股权及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 |
4.4.3 持续盈利能力增强 |
4.4.4 财务指标得到优化 |
4.5 华菱钢铁市场化债转股的成功经验 |
4.5.1 以陷入债务困境的优质企业为标的 |
4.5.2 引入多渠道资金并保障各方利益 |
4.5.3 合理的定价及退出方式 |
4.5.4 注重企业债转股后续管理 |
第五章 促进钢铁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实施建议 |
5.1 合理确定债转股标的企业范围 |
5.2 积极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 |
5.3 简化流程并建立绿色快捷通道 |
5.4 进一步完善定价机制和退出机制 |
5.5 强化后续经营及股权管理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南钢股份债转股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债转股概述与理论基础 |
2.1 债转股概述 |
2.1.1 债转股的含义 |
2.1.2 债转股的特征 |
2.1.3 债转股的种类 |
2.1.4 债转股的风险 |
2.1.5 债转股的评价方法 |
2.2 国内债转股实践 |
2.2.1 国内债转股发展历程 |
2.2.2 国内两次债转股对比 |
2.3 债转股相关理论 |
2.3.1 代理理论 |
2.3.2 MM理论 |
第3章 南钢股份债转股概况 |
3.1 南钢股份基本情况 |
3.1.1 南钢股份简介 |
3.1.2 南钢股份债务规模及成因 |
3.2 南钢股份债转股方案介绍 |
3.2.1 南钢股份债转股动因 |
3.2.2 南钢股份债转股方案 |
第4章 南钢股份债转股的财务绩效分析 |
4.1 南钢股份债转股后的财务表现 |
4.1.1 债务情况 |
4.1.2 现金流量情况 |
4.2 财务绩效指标的选取 |
4.3 南钢股份债转股财务绩效评价 |
4.3.1 投融资能力分析 |
4.3.2 偿债能力分析 |
4.3.3 营运能力分析 |
4.3.4 盈利能力分析 |
4.3.5 成长能力分析 |
4.3.6 财务风险分析 |
4.4 基于雷达图综合分析法的综合影响分析 |
4.4.1 纵向雷达图分析 |
4.4.2 横向雷达图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企业层面的建议 |
5.2.2 银行层面的建议 |
5.2.3 政府层面的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1.5 本文写作结构安排 |
2 文献述评与理论基础 |
2.1 债转股概念 |
2.2 债转股实施过程相关环节的研究 |
2.2.1 债转股实施动机和目的 |
2.2.2 债转股企业选择 |
2.2.3 债转股股权定价 |
2.2.4 债转股退出机制 |
2.2.5 债转股的相关风险 |
2.3 债转股相关国外经验 |
2.4 理论基础 |
2.4.1 代理成本理论 |
2.4.2 权衡理论 |
3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案例概况 |
3.1 中国铝业基本情况概述 |
3.1.1 中国铝业简介 |
3.1.2 中国铝业所处行业概况 |
3.1.3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之前的财务状况 |
3.2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整体交易方案 |
3.3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标的企业 |
3.4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机构 |
3.5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股票定价 |
3.6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退出渠道 |
4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 |
4.1 案例分析的整体框架 |
4.2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方案的分析 |
4.3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资本市场反应 |
4.3.1 战略投资者增资入股前后资本市场反应 |
4.3.2 战略投资者增资入股前后股价变动 |
4.4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
4.4.1 股权结构多元化 |
4.4.2 董事会结构更合理 |
4.5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的财务绩效 |
4.5.1 营运能力分析 |
4.5.2 偿债能力分析 |
4.5.3 盈利能力分析 |
4.5.4 发展能力分析 |
4.6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的风险 |
4.6.1 实施机构收益难以确定风险 |
4.6.2 实施机构股东地位难以实现的风险 |
4.6.3 中国铝业再度举债的风险 |
4.7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整体评价 |
5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实施参考与借鉴 |
5.1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实施参考 |
5.2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借鉴 |
6 总结与建议 |
6.1 本文总结 |
6.2 本文建议 |
6.3 本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表A |
附录B |
附表C |
附表D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论债转股的风险及其防范(论文参考文献)
- [1]去杠杆背景下山西焦化债转股财务风险研究[D]. 胡雨婕. 华东交通大学, 2021
- [2]以债转股的方式处理金融不良资产的问题研究 ——以LT公司为例[D]. 宋曦成. 贵州财经大学, 2021
- [3]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效果案例研究[D]. 冉琮. 兰州大学, 2021(02)
- [4]XX集团债转股动因及财务影响研究[D]. 韦亚男.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5]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D]. 郭东.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6]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企债转股的研究 ——以中国重工为例[D]. 黄蓉. 苏州大学, 2020(03)
- [7]市场化债转股“两步走”模式研究 ——以中国中铁为例[D]. 王宜宁. 河南大学, 2020(02)
- [8]钢铁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实施与问题探析 ——以华菱钢铁为例[D]. 杨英英. 河北大学, 2020(08)
- [9]南钢股份债转股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D]. 张恺师.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10]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效果研究[D]. 史培呈. 北京交通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