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古希腊以来,哲学家们就在为知识是如何被构成的这一认识论问题所努力,但是经验与概念、个别与一般之间二元对立的认识方式一直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直到休谟开始将其转向人的主体认识能力,但他最终却陷入了彻底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康德在继承、批判休谟问题的基础上,明确地确立了认识的主体,即人的先天的主观认识形式,通过感性与知性的联结与贯通,从根本上解决了经验与概念的争论,把认识论的方向由“主观符合客观”的被动认识论转变到以人为中心的“客观符合主观”的能动的认识论上来,实现了认识论上“哥白尼式革命”。
关键词:康德;认识论;主体;经验;概念
一、传统认识论的发展与局限
认识论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求具有普遍性的概念知识是如何可能的,从古至今对该问题的探讨形式各样,但实质相同。但在经过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经院哲学家以及近代欧洲大陆唯理论与英国经验论之后,却使认识论的问题彻底陷入了困境。
苏格拉底试图通过下定义的方式从个别事物归纳出观念的东西,希望以此来建立一种普遍的知识论并为人们的生活实践提供道德上的根据和标准。柏拉图世界分为了“可知世界”与“可见世界”,并认为真理存在于理念世界,只能靠思维去把握,可见世界只是一些感觉、虚幻的东西。但是他并没有解决理念是怎样产生的以及理念与感性世界是通过怎样的联结机制贯通的问题。亚里士多德不赞成柏拉图的观点,他认为个别与其本质是同一的,强调个别“这个”是本质、实体,为“第一实体”。但是亚氏仍然陷入了矛盾,他认为本质、普遍等形式是“第二实体”,是个别的基础,那么一般、普遍这种实体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与个别究竟是什么关系的问题仍然未得到解决。
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沿着该问题继续争辩,他们强调一切知识的经验原则,“经验是知识的源泉,一切知识都不能超出经验的范围。”1而唯理论则强调天赋观念,理性高于经验。直到休谟之前,经验与概念之间一直处于二元对立、冰炭不同炉的状态,导致了双方都不愿承认对方的合理性,所以概念知识的可能性问题是当时哲学家关注的核心问题。
二、康德主体性思想来源:对休谟哲学的批判继承
康德的主体性思想建立在对休谟问题的批判之上,由此发展出自我的先验统觉是知识的先天来源的观点。
目前,在我国的新疆、西藏、甘肃等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区,一些拟建和在建的大坝正在如期规划和建设中,季节性冻土区冻融循环的危害将严重影响大坝的安全建设和运行。如在高土石坝建成后的若干年里,坝体长期经历水位变化、温差变化,以及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等导致坝体破坏。而在季节性冻土区的大坝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冻融作用引起心墙料强度、孔隙率及渗透性的变化,防止因冻融循环作用引起堆石料密度及孔隙率的变化从而改变坝体的强度、渗透性,影响坝体的安全运行。
(一)知觉具有先天的“印象—观念”结构
康德认为休谟建立起来的知识只具有主观必然性而缺乏客观必然性,经验不能给我们提供严格的普遍性,所以这样的知识只能是先天的,即来自我们的认知主体。
休谟认为一切知觉都是由印象和观念构成的,观念由印象产生,没有印象就产生某种观念则是荒谬的虚构。观念的形成受到经验所提供的材料的限制,否则观念任性的混杂、分离则会构造出虚幻的概念,休谟由此批驳了天赋观念论。康德的先验统觉很明显继承了休谟知觉的“印象—观念”这种先天性的结构,人是认识的主体。但是,休谟这样由知觉的“印象—观念”结构建立起来的观念知识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呢?
(二)习惯性的联想—对普遍性知识的寻求
用1 mL刻度吸管各取1 mg/mL磷酸肌酸钠对照品储备液、1 mg/mL肌酸对照品储备液、1 mg/mL肌酐对照品储备液、1 mg/mL三磷酸腺苷二钠对照品储备液、0.85 mg/mL二磷酸腺苷二钠、1 mg/mL一磷酸腺苷钠对照品储备液各1 mL置50 mL量瓶中,用流动相(A∶B=7∶3)稀释混合对照品溶液。
通过康德对感性与知性的论述而知,知识的形成主要在于我们主体的认知能力,并且通过他对经验与概念关系的探讨,宣扬了人的主体性思想。他说:“如果我们把我们的主体、哪怕只要把一般感官的主观性状取消掉了的话,客体在空间和时间里的一切性状、一切关系,乃至于空间和时间本身就都会消失并且它们作为现象不能自在地实存,而只能在我们里面实存。”7在康德看来,人在认识论中是属于主体地位的,没有人的存在亦或者说没有人的感官的存在,知识的形成都是无能的,主体自我对经验有先天规定的作用,而不只是像经验论者那样,人的认识只能跟随经验的变化而变化。
(三)康德对休谟的回应—必然性概念来自知性本身
康德不同意休谟将因果关系等概念作经验论的解释,认为这些概念有其先天的来源,“这些概念以及由之而生的原则都是先天的,即在一切经验之先建立起来的,它们具有无可置疑的客观准确性,当然只就经验而言。”4他认为概念根本不是习惯联想的想象力的结果,而是应该对这些概念作先验的演绎,概念不是来自经验的归纳以及因果联系,应该思考概念能否先天的被理性所思维,休谟还没有在普遍性上思考它。
康德认同休谟我们所能认识的只是经验世界的观点,但是休谟认为概念的必然性在于习惯性的联想,而想象具有某种虚幻,这使他陷入了困惑。在康德看来,知识有两个来源,即感性直观与知性形式,作为先验主体的人所具有的先天知性范畴是认识经验世界的前提条件,知性范畴是经验得以可能的条件。
经验毕竟是有限的,然而概念知识的关键就在于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休谟是如何从经验中把握一般的?对此,他认为概念可以建立在因果关系上。至于因果关系的观念是如何产生的?他认为必须借助于经验,归于理性则必定会失败,理性不能帮助我们发现原因和结果的最终联系。
三、康德认识论的主体性思想
休谟是一位彻底的经验论者,他认为“原因和结果的观念都是由经验得来的”2,从而批判“天赋观念论”,但是他并没有反对一切天赋之说,他认同知觉或印象是天赋的。传统哲学的观点认为概念知识的必然性来自外界,休谟则认为概念知识的必然性存在于心中,“整个说来,必然性是存在于心中,而不是存在于对象中的一种东西。”3由此,休谟将外在的经验事物拉回到了人的主观性中,抽象的概念知识的合法性的根据需要在于人的主体性中去寻找,事实上休谟已经超越了经验主义的立场。
(一)主体的认识能力:感性、知性
感性直观与知性形式是我们一切知识的来源,两者的联结与贯通从根本上弥合了感性与理性的分隔。感性是人的低级的认识能力,不具有主动性,只具有接受性,感官接受物自体的刺激形成表象,借助于感性直观来获取经验质料。在感性直观的纯形式的表象能力下,对象被给与我们,这种纯直观是先天的,包括了时间和空间,时间是内感官的,空间是外感官的,是主体的内在的认识结构,“认识主体就是凭借这样一套内部的结构,去捕捉感性世界的材料的。”5表象的产生离不开直观形式,现象是表象之和,所以我们的认识材料即现象得以产生明显以时间和空间为条件。
就这样,康德将认识论的方向由“主观符合客观”的被动认识论转变到以人为中心的“客观符合主观”的能动的认识论上来,实现了认识论上“哥白尼式革命”,试图以认识主体为轴心去解释对象。
中午,营业部关门了,公安局的老邓挺着大肚子,背着双手,像只打鸣的公鸡一样踱到营业部,只要细看,他那黑浸浸的脸上明显地掩饰着幸灾乐祸。跟在他身后的小李斜跨着一绿色的挎包,一身公安制服穿得整整洁洁,平常乱糟糟的头发,今天从中间分成两瓣,像两片瓦一样搭在两只精神焕发的眼睛上,那发梢还挂着水,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二)经验知识的条件:感性与知性的联结贯通
经验知识的形成必须要满足感性直观与知性形式的联结与贯通,就如康德所说的,“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6但是感性与知性要如何才能联结起来?经验概念得以形成的关键环节就在于感性的杂多要如何让才能置于知性概念上,从而将两者统一起来,使先天综合判断得以可能。
康德的实现方式是通过知性的想象力的作用将感性杂多进行综合,即将杂多的感性材料以某种方式采纳、结合起来。综合的功能就在于能够将杂乱繁多的感性材料通过某种加工整理后归纳到某个概念范畴之下,把这种综合用概念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如康德所说的,知性就借此方式使我们第一次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了。当然,这种综合是主体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秩序所进行的结合,综合具有直观中领会的综合、想象中的再生的综合和概念中认定的综合,三者是层层奠基的关系。总体来说,首先是自在之物作用于感官,其次感性直观提供杂多的材料,最后知性的范畴(想象力的综合和知性概念)作用于感性杂多,便形成了经验知识。
(三)高扬人的主体意识
休谟由此否定了理性对形成概念知识的权威,而将观念知识的形成归之于习惯性的想象。想象力与经验的结合产生的主观必然性,休谟将它认作为来自经验的客观必然性,任何因果关系的推理都建立在感觉经验以及心理联想机制上。康德认为休谟从本根上削弱了理性的权威,实质上挖掉了形而上学的根基,并且在主观的心理习惯性的联想机制下建立起来的概念知识不具有必然性,只具有或然性。
知性则具有主动性,知性运用范畴去统摄各种表象,对感性直观所接受到的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依照知性范畴的想象力对直观的材料进行先验综合。通过知性的统觉能力使知性范畴的综合功能运用于经验及其对象上,所以经验知识得以可能不仅在于感性直观,还在于知性范畴的综合功能。所以说知性在本源上先于经验,并且规定经验,使经验知识得以可能。
注释:
1.雷德鹏.走出知识论困境之途[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P15.
2.休谟. 人性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P107.
3.休谟. 人性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P190.
这是家知名的小咖啡馆,店主是名画家,墙上挂着不少文艺复兴时期的仿制品。进门的墙边放着一架老式钢琴,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坐在钢琴前正全神贯注地弹奏一支肖邦的练习曲。
4.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 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3. P80.
5.邓晓芒. 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P61.
解淀粉芽孢杆菌B6对拟南芥拮抗病原菌Pst DC3000的作用研究………………………… 王 静,刘 娜,赵会君,尚 洁(82)
6.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A51.
7.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A42.
作者简介:
陈海燕(1994.11- ),女,苗族,贵州遵义,现贵州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读研究生。
不同于数字馆藏较定型的内容储备、传统节庆表演较为固定的时间限制,社区教育能够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目的的灵活选择、批判、更新和创造性应用,更好地发挥非物质文化的交流融会功能,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经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后的成果应用。
由识别框架Θ的所有子集组成的集合称为Θ的幂集,记作2Θ。基本信度分配函数是从集合2Θ到[0,1]的映射。m0(A)为A(A⊆Θ)的BPA值,表示证据对结果为A的信任程度。
标签:康德论文; 经验论文; 知性论文; 概念论文; 认识论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欧洲哲学论文; 欧洲各国哲学论文; 德国哲学论文; 《大众文艺》2019年第19期论文; 贵州大学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