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亚哈船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亚哈,莫比·,迪克,悲剧性命运,生态思想
亚哈船长论文文献综述
董颖[1](2019)在《从亚哈船长的悲剧解读《白鲸》的生态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白鲸》展示的是美国捕鲸业的全景及亚哈船长为追杀白鲸莫比·迪克而导致"裴阔德号"及船员走向毁灭的过程,蕴涵了作者对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哲学观点,即人类只能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自然界,而一味盲目地与自然为敌必将导致自身的毁灭。从人物性格因素、象征主义因素、宗教主义因素等方面分析了亚哈悲剧的必然性,并就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展开讨论,解读作品的生态思想。(本文来源于《中国冶金教育》期刊2019年01期)
盛海燕[2](2014)在《小人物皮普对亚哈船长形象的构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125章皮普和亚哈走到一起为时间分界点,试图得出以下结论:鼓童皮普贯穿了故事中生与死的严肃思考,他是投映亚哈复杂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一方面反衬出亚哈魔鬼般的死亡意志,另一方面带领读者近距离看到了亚哈作为凡人的情感。亚哈面对死亡展示出的高贵品质使他代表的强力意志永生,在这个意义上,他获得了神性。通过小人物皮普的介入,亚哈形象在"鬼—人—神"这叁种混杂品质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极具张力的构建。(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4年33期)
王晓卿[3](2014)在《命运的舵手:论亚哈船长个人意志对命运的操控》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白鲸》中的男主人公亚哈船长不信神、不信命,集伟大与病态于一身。为了向白鲸莫比·迪克复仇,亚哈精心策划并带领裴廓德号船只走向毁灭。从命运的视角剖析了亚哈拒绝一切外界劝诫,操控并设计自己的命运,展示了其不受命运摆布的非凡姿态。(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8期)
李朔[4](2012)在《亚哈船长的自我毁灭——从偏热症的角度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白鲸中亚哈船长的偏热症这个角度,着重分析亚哈船长的自我毁灭过程。因为他的偏热症,白鲸成为了萦绕他心头的一个幽灵,并且内心深处充满了仇恨。(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2年17期)
王婷婷,张奇才[5](2011)在《罪恶的亚哈船长——从基督教道德观解读《白鲸》》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白鲸》引用了《圣经》中大量的人名及典故,作者梅尔维尔在小说中也明确地展现了自己的基督教意识。从基督教道德观视角对《白鲸》中主要人物之一亚哈船长进行道德分析,指出亚哈船长并不具备基督教道德观中的德性,其基督教德性的缺失及种种缺点和不足是当时美国一些社会问题的生动写照。(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17期)
刘金娟[6](2011)在《生存与死亡的抗争——对《白鲸》主人公“亚哈”船长的不同意项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赫尔曼·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被誉为十九世纪世界文学文库中一部史诗般的文学巨着,有着"捕鲸业的百科全书"的称谓。就其文学价值而言,亦被称为美国的《哈姆雷特》。小说《白鲸》中的主人公亚哈船长,是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人。迄今为止,古今中外很多文学评论家对于麦尔维尔笔下的亚哈船长的评论褒贬不一,其原因就在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主人公亚哈船长的不同象征意义的更深层次剖析来进一步解读《白鲸》这部历史巨着。(本文来源于《文学界(理论版)》期刊2011年02期)
宫玉波,郝运慧[7](2010)在《尼采哲学视角下的亚哈船长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麦尔维尔的悲剧史诗《白鲸》,中外学者对之的解读与论述可谓浩如烟海。小到人物分析、主题探索,大至文本的历史建构以及帝国话语等等。然而对于亚哈船长的评论多集中在批判其偏执、疯狂等悲剧性格弱点而导致的自身悲剧、全体船员的毁灭以及隐喻意义上的警示。本文作者认为,亚哈是典型的尼采式英雄,是尼采倡导的酒神精神的化身。亚哈的猎鲸与复仇之路充分体现了酒神精神的内核——倡扬非理性主义、肯定痛苦、彰显不屈的生命意志,从而践行"积极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方芳[8](2009)在《《白鲸》中悲剧英雄亚哈船长的原型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赫尔曼?麦尔维尔是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最着名的作家之一。《白鲸》是他的代表作。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亚哈船长。由于亚哈船长是这部经典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且个性复杂,因此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尽管已经有很多人运用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从历史、宗教、哲学、地理、种族、资本主义的本质等方面对它进行了研究,但笔者认为原型批评是解读这个人物的绝佳视角,因为作品中存在大量原型引用和原型暗示。本文以弗雷泽、荣格、弗莱的原型理论为依据的。传统观点认为,亚哈船长是个病态、疯狂的形象。但通过对《圣经》中亚哈国王与亚哈船长的比较,通过对悲剧英雄的性格特征、母题、暗示、叙述模式与亚哈船长的对照,发现亚哈船长在各方面均与悲剧英雄的特征非常吻合。此外,本文通过系统地运用原型批评的方法对其重新解读,旨在将曲解的亚哈船长还原成一位有王者风范的悲剧英雄。在悲剧英雄的事迹中,追寻、复仇和预言是永恒的母题,而在亚哈的事迹中这些母题始终是伴随他的。亚哈船长对白鲸的不懈追寻,是以复仇为根本动因的,而费达拉、以利亚、皮普等人的预言魔咒般逐一应验。在悲剧英雄的世界中,阴影和曼荼罗是最觉的原型暗示。而他们在亚哈船长的事迹中也反复出现。白鲸就是亚哈船长的阴影而曼荼罗则通过生与死、善与恶的对立统一、相辅相生中得以实现。对亚哈船长的故事以他失去一条腿,远离家人准备复仇之行开始,这意味着灾难的开始。途中,他如国王一样生活在船上,享受至高无尚的权力。他多次经历了路过轮船的善意劝告,那是来自己上帝的爱;经历了内心对自己行为的反思,这是他最顺意的时候。然后,他没有抓住这些机会,以死亡告终。这是倒U字型叙述模式,典型的悲剧叙述模式。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的局限性。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回顾了与本文相关的理论,包括詹姆斯?弗雷泽、卡尔?荣格和诺索普?弗莱的原型理论和尼采、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英雄发展的理论和对亚哈船长这一经典形象的传统解读。第叁章是对本文论点的系统阐述,运用原型批评的方法论证亚哈船长是位悲剧英雄第四章是本文的总结,由分析得出结论,亚哈船长是一位悲剧性的、具有原型意义的英雄。(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10-01)
翟菊霞,景涛涛[9](2009)在《成长的足迹——麦尔维尔眼中的亚哈船长和以实玛利》一文中研究指出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中的主人公以实玛利通过自己在"佩阔德号"船上的生活经历及对船长亚哈的分析、思考和评判,完成了自己的成长教育。亚哈船长曾是他心目中最初的英雄、老师,在捕杀白鲸的过程中,他逐渐褪去了身上的光环,还原出真实的人的魅力。小说最后悲惨的结局既揭示了麦尔维尔对人物形象的困惑,也给以实玛利和读者留下了艰难的选择,而没有结果的选择也给小说带来了无尽的韵味。(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09年06期)
戴雪芳[10](2008)在《论亚哈船长的“疯狂”》一文中研究指出亚哈船长是赫尔曼.梅尔维尔在他的代表作《白鲸》中塑造的中心人物,他为了对一条名叫莫比.迪克的白鲸实施报复,渐渐地从一个充满仁爱之心的船长变成了丧失理智的疯狂而可怕的老头。从亚哈船长灵魂上的一系列转变过程探讨亚哈船长疯狂的本质。亚哈船长的疯狂行动是一次人类勇敢地向自然、向未知挑战的大胆之举,带有明显的英雄主义色彩。(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亚哈船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125章皮普和亚哈走到一起为时间分界点,试图得出以下结论:鼓童皮普贯穿了故事中生与死的严肃思考,他是投映亚哈复杂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一方面反衬出亚哈魔鬼般的死亡意志,另一方面带领读者近距离看到了亚哈作为凡人的情感。亚哈面对死亡展示出的高贵品质使他代表的强力意志永生,在这个意义上,他获得了神性。通过小人物皮普的介入,亚哈形象在"鬼—人—神"这叁种混杂品质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极具张力的构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亚哈船长论文参考文献
[1].董颖.从亚哈船长的悲剧解读《白鲸》的生态思想[J].中国冶金教育.2019
[2].盛海燕.小人物皮普对亚哈船长形象的构建意义[J].名作欣赏.2014
[3].王晓卿.命运的舵手:论亚哈船长个人意志对命运的操控[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4].李朔.亚哈船长的自我毁灭——从偏热症的角度分析(英文)[J].青年文学家.2012
[5].王婷婷,张奇才.罪恶的亚哈船长——从基督教道德观解读《白鲸》[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6].刘金娟.生存与死亡的抗争——对《白鲸》主人公“亚哈”船长的不同意项解读[J].文学界(理论版).2011
[7].宫玉波,郝运慧.尼采哲学视角下的亚哈船长解读[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8].方芳.《白鲸》中悲剧英雄亚哈船长的原型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09
[9].翟菊霞,景涛涛.成长的足迹——麦尔维尔眼中的亚哈船长和以实玛利[J].电影评介.2009
[10].戴雪芳.论亚哈船长的“疯狂”[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