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学生心灵之火——浅谈诗歌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做法

点燃学生心灵之火——浅谈诗歌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做法

【关键词】诗歌;方法;思想教育

Studentslitthefireofthesoul

--Ofpoetryteachingthepracticeofideologicaleducation

lijianhong

【Abstract】Asalanguageteacher,wehavearesponsibilitytousethematerialrichtextbooksforstudentsineducationthinkers.Takethebooksofpoetry,despiteonly20schoolyear,buteachsongcontainsavarietyoffeelingsandprofoundthought,canbeutilizedtocarryoutideologicalandmoraleducationofstudents.Inthatcase,shouldbewhatkindofmethodstoeducatestudentsasto操琴asmusician,touchedtheheartsofstudentssothatstudentsgainnotonlyrational,moralandnurturing,butalsotheartofinfection,thefeelingofaUnitedStatessothatstudentsasenseofspiritandcanbesublimated.

【Keywords】Poetry;Method;Ideologicaleducation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有次听某教师的新课改公开课,老师在教学《威尼斯商人》这一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众多人物中,你最喜欢或讨厌谁?为什么?”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一学生回答:“我最喜欢夏洛克,因为他狡猾,会见风使舵。”这为老师肯定了此生的见解,认为他的答案新颖。我听了却感概不已。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学生主观感受,强调课堂的“活”“动”。但有的课实际只停留在教学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课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一个更重要任务:“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没有帮学生建立起真正的道德认知,没有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利用课本中丰富的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家育。就拿课本中的诗词来说,尽管一学年才二十首,但每首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那么,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教育学生才能如同琴师操琴一样,触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既有理智的增益,又有道德的熏陶,也有艺术的感染,形成一种美的感受,使学生的灵与感都能得到升华。

在多年教学中,我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作法。

1.朗读感染法

就是采用朗读的手段让学生领悟文章的整体风格、作者思想感情。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以此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修养。

我们都知道诗歌和其他文体相比,其重要特点之一是抒情性,可以说感情是诗的基础,和其他文体相比,诗更能充分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此纸外,诗歌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诗歌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学习诗歌时宜多采用朗读,通过朗读把诗人描摹于上的静态的情感重新唤醒,并通过声音传输给听众,从而打动人,获得较多的美的享受。

朗读方式有很多种,在教学中,我除了采用常见的“范读”“配乐朗诵”外,我还在品诗过程中经常运用朗读这种方法来感染学生,打动学生。

比如辛弃疾、文天祥、陆游的爱国诗,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在品析过程中,讲到节骨眼上,我就要朗读一遍,或要求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效果不错。

2.知人读诗法

就是挖掘诗人的人格亮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选入课本中的这些诗人都有其高尚的品德。陶渊明、杜甫、文天祥……没有一个不是品德高尚者。他们坚持真理,主持正义,不慕荣利……我们在学习他们作品之前,如能挖掘他们身上的人格亮点,让学生看到这些人自己的德才给中华民族的历史增添了光辉,受到道德熏陶。

如教陶渊明《归园田居》时,我问学生:“归是什么意思?归何处?诗人为什么要归田园?”原来诗人陶渊明曾误入官场这个“白虎堂”,当过彭泽令。但是东晋末年的官场又岂止“黑暗”二字可以概括!诗人很快发现自己迷路。迷途知返,“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弃官归来,回家当农民来了。陶这种与黑暗现实的“不合作态度”影响深远。这个“农民”作家因此开创了田园诗歌派,他的笔下第一次出现了普通劳动者的光辉形象。这样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对诗作思想感情的把握,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和“不慕荣利,贫贱不能移的道德情操的教育。

3.内容赏析法

选入课本中的诗篇,可谓千古名篇,不朽之作。它们之所以成为不朽者是因为它们达到了至真、至善、至美。引导学生赏析这些诗,不仅会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潜移默化中孕育一种内在美的气质,而且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净化。

如品读“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圣杜甫的博大胸怀,高洁人格仍能令我们感概不已,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能体会到“杜甫年轻时的豪情壮志。读“干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能够感受到中年时期的杜甫忧国忧民的痛苦和感伤。品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可以认识到成事要专心致志,立身要品格高洁等。

诗人身上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人生态度等,正是我们当代学生应具有的,作为老师,要善于引导他们赏析,达到良好的陶冶效果。

4.活动法

通过“话说古诗”(初一第一学期),“古代诗歌朗诵比赛”(初一第二学期),“代诗歌知识比赛)(初二第一学期),“从古代诗歌看古代的交通”(初二第二学期)等活动形式让学生了解诗的发展历史,让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

自豪感,形成爱国主义观。

比如,在初一第一学期,我安排了一次活动——话说古诗。将学生分成四组,在课外搜集如下四方面:1、中国“诗史”上的“第一”,比如,第一部诗歌集,第一伟大的诗人等。2、查找《全唐诗》中的诗歌总量和诗人数及你最喜欢的有名诗人几及诗作。3、搜集诗歌史上有趣的诗和有趣的故事。4、搜集现在那些电影名、书名、歌曲名、地名引用哪些或由哪些诗句转化而来,然后安排让学生交流。我也搜集到的外国诗史上的“第一”与诗歌史上有趣的故事与学生共勉。

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了解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了解了我国第一位大诗人是屈原,他比被称为“俄国文学的创始人,俄罗斯之父,诗歌的太阳”的普希金早二千年,了解了中国诗歌美好繁荣,仅唐代,整个一部《全唐诗》就有九百多卷,涉及到诗人二千二百人,诗歌近五千首,可谓高山巍峨,群星闪烁。

总之,在搜集中,在交流中,比较中,学生认识了诗的历史价值,受到了激励,增强了自豪感。

5.收场引诗导思法

就是在课堂“收场”时,通过引用某诗中有着哲理性的名句或赞扬人物的思想品质;或推崇名人的治学精神,给学生树立起学习模仿的样板,巧妙地寓思想教育于课文“收场”教学中。

比如在教学“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时,学生分析“横、拥”的妙处后,我这样收场:“在古代,没有一个有成就的作家不在词语的锤炼上付出辛勤劳动的汗水,杜甫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有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古人勤奋、严谨的治学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在讲完陶渊明《归园田居》后,我以“宁可枝头抱香死,不随落叶舞西风”赞美陶的品质。在后来,我要求学生仿效我的做法引诗收场。

6.专题法

选入课本中的诗,其主题侧重于忧国忧民,乡思乡愁,友情爱情等几方面。所以每当讲完一首诗后,我要求学生找到和本诗主题相同相似的诗句和诗归总到一起。这样既使学生对知识有了一个归总,又是课内知识的延伸,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欣赏诗歌的方法,也使学生在进行求同存异的比较中,为诗人们的高尚人格所感触。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中丰富的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采用各种方法去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

标签:;  ;  ;  

点燃学生心灵之火——浅谈诗歌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做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